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最新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後感

最新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導語:從《見字如面》到《朗讀者》,從《中國詩詞大會》到《詩書中華》,短短几個月,熒屏上文化類綜藝節目頻出。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十期味道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最新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後感

  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後感作文【1】

熱愛閱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耕讀傳家賡續了江蘇綿延千年的文脈。現在,身處知識爆炸的時代,海量信息紛至沓來,文化交融不斷加深,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將好讀書、讀好書的傳統發揚光大,讓我們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讓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然而不可否認,在功利浮躁的社會心態驅使下,我們的人均閱讀率還不高,碎片化的淺閱讀還比較普遍。設立讀書日、建設書香社會、制定全民閱讀規劃,意義就在於喚醒公衆的閱讀意識。要爲閱讀創造各種便利條件,讓人們可以靜下心來讀書、有地方讀書、有好書可以讀,讓閱讀重新成爲一種風尚。無論是一座城市,還是一個鄉村,有了熱愛閱讀的濃厚氛圍,纔有質有味、有根有魂。

經典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是民族文化的結晶,不但歷久彌新,而且常讀常新。那些經過時間打磨,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下留存的寶貴遺產,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蘊,能夠激發人們自信自強的精神底氣,引導人們拒絕平庸低俗,追求高尚人格,構築共有的精神家園。

人類文明總是在前人基礎上而不斷髮展、不斷創新、不斷超越。從唐詩宋詞到《紅樓夢》,從《共產黨宣言》到《資本論》,今天的經典也曾經是洛陽紙貴的流行,今天的流行也可能成爲明天的經典。只有勇於接受新知識,以開放的心態閱讀時代新篇,才能永葆思想的敏銳性,跟上時代的步伐,引領社會的發展。

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閱讀的時空限制已經被徹底破除。傳統的知識載體——書籍上的圖釘被網絡撬開了,面對海量信息,人們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克服這一“閱讀危機”,正確的方式不是在紙質書和電子閱讀的選擇中“非此即彼”“有你沒我”,而是打通書本介質的邊界,以情景交融、圖文並茂的嶄新閱讀體驗,給人們提供更加系統可感的認知。

閱讀使人智慧,閱讀使人高尚。讓閱讀成爲一種生活方式,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看見更遠的未來。對黨員幹部來說,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既是避免本領恐慌的需要,也是保持思想活力、獲取智慧啓發、涵養浩然之氣的根本途徑。學以立德,學以增智,學以修身。只有以沉潛之心讀好“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既“微”閱讀又“深”閱讀,才能不斷開拓視野,不斷更新思維,引領更多的人熱愛閱讀、崇尚學習,激發向上向善、創新創業的強大正能量。

  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後感作文【2】

提起味道,我們率先會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滿足。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的地域給了中國飲食豐富多樣、變化多端的味道。本期嘉賓胡忠英,就是一位從業50年的名廚,也是杭幫菜的掌門人。在去年杭州G20峯會上,他擔任餐飲文化組的組長,爲全球幾十位政要人物奉獻了獨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國味道的獨特魅力。他將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國文化驚豔世界舌尖。CCTV-1本週六20:00、CCTV-3本週日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胡忠英講述他的中國味道。

他是目前中國唯一獲得國際三博士學位的青年鋼琴家,童年卻沒有一架屬於自己的鋼琴。他獲得過多項國際大獎,少年時卻和單親、下崗的母親,飽嘗貧苦、分離之痛。吳純的人生是他和母親的苦難澆灌出的花朵,不過苦澀與甜蜜總是相依相伴,品嚐人生之極苦才能讓成功時的甜更加誘人。CCTV-1本週六20:00、CCTV-3本週日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吳純講述苦澀的味道。

1994年第一部小說《麪包樹上的女人》在《明報》上連載,張小嫺開始走紅。她創作的60本書,全都與愛情有關,她的作品被稱爲“愛情治癒文學”,許多讀者習慣從她的文字中來尋找處理感情的方式。CCTV-1本週六20:00、CCTV-3本週日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張小嫺 解讀“愛情的味道”。

93歲高齡的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於當代「再生」的讚譽。這位老先生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甘爲夸父死,敢笑魯陽癡」,來表達她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計高齡,往來奔走,爲的.是不讓這傳沿千年的中國味道所期無人。一起“卿”聽朗讀者葉嘉瑩講述她的詩詞味道。

  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後感作文【3】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更多閱讀傳統文化,將讓我們更有民族認同,我們的文化自信也將更有根基。與此同時,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纔有更高質量的交流互鑑。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着超越時空的智慧。當今世界,和而不同、推己及人、兼善天下這些蘊含在中國經典中的理念,正在得到創新性的繼承,也在促進國際關係良性互動方面發揮着積極影響。我們有理由更加深入其中,爲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而發掘更多智慧養料。

回首歐洲啓蒙運動時期,當伏爾泰、萊布尼茨等歐洲思想家們拿到來華傳教士們翻譯的《論語》《老子》等中國經典的時候,如同發現了智慧的新天地。長久以來,中國傳統經典一直吸引着世界範圍內追求智慧的人士。隨着中國國力日益強大,中國傳統文化也受到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紅樓夢》《牡丹亭》等中國古典名著,以及介紹中國哲學、歷史和其他傳統文化的書籍等正日益引發外國人的閱讀興趣。

放眼全球,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猶太人在書籍上塗上蜂蜜,讓孩子從小養成對讀書的喜愛,傳爲教育佳話。歐洲人對古希臘文化的尊崇,德國人對歌德、海涅等作家作品的喜愛,顯示的也是他們對自己精神家園的真誠守護。

值得注意的是,與一些閱讀大國相比,我們在閱讀熱情和閱讀量等方面還存有不小的差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爲16本,猶太人更是高達64本。而在我國,由多個機構統計出的該項數據沒有一個超過年人均5本,對傳統文化的閱讀量就更少了。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轉身覓來處,更加深入中國傳統文化寶庫,期待更多的中國人“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