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央視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後感

央視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導語:因爲朗讀,我們的生命具有了印刻的痕跡,就有了記憶的美麗。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十期味道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央視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後感

  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後感作文【1】

今年以來,《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電視節目的走紅,又一次激發了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很多年輕人放下手機遊戲,捧起唐詩宋詞,走近古典名著,重溫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更多閱讀傳統文化,將讓我們更有民族認同,我們的文化自信也將更有根基。與此同時,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纔有更高質量的交流互鑑。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着超越時空的智慧。當今世界,和而不同、推己及人、兼善天下這些蘊含在中國經典中的理念,正在得到創新性的繼承,也在促進國際關係良性互動方面發揮着積極影響。我們有理由更加深入其中,爲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而發掘更多智慧養料。

回首歐洲啓蒙運動時期,當伏爾泰、萊布尼茨等歐洲思想家們拿到來華傳教士們翻譯的《論語》《老子》等中國經典的時候,如同發現了智慧的新天地。長久以來,中國傳統經典一直吸引着世界範圍內追求智慧的人士。隨着中國國力日益強大,中國傳統文化也受到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紅樓夢》《牡丹亭》等中國古典名著,以及介紹中國哲學、歷史和其他傳統文化的書籍等正日益引發外國人的閱讀興趣。

放眼全球,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猶太人在書籍上塗上蜂蜜,讓孩子從小養成對讀書的喜愛,傳爲教育佳話。歐洲人對古希臘文化的尊崇,德國人對歌德、海涅等作家作品的喜愛,顯示的也是他們對自己精神家園的真誠守護。

值得注意的是,與一些閱讀大國相比,我們在閱讀熱情和閱讀量等方面還存有不小的差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爲16本,猶太人更是高達64本。而在我國,由多個機構統計出的該項數據沒有一個超過年人均5本,對傳統文化的閱讀量就更少了。

  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後感作文【2】

經常有人焦慮:閱讀會不會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與我們漸行漸遠?其實,《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和《朗讀者》等節目的熱播,已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對書香社會的守望與熱盼,對那份閱讀“初心”的敬仰與堅持。

熱愛閱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耕讀傳家賡續了江蘇綿延千年的文脈。現在,身處知識爆炸的時代,海量信息紛至沓來,文化交融不斷加深,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將好讀書、讀好書的傳統發揚光大,讓我們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讓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然而不可否認,在功利浮躁的社會心態驅使下,我們的人均閱讀率還不高,碎片化的淺閱讀還比較普遍。設立讀書日、建設書香社會、制定全民閱讀規劃,意義就在於喚醒公衆的閱讀意識。要爲閱讀創造各種便利條件,讓人們可以靜下心來讀書、有地方讀書、有好書可以讀,讓閱讀重新成爲一種風尚。無論是一座城市,還是一個鄉村,有了熱愛閱讀的濃厚氛圍,纔有質有味、有根有魂。

經典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是民族文化的結晶,不但歷久彌新,而且常讀常新。那些經過時間打磨,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下留存的寶貴遺產,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蘊,能夠激發人們自信自強的精神底氣,引導人們拒絕平庸低俗,追求高尚人格,構築共有的精神家園。

人類文明總是在前人基礎上而不斷髮展、不斷創新、不斷超越。從唐詩宋詞到《紅樓夢》,從《共產黨宣言》到《資本論》,今天的經典也曾經是洛陽紙貴的流行,今天的流行也可能成爲明天的經典。只有勇於接受新知識,以開放的心態閱讀時代新篇,才能永葆思想的敏銳性,跟上時代的步伐,引領社會的發展。

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閱讀的時空限制已經被徹底破除。傳統的知識載體——書籍上的圖釘被網絡撬開了,面對海量信息,人們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克服這一“閱讀危機”,正確的方式不是在紙質書和電子閱讀的選擇中“非此即彼”“有你沒我”,而是打通書本介質的邊界,以情景交融、圖文並茂的嶄新閱讀體驗,給人們提供更加系統可感的認知。

閱讀使人智慧,閱讀使人高尚。讓閱讀成爲一種生活方式,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看見更遠的未來。對黨員幹部來說,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既是避免本領恐慌的需要,也是保持思想活力、獲取智慧啓發、涵養浩然之氣的根本途徑。學以立德,學以增智,學以修身。只有以沉潛之心讀好“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既“微”閱讀又“深”閱讀,才能不斷開拓視野,不斷更新思維,引領更多的人熱愛閱讀、崇尚學習,激發向上向善、創新創業的強大正能量。

  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後感作文【3】

董卿02年來到央視,但真正進入綜藝頻道是2004年。所以說,在工作上,其實二人的交集並不多。但是畢竟倪萍是中國電視20年的大姐大,對於董卿的“要麼不,要麼最”的個(niao)性(xing)來說,倪萍就是神+偶像+目標般的存在。就像一個IT的碼農眼中的喬布斯,一個乒乓球運動員心目中的張怡寧,雖然人不在江湖,但傳說仍在。2006年的藝術人生有一個抽取同行困惑的環節。造化弄人,倪萍抽到的恰好是董卿的.困惑:如何平衡臺上的鼎盛一時與臺下的孤獨落寞。倪萍說,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就像一個戰士在前線打仗,永遠被領導派到最重要的戰場上。等你到了我的年齡,你就會明白生命特別值得。就是現在多孤獨,多寂寞,多麼沒有男朋友,多麼沒有錢多麼沒有家,多麼沒有愛,多麼沒有溫暖,都特別值。因爲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做中央電視臺這個綜藝舞臺的核心,就是光亮最聚焦的地方的主持人。這是你的運氣,也是你的責任。

董卿是一個對自己苛刻到了偏執的地步,執着到了頑固的地步的人。她爲了一臺節目可以連續準備20個小時不吃不喝不睡。爲了朗讀者她每天早上4點睡8點醒。在辦公室一呆就是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10點之後去機房看後期的製作一直到早上1、2點。然後後加還要在睡前閱讀一個小時繼續重複4點睡8點起的生活。她40多歲了,不年輕了。她有家有父母有愛人有孩子。她也有名有利。朱軍、澤羣等朋友都勸過她,讓她放過自己。但是董卿根本不聽。最近她還在採訪中說,如果誰勸我別那麼辛苦,感覺就跟不是我朋友似的。所以倪萍的這些話每個字都打中董卿的痛點,一是給董卿指明瞭方向,二是肯定了董卿做的一切都值得。董卿當場淚奔。這感覺就像是你追了很多年的愛豆跟你徹夜長談,給你排憂解難還告訴你你很棒,簡直是要上天。

回到《朗讀者》,其實倪萍董卿這段剪輯做的太差了,效果完全沒有表現出來,現場看完爆播出效果。【誰剪的難道不怕被扣工資麼==】首先是太碎了,對話感覺一點都不流暢。其次是重要的情感點都沒有完全表達出來,感覺交代的不夠點就出來了有點莫名其妙,中間很多二人面對面流淚的鏡頭都不見了我也是一臉懵逼。所以講真我看了沒有很感動,只是我知道很多背景知識所以能夠聯繫起來想感覺還蠻打動人的,但是講真如果單純的給路人看這一段並沒有很動人心絃。但是從大門打開看到倪萍董卿聲音發顫到抱着花的哽咽,再到後來董卿攙着倪萍走出來,到朗讀之後的擁抱,都能體現一個晚輩對自己偶像的敬重、推崇,以及一種特殊的心疼、感慨以及惺惺相惜。在倪萍缺席的日子裏,董卿用了10年和自己曾經仰慕的人並肩。如今請昔日的偶像到自己的節目,該是一種多麼激動卻又惆悵的心情啊。我很羨慕她,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像她一樣,給自己的偶像一個肯定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