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導語:作爲目前爲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祕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感精選【1】

因爲微信上的某個公衆號的推送,偶然之下得知這個記錄片,大概也是因爲好奇心驅使,我索性利用閒暇時間看起來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名字聽起來也很隨意,整個片子拍得真心不錯。既講述了一位位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場景,也講述了一個個美麗的文物在文物修復工作者手下經歷的歷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一口氣看完,看完還頗爲感動。甚至一遍一遍向同事推薦,但是不感興趣的人依然是不感興趣,這一點我也無法強求。不過怕是正是因爲如此,工作一年多,我依然覺得很孤單,因爲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所關注的不過是錢,普通的日子。儘管這些是需要被關注,但是平凡的簡單的日子裏,絕對也是有詩意的生活偶爾好奇心驅使之下的美麗發現,亦是生活中最好的點綴。?

對這部紀錄片中最喜歡的人物莫非是王津師傅。之所以喜歡?,是因爲他身上那種大智若愚的氣質。明明就是一個技藝很高超的鐘表修復師,但是說起話來,那種平和,那種對鐘錶的癡迷,真是讓人印象深刻。我想這可能就是大師的一個典型形象吧。因爲熱愛,所以總是感覺自己的無知,從來不覺得自己是這個領域中最厲害的人物,可是憑着這股熱愛的情感,讓自己在技藝這條道上,走得越來越遠,對後輩出現的些許不如意,都能心裏上給予認可,甚至理解

我是個很喜歡歷史文物的傢伙,因爲喜歡,所以一次一次地徜徉在博物館中,流連忘返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讀後感。當然我更多的時候,只是簡單地衝着文物美麗的外觀,對於文物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我有時是知道的,有時是不知道的。因爲自己的無知,因爲自己的太多太多的不懂得?。但是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開始對文物背後所藏着的歷史文化底蘊感興趣,我甚至想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後所藏着的故事。我爲這些偉大的歷史而感動。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感精選【2】

故宮有嚴格的文物保護制度,每天早晨上班,文保科技部的師傅們都要打開7道大門。民間流傳一種說法,故宮夜裏鬧鬼,所以早來的人應該吆喝,一聲“走着”在空蕩的故宮上空迴響。

青銅組的王有亮師傅說,其實是怕晚上沒人,開門的時候這裏面有黃鼠狼、野貓之類的小動物,噌的一下竄出來。

故宮裏幾隻花色各異的貓,也許就是宮廷御貓的後代。拿出貓糧,喂喂院裏的幾隻野貓,師傅們一天的修復工作就開始了。

爲了給故宮博物院建院90年獻禮,壽康宮將完成“史上最強”復原。時隔244年,200多件曾經深藏故宮庫房的珍寶,將重回壽康宮。

王有亮和徒弟高飛負責壽康宮裏一件號稱世界上體量最大的海南黃花梨櫃子的修復。櫃子裏的暗格曾經藏着上百件的珍寶,經過擦拭,櫃門上的金屬拉手再次熠熠生輝。

身穿藍色大褂的王有亮,坐在櫃子對面的牀榻上,看着身着現代迷彩裝的徒弟高飛爬上梯子,完成高處的工作。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句解說詞:乾隆的生母,當年也許就像這樣,坐在這裏欣賞過自己的櫃子。鐘錶組的王津師傅,也曾在鐘錶館裏這樣看着自己修復的一座座鐘表。

儒雅沉穩的王津說,故宮收藏了世界各地的精品,一些大型英國鐘錶,大英博物館都沒有,故宮的鐘表藏品或者件數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參觀者無法看見這些鐘錶最美的樣子,讓一輩子都在故宮修復鐘錶的王津遺憾不已。

對於自己修復的文物,師傅們常常要這樣觀賞很久,讚歎古人精湛的技術,也自豪自己的修復技藝。

故宮90週年的展覽中,慈寧宮裏有一尊遼金時期的木雕菩薩像,原本是斷了指頭的,木器組的屈峯、史連倉和謝揚帆師徒的工作是根據斷痕、形態用原本的材料做出缺出,進行修復。

在木器組的辦公室裏,屈峯和同事們一邊忙着手中的雕刻,一邊說道,文物跟人一樣,故宮裏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融入到裏面去。“在世上走一遭,都想留點什麼,纔有自己的價值。”屈峯說。

很多人認爲文物修復者的價值,是把文物修好,屈峯認爲不見得是這麼簡單,修文物的過程中,修復者跟它的交流,對它的體悟,其實也是把自己融到裏頭了。

葉君在解說詞裏寫到,修復文物,是穿越古今、與百年之前的人進行對話的一種特殊職業和特殊生命體驗。

看着修復完畢的木雕菩薩像被運走,史連倉和謝揚帆師徒站在門口,依依不捨。

故宮的老師傅們大多是十幾歲就進入故宮做學徒。史連倉3歲的'時候就住在故宮邊上了。他的父親1982年從故宮木器組退休後,他接班進入了木器組,從小到大,50多年的時間就在故宮度過了。故宮對史連倉和這些擁有匠人之心的師傅們來說,不僅是一份工作。

鑲嵌組的孔豔菊,大家都喊她孔孔或孔姐,她手下的文物,從原料到一件藝術品,經過怎樣的雕琢,有哪些經歷,都是她跟文物很有意思的對話。不僅如 此,修復還會加入現在修復者的手藝、對美的理解等各方面的因素進去,“你是湊合湊合還是不能湊合、認真對待。這裏面有一種精神在,所以你覺得它是活的。” 孔豔菊說。

現在的師傅們,可以看出上一個修復者當時的技藝如何,甚至可以猜測他當時的心理和外貌,這是一種穿越古今的奇特體驗。

書畫作品,往往百八十年修復一回。片中,書畫組正在修復一幅貼在門扇上的清朝大臣的畫,書畫組的書畫修復科科長楊澤華推測道:“這漿糊抹的不太厚,不知道那人(上一個修復者)長得什麼樣,一定是高高大大的。”修復室裏一陣歡笑。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感精選【3】

很難想象沒有這個鏡頭會怎麼樣,因爲專業需要,每年都會進宮幾次,早年是走馬觀花逛園子爲主的,我記得我大二時在鐘錶館,有一個手裏拿着一個把手之內玩意兒的瘦幹中年人,他在館裏走了一圈,看到一個半圓形展臺右手方向的鐘準確響起,就離開了,我tm當時真的覺得那是一個像故宮保安一樣的農民工似的存在,穿着感覺劣質的短袖襯衣,當然,這個人在你去了很多次故宮後就知道,這就是王津。像民國鐘錶工一樣專業,像照料自己喜歡的玩具的小孩一樣投入,親自打理每一所鍾。

我是和一個搞房地產的富二代一起看的這部片,整個過程,她一直在說,小閔很帥,要求我去要盤個道,了聽一下情況。片中他修復的漆器都是在故宮修復展裏陳列的,就是在神武門上隔着。生漆過敏畫過漆畫的我感受頗深的,不過分的講,他修的東西和他說話的方式挺接近,對着文物,就有種能讀到其修復者脾性的感覺。

書畫修復佔了一整集。很有意思,很多時候整部紀錄片裏修復者們隨口聊起的話語,都能很深重的打到我心裏,這種話語效力其實很難得,我媽常笑我,書讀多了的人既不能好好說話,又不能好好聽話,我們日常生產了太多廢話,話語變得輕易而無力。片中隨意說了句,孫老就是修復五牛圖的那位,但是我大一聽中美史老師講五牛圖修復以及相關故事時,身上通常感覺有無數電流跑過。所以,哪怕西美見長,也在後來的學習上選擇中美,甚至本來打算投到馮老門下學習。

事實上,因爲每次都是日出溜進宮,日落隨着踩單車的人們出來,那些修復者也或多或少打過照面,可是啊,他們明明是爲人類保留記憶與歷史訊息的人,卻簡單到像我天朝農民工一般,普通的工人,樂得沉浸在一份起色不大的工作中。

他們升職申到科長?部長?應該不太重要。他們明明過手無價國寶,卻難有明星之類的酬勞。我在想,我用豆瓣,標記電影、書籍、音樂,好輕易,好快速。活過二十三歲就經過了那麼多電影書本,可是用來丈量他們一生的,不過是數量不超百的書畫,或者器皿,這樣的一生,走得好謹慎,好珍重,好講究,又好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