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馮志遠觀後感12篇

馮志遠觀後感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馮志遠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馮志遠觀後感12篇

馮志遠觀後感1

《馮志遠》短短一個多小時的電影,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獻身教育事業的人民教師的楷模——馮志遠的教育人生。他爲了教育事業,毫無怨言地到一所靠近沙漠邊緣的學校教書。而後他又主動投身於西部教育事業中,讓孩子有書讀。

馮老師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但是他卻爲教育事業奉獻了他的全部。真可謂是先了青春先終身。他深愛着自己的事業,深愛着自己的學生。及時是當他的眼睛失明時,他也沒有放下教書育人的念頭。他深知自己遲早有一天會失明,因此,他爲此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工作,他背過了所有的課文。看到他失明時爲學生講課的情形,聽着他用心背誦着《岳陽樓記》,我好感動啊。

最後,馮老師倒在了講臺上,多好的一位老師啊!個性是他離離開學校時說的那番句話——“同學們,我就要離開你們了,我講了一輩子課,這天卻不知所措。我愧對我的愛人,愧對我的孩子,更愧對你們,正因我再沒有潛質把我的知識傳授給你們……”他的這番話深深感動了我。我想,這不正是千千萬萬個老師的真實縮影嗎?在我們的教育戰線上,其實有千千萬萬個“馮老師”一樣的老師,他們爲了自己心愛的教育事業,爲了千千萬萬個渴求知識的孩子,在三尺講臺奉獻着自己的愛,也奉獻着自己的青春,還有很多老師也在奉獻着自己的將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馮老師的寫照,是老師的一種悲哀。爲什麼只有燃燒自己,才能照亮別人呢?

“有一種人格,叫萬世師表;有一種經歷,叫無悔人生;有一種情懷,叫鞠躬盡瘁。”這就是我們的馮老師,一個真真正正的好老師!

願天下所有的老師都學習馮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執着,學習馮老師對學生的關懷呵護。但是,我期望天下所有的老師還是要學會關愛自己的將康,只有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的愛我們的學生,才能更好的做好“老師”!

馮志遠觀後感2

公共事業局組織我們全區教師去濱海一中觀看電影《馮志遠》,心想就是一部普通電影。可是看完之後卻被這部電影深深的打動了。蠟炬成灰淚始乾的詩句頓時涌上心頭,心中的思緒隨之飄動。

1958年的冬天,28歲的馮志遠聽從祖國的召喚,他毅然放棄了大上海安逸舒適的生活,來到西北邊陲寧夏支教。20xx年夏天,71歲的馮志遠離開了寧夏。誰也沒有想到,在西部的土地上扎得如此之深,42年啊!充滿了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對學生的摯愛。

上《海燕》一課,聲情並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到具體的情景中去,課堂上激情飛揚,把自己融化到教學的情境中。馮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善於發現學生閃光點。

馮志遠早年就被確診爲視網膜色素變性,俗稱“夜盲症”,據說這種病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千萬不能用眼過度。可馮志遠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備課、批改作業,以至他雙眼的視力每況愈下,最終導致雙目徹底失明瞭。這沒有影響到他進入學校,拄着一根細細的竹竿艱難的走上講臺。雙目失明的馮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真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最好體現。見此情景,我的眼前一片模糊,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在漆黑的日子裏,馮志遠的內心是明亮的。

病榻之上的馮志遠依舊不忘教育事業不忘學生,說:“如果現在還讓我當老師,我依然願意。雖然我看不見學生,下不了牀,但我還能說話,我可以爲學生們講講歷史,講講做人的道理。”馮志遠的精神感動着每一個人,激勵着每一個老師。

馮志遠觀後感3

看過了電影《馮志遠》我才深深的瞭解了什麼叫做辛勤的園丁,才懂得了什麼叫做蠟炬成灰淚始幹。作爲一名教師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爲教育教學工作者,馮志遠爲了教育事業,爲了學生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爲學生耕耘着。

1958年,馮志遠響應國家號召,自願去到我國西部偏遠貧困山區支教,新婚一年,選取離別,難道就沒有眷戀?不!在他的心中,有對上海的牽掛,有對幸福的依戀,更有對妻子的不捨,但更多的則是愛祖國,甚至愛祖國勝於愛自己呀!要知道響應祖國的號召就是馮志遠的畢生理想啊!

一個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從此以後就把他的滿腔熱情和畢生精力都奉獻在這荒涼的沙漠中……艱苦的工作條件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但是馮志遠卻在那裏整整工作了42個年頭!把他人生最完美的年華都奉獻給了寧夏的教育事業!

尤其令人感嘆的是馮志遠由於長期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眼睛嚴重受損,最後雙目失明。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馮老師仍然讓學生攙扶着,堅持給學生上課!他愛生如子,那暖暖的師生情,燙慰我們每個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寧夏的學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馮志遠由於身體原因不得不離開講臺,離開他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寧夏時。大街上滿是送行的人羣,主題曲《遺愛》在耳邊一向清晰,歌聲中,我是越發渺小。

深受感動的我淚水一次一次的奪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馮志遠是一個很平凡的教師,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報,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個平凡人,和世人一樣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領悟教師這個職業的神聖好處。

“俯首甘爲孺子牛”,他的事蹟讓每一個觀衆堅信他真的把教育當成自己的終生事業在執行。有人告訴我像馮志遠這樣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於有千千萬萬像馮志遠一樣的老師,才支撐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馮志遠觀後感4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信念支撐着你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馮志遠,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名字,叫響了整個中華大地。

有人說你像海燕,如海燕一般的在蒼茫的沙漠中展翅翱翔,不畏艱難。在寧夏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你奮鬥的足跡,細數每一個你跟學生在一起的日子,我相信你一定是幸福的,因爲你曾經說過:一輩子最快樂的日子就是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光。

也有人說,你像明燈,驅除了夜的黑暗,彰顯了人性的光明。馮老師,你還記得你離開鳴沙中學的情景嗎?你用心點亮的心靈之火,照亮了你前行的路。這一路走來就是四十多年,而你卻走得如此坦蕩、走得無怨無悔。

“生命應該有所堅持,而生存可以隨遇而安”。這不正是對你一生的最好總結嗎?在三尺講臺上你用豐富的知識和高尚的人格鑄就了生命的輝煌。默默無聞、甘於奉獻你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華美的生命樂章。師愛無痕、大愛無言。你不是海燕,漫天的風沙卻阻擋不住你前行的腳步;你不是明燈,寧夏的枸杞卻因你而更加火紅。

前方的路,依然在腳下延伸,你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亦如這腳下的路,無止無盡。一位哲學家說過:“人的一生只有三個日子: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叫無奈,今天叫無畏,明天叫無悔。馮老師,此刻的你已年過花甲,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不知道還能不能想起寧夏漫天的風沙,會不會記起風中悠揚的駝玲,記起你雙目失明之後慷慨激昂背誦的<岳陽樓記>,記起那個名叫”張建華“的學生。平凡孕育了你的偉大,從教的人生你有淚無悔。

”勤勤懇懇、默默無聞“這是老黃牛的精神;”採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甜“這是蜜蜂的精神,燃燒自己,照亮了別人這是蠟燭的精神。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有一種精神支撐着它。教師的存在呢?不正是因爲有了像你一樣師德如海的精神嗎?

大愛無言,永照千秋!

馮志遠觀後感5

“同學們,我就要離開你們了,我講了一輩子課,今天卻不知所措。我愧對我的愛人,愧對我的孩子,更愧對你們,因爲我再沒有能力把我的知識傳授給你們……”

前幾天,我看了電影《馮志遠》。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僅僅5年的馮志遠,辭別新婚妻子來到寧夏支援教育事業。他幾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華獻給了教育事業。馮志遠支教整整42載,他顧不上視力的惡化,起早貪黑爲孩子們備課,批改作業,直到失明,依然憑着記憶爲孩子們講課。他共教過1萬多名學生。退休後的近十年時間裏,失明的他每天義務爲孩子們輔導功課,直到身患腦血栓,不得不離開大西北,離開割捨不下的孩子們……這是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真誠的情感、真摯的愛。這是他對孩子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社會的愛,對祖國的愛。馮志遠是一個平凡的教師,但他卻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蹟使我更感覺到,教師崗位是一種辛勞,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穫、一種享受。

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是一種責任。馮志遠從教47年卻從未評過職稱,他不計個人得失,一心只爲教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靠的是什麼?是一種清醒的責任意識。馮志遠的事蹟,感染人,鞭策人,激勵人。作爲馮志遠那樣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是我考慮問題的特定視角和對自己的基本定位。雖然,我不是老師,但駕校也算是一片教育沃土,所以,我也會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崗位上,像馮志遠老師那樣愛崗敬業、不斷前進,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將自己真誠的感情奉獻給我的學員,力爭爲自己招來的每一位學員做好全方位的`跟蹤服務工作,拉近與學員的距離,實現與學員情感上的交流,真誠地做好學員的良師益友。

馮志遠觀後感6

我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從遙遠的江南飄落到這片生長着紅枸杞的地方。澎湃的黃河濤聲激盪着我的情懷,肥沃的黃土地是我的第二故鄉。上蒼給了我這份崇高的職業,我從此走上了三尺講臺。我的身邊亮起了一顆顆會眨眼睛的星星,我的心就在這純潔的時空裏遊弋。我願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燭光。

看完這部感人肺腑的電影,大漠紅燭馮志遠的高大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每每看着班裏一顆顆會眨眼睛的星星,我眼前總會浮現出他的身影。我欽佩他的博學多才、他的談吐非凡、他的剛正不阿、他的卓越奉獻……

無獨有偶,正值青春的他第一次走進鳴沙課堂的那一瞬間,我幾乎分不清他是馮志遠還是我前陣子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兩位老師:一位是南京行知小學校長楊瑞清;一位是教育學家李振村的啓蒙老師。這三者都毅然放棄了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在偏遠落後的小村莊從教,而且一干就是一輩子。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這需要鼓足多大的勇氣?這會承受怎樣的壓力?紅燭的亮度可能不同,但是紅燭的高度絕對相同。

紅燭,只燃燒在需要它的地方!當被問及爲什麼不回上海時馮志遠說,上海不需要我這樣的老師。上海真的不需要他這樣的老師嗎?不,任何地方都需要,但是寧夏更需要他的支援!他帶給寧夏孩子的不僅僅是別開生面的語文、歷史、地理、俄語知識,也不僅僅是做人的道理樹人的學問,而是他無愧於心的高尚師魂!

印象最深的是他給孩子們上高爾基的《海燕》,用簡陋的風琴、藍布、鐵板就營造出了一個激昂萬分、振奮人心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從未見過大海的孩子們身臨其境地體會感受,更用自己頑強勇敢的意志親身詮釋了“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真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他的真實寫照。

他的學生是幸福的,因爲紅燭照亮了他們前行的路;他的家人是幸福的,因爲擁有一位如此偉大高尚的親人;他自己也是幸福的,因爲在三尺講臺上,他揮灑的青春汗水澆灌出了桃李滿天下……

馮志遠觀後感7

“同學們,我就要離開你們了,我講了一輩子課,今天卻不知所措。我愧對我的愛人,愧對我的孩子,更愧對你們,因爲我再沒有能力把我的知識傳授給你們……”這就是把一生獻給了西部教育事業的人民教師,雙目失明的主人公馮志遠在他最後一堂課上講的一番話,令我感動不已。

9月19日下午,我與我的學生一起觀看了電影《馮志遠》。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僅5年的馮志遠,辭別新婚妻子來到寧夏支援教育事業。他幾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華獻給了教育事業。馮志遠支教整整42載,他顧不上視力的惡化,起早貪黑爲孩子們備課、批改作業,直到失明,依然憑着記憶爲孩子們講課。他共教過1萬多名學生。退休後近十年時間裏,失明的他每天義務爲孩子們輔導功課,直到身患腦血栓,不得不離開大西北,離開割捨不下的孩子們……這是他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的真誠的情感、真摯的愛。這是他對孩子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社會的愛,對祖國的愛。馮志遠是一個平凡的教師,但他卻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蹟使我更感覺到,教師崗位是一種辛勞、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穫、一種享受。

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是一種責任。馮志遠從教47年,卻從未評過職稱。他不計個人得失,一心只爲教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靠的是什麼?是一種清醒的責任意識。馮志遠的事蹟,感染人,鞭策人,激勵人。做像馮志遠那樣的合格的教師,是我考慮問題的特定視角和對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會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崗位上,像馮志遠老師那樣愛崗敬業、不斷前進,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將自己真誠的感情奉獻給我的學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實現教師與學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誠地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作爲良師,我是學生思想上的引導者、人生道路的領航人;作爲益友,我要轉變居高臨下的師生態勢,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爭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馮志遠觀後感8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馮志遠》。觀看了這部電影后,我受益匪淺。

這部影片講的是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丟下了一歲多的孩子,離開了上海優越的工作環境,來到寧夏鳴沙中學任教,四十年來,培養出一萬多名優秀學生,而自己卻雙目失明的感人事蹟。透過銀幕上馮志遠點點滴滴的育人事蹟,一個愛崗區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展現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動,催我沉思……

他的行爲十分讓我感動。馮志遠老師爲了教貧困山區的學生,離開了上海優越的工作環境,離開了他的親人,一去就是四十年。這四十年內,他不計個人得失,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着孩子們,關心着孩子們,讓他們在缺乏物質條件的山區下健康地成長,儘可能地接受教育。爲此,他的眼睛因時常勞累不能休息而雙目失明。他爲山區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可見他是一位如此負責任的教師啊!

我們與馮志遠相比,真是天壤之別。他對待工作是多麼認真、仔細。而我們對待學習,卻是馬馬虎虎,連馮志遠老師的百分之一都不夠。我們要向馮志遠學習,學習他深入鑽研教學內容,研究教學對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帶動深入的思考,把教書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片中馮志遠老師精心設計的《海燕》一課,讓那些沙漠裏的孩子們第一次體會到了大海,那種從未有過的感覺,深深地震撼着孩子們的心,使他們的精神受到了洗禮,這個場面不就是教書育人的寫照嗎?

馮志遠未放棄追逐他的夢,雖然他已經退休,課室裏的每一塊粉筆,每張桌子都留下歲月的痕跡。我終於體會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他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裏。

馮志遠觀後感9

馮志遠是一個很平凡的教師,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報,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個平凡人,和世人一樣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領悟教師這個職業的神聖好處。

“俯首甘爲孺子牛”,他的事蹟讓每一個觀衆堅信他真的把教育當成自己的終生事業在執行。有人告訴我像馮志遠這樣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於有千千萬萬像馮志遠一樣的老師,才支撐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關馮志遠的相關的報道,馮志遠幾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乃至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他所執着熱愛的教育事業。在他雙目失明無法走上三尺講臺之後,仍然堅持在學生們的攙扶下爲學生授課,他所教過的學生有一萬多人,可謂桃李滿天下。這種忠於教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愛生如子執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動,真的是感動,也許他的事蹟如今還鮮爲人知,也許他的事蹟還沒能感動中國!但是這個大漠裏的老師!是真真正正的感動了我!可能他將影響我往後的一生那麼長久……

老師,一個多麼神聖而又偉大的字眼?一個影響着多少學子畢生前途的職業?馮志遠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篇最爲平凡,但卻極爲感人的執教生涯,他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僅是感動,還有千千萬萬學生,老師的一個典範,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典範。

看罷影片和相關報道,除了感動,還有些許慚愧!我也是一名教師,爲自己一遇到困難就有畏難情緒而慚愧,爲工作稍微多點就喊累慚愧……馮志遠像盞明燈,他告訴我什麼叫奉獻,什麼叫獻身教育事業,什麼叫真正的教師,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將以馮志遠老師爲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尊重和熱愛學生,將教育教學作爲自己終生的事業,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馮志遠觀後感10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我看了《馮志遠》這部電影后最大的感慨!是啊,電影中的馮志遠正是這種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真實寫照,向我們道出了生命的真諦——奉獻!

這部電影主要寫馮老師放棄了繁華的上海,到東北一個落後的山村教書,在自己患病後還依然留在那兒,把知識傳播給學生。最後,年屆72的他身體越來越差,使他不得不離開講臺。臨走時,他說:“做爲丈夫,我愧對妻子;做爲父親,我愧對兒子;做爲老師,我愧對學生。”

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爲什麼?爲什麼?爲什麼這麼說呢?馮老師是多麼盡職啊!爲了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好學生,他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惡劣的環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爲什麼會愧對學生呢?我想:是因爲馮老師覺得他還沒能把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吧!

在這,想起身邊的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我們的老師。老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老師是園丁,辛勤耕耘,培育花朵。是的,老師爲我們付出多少血汗,教我們知識。可是,現在有些學生全不顧老師的辛勞,不尊重老師的勞動成果。有時候在上課說話,做小動作,甚至敲桌子,這是多麼不好的行爲呀!我想:老師這麼辛勞地教育我們,無私地給了我們知識。我們一定要尊重我們敬愛的老師啊!

做爲學生的我們,也應該以實際行動爲回報啊!同學們,當你上課走神時,請你收回心思專心讀書吧;同學們,當你看見地上有一片廢紙時,請你把它撿起來吧;當你看見一位盲童無助地站在十字路口時,請你把他扶過馬路吧……

讓我們永遠記住:奉獻就是生命的真諦!

馮志遠觀後感11

電影《馮志遠》講述的是盲人教師馮志遠40餘載堅守講臺的感人故事。馮志遠教師支教邊疆,捨棄妻子與兒子,隻身在外地教書。故事感人至深,在此,我想談一點我自己的感受。

馮老師拋家舍業,紮根邊疆,與黃沙爲伴,與艱苦爲伍,在一片浩瀚的黃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爲自己學生的人生中開闢出了片片綠洲。古人云:大愛無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馮老師把邊疆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化成照亮童心的紅燭,照亮了那一顆顆會發光的星星。《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只是范仲淹的內心呼喚,更是馮志遠老師人生的真實寫照與至高追求。當馮老師白髮坐在桌前,他是否還記得那個叫張建華的孩子“我要上學呢”的渴求,是否記得調動工作前夜孩子們含淚捧着的煤油燈,是否記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揮同學們朗誦《海燕》……我想,在講臺上的馮志遠老師是幸福的,和學生在一起的馮志遠老師的是幸福的。

但是,馮老師退休前也曾說到自己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在家庭方面,馮志遠老師是極其不幸福的。可能會有人說,爲了大愛,馮老師只能捨棄小愛;爲了大家,馮老師只能捨棄小家。可是我認爲,教師這個職業本來就是要帶給別人幸福,教會別人幸福。我們能要求所有的教師爲了學生的人生幸福從而放棄自己全部的幸福與生活麼?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師只有放棄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師呢?

很多人將好教師定義爲一心爲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誠然這樣的教師確實擔得起“人民教師”這四個字,但他們在將自己完全爲國家付出時,對自己的家人是不負責任的。而且,馮老師40餘載沒有家人的陪伴,少有感受家庭的溫暖,直到退休之後仍舊不得妻兒理解,心中充滿愧疚。讓這樣鞠躬盡瘁,爲國家教育事業奉獻

馮志遠觀後感12

這部影片講的是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丟下了歲多的孩子,離開了上海優越的工作環境,來到寧夏鳴沙中學任教,四十年來,培養出萬多名優秀學生,而自己卻雙目失明的感人事蹟。透過銀幕上馮志遠點點滴滴的育人事蹟,個愛崗區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展現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動,催我沉思……

他的行爲十分讓我感動。馮志遠老師爲了教貧困山區的學生,離開了上海優越的工作環境,離開了他的親人,去就是四十年。這四十年內,他不計個人得失,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着孩子們,關心着孩子們,讓他們在缺乏物質條件的山區下健康地成長,儘可能地接受教育。爲此,他的眼睛因時常勞累不能休息而雙目失明。他爲山區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可見他是位如此負責任的教師啊!

我們與馮志遠相比,真是天壤之別。他對待工作是多麼認真、仔細。而我們對待學習,卻是馬馬虎虎,連馮志遠老師的百分之都不夠。我們要向馮志遠學習,學習他深入鑽研教學內容,研究教學對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帶動深入的思考,把教書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片中馮志遠老師精心設計的《海燕》課,讓那些沙漠裏的孩子們第次體會到了大海,那種從未有過的感覺,深深地震撼着孩子們的心,使他們的精神受到了洗禮,這個場面不就是教書育人的寫照嗎?

馮志遠未放棄追逐他的夢,雖然他已經退休,課室裏的每塊粉筆,每張桌子都留下歲月的痕跡。我終於體會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他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