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小學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章描寫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的一所民族小學,在學校裏,各民族的小學生身着鮮豔的民族服裝,把學校裝點得絢麗多彩;古老的銅鐘,還有鳳尾竹,更增添了學校的鄉村氣息和民族特色。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國的大家庭裏,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間教室裏學習。孩子們課上認真讀書,課下盡情玩耍,連小動物也來聆聽讀書和來看熱鬧,可見對孩子們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羨慕。這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體現了學校團結的氛圍,反映了學校的歡樂、祥和氣氛。課文中就詞句的理解,以學習夥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導學生讀到這裏對所提示的內容要進行思考。本文對第一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作了提示:我好像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即好像看到了同學們向小鳥打招呼,向老師問好,向國旗敬禮。

課文層次清楚。先寫上學的路上和來到學校時的情景;再寫課上和課下,最後以自豪讚美的感情點題: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古老的銅鐘,鳳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鐘聲悠悠不絕,影子綿綿縈繞,這的確是一所令人難以忘懷的學校。

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正處於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的過渡時期這一實際,我確定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歡唱、招呼、飄揚、蝴蝶、好奇、孔雀舞、遊戲、招引、熱鬧、古老、銅

鍾、粗壯、鳳尾竹、潔白、搖晃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瞭解民族小學學生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課文表達的自豪豪和讚美之情,並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

4、抄寫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初步體會這些句子的含義。

說教法、學法:

在語文教學中,要講究訓練的科學性,體現訓練的層次性。我設計以下手段:

1、品味重點詞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主要是讓學生品味安靜、熱鬧這兩個詞,並注意教學方法的變化。組織學生從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這些句子中體會當時的安靜;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校園裏爲什麼這麼安靜?,從而懂得這些表現安靜的句子的含義。在讓學生體會熱鬧中,通過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遊戲外,還有可能作什麼?通過學生大膽而豐富的想象,使下課後的熱鬧與上課時的安靜形成強烈的對比。

2、加強讀的具體指導,我們不贊成純技巧的朗讀指導,但是我們認爲建立在文章內容基礎上的朗讀技巧的指導還是必要的。注意讀的層次變化,從自由讀到指名讀,加強讀的評價,再齊讀,再指導。在反覆朗讀中,引導感悟,激發情感。

3、加強學法指導。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通過圈劃,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通過讀,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比較句子,促進語感。

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對重點詞句的理解,瞭解我國各民族兒童的友愛團結及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讚美之情。難點是體會描寫窗外的安靜和小動物湊熱鬧的句子的表達效果。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2

我今天所說的的是出自義務教育新課程語文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找駱駝》。

  教材內容

《找駱駝》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是第五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主要情節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隻駱駝,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聽,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僅憑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準確分析判斷,指點商人找回。

  學生情況分析:

教師的可設計的再好。也要符合學生的情況,在設計這節課之前,我先對本班學生的情況進行了一下簡單的分析,我瞭解到學生預習的很充分,對課文的內容有了簡單得了解,但不具體。學生再朗讀時情感投入不到位。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這節課。

設計理念: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質疑探究,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通過個性化閱讀,自讀、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3、轉換角色,顯露個性化的思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懂得遇事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的結論。練習用因果句式說話。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解決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駱駝的下落的。初步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認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瞭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峯駱駝的情況的以及他爲什麼要商人順着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

教學難點: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駱駝的方法好在哪裏。

  教學流程:

  一、巧設懸念,讓學生想學

1、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對駱駝有多少了解?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跟駱駝有關的課文,讀了課文後,你們還會受到很多啓示呢?一起讀課題。通過預習,你都讀懂了些什麼呢?(學生交流)

隨機板書出示 : 駱駝(走失)

商人(尋找) 老人(指點)

  二、質疑解疑,讓學生樂學。《語文課程新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爲重要。”而且本單元的重點也是讓學生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於是我是這樣設計的:

1、原來,讀能讓我們讀懂這麼多的問題。那麼,你們還有沒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呢?(學生質疑)

2、小結:剛纔大家提出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只要我們讀讀課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們在學習課文時也能迎刃而解;還有的與課文關係不是很密切的我們放着以後再討論。你們想想,這篇課文有沒有值得我們共同研究的問題呢?

3、課文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辦法,請大家快速朗讀課文,把這句話用“____”劃出來。

課件出示:至於駱駝究竟往哪兒去了,你應該順着它的腳印去找。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這裏有沒有值得研究的問題?

  三、直奔重點段,引導學生探究。

1、出示本節課研究的問題:既然老人沒有親眼看見過駱駝,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那隻駱駝的情況的?他爲什麼要商人順着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要研究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採用哪些方法?

2、學生自學討論。

3、交流,反饋。

①老人觀察到了什麼?書上是怎麼說的?

②隨機出示:看見 腳印右深左淺

還看見 樹葉留有齒印

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老人看見的情況。

④這裏爲什麼用上“看見”、“又看見”、“還看見”呢?出示:仔細觀察

⑤老人根據觀察到的情況,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出示:得出結論

⑥根據回答依次出示:左腳跛

左馱蜜右馱米

缺一顆牙

⑦用“因爲……所以……”“……那是因爲……”的句式說說老人根據觀察到的這些情況得出怎樣的結論。

⑧老人從“仔細觀察”到“得出結論”,中間還需要有一個思考、分析的過程。(出示:思考分析)現在請大家學着老人的樣也來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想過來的?

⑨交流,結合表演左腳跛怎麼走路;觀察圖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別樹葉哪一片是駱駝啃過的。

⑩師生對讀老人分析判斷的話。

小結:老人經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確的結論。那麼,老人看到的情況有三個,他爲什麼要商人順着駱駝的腳印去找呢?

請同學們朗讀老人不緊不慢說的話。

  四 課外拓展,發揮個性化的見解。

我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舉一反三,進行課外的拓展延伸。我設計一個課外拓展的訓練:老人指點商人順着駱駝的腳印去找,現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駱駝。如果你就是這位商人,在回來的路上又碰到了這位老人,你會說些什麼呢?讓學生重溫了剛學過的推理,讓學生各抒已見,讓課堂成爲學生充分表現的舞臺,人人蔘與,成爲一個個小小推理家。

  五、課堂小結

1、通過這堂課,你學懂了什麼?

2、還有什麼疑問嗎?

  課後反思:

在本堂課中,學生的表現是非常讓我感到欣慰的,第一:預習得特別充分。第二: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

但自我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非常明顯:

第一,自己的語言不是很豐富,一些激勵性的語言還是不夠,而且學生說過的話習慣性的進行重複。

第二,自己還不能真正投入到課堂中。

第三,自己深深地體會到“真正意義上的朗讀應該是情感體驗的表現、把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但在具體教學中,卻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在語文教學中,將“活動”與“語文”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活動爲基礎,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思維,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獨立性,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覺地學語文,用語文,要敢於讓孩子各抒已見,讓那些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獨特的思維使課堂煥發活力,還學生以真正的自我,還語文以自然的面目,張揚學生的個性。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3

  教材分析:

今天我要說的是蘇教版小語第五冊語文教材中第22篇課文《金子》。課文講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無望,便留下種花,終於獲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訴我們要獲得財富或成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想靠意外的收穫是不現實的。課文內容簡明,情節曲折,蘊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較強的培養學生觀察、想像及朗讀能力的好材料。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和方法,學會“坑、附”等10個生字,理解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讀懂課文內容。

2、過程方法目標:以學定教,通過創設情境,討論、朗讀等方式來培養和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朗讀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體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勞動,終於獲得了成功,讓學生懂得想要通過意外的收穫獲得財富或成功是不現實的,必須付出誠實勞動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知識技能目標: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和方法,學會“坑、附”等10個生字,理解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讀懂課文內容。

2、情感態度目標:體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勞動,終於獲得了成功,讓學生懂得想要通過意外的收穫獲得財富或成功是不現實的,必須付出誠實勞動的道理。

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教學內容中顯性存在的語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中,在教師的引領下,從書面語言中獲得信息;教師要努力構建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平臺,引導學生探究性、創造性地感受、理解、評價、鑑賞文章,讓學生領會到內容中隱性存在的情感、思維和精神的同時,還要超越文本,鏈接生活。

  教學安排:

我準備安排兩課時引導學生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

第一課時: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通過圖文對照,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在語境中理解生字新詞,指導兩個字“甘”(獨體字,注意筆順)“錢”(左右結構,形聲字);引發猜想,建構閱讀話題,能基本說出本故事的大意。

第二課時:藉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反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幫助他們讀懂課文內容,瞭解彼得·弗雷特通過辛勤勞動獲得真金的曲折過程,教育學生向彼得·弗雷特學習,培養自己靠誠實、勤勞獲得成功的高尚品質。另外,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課文的基礎上,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情感,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4

  一、 關於教材

《蒲公英》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成熟的蒲公英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所持的態度,選擇不相同,結果他們的命運截然不同。從而告誡人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應該聽從前輩的正確教導,實事求是、腳塌實際。文章不但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同時語言優美、生動,又是一朗讀的好材料。

  二、 關於教法

本人在教授這篇課文時,緊緊抓住兩條主線進行精讀指導:一是通過理解關鍵詞語來理解課文內容,並讀好人物對話;二是引導學生從蒲公英種子的不同選擇而造成的不同結果中領悟作者的情感傾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讀的訓練,以讀代講,力爭讀出情、讀出字、讀出理。還力求在課堂中創設一種童話世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三、 教學流程設計

1、 強化初讀看圖認識蒲公英,揭示課題,簡介內容,指出本文並非介紹植物,而是一個寓言故事。由此引入處讀,主要解決“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的問題。

2、 精讀感悟讀第一自然段時,抓住“潔白”“絨球”“藍天白雲”等詞,引導想象蒲公英種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第二、三自然段是重點。理解;(1)太陽公公對蒲公英種子的親切關懷;(2)蒲公英種子的不同態度;教學形式主要採用:聽錄音——讀課文——找關鍵詞——分角色朗讀。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第四自然段,引導學生從兩種命運的對比中,體會內涵的道理。在讓學生充分討論後,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3、 複述課文采用分角色朗讀或表演課本劇的形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 關於學法在學法設計上

着重以讀爲主、以自己學習爲主、以討論爲主,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爲突破口,以取得“讀的熟練、學的投入、議論踊躍”之教學效果。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 教材的特點

《東方之珠》這篇課文是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這組教材都是圍繞“壯麗的祖國河山”這個專題編寫的,單元中的課文及語文園地的安排,都是圍繞着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展現祖國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一主旨編排的。而《東方之珠》這篇課文恰恰是在學習了講讀課文《富饒的西沙羣島》《美麗的小興安嶺》之後,看學生是否能通過以前學過的方法,學會獨立閱讀,感受香港的現代都市風采、體會課文蘊涵的情感。

(二)教學對象的特點:

本篇課文可是說是集美圖和美文於一體香港這座美麗的城市對於城市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可是對於我們城鄉結合部的以農民工子弟爲主的農村學校來說,並不熟悉。由於學生家庭環境、家長文化素質的影響,使學生知識面狹窄,爲了使他們認識這座美麗的城市,於是我製作了精美的課件,採取了小導遊的形式,在初步瞭解香港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真正走入課文中,體會其中的情感。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與感受、分析,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課的目標定爲: 知識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香港被稱爲"東方之珠"的原因。

1.技能目標:

1、學會用小導遊的語言有表情、自豪的向大家介紹香港的特色。2、提高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了解香港的美麗與繁華,產生愛香港、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四)重點、難點:本課是屬於“歌頌祖國,體會愛國情感”的範疇,所以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難點便確定爲:通過閱讀使學生認識香港,瞭解“東方之珠”的含義,培養學生熱愛香港、熱愛祖國的情感。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應當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爲學生求知的樂園,讓學生在歡樂中學習語文,在學習語文中得到歡樂、得到滿足,讓課堂始終充滿情趣和童趣。基於以上新課程理念精神,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創設法

這節課我通過網絡技術做好了香港的風光旅遊課件,爲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2、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本文文字優美,是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因此,我在教學中通過範讀、小組讀、自由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整體感悟體驗優美語句,再通過有表情地讀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3、合作學習法

在學習二至五自然段這一環節中我例文了選擇同一個地方的同學可以組成一個小導遊組,讓他們自由合作,進行探究,找出特色詞語,相互鼓勵當好小導遊,相互評價,相互進步,目的在於讓學生全員參與,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優化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 歌曲導入,激發興趣。

首先由學生較熟悉的歌曲《東方之珠》引入課文的學習,在美妙的音樂氛圍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再安排學生感興趣的卡通形象“小丁當”來選小導遊,就更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課文的急切心情,都盼着能夠當上這一次的小導遊。

二、 自主閱讀,讀中感悟。

1、 聽一聽,整體感知.

爲了繼續牽好學生興趣的線,原本書中的課文變身成了遊覽香港的導遊詞,老師娓娓動聽的配樂朗讀使學生有了對香港的初步印象,而且使每位同學都急於想告訴大家自己從導遊詞中瞭解到的香港的重要地位,“東方之珠”的含義不就被老師引出來了嗎,而且引得不露痕跡。

2、 讀一讀,初步感受。

新教材倡導“一切爲了孩子的發展”,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教學中體現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創造師生平等,合諧交流合作的課堂新氛圍。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就例文了學生自己的活動,讓學生在聽一聽,讀一讀後,自主、合作朗讀:你們最想把香港的哪一方面介紹給你的遊客呢?學生帶着明確的目的朗讀,回答得非常積極,而且也引出了香港的四大特色:萬國市場、美食天堂、旅遊勝地、美麗夜景。

3、 找一找,重點指導。

閱讀教學不是簡單的讀就可以了,它應該還要對學生聽、說、讀、寫、理解等能力的發展有所訓練,在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活動,小小導遊組按照自己選取的景點,討論討論,導遊詞的描寫中,哪些詞語、哪些句子抓住了景點的重點,讓人覺得流連忘返,印象深刻呢?這樣,學生有重點地找,抓住了重點詞句,使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帶着問題去讀書,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學生找得快,而且各有各的想法,回答不一,這樣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

4、 演一演,內化感知。

學生通過前幾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對香港有了較全面的理解,當然趁熱打鐵,引導他們進行創新表演讀,通過自己的繪聲繪色、充滿激情的介紹,打動其他遊客,爭取獲得優秀小導遊的殊榮,這一環節,學生都躍躍欲試,許多同學爭先恐後地上臺當起了小導遊,而且架子十足。下面的遊客也聽得津津有味,這也使掀起了課堂一個高潮,是本課最大的一個亮點。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6

  一、教材簡說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安排略讀課文,並提出了對這類課文教學的要求:一是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爲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由此可見,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這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平時,鹿非常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細長的腿。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從獅口脫險;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險些喪了性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爲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爲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存在的價值。

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先寫鹿在池塘邊欣賞自己的兩束美麗的角,抱怨自己細長的腿,接着寫獅子撲來,細長的腿幫它脫離險境,而美麗的角差點讓它送了命。全文情節緊湊,前後對比鮮明突出,語言豐富優美,在生動的故事中蘊含了深刻的道理。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於是,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三、課文重點及難點

理解指導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是課文學習的重點;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是課文學習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教學這篇略讀課文,首先我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課件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後自由讀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再交流: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自己受到什麼啓發?

這篇課文可以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指導朗讀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評價,要讀出截然不同的語氣。對角是喜愛、讚美:“啊!我的身段多麼勻稱,我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要讀出自我欣賞、自我讚美的感情;學生對這個比喻句不太瞭解,大屏幕可以出示鹿角和珊瑚的對比圖片,來體會這個比喻句的貼切之處。“啊!”“多麼”“多麼”拉長讀,抒情一些。而對腿,則是不滿和抱怨;“唉,這四條腿太細了,怎麼配得上這兩隻美麗的角呢?”要讀出嘆息、抱怨的情緒,“唉”“太細了”語調低,語速慢,“怎麼”感嘆強烈,要表達出內心的不滿。在對比朗讀中,區分兩種不同的態度和感情。可以請學生帶着頭飾表演讀。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

課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引導學生把課文和《陶罐和鐵罐》作比較學習,把兩篇課文聯繫起來說說共同之處。通過比較,學生的思路和視野會更加開闊,學會用多種方式進行閱讀。可以先讓學生回憶一下《陶罐和鐵罐》,說一說課文說明了什麼道理,再想一想本課講了什麼道理。共同點是兩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表達方法上是兩篇課文都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說明道理。

說明了什麼道理在這一過程要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放開談,可以就課文的內容來談,也可以聯繫實際舉生活中的事例,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可能說美麗外表不一定是有用的,雖然外表不漂亮,卻很實用;再進一步可能體會到有的東西各有優缺點,在不同的情況下,優點就可能變成缺點,也不能因爲有些東西存在某些缺點而看不見它的優點。鼓勵學生舉生活中類似的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只要思想上沒有錯誤,教師一般不作定論,要充分讓學生思考,鼓勵說出自己的見解。

最後,以搶答的形式使學生再整體感知一下課文。

在板書設計這一環節中,我按課文的脈絡,抓住重點詞語,通過對比的形式反映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還有十分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教。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7

尊敬的各位老師,莊子的這首《秋水》讓人過目難忘,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也是一篇文質兼美又內蘊童真童趣描寫秋水的佳作《秋天的雨》。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5冊第三組的一篇抒情散文。

課文以秋雨爲線索,把秋天衆多景物巧妙地串聯起來,從整體的角度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

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形象思維發展趨於成熟,對秋天、秋雨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鑑於此,我結合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新字生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能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感受秋天的美,激發學生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基於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

教學重點爲:抓住重點詞句,感受秋雨的神奇,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學難點爲:品味文本中被藝術化了的優美語言,積累、內化語言。

二、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

爲了有效地實現上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實際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以導激情,以讀悟情,以寫抒情”的教法,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受,用情感去體驗,用想象去補充”,力求爲學生創設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說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這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採用“品詞析句法”和“朗讀感悟法”進行學習,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用‘讀佔鰲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語文教學中讀的作用。課文詞章優美,抓住‘讀’,以讀代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形成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三、說教學過程

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依據教學內容,本課的教學我分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聽樂賞景,揭示課題。

我利用多媒體資源,播放鋼琴名曲《秋日私語》,並隨樂出示一組秋景圖,讓學生聽着優美的曲子欣賞秋天的美景。欣賞完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秋天的感想,我再相機引出課題。這樣一來,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順學而導,以學定教,一開始就奠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爲深入文本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從整體入手,既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三年級的學生在閱讀上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速度,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說說你都讀懂了什麼?解決了哪些疑問?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簡單複述下課文,說說課文從哪幾方面寫了秋天的雨?這樣,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所感知的基礎上,我順勢引領學生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第三環節: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首先,我讓學生潛心會文,感受文本優的美語言,引導學生直奔自己感興趣的段落,這篇課文有好多語句寫的相當精妙,讀一遍是不夠的,多讀幾遍,看看哪些詞,哪些句子,讓你回味無窮。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在書上圈一圈、劃一劃、寫一寫,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還可以讓學生小組說一說、議一議,充分營造學生自學思考和與文本對話的良好氛圍。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8

一、貼圖導入,激發興趣

1、貼出三隻灰雀在枝頭歡歌、跳躍的圖畫。

聽,三隻灰雀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多麼惹人喜愛。列寧每天散步都來到這兒,和它們打打招呼,問候問候它們。可有一天,列寧發現有一隻灰雀不見了,那隻灰雀到哪兒去了呢?

二、精讀課文,感悟真;愛

1、自由輕聲讀一讀課文3-10自然段,哪幾段是列寧說的話,哪幾段是小男孩說的,找一找、讀一讀。

2、屏幕出示課文3.5.7.9自然段,請大家讀列寧的這幾句話,仔細體會列寧這些話的意思。

A、學生交流。哪句話特別有體會,可以說一說,也可以把體會到的用朗讀來告訴大家。

B、列寧的着急、擔心、惋惜、關心集中表達了列寧對灰雀的一種情感。用一個詞來概括,是什麼?板書:愛。

3、聰明的孩子,有誰知道灰雀到底到哪裏去了?你從課文哪兒看出來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練讀這幾段話,指名朗讀檢查。一定會飛回來的!教師運用手勢,指導學生加強語氣。

B、讀後體會:這時候,小男孩在想什麼呢?

C、男孩爲什麼要捉走這隻灰雀?他對灰雀的喜愛和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有什麼不同?小組討論、發表看法,相互補充,彙報體會。

5、相機小結:列寧的愛是給鳥自由,男孩的愛奪去了鳥的自由,列寧纔是真正的愛鳥!

6、細細體會列寧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讀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體會

1、在列寧真愛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樹林,看,它們又在枝頭歡唱了。

多媒體投影顯示:列寧和小男孩在白樺樹旁看着灰雀。

2、學習課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讀體會,

3、讀了這幾段,你會提出什麼問題嗎?學生交流、提出疑問,如列寧爲什麼要問鳥?鳥怎麼會說話呢?等等。

4、小組討論,解答上面列出的兩個關鍵問題。教師參與討論、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列寧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願傷害這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心,這就是對孩子的愛!

5、你們一定也和列寧一樣,爲鳥兒重歸自然、爲孩子改正錯誤而高興吧!拿起書來,美美地讀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

6、小結板書,總結課文。

四、收集故事、積累提高

1、學了這篇課文,你發現了什麼?大家一起來說說。

2、收集列寧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讀一讀,開展講故事比賽。

  五、拓展延伸

1、寫一個你喜歡的小動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來寫一段話,表達你的喜愛之情。

2、把課文中描寫灰雀的句子抄下來。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9

一、說教材:

《風箏》一文是魯迅寫於1925年1月24日,後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教學設計>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爲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於教學設計>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學目的:

1、(知識和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閱讀能力,能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閱讀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過程和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教學設計>的主題。

4、(寫作指導)學習本文在敘述中飽含深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訓練閱讀能力,提練教學設計>主幹。

教學難點: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閱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蘊豐富,選編此文,無非是因爲此文爲我們提出瞭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於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恰恰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於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教學設計>,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教學設計>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衝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二、說教法: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於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教學設計>,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現代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麼教師也要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爲本。

閱讀《風箏》一文,我不由被魯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學設計>有豐富的意蘊,更能引發人進一步地探究興趣。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覆閱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教師可利用閱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閱讀的對話者之一。

1、在教學前,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2、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3、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以利於體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學設計>主題。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覆閱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說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儘管《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會生澀難懂,而教學設計>本身思想深邃,但這一切都可以在反覆地閱讀中,在用心地體悟中,在教師適時點拔中,迎刃而解,而激發學生閱讀、探究興趣是扣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爲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1、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課前可以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5、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四、說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創設情境,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多角度理解課文:

1、爲什麼作者看見風箏會“驚異和悲哀”?

2、文中回憶了一件什麼事,這一幕後來作者稱之爲什麼?

3、多年之後“我”對當年的行爲有了新的認識,有了什麼論文,這種改變說明了什麼?

4、“我”對於自己的過錯,想到補過辦法了嗎?是什麼?弟弟是何態度?我心情釋然了嗎?

(三)學生質疑。

(四)思維拓展訓練:

1、當年的魯迅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什麼做法,是什麼思想在做祟?你的身邊、生活中有沒有類似例子,試舉例說明。

2、虐殺者的行爲爲什麼能得逞,是什麼助長了這些人的壞習性,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正確的做法該如何?試舉例說明。

(五)總結:《風箏》不僅是展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並用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六)作業:課後探討

1、請談談你對兒童教育的一點看法。

2、在人際關係中,你會怎樣處理親人、朋友之間的誤解和衝突?

[教學小結]

由於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教學設計>,這篇教學設計>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儘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課文寫的是殘疾女孩英子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從此改變了英子的生活態度,她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

課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爲主線貫串全文,言簡情濃,透過描寫英子動作神態的詞句,展現了兩次"掌聲"帶給英子的內心變化過程。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關愛、鼓勵和尊重,蘊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

作者是以回憶的語氣來寫這段小學的經歷。根據課文的內容,可分爲掌聲前的英子和掌聲後的英子兩部分,因爲課文提到,有了掌聲鼓勵後的英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文章的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課文通過外在的動作和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感受,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由外向內"感受這些情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文中的13個生字。會寫11個字。認識多音字"落、調",正確理解"憂鬱、文靜、猶豫"等詞語。

2.採用對比讀、分段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課文,領會大意;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通過聯繫上下文體會兩次掌聲裏的深刻含義,從而懂得並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體會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鼓勵的真情,學習關愛別人。回報別人的付出。

三、說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

四、說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

五、說教法。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天真、活潑、想象力豐富,而且語言的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礎。《新課標》要求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我爲學生搭建交流互動的平臺,讓課堂成爲學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使學生在激情、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愛、懂得愛、奉獻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的教法是:

1.啓發點撥法:巧妙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2.直觀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寓教於樂,學生樂學樂用。

3.評價激勵法:教育心理學認爲"正確評價、適當表揚與鼓勵是對學生的肯定,它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等。"科學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興趣,啓迪學生心智,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使課堂充滿活力。

六、說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思辨能力、表達能力,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方法的點撥與引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因此我引導學生以下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我運用教學機智,引導學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活躍課堂氣氛,在討論中理解、感受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批註記錄法:帶着疑問讀課文時畫出相關答案,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記錄讀書體會。這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朗讀體會法: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積極思考,以讀促思,以讀促情,從而深刻體會掌聲帶給英子的巨大變化,從而充分領悟掌聲的`內涵。基於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想本課時的教學將着眼於"情",紮根於"讀",抓住課文中提到的兩次"掌聲"爲線索,以"英子掌聲前後的內心變化過程"爲突破口,運用三個模塊,緊扣文本,以情會文。指導學生用"抓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的閱讀方法。用心去學,動情去讀。圍繞一個"愛"字,深入體驗感悟,張揚情感。

七、說教學理念和策略。

本課的設計理念是:引領學生從閱讀出發,鑽進文字的裏面,透視到文字的背後蘊藏的情感,主動索取文字裏的巨大財富,親歷情感體驗。基於上述理念,我採取的教學策略是在本課時的教學將着眼於"情",紮根於"讀",抓住課文中提到的兩次"掌聲"爲線索,以"英子掌聲前後的內心變化過程"爲突破口,指導學生用"抓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的閱讀方法。用心去學,動情去讀。圍繞一個"愛"字,深入體驗感悟,張揚情感。

八、說教學過程。

(一)以情促疑,直奔重點。

1.鼓勵學生自由說說我們每個人都聽過掌聲,有此掌聲是你給別人的,有些掌聲是別人給你的。掌聲響起來,你的心情會怎樣?

2.教師評議並小結:我們在學習、生活當中經常會給予別人或者接受別人的掌聲。當別人給予關心時要用掌聲表示感謝;當別人自信不足時要用掌聲表示鼓勵;當別人表現出色時要用掌聲表示讚美。反過來也一樣。我們也可以從別人的掌聲中獲得自信、滿足、鼓勵和讚美。在我們的生活中,掌聲無處不在,它代表着歡迎,飽含着祝福。還曾經改變了一個小女孩的命運。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課文一起去認識她。

3.導入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是:掌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伊始,以輕鬆愉悅的語調,深情的提問和交流把學生自然而然的引入英子的世界。爲後面的情感之旅鋪設基調。這樣的導入很自然地就切入了關鍵點"掌聲",激起了閱讀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悄然無聲地把學生很快地帶到了課文中。

(二)對比體會,感受變化。

1.認識以前的英子。

課件出示"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後,她又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瞭解感悟:從兩個"總是"可以看出,過去的英子是怎麼樣的呢?(過去的英子不太愛說話,太孤獨了,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以前的英子,好像不大願意和同學們一起玩,她總是最早一個來到教室,又是最後一個離開。)爲什麼英子不大愛說話,又不大願意跟同學們一起玩兒呢?(腿腳的殘疾讓過去的英子非常憂鬱,很不自信。)原來的英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文靜、膽怯、自卑、憂鬱)

交流後學生自由朗讀,很自然地感受到殘疾人會因受到的嘲笑和委屈而產生自卑的心情。

2.認識現在的英子。

(1)瞭解英子的變化及其原因:課件出示"從那以後,英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麼憂鬱。她和同學們一起遊戲說笑,甚至在一次聯歡會上,還讓同學們教她跳舞。"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交流:英子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開朗、快樂、自信、愛與人交往)英子爲什麼會有這麼大變化的呢?(同學們的掌聲。)

(2)瞭解第一次掌聲:接着引導學生通過讀有關句段,進一步體會--第一次掌聲,大家爲什麼爲英子鼓掌?他們可能會在心裏給英子說什麼?(第一次掌聲,大家爲了鼓勵英子,爲她鼓掌。他們可能會在心裏給英子說:你終於克服了自己的懦弱,你真勇敢,你一定行,我們大家都相信你……)

這樣的課堂設計是爲了緊扣"掌聲"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在理解關鍵詞的基礎上,讓學生設想同學們是怎樣看待小英的,以及她情感的變化。出示課文中心句的一部分,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進一步體會"掌聲"的含義。

(3)瞭解第一次掌聲:第二次掌聲,大家又爲什麼爲英子鼓掌?他們又在心裏給英子說什麼?(第二次掌聲,大家爲了讚揚英子,爲她鼓掌。他們可能會在心裏給英子說:你講得太精彩了,你終於成功了,你是一個敢於挑戰自己的人……)

這樣的課堂設計是爲了由重點詞拓展開,進一步感受"掌聲",並挖掘文本空白點,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深入人物內心世界,豐富"掌聲"的內涵,使前後兩次"掌聲"有機結合起來。

(4)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對掌聲前後性格變化的比較,引出學生的質疑:掌聲怎麼會有如此神奇的力量?爲後文學生解讀"掌聲"的魔力和魅力蓄積了更多的精神能量。

(三)以情導行,品悟真愛。

1.叩擊"微笑着面對生活"。

正是這愛的掌聲改變了英子的一生,使她由一個文靜憂鬱的女孩變成了一個開朗活潑的女孩,瞧,英子來信了。(課件出示:英子的信)指生,讀後交流:微笑着面對生活是什麼意思?(對生活中的困難有直面的勇氣和克服的信心!)從英子的信中,你讀懂了什麼呢?(從"永遠"這個詞中讀懂了這兩次掌聲影響着英子的整個一生;這兩次掌聲,給了英子與同學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友誼;兩次掌聲,就是同學們給英子的愛。)

通過以上交流和學習,學生會自然而然的想象到英子會怎樣地微笑着面對生活。進而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說一說:人人都需要掌聲,在生活中,你給過別人掌聲嗎?你得到過別人的掌聲嗎?在交流中讓掌聲真正走入學生的心中。

(四)聯繫實際,課外延伸。

1.你搜集到了哪些有關反映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關愛的名言或諺語呢?和同學們進行交流,互相分享。

2.假如你的一個好朋友考試考得不好,他很難過,請你寫一兩句鼓勵他的話。

引導練筆,放飛思維,同時積累語言,實現情感、語言和思維同構共生!並讓學生當堂進行交流評價。

九、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簡潔明瞭的突出了重點,深化了主題,實現學文明理、無痕育人的目的。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一)內容說明

全文共有8個自然段。這是一篇講述了利用互聯網跨越國界救人的感人故事,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芬蘭女孩蘇珊在與美國男孩桑恩網上聊天時突發疾病,危在旦夕,桑恩利用互聯網在一個多小時後成功救助了她。學習本文,我們會深切地感受到正是互聯網的方便、快捷,才能爲人們的愛心救助、爲蘇珊戰勝病魔贏得寶貴的時間,同時我們也會爲互聯網創造的奇蹟而感嘆。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課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指導識字、寫字和進行朗讀訓練,教學中應以讀爲主,以讀代講,指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根據《課標》要求和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寫“網、蘇”等10個字,

2、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課文。

3、 情感目標: 通過讀課文,瞭解故事內容,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精神,感受現代科技的神奇,激發學生關注現代科技發展的熱情。

教學重點:

1、 學習生字新詞。

2、 通過讀讓學生了解整個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感受當時緊急的情形。

教學難點:

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精神。

(三)教具準備:

課件

(四)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兩課時。

二、說教法

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學中,我抓住促進兒童發展的動因——情感,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連同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以致課堂氣氛,構成一個廣闊的心理磁場,作用於兒童的心理,從而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整個學習活動,,達到兒童主動發展的目的。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抓住時間這條主線,牢牢掣住“呼”與“救”這個關鍵,把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整個事件發展過程、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精神融爲一體。利用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場景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既感受了網絡的快速與便捷,又領悟了網絡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輝。

三、說學法

課堂是學生活動的舞臺,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我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通過自學、同桌交流、小組討論、上臺表演或單獨發言等方法,在全體學生的朗讀中感受知識的魅力,體會習得的快樂。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1-4自然段,瞭解事件發生的背景。這裏我重點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1、 設置懸念導入

在第二課開課時,我繪聲繪色地描述了1—4自然段內容,課件顯示時間:將近6點。提出:“桑恩看到蘇珊的求助語,會怎樣做呢?”爲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文內容形成了積極的閱讀期待。

2、緊抓重點詞句

教學第5自然段時,我先請學生自讀,弄清蘇珊打出救助語後桑恩的反應,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從桑恩的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體會他的心理活動。如“凝視”是怎樣看?請學生上臺表演出來,接着指導朗讀句子“你在什麼地方?”,體會並讀出桑恩想知道蘇珊在哪裏的急切心情。從“吃驚”一詞瞭解美國與芬蘭間距離一萬五千公里,面對面實施急救是來不及的;藉助“商量”一詞揣摩桑恩和媽媽的對話,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最後齊讀全段,指導好學生朗讀的節奏,讀出桑恩心情的急促。

3、訓練合作學習

教學第6自然段時,文中出現了省略提示語的對話,爲使學生不至於將艾眉、桑恩的話混淆了,我先請學生默讀本段,分別用橫線和波浪線劃出兩人的話語,然後同桌分角色朗讀,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練習朗讀、糾正剛纔劃線時出現的錯誤。最後指名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角色讀。此時課件顯示6點14分,連線美國急救中心。

4、體會重點情境

如果把本文比作一首歌,那麼第7自然段無疑是這首歌的高潮部分,鼓點越來越密集,氣氛也越來越緊張。蘇珊命懸一線,艾眉吩咐桑恩,叫蘇珊把當地緊急救援中心的電話號碼傳過來,桑恩照辦了。艾眉是如何吩咐、桑恩又是怎樣照辦的?我請學生模擬當時的情景和對話,意在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吩咐”“照辦”。

葉聖陶先生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讀書要能悟出文章中傳神的字字句句。此處我讓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充分體會到桑恩的兩個“粗體大字”“挺住”猶如兩隻強有力的大手及時給了蘇珊以支撐和安慰。

本段的幾句對白“我感到眩暈。”、“我們已經打了電話去求助。”、蘇珊好久纔回答出的“痛,痛得更厲害了。”及桑恩最後喊出的“她在學校裏。”顯示出隨着時間的流逝,蘇珊的病情越來越重,桑恩的心情也越來越焦急。眩暈是什麼感覺?學生通過回想、描述,體會蘇珊的困境,嘗試讀出她的痛苦和桑恩的安慰語氣:《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指導讀“痛,痛得越來越厲害了。”和 “她在學校裏。”兩句時我請幾位學生嘗試讀,對學生的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停頓的處理等不作硬性的規定,讓學生自己品味和評論,重視對學生閱讀過程中感受、體驗和理解的評價,並適時地進行範讀,因此學生彷彿就置身於那十萬火急的情境之中,朗讀興趣受到了充分的激發,讀好課文的信心更強,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入。

在齊讀第八自然段後,課件分別顯示十分鐘後連線芬蘭急救中心和幾十分鐘後蘇珊獲救。這樣的設計使事件的發展過程根據時間順序得到顯示,使互聯網的方便和快捷得到了更直觀的體現。

5、拓展思維練習

在教學的最後,學生體會到國際互聯網以其特有的方便和快捷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哪怕遠隔千山萬水,也彷彿近在咫尺。蘇珊的被救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可貴的互助精神。互聯網不僅拉近了人們的空間距離,也拉近了人們心與心的距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種精神多麼感人!正當學生感嘆之時,我提出“我們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做些什麼?”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激勵他們課下繼續探尋新知。

6、自主學習生字

我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重點指導半包圍結構的“厲”字,裏面的“萬”字的橫劃稍長,要寫得半藏半露。

板書設計:

網上呼救

網 絡

蘇 珊(呼 ) 桑 恩(救 )

芬蘭急救中心 美國急救中心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望天門山》這首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抒發了讚美之情。頭兩句描寫山川氣勢。"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詩歌通過對天門山景象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樂觀豪邁的情感。《望天門山》重在抒情,融情於景,詩中有畫。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爲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望天門山》是《古詩三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爲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能借助漢語拼音學習古詩,認識文中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理解詞義句意,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理解詩意,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爲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李白 (著名詩人),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目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掌握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關鍵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斷、開、回、出、來"這幾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斷、開、回、出、來"聯繫實際,展開想象"法,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鑑賞能力,提高審美趣味,豐富個人感情世界,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學些什麼呢?

這樣"扶"着學生,其目的是爲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圖,啓發想象。 再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採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畫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門山。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讀出節奏感,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佈置作業。

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爲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本文是這單元訓練提出的不懂的問題的第一篇課文,在本單元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爲以後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的能力起到鋪墊作用,這篇課文通過一個商人尋找駱駝的事,說明了遇到問題要多觀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尋味,,引人深思,課文共11自然段,運用人物對話的形式,按“丟駱駝第一自然段——找駱駝2-10自然段——找到駱駝11自然段”的順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因果關係的句式訓練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因此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主動學會本課中幾個生字,能區別多音字“哄”“嗎”的讀音,理解9個新詞的意思,能區別“走失和丟失,詳細和仔細”的不同意思,,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補充完整,3,初步學會預習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語文能力體系中,讀佔鰲頭,已成爲人們的共識,因此,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以讀促思,以讀代講。以讀引導想象。背誦老人說的一段話。

(3)情感態度目標”瞭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隻駱駝的情況,特別是遇到事情要仔細觀察,抓住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行分析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4)教學重點、難點: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1,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老人怎麼會做出正確判斷的,2,學會提出不懂的問題,根據新課標第二學段學生的閱讀要求,那麼學會提出不懂的問題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發展”卻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中的因素和情景無法預見,也就產生出許多的生成性問題。必然要求教師要形成“彈性化”方案,要適當“留白”隨時調整,以滿足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發展的需要。因此預設本課採用地教法如下:

1、以讀代講法:在語文能力體系中,“讀”佔鰲頭已成爲人們的共識,閱讀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得重中之重。因爲讀書是理解課文最好的方法。讓學生有層次的讀,盡情地讀,力求讀出對課文的獨特感悟。

2、質疑問難法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可見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十分重要。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

3、情境教學法我班孩子共有的特點就是有好奇強、愛探索、易感染,愛表演。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和動態的東西所吸引,思維以直觀、形象爲主,因此在本文教學中以圖文結合、多媒體教學、表演等方法來創設情境輔助教學。

三、說學法

根據我班學生自學能力較差這個特點,在本文教學中我將努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在讀讀劃劃議議中整體觸摸文本,養成自主探究主動質疑的學習方式,學會傾聽,在共同交流中,披文、入情入鏡構建新知。

四、說程序

新課標提出了,教師要創造性的理解教材、處理教材,因此爲了把目標落到實處,我預設安排實施教學分3個大板塊進行學習:第一大板塊:在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究。第二大板塊:在多元朗讀中感知課文,第三板塊:在反覆練說中訓練思維。

第一大板塊:在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究。

首先和學生一起回顧上節課提出的問題,並出示問題:老人沒看見商人走失的那隻駱駝,爲什麼對駱駝的情況知道得這麼詳細?這節課咱們就帶着這個問題去讀懂課文,讀好課文。這板塊的設計目的是回顧舊知識。爲新課做好鋪墊,使教學前後銜接,同時讓他們帶着問題去讀課文,再同桌合作交流,預計學生會學的有目的,學的有興趣。

第二大板塊:在多元朗讀中感知課文。

新課標強調,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入情入境,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訓練語感,在讀中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在讀中受到感情的薰陶,從而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爲了更好的解決本文的主要問題,我讓學生先學習2-9自然段,這幾段是商人與老人的對話,講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況,理解難度並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導學生去讀,多媒體出示句子,首先讓學生自由練,然後指名讀,教師隨即問,你剛纔是懷着一種怎樣的心情讀的?爲什麼要這樣的,讓學生自己說出理由。並隨即理解“忿忿”的意思,以及當時商人的想法,讓學生想象說話。如此步步引導把朗讀與理解課文結合起來把“讀”和“說”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由點到面,加深對課文的整體把握,體會到文章的感情色彩。

接着通過分角色讀以及同桌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進一步,使學生在讀中體會商人的情感,從着急到高興再到萬分高興,最後轉喜爲怒、忿忿的。並在讀中體會老人的冷靜沉着。然後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追問:從商人與老人的對話中你知道了什麼?回答並板書:左腳有點跛,左馱蜜右馱米,缺了一顆牙。這板塊的設計真正體現了以讀爲本,以讀代講的教學原則。

第三板塊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預設通過,讀讀、劃劃、議議、畫畫等手段,使學生明白:遇到問題要多觀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預計教學思路如下:

1、師過渡:老人知道了那麼多,他是怎麼知道的?剛纔同學們通過自學有所瞭解了,現在請讀讀第10段,劃出那幾句是寫老人怎麼知道駱駝特點的。

2、交流:並板書看見…又看見…還看見

3、進行因果句說話訓練,出示:老人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那是因爲---------。老人知道駱駝左邊馱着蜜,右邊馱着米,那是因爲-----------。老人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齒,那是因爲-----------。讓學生先自由準備說,在指名說,師生對話,齊說。並換個句式用因爲…所以…來說。(讀是內化吸收,說是外化表達,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把內化吸收了的課文語言,再重新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也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並能夠在說的過程中逐步瞭解了老人的思維過程,也培養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

4、質疑,討論:讓學生針對老人說的話提出心中的疑問,組織討論,幫助解決,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a、爲什麼看見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針對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上臺演示一下,跛腳人走路的姿勢,感受一下雙腳用力的不同,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問題便會迎刃而解,b、學生可能還會問:駱駝啃過的樹葉上留下的牙齒印是怎樣的?教師藉助簡筆畫,讓學生選擇哪一張葉子是駱駝啃過的?並說明理由。然後指導朗讀老人的話,昇華情感。通過讀、說、議、以及辨認,使學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的準確判斷的依據,讓學生和老人一起經歷着思維的過程,進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靜,觀察仔細,認真思考的思維品質。

5、第11自然段僅兩句話,告訴學生事情的結果,我預設先齊讀,再抓“果然”一詞,追問:從“果然”一詞你讀懂了什麼?再次體會老人的思維品質,自然學生談談爲什麼要順着腳印去找,說說理由,也訓練了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

四、在深讀課文後抒發感想。

1、讓學生結合板書,再說一說老人沒看見商人走失的駱駝,,爲什麼對駱駝的情況知道的這麼詳細。自由說——指名說。對課文進行整體回顧。

說說學了這篇課文,你又什麼感想?或收穫?並板書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得出結論

2、這節課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導入新課,再由問題的解決結束這堂課,使整堂成爲一個不可分割讀整體,同時讓學生來總結,抒發感想,說說收穫,由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並讓認真觀察、冷靜思考的處事理念深入學生心中。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知;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五、說板書

本文板書力圖直觀形象的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用簡潔的文字,勾勒老人思維活動的全過程,教育學生遇事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4

一、說目標

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 :過程和方法:以讀爲本,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

3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習竺可楨先生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認真精神。

教學重,難點:

對於五年級的孩子來說,學會字詞、讀通課文已經不是最大的難題,但五年級的孩子真正要通過學習課文去學習和理解竺可楨先生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認真精神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如何使學生知道課文爲什麼以“第一朵杏花爲題”,並學習竺可楨先生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爲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我想,教學目標的達到和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光靠老師用語言來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現出來的,網絡教育資源以它獨有的優勢和特點,爲這一類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幫助,使學生在老師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的文本情境中進行自然有序、輕鬆愉快地學習。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 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啓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啓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這些方法的運用有利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首先我讓同學們齊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去了解這篇課文的大致內容,讓學生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在同學們整體,全面的去了解了課文之後,提出問題,“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來,邊跑邊喊,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在提出問題之後,同學們會更積極的思考問題,引導同學們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逐層分析,在分析問題的同時,鍛鍊並提高自己的閱讀,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和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以後閱讀和理解課文的同時,去學會積極的思考問題和先從整體去把握而後逐層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二)激趣揭題,質疑定標

“疑,思之始,學之端。”從整體上去了解課文之後,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初步瞭解。在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我向學生提出問題: “作者爲什麼要以第一朵杏花爲題?”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接下來再提出問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孩子發現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是清明節)。這樣,同學們知道了杏花開放的時間,並且使同學們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想去了解爲什麼課文以第一朵杏花爲題。並且引導同學們帶着興趣去學習接下來的課文。

(三)研析結構,精讀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首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後針對問題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思考,並回答提出的各種問題,在討論中讓同學們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瞭解,並且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同學們積極思考問題的同時,提出全文的重點句:“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讓同學們分析,爲什麼竺可楨爺爺是快步,又爲什麼是興沖沖。在詞語的分析中去體會和了解一個科學家對待學術問題的嚴謹的態度和認真的精神,以及在學術問題研究中所得到的快樂。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所表達的主題的同時,啓發學生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以及在研究中應該具有怎樣的精神和態度。

接下來讓同學們自己找出喜歡的句子,並討論

1 “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用了排比、擬人手法,形象生動)

2 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擬人,形象生動,同時也襯托出竺可楨爺爺發現第一朵杏花開放時間的喜悅心情)

這段話中,作者運用了很多的修辭方法,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讓學生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會了解適當的運用修辭方法使文章增強表現力,也更真切而細膩的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讓學生在閱讀和分析的過程中學會恰如其分的運用適當的修辭方法去表達情感,並學會運用修辭方法增強文章的表現力的方法。

(四) 細緻分析, 品讀主題

在整體上把握了課文之後,從細小處對課文進行更細緻的分析這樣會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切的認識和體會。

1 “大概”“也許”是什麼意思?

2 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麼?

3 你認爲竺可楨爺爺是個怎樣的人?我們應該像他學習什麼?

以上三個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在對整篇課文有了更準確更深刻的把握的基礎上,讓學生激發內心的情感去思考問題,並 深刻理解科學家在對待科學的問題上的嚴謹的態度和認真精神。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同時,瞭解這篇課文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同學們學到的道理和精神。使文章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得到充分的體現。

(五)總結遷移,形成積澱

在對這篇課文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採用了細讀悟理 精讀悟情的學習方法,向學生們提供自學材料,並鼓勵學生積極發言,進行小組交流反饋。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更深刻的體會文章所表達的主題。使學生有着濃厚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讓學生在讀中解惑悟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和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並在輕鬆氛圍中去體會到深刻的道理。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爲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爲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小學是一個人一生當中致關重要的階段。從小學到的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一種快樂的學習方式,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對學生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努力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很輕鬆的體會到文章所要表達的大道理。培養學生快樂的學習,並在學習中不斷的得到更多的快樂。

五。作業設計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只有課後不斷的思考和鞏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報。因此,我非常重視學生在課後的溫習和鞏固。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閱讀竺可楨所寫的科學文章。讓學生在瞭解一個科學家在學術鑽研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學生學會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並在以後學習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塌實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全文共四個部分,分別交代太陽花的由來,太陽花從種子落地到一齊開放的過程,太陽花經久不衰的原因,太陽花的啓示,通過作者記敘種太陽花的經驗和感受,表露作者對“事業”的憧憬,對創建一個“科學、合理、公平”的世界的渴望。全文中提到說明的不明顯,在介紹花的生命時纔有所提及,所以我想把側重點置於太陽花的美、經久不衰的原因和太陽花的啓示上。

根絕教材的這種情況,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實際,我制定目標如下:

(1)理解太陽花獨特美的原因及太陽花經久不衰的原因。

(2)理解文中比喻的修辭及記敘、描寫、說明相符合的表達方式。

(3)感受作者對太陽花的喜愛之情和所寄託的意願,理解其象徵意義。

其中,(1)(2)是重點,(3)是難點。

二、說教法:

爲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嚴格遵循“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訓練爲主線”的語文教學原則,針對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方法爲:

1、啓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劃句、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

2、朗讀法:語文教學應以語感培養爲核心;語感只有通過多讀、多品、多揣摩才能形成。朗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通過朗讀把課文語言內化爲學生的心理結構,薰陶情感,啓迪思想,於潛移默化中達到德育美育的目的。再說,這篇課文也較適合朗讀。

3、聯想法:用聯想法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本課中,可讓學生產生相關聯想。

三、說學法: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素質教育提出課堂教學應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因此,我設計的學法爲“學習閱讀思考——討論——解疑——拓展訓練”的方式。課堂中通過啓發引導,學生討論,逐步解疑,拓展訓練,學以致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程序設計:

我認爲,鑽研教材、研究教法與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的安排教學程序卻是成功的關鍵一環。爲使學生學有所獲,我設計以下幾個步驟教學:

(一)設置情境,激起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上課一開始,我就設置情境:在自然界、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其中,花,往往是最具代表性的,那平時,你覺得什麼花最美呢?然後讓學生來講自己的體會,教師適當加以引導,每種花都有自己美的一面,那太陽花具有怎樣獨特的美呢?這樣處理,就可把學生引到美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積極參與和學習的慾望。

(二)讀課文,挖掘太陽花的美

心理學認爲: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所以,在這部分,我要求學生帶着問題“太陽花具有怎樣獨特的美,從哪看出?”去讀書,帶着目標,邊讀邊思考,邊讀邊畫,這樣就避免了盲目性,使其專注閱讀。

在學生閱讀完畢後,可順便點出個別讀錯的字詞,同時啓發學生挖掘太陽花獨特的美,如:外在美、充滿生機的美、毫無保留的美、經久不衰的美等,在講外在美時,可提及文中的描寫,落實重點。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後,我略做總結,對學生結論加以肯定,激勵學生,並引發聯繫到教學的第三步驟。

(三)深入研究,花美的原因

太陽花美,且能經久不衰,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引導學生讀課文第三部分,啓發概括出三個原因:喜愛陽光、善於抓住機會、主動讓位,同時,點明此處在記敘中夾雜說明。

(四)聽課文錄音,談花的啓示

文章的第四部分點明瞭太陽花的有益啓示,並表達了“還要種一片的”願望,這部分主要設置聽課文錄音,啓發學生思考:太陽花生命短促,卻能保持燦爛多姿,那你面對這樣的太陽花,你能不能學到點什麼,捂出點什麼呢?爲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處,我給學生兩分鐘時間自由討論,討論後學生髮言,啓發他們聯想,如太陽花是否很像生活中的某類人呢?它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對於學生的答案,有理就加以肯定,鼓勵學生多說,這樣,既培養學生的思維,又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五)課堂小結,拓展訓練

爲提高總結質量,也提高學生梳理問題和概括問題的能力,我讓學生參與課堂總結,明確落實重難點,這樣使學生對知識有系統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