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精選15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精選15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

【教材解讀】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描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着重寫景,先以“綠”“白”二字描繪出景物色彩之鮮明,再着“遍”“滿”二字讓人感受到景物中煥發出的勃勃生機,後以煙雨之中傳來的子規聲聲寫出如音樂般美妙的鄉村聲響,渲染出如餘音繞樑般的藝術效果,整個畫面有動有靜,有色有聲,有實有虛,有明有暗,勾勒出江南鄉村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才 又”二字,化繁爲簡,勾畫出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只是舒緩、委婉地道出“閒人少”,在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與前兩句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保持和諧統一。整首詩既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又如一首曲調清新明快的鄉村歌謠,不僅表現了詩人對江南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讚美,也表現出其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嚮往。

本設計根據古詩的體裁特點,採用了誦讀、想象、描繪、吟詠等方式,同時從學情出發,將整堂課分爲意象鋪展,走近鄉村(即挖掘學生心中原有的鄉村印象)、感悟賞析,走進鄉村(即感受詩人作品裏的鄉村印象)、表達情感,勾畫鄉村(孩子描繪心中理想的鄉村印象)三部分,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詩中之景色如畫、聲音如歌、生活如詩等,感悟詩文中所蘊涵的畫面之美、音樂之美、情感之美,引導學生真正走進田園、熱愛鄉村。

【教學特色】

本課教學設計的最大特色是“三三制”、“出入法”六個字。

整節課的設計分爲意象鋪展,走近鄉村;感悟賞析,走進鄉村;表達情感,勾畫鄉村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教學分爲三個步驟,先調動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進入學生的世界,讓學生用詞語描述心中的鄉村印象;然後教師補充與鄉村、田園有關的一組詞語,通過聽、想、讀,既豐富積累,又能將學生引入多姿多彩的鄉村世界;第三步則因勢利導,導出詩人翁卷筆下的《鄉村四月》。

第二板塊三個步驟是讀通詩句,勾勒鄉村;感悟賞析,走進鄉村;深情誦讀,吟誦鄉村。

第一步驟在解決好讀通、讀準的基礎上,重點抓住“蠶”字,以對對聯的形式記住字形,通過習字視頻來指導書寫。

第二步驟走進鄉村從景色如畫、聲音如歌、生活如詩三個方面進行品析。先透過一個“遍”字,讓學生通過朗讀、想象和描述來感受鄉村的“綠”無處不在,廣角鏡頭之後,再選其中一個鏡頭進行特寫,讓孩子盡情描述他看到的“綠”,感受景美如畫,整個過程先從“遍”字放開去,後由“綠”字收回來,而整幅畫面的賞析則先收於“綠遍”二字,再於“白滿川”、“雨如煙”處放開,收放有節,疏密有度。

聲音如歌則是讓學生閉眼聆聽,教師通過語言和音樂將孩子們帶進鄉村世界,讓孩子們想象並描述自己在鄉村聽到的各種聲音,然後引入一組描述鄉村聲音的古詩,讓孩子們在吟詠之中感受鄉村的特有音樂。

第三步,體會鄉村生活的忙碌而又閒適恬靜,體會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和熱愛,這是本課的難點,在處理上我採取了三步走的策略,先引導孩子們通過朗誦,抓住“才 又”二字感受農民生活的忙碌;再將三四句與一二句聯繫起來,將農民的生活與美麗的畫面、美妙的音樂聯繫起來,讓孩子們在誦讀中感受鄉村生活是美好的、是忙中有樂的、是富有詩意的;最後再引入詩人翁卷的資料,讓孩子們知道詩人的一生都是怡情山水,以寫詩爲樂,加之詩人的家鄉永嘉正是地處江南,這讓詩人對江南鄉村更是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孩子們瞭解了這些之後,自然能感同身受。教師則相機引導孩子們包含深情,背誦全詩。

第三板塊先引入描述古代鄉村兒童生活的古詩一組,點燃孩子的熱情,激發寫作的靈感,在一番誦讀之後,讓孩子們將自己腦中的畫面、心中的情感訴諸筆端。

縱觀全課,三三制的教學步驟簡潔流暢,有收有放,有疏有密,有詳有略,先入生活,入文本,入文字,後出畫面,出音樂,出情感,整個設計抓住了文字,依託了文本,關注了文化,較好的把握了單元目標與文本細讀的關係,基本能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烏塔》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先寫初逢烏塔,是在羅馬的旅館裏,主要寫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後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裝,準備按計劃繼續遊覽;接着寫晚上回到旅館後“我”和烏塔的談話,主要寫了烏塔的這次旅遊的行程之長,安排之周,準備之久,以及獨立生活的意識;最後寫烏塔和“我”道別,繼續她未完的旅程。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最新的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烏塔》說課稿:通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並能對課文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以及讀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4、培養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鍊和考驗。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教材在單元中的位置,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2)從敘述、描寫中瞭解人物特點,感悟較深層意思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二、說教法學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需教教學生會學。

爲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教學中靈活運用自學法和討論法,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述能力、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他們不僅學懂了這篇課文,還使他們知道今後在學習這類文章時,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質,從中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你們獨自一人出過門嗎?最遠的到過哪?怎樣去的? 指名個別學生簡單說說自己的情況。

2、有個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歲就一個人周有歐洲,她的名字叫——烏塔(板書課題)多麼勇敢的孩子!我們來學習課文《烏塔》,看看烏塔靠的是什麼周遊歐洲的?這樣設置懸念,能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從整體上去了解文章的內容。

(二)、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些什麼事,對這些事你有什麼看法和見解,把想到的和同學討論交流,還可以寫下來。

(三)、深入學習,領悟課文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根據這件事,學生自由質疑,教師相機歸納,引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選擇一、二個問題展開小組討論。

這一設計的依據有兩條:

(1)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表達等能力。

(2)爲下面的教學進行目標定位。

3、各組彙報討論情況,教師點撥,加深理解。

重點引導學生討論:

(1)烏塔如何掌握遊歷歐洲的路線?

(2)烏塔不怕一個人路上碰到危險嗎?

(3)烏塔都到過哪些地方?

(4)你覺得烏塔是個怎樣的孩子,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的?如果我是烏塔,你想對我說些什麼?

讓學生在討論中瞭解烏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見而不盲動;膽大心細,會待人接物……從而懂得一個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經驗,生活能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鍛煉出來。

4、辯論: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該不該一個人遠行?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這一設計我認爲有三個功能:

(1)檢測的功能;

(2)情感釋放的功能。應該說此刻學生情感已積澱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種機會釋放表達;

(3)訓練語感的功能。

(四)、課外延伸 根據自身的生活能力,虛擬一次旅行,具體地寫出旅途經歷,並寫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情感型課文。文章記敘了“我”去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牀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不由想起了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着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裏很難過,也很愧疚。於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裏,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裏流出了淚水。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母親對子女的愛,更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影響是深廣的,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因此,“張揚個性,讓課堂噴涌真情”是教學追求的目標。

全文共5個自然段,可分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敘述了“我”抱起母親讓護士換牀單沒想到母親的身體是那麼輕。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訴護士,記憶中的母親總是挑着重擔翻山越嶺,“我”總以爲母親“力大無窮”,卻不知母親只有80多斤的身體,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寫“我”突發奇想,想抱母親入睡,結果發現母親的眼裏流出了淚水。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激發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3、體會偉大的母愛,激發學生對母愛的報答。根據實際寫出一段與母親相處的精彩片斷。

教學重難點:

1、學生通過自主提問探究文章大意。

2、通過練筆歌頌母親。

教學準備: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學時間:兩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閱讀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產生優化的效果。我通過抓重點語段,反覆品讀,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如抓住母親挑着重擔翻山越嶺的這段描寫,讓學生展開想象,通過語言文字呈現豐富的內心視像,將文本語言伴隨着感性的形象紮根到學生的心靈世界之中,在此基礎上多次朗讀,揭開文本深藏的內涵。再如爲了理解母親的一句樸素話語,我通過畫面、音樂的渲染,讓學生對母愛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文章其實最感動的是最後一段,那是一顆對母親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們。所以在處理最後一段時,我讓學生深情地朗讀,將自己和文本融爲一體,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着感受。接下來拓展的小詩,又反哺了對文本的感悟,讓學生走進新文本,加深理解和體驗。

在學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礎上,通過語言實踐——傾訴,讓學生表白內心,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興趣點,教師“循循善誘”

新課開始前,教師將課下收集到的有關詩句,播放音樂讓學生朗讀,感受母愛的偉大。接着,以閱讀的方法入手,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並要求學生利用學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節課的學習中,這樣設計學生學習興趣高,容易接受,積極的投入學習當中。

2、巧抓互動點,教師“穿針引線”。

在教學中,我首先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自由且充分地閱讀,積極主動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調。

朗讀的牽引。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篇難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會而不會言傳。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反覆地朗讀體驗,以讀促思,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讀方式上,,我們不僅採用了個別讀、小組分角色讀、全班齊讀等方式,而且還多次採用了師生接讀、合作朗讀。這樣的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朗讀的激情,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情境。

三、說教學程序。

教學設計:

13〈〈第一次抱母親〉〉(第二課時)

一、課前準備:小助手帶領朗讀上節課學習到的詩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幹就溼臥娘身。

兒病恨不將身替,調理湯藥不離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二、導入教學

1、出示歌德的話1: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

教師讀。

你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嗎?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你要讀書,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還要讀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這是上課前老師送給大家的讀書要則,希望今天上課時大家能夠照着這句話說的去做。

2、同學們,歌頌母親一直是千百年以來傳誦不衰的主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歌頌母親的文章《第一次抱母親》。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三、指導朗讀,感悟深化

1、輕輕打開課本,請一名同學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是否讀出感情。(學生評價)

2、出示課件1指導對話。

3、自由練讀,分角色讀。

4、過渡,母親最重的時候80 多斤,現在生病了,還那麼重嗎?(生齊答)母親這麼輕,作爲兒子,“我”心裏是什麼感受?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第二自然段,用橫線畫出有關句子。

四、評詞析句

1、出示課件2讀出感覺,竟然是什麼意思?說明什麼?

2、作者沒有想到母親這麼輕,心裏很難過,爲什麼難過?答案就在書中,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課件。

4、讀課件上的內容,透過圖片和文字,瘦弱的母親的肩頭挑着100多斤的擔子翻山越嶺,是怎樣的情景?,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想說點什麼?

(1)指導學生說一說。(1,從腰和腿來說明擔子重不重2、從汗流浹背來說明累不累3、從挑着糧來說明難不難。)

齊讀讀出母親身上擔子的重、身體的累和生活的難。

(2)翻山越嶺是什麼意思?難道只是翻過一座座山,一道道嶺嗎?(是母親走過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個個難關)

師說:現在你知道翻山越嶺背後的意思了嗎?

(3)出示課件4讀重擔是什麼意思?母親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擔子還有別的擔子嗎?

師說:遇到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爲什麼?(板書:母愛偉大)

(4)母愛無處不在,母愛無處不有,出示課件配樂。

(5)多麼偉大的母親呀!多麼感人的母愛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請你有一句話來表達你的感受。(生說)

(6)好吧,請同學們拿起書,就讓我們一起來讀這段話,讀出母親的累,讀出母親的偉大。讀句段“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裏拉着我……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過渡:母親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體承受着這麼多的重擔,而我卻不知道此時作者是怎樣的心情。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畫出有關語句。(生答,師出示有關課件)

(1)愧疚是什麼意思?我爲什麼感到後悔?(母親躺在了病牀上我纔來關心,傷了母親的心)

(2)而面對我的愧疚,母親卻母親笑了笑說:“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母親一生中爲我們做過那麼多的事,她卻提都不讓提,這是一種不圖回報的愛,一種無私的母愛。板書。)

(3)同學們,母親付出那麼多,護士誇她,她笑了笑說:“提那些事情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從母親的表情,從母親的話當中,你看出了什麼?(分析:1、提那些事情幹什麼2、哪個)

(4)所有母親都是這樣做的。母愛是最無私的,是最偉大的,有人說,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大的是胸懷。其實不然,比天空還大的是母親的胸懷!這就是母親,這就是偉大的母愛!就連護士也爲之動情。

(5)出示6: 接讀:護士動情的說:大媽,你真了不起!指導大聲的讀三遍

過渡語:同學們說的真好!老師聽到你們的心聲,也被感動了。

(6)面對此情此境,你想爲自己的母親做點啥?(生答,師評價)

過渡語:多麼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對病牀上的母親他最想幹什麼?他是怎樣做的?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畫出有關語句。

生彙報。師相機,出示課件

(7)指名讀圖中文字,其他同學邊聽邊觀察圖畫。

師: 看到母親眼角流出的淚水嗎?爲什麼流淚?(邊說邊板書:無數次)這是什麼樣的淚水?(生答)

小結:母親的淚水是欣慰的淚水,是激動的淚水,是幸福的淚水,是又苦又甜的淚水。小時候母親曾經無數次抱我們,作者僅僅是第一次抱母親,母親就那麼激動,如此比較,把最想說的話寫一寫。以“媽媽,我想對您說——————”寫一段話。出示“媽媽,我想對您說——————”(學生展示)

過渡語:太感人了。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體會母愛的偉大。

(8)配樂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五、總結課文

1、今天我們讀《第一次抱母親》一文,用一隻眼睛讀課文,用另一隻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親無畏、博大、無私的胸懷。我們正像哥德說的那樣,是用兩隻眼睛去讀書的,我們的母親是應該得到崇敬和愛戴,我們無論走到哪裏,都要深深記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作業超市

一、以“媽媽我想對你說”寫一篇小練筆。

二、爲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蒐集有關母愛的資料,爲“誇誇我的好媽媽”主題班會做準備。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第21課《鄉下人家》。本次的說課我設計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

一、說教材:今天我要說的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五課。《中彩那天》這是一篇外國小故事,寫了一名修理廠的技工無意抽中了大獎,但是抽中了大獎的卻是他幫同事代買的。經過思想鬥爭,他把大獎送還了同事。作者讚揚了這種誠實、守信的品質。

根據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質,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三維目標落到實處,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通過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新詞;通過人物的神態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體會情感。

技能目標 體會敘事條理清楚,首尾照應的表達方式,能複述課文,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懂得誠實守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珍貴的道理,並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體會。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對本冊課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我把教學重點定爲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理解誠實與守信的珍貴。難點是對“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的理解。

 二說教法

1.以讀代講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學時,我採用多種朗讀形式,把讀的訓練貫徹於整個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求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啓發誘導法。“思起於疑”,在教學中,我根據課文的重點及學生勇於探索的特點設計了一些啓發性較強的問題,誘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3. 情境創設法。“入境始於親”,情境的創設能使學生“親”入課文當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也曾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扮演着一個組織者和引導着的角色,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以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2. 合作學習法。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使學生互學互鑑,在小組的討論交流中不斷得到啓發,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爲今後走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礎。

四.說教學過程

㈠創設情境,促情激趣。

1.組織“幸運大抽獎”的遊戲活動。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遊戲後,詢問“中獎者”:你的心情任何?讓中獎者發表“中獎感言”。

2. 板書課題“中彩那天”,誘導:今天老師要帶着同學們一起走進一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與中獎有關的故事。

3.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資本主義社會普通農民的生活狀況。

(喜歡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本環節中我以遊戲開頭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體會中獎者的心情,爲感受父親形象打下基礎。)

㈡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說說對父親的印象。

3.學習生字詞。

(“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環節遵循認識規律——“感知——重現——理解”)

㈢梳理經過,複述課文

1.讓學生再讀課文,掌握事情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準備複述課文。

2.指名複述課文,進行評價。

(本文的故事性較強,適宜進行復述訓練。學生在複述過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爲進一步領會人物的品質作鋪墊。)

㈣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體會人物品質

1.自由讀課文。

2.組織探究:在故事發展的整個過程當中,母親、我、父親的情感有什麼變化?從哪看出來?請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3.組織探究:“你父親正面臨着一個道德難題。”這個道德難題指的是什麼?爲什麼說這是一個道德難題?小組合作學習,深入探究。

4.組織探究:父親有沒有理由留下這輛車?爲什麼又沒有留下?你覺得父親這樣做值得嗎?爲什麼?(小組討論,各組代表彙報)

5.組織討論:母親的話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什麼?爲什麼說“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

6.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人一旦擁有誠信就等於擁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句話的。

7.總結,對學生的發言作點評,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設計問題,並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討論交流理解了什麼是“道德難題”,並感受父親解決道德難題的不從而充分認識父親的高貴品質,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㈤迴歸整體,領悟寫法

1.讓學生讀讀課文的開頭和結尾。

2.提問:這三段之間有什麼聯繫?

(通過讓學生比較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領悟作者敘事條理清楚,首尾照應的表達方法。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主旨,爲今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文章的脈絡,好的板書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我的板書以主人公的情感變化爲線索展開,層次清晰,主題明確,既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品質,又能幫助學生領悟文章首尾呼應的寫法。

板書: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神情嚴肅

還車 誠實守信

打電話→高興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5

一、緊扣特點,感悟教材。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寓言兩則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選自《韓非子》,講的是扁鵲要給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幾次三番都說自己沒有生病,最後病入膏肓,無藥可醫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什麼都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本單元的專題是“故事長廊”。選編本文的意圖:一是使學生在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本。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繫有關詞句,體會扁鵲的醫術高明和醫德高尚,懂得做什麼都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鑑於它的體裁特點,根據學生實際,所以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寓言的寓意。難點是結合重點語句,體會人物心理,認識人物形象,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依據課標,凸現理念

1.構建課內外閱讀體系。

新“課標”明確規定了各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凸顯了課外閱讀的重要作用。本節課我採用了“鋪墊”與“延伸”這兩種方式,構建了課內外銜接的教學機構。開課時利用以前學過的寓言故事安排了看圖猜故事的環節,引出“寓言”這種文學體裁,進而讓學生回憶寓言的特徵,從而引出《扁鵲治病》,既對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了複習,又檢測了學情,並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由課內知識的積澱走進文本。在結課佈置作業時,我設計的第二道作業是推薦閱讀四則寓言故事並能明白其中的寓意。整堂課做到了課前複習寓言,課中學習寓言,課後積累寓言。

2.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們相得益彰,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着永久的活力與生機。鑑於這樣的認識,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從教師與學生共同運用教材的角度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課堂上,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開始的初讀正音、整體感知意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感悟“名醫”意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桓公之死意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與語言表達能力;明白寓意,並聯系生活實際意在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到最後的按照順序複述故事是讓學生明白本課的寫作特點的同時告訴學生說話寫作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每個環節有的突顯了工具性,有的突顯了人文性。實現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生成。

3.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合作者,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任何一個問題和環節的處理,都是先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先讓學生解決,在學生解決不了的情況下給他們做一點拔和指導。如:在找扁鵲醫術高明的環節,通過同桌合作來完成,然後彙報,並且讓學生說出找這句話的理由;還有體會扁鵲醫德高尚環節,同樣是讓學生通過朗讀談自已的體會,進而帶着體會讀句子,從而加深理解。還有在評價方面,也突顯學生地位,努力讓學生之間進行評價,這樣既教給了他們該如何學,又讓他們客觀正確去評價,同時還培養了他們有自主、合作的意識,達到了教學的預期效果。

三、依據理念,設計思路

1.把握兩條主線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故事,有兩條主線,一條是以人物內心活動爲主線。在這條主線裏,分爲了兩個板塊進行,分別是感悟“名醫”和恆公之死。在感悟“名醫”這個板塊主要是通過同桌合作交匯報來感受扁鵲的醫術高明,通過朗讀來感悟醫德高尚。在桓公之死板塊主要是通過想象補白來感受蔡桓公的諱疾忌醫和固執已見,進而突顯人物的特徵。二是以時間爲順序的寫作順序。通過找幾個表示時間的詞,讓學生利用這些詞語進行故事內容的複述,從而讓學生知道無論是寫文章還是說話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這樣纔會條理清楚,簡潔明瞭。

2.落實三個訓練點

本節課我重點落實三個訓練點:讀、想和說。第一個訓練點:讀。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重視讀的訓練。每個環節的讀學生所帶得任務不同,要求不同,所獲得的情感不同。如第一遍的的自由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扁鵲三次勸說蔡桓公時的讀,要求讀出心情,讀出情感再到後來的男女分角色讀,從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精神。

第二個訓練點:想。課標指出,語文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所以在本節課中走進蔡桓公內心時四次讓學生進行了想象,這種想象,使誦讀者完成了對作品“空白”的填充。

第三個訓練點:說。語文重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如何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至關重要。在本節課中,多次給學生提供了說的機會,在醫術高明環節讓他們說理由,在桓公之死板塊讓他們走進桓公內心,說出自己所想,在最後,能根據順序講述故事,都在培養學生說的能力。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要求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我設計主副兩塊板術。在主板術裏,我設計了兩個內容:一是對本課中的兩個主人公扁鵲和蔡桓公的形象的重點詞語的呈現,(扁鵲: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蔡桓公:諱疾忌醫、固執已見);二是本則寓言的寓意(聽取意見、防微杜漸)。在副板書裏,我主要呈現了對本節課的易寫錯的字“蔡”。

期盼得到各位領導、老師的批評與指導。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神奇的機器人是鄂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說明文,他說明的對象是現代社會高科技背景下的各種新型的神奇的機器人。採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舉例子。學習本文,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對神奇的機器人產生濃厚的興趣,對現代科技的進展有所瞭解,對科學奧祕產生探索的慾望。

課文主要介紹了“能追捕罪犯的機器人”、“寵物機器人”、“音樂機器人”、“足球比賽機器人”、“仿真機器人”等數種機器人的神奇功能,說明了現代機器人能幫助人們工作,完成許多人們做不了的事,還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

課文緊緊圍繞“神奇”二字,按照先總後分的結構介紹各種機器人的神奇之處。

1、說教學目標

1)會認9個字,能用“日新月異”、“大顯身手”寫句子。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能抓住關鍵的詞句,通過讀、說活動,體會到機器人的神奇。

3)學習作者抓住特點說明事物的方法,瞭解常用的基本的說明方法。

4)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

2、說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的內容,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體會到機器人的神奇。

3、說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抓住特點說明事物的方法,初步瞭解舉例子、作比較這些常用的基本的說明方法。

二、說教學方法

1、以情激情,使文本煥發生命力

2、創設情景,給課堂注入活力

3、面向全體,讓學生自由表達

三、說教學時間

兩教時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學習生字,感受課文第2、3自然段介紹的機器人的神奇。

第二教時:

一、回顧上文,引入新課

1、師:上一節課,咱們一齊到機器人博覽會上的一號展廳遊覽了一次,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千奇百怪的機器人。(板書:千奇百怪)

還記得他們嗎?

2、師:遇到危險的情況,這些機器人就能大顯身手;一些人們做不了的事,他們做起來卻得心應手。(板書:日新月異)

二、抓住詞句,感受神奇

1、師:那,除此以外,二號展廳裏又會有哪些神奇的機器人,想不想去看一看?快速瀏覽課文的第4-8自然段,你發現二號展廳裏又有哪些機器人呢?

2、生交流(教師板書名稱)

3、師:看來這次博覽會真是羣英薈萃呀,光瀏覽一遍怎麼行呢,趕快靜心下來,認真地默讀每種機器人的介紹詞,把能讓你感受到神奇的詞句勾畫下來。

同桌小夥伴把你勾畫的詞句讀一讀,把你感受到神奇的地方說一說。

4、全班反饋交流:看來大家都被機器人的神奇給吸引住了,選一種你最感興趣的給大家介紹介紹。

出示句子,強調“惟妙惟肖”、“以假亂真”。是呀,模仿的幾乎一摸一樣,都可以以假亂真了!指導學生讀出“神奇”。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7

【說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級第一單元《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這首詩畫面明麗,情感歡悅,語言形象,音韻暢達。依據教材的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學習基礎,本課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朗讀吟誦,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以達到培養讀悟能力,豐富語言積累的目的。根據上述分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展開想象,初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詩句,培養自學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背誦、默寫。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句,細細體味詩人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體會詩的意境。

【說教法】

爲了較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有效地突出重點,達成預定教學目標,我採用“激情引入——自讀釋義——繪畫會意——品味誦讀”這四大主要步驟進行教學。力求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明確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新《課標》這指出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也說明學習方法遠遠比學得的知識重要。因此,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讀書,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參與,充分地合作。主要學習步驟爲:自讀、交流、質疑、繪畫、品讀。

【說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個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誘發創新激情

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多取決於興趣。教學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詩意圖(出示圖)由此而問:“同學們,看到這幅畫,你想到了哪一首詩?”由畫中的荷花和蜻蜓,學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詩《小池》,讓學生背誦後,我接着說:“這幅畫是我們班同學學習古詩《小池》後爲它配的一幅圖,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詩《宿新市徐公店》學完後,讓你們也爲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圖畫。”這樣導入很自然地把學習帶籬新知識的學習環節,學生都覺得挺新鮮,躍躍欲試,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讀畫結合,訓練創新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分2個步驟進行教學。

1、自讀釋義

“釋義”包含“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這些內容。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就必須在課堂的教學中實現主體自主學習,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學要求:①把詩句讀準確,讀通順。②讀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麼?③標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後讓學生藉助手中的工具書或課後註釋或插圖等,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了解古詩的作者,詩句的意思。其次讓學生把自學的成果在小組交流、討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筆記下來;接着全班同學交流,彙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糾錯等,最後學生質疑進行合作學習。

課堂上通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立體交流,使基礎能力不同的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傳播信息。幫助學生自學、自悟、理解古詩。

2、體驗意境

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學生理解詩文大意後的昇華。把學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從而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深入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感情,最終受到思想教育。

怎樣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我是這樣做的,在學生通過自學基本瞭解詩意時,我適時提出:“你覺得詩中應該有哪些景物”?同時鼓勵學生想到了什麼就說什麼,學生在自由表達的過程中,拓展了創新思維的空間,學生的回答除了詩中描寫的景物“籬落、一徑、樹頭、兒童、黃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說:“我覺得還應該有藍天、白雲”。還有的說:“我覺得應該有一隻小鳥和一隻小貓,就更真實了。”等等。顯然學生對詩中的景物已瞭如指掌。胸有成竹。爲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進一步拓展,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所說的簡直就是一幅美麗的畫,現在,請你們把這富有情趣的兒時生活畫下來吧!”於是,學生在歡快的音樂陪伴下,開始了繪畫,畫完後要求學生爲這幅畫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覺地進入詩人創設的情境中。

(三)品味誦讀

俗話說:“熟讀詩歌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有感情地誦讀,不僅可激發學生的想象,還可更好的使學生領會詩的意境,學生對繪畫評價之後,我接着說:“詩人也被這幅畫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會怎麼想呢?”這時,學生不言而喻地會想到這首詩,之後請學生站起來,加上動作和表情一起朗誦這首詩。

(四)總結拓展

課末,我整理板書並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感受到了詩人對春天和鄉村生活的愛。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呀!”最後佈置課下作業。①默寫古詩②把古詩改寫成一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緊緊圍繞教學大綱,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動口,動腦,動手活動中,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飛躍,使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清平樂·村居》說課稿

一、說教材

《清平樂·村居》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詞,它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整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裏,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藉助畫面與註釋,瞭解詞的大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詞的一般特徵。在多層次的誦讀、想象、拓展中,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嚮往。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讀的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感受江南鄉村的清新秀麗、安寧祥和之美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學法:1.“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着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2.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說教學環節

本課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鮮明地勾勒出來,語言清新秀麗,淺顯易懂。爲了讓學生在多層次閱讀過程中體會詞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我一直把“邊讀、邊看、邊想”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力求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根據本文的內容、語言、結構等方面的特點,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我設計如下教學思路:

(一)目標導學,詩詞比較。

學生接觸詞很少,怎樣讓他們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通過回憶古詩,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有關詞的知識。因而我從高鼎的《村居》入手,讓學生比較着學習,這樣學生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這首詞,把它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評。

3、抽生讀並正音。

讀,是詩歌教學之魂。初讀課文時,給學生設置一個訓練坡度:讀準,字正腔圓;讀流暢,表現韻律。首先,要求讀正確,關注“剝”、“蓬”等字的發音,感受詞的韻腳;

(三)合作交流,感悟詞境。

古詩詞有着“詩中有畫”的特點,教學時,我嘗試從再現詩的畫面入手。讓學生說說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體會村居的人美:翁媼的相媚好,大兒鋤豆,中兒正織雞籠,小兒剝蓮蓬。讓學生結合畫面感知詞意,體會村居的無憂無慮,幸福自在。

(四)總結提升,感悟詞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尋常的田園生活,作者辛棄疾爲何如此沉醉呢?此時,一段詞人生平資料的展現,恰到好處,再次展現了國泰民安的內涵。

(五)強化訓練

主要設計了兩個作業:一是背誦,一是小練筆。這個過程,既需要學生“入乎其內”,又需要學生“出乎其中”,從總體上把握詩詞,並且把握的是詩詞的精髓,再現的是詩詞的神韻。同時,它以靈動的思維靈動的形式保持了詩詞的靈動性,學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寫出美。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8

 【說教材】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爲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爲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啓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預習,讓學生認識13個生字,會寫15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有條理的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讀課文,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說教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小組合作法進行教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說學法】

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三爲主原則,引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欣賞恐龍圖片,談感受

2談談你對恐龍的瞭解

3、出示課題,質疑。

二、初讀感知

1.按要求讀課文:

①讀準生字詞,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②文中有大量描寫恐龍和鳥類的詞語,讀準這些詞語。③思考剛纔提出的問題,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2.交流:

A、出示詞語

遲鈍??兇猛??笨重??茹毛飲血 樹棲

輕盈??凌空翱翔???敏捷??五彩斑斕

①?讀準字音

②?指導書寫生字

③?男生讀第一組,女生讀第二組

④?你發現這兩組詞分別是描寫——恐龍和鳥類

⑤恐龍和鳥類,一個天,一個地,這兩者應該是毫不相干的吧?(理解“毫不相干”)那它們有什麼關係?

二、精讀課文第1——2自然段

1.輕聲的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介紹恐龍和鳥類的句子,想想它們之間有關係嗎,找到告訴了人們重要信息的一句話,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2.抓住“一支”、“漫長的演化”等詞語,體會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3.再讀,體會

4.尋找依據。

a.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尋找依據。

b.學生交流。

(1)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2)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的發現。

c.課文中是怎麼描述遼西的發現的?

(1)讀句子。

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2)“點睛之筆”什麼意思?

三、總結全文,激發探索精神

同學們,作者用真實的證據證實了,恐龍變成鳥的假說。但是恐龍是如何演變成鳥兒飛向藍天的,我們下節課再研究。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9

1、教材的地位

《將心比心》一文,屬於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課文,我想編者之所以將它放在這個位置,是因爲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識字能力、課文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能夠較爲輕鬆地體驗文章的情感和態度,並能學以致用。課文分三個自然段,條理簡明而清晰。主要用兩個簡單的故事來講述將心比心這一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做事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社會纔會更和諧。

2、教學目標

首先通過讓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的問題,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熟練運用。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學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將心比心的真正含義,同時贊同這種價值取向,並且使學生有見賢思齊的傾向,爲這種價值觀所同化。能將文中所學順利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3、教學重難點

在對教材有了很到位的瞭解後,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體會文中關鍵的詞語以及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如:輕輕地,溫暖;一直等);理解並做到將心比心。

教學難點是:去實踐將心比心。畢竟作爲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心、智等方面都不夠成熟,對是非的辨別能力不強,雖然能夠認識和理解,但並不一定能夠做到。這就需要教師多做引導,即時糾正,重複多次展現積極的價值觀。

教法與學法

首先可以通過對將心比心這一詞的理解,引申出與之相應的故事,並且做一定的總結,讓學生切實體驗什麼是將心比心。在此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討論,交流。這樣既有利於在學生心中形成基本的框架,同時又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理解文章中體現人物情感的句子時,教師可以範讀,帶領學生一起體會。最後,和學生再次討論,在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有和感受或者收穫。學生如何學是一個關鍵問題。首先通過預習,讓學生了解相關的事蹟和知識;其次,在課堂的一開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說說自己的親身經歷,這在增強表達能力,增進彼此情感的同時,學生了解了更多與課文主題切合的知識。也更有利於運用。最後,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體會文章內涵。

教學過程說法與演示

課前談話(自由)

一、討論導入,揭示課題你對“人”字的理解是什麼樣子的?能舉例具體說說嗎?(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生活中,我們用理解、寬容與關愛對待一個個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輕輕的問候,一次緊緊地依偎,一聲深深的安慰。都是“將心比心”的表現)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今天的課文,也講述了兩個感人的故事(板書:將心比心)

2、自由讀文三分鐘,讀完後告訴老師和同學你知道了什麼?(先讓學生自由練讀難讀的地點,然後隨機重點引導:故事主要寫了哪兩件事?經歷了這兩件事的“我”,心裏有什麼感受?)

三、感悟課文,品味語言

如果你也親身經歷着這兩件事,你的心裏也會感到暖暖的對嗎?事情的哪些地方溫暖了你的心?請在這些地方做上記號。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鬆手”(感悟措辭: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對老奶奶說的話。 ”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讓你有了溫暖的感覺?

1、 “一天……涌到嘴邊的話”

(1)如果你遇到了這樣被紮了兩針的情況,你會怎麼樣?

(2)感悟“平靜”中的母親當時心裏怎麼想?

2、 “只見……果然成功了”

(1)感悟“不要緊,再來一次”的豐富內涵。

(2)品讀

(3)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3、 “母親拉着……這段最後”

(1)感悟第二次的“平靜”

(2)現在我的心情是溫暖的是幸福的,一開始我的心情就這樣嗎?

四、體會文中的真實情感

1、朗讀品情

(1)、阿姨對奶奶的話。“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爲她開門。)”

(2)媽媽對護士的話。“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2、再讀激情:我們應該這樣想着: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3、教師範讀

五、昇華、總結

1、教師提問: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爲應該在你的心中裝入一個份量最重的什麼詞?

2、學生回答,逐一板書。(幫助、關心、寬容、理解、信任、鼓勵、支持、尊重……)

3、結課:同學們,讓我們彼此接納、將心比心,享受愛與被愛的快樂與幸福吧。

板書說明與演示

一、課題:將心比心

二、理解關鍵字詞:一直沉重輕輕地平靜地溫暖等

三、理解關鍵句子:她正在注視着護士額頭上細細的汗珠,等

四、品味含義深刻、情感真摯的句子:

1“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爲她開門。”

2“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五、我的收穫:……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並能簡要複述課文。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初步學習根據範例合作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設計理念

在傳統教學中,對於歷史故事我們一貫沿襲着“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教師細膩入微的講解,學生有本有綱的分析作答,從而提示中心。這樣的學習過程,我們說學生只滯留在淺層的`語文知識上,至於學生的語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合作探究的意識、創新精神等等,關注甚少。爲此,就對於本課我的設計理念是:

(一)過程開放,體現探究性。

語文課程是開放的,有活力的課程,它的開放要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向學生的情感開放,向學生的未來開放。在開放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爲此,爲學生創設探究的情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精神。

(1)情境的創設

在課堂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能啓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問題,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我在《三顧茅廬》中開門設疑:誰三顧茅廬?爲什麼?結果怎麼樣?等等疑問,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生撞擊,尋找到孩子心跳與教材心跳的合拍點,產生移情效應。

(2)角色的轉換

《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閱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式的,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課始情境設計,教師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引導者,當學生就“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探究的參與者;當學生呈現探究成果時,教師又是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

(二)感悟運用,突出個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三)綜合訓練,注重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如,本文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因此,適於將課文編寫課本劇進行表演,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四、設計思路

根據文本的特點,學生個性發展需求以及設計理念,本節課教學思路爲:

(1)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2)編寫劇本,重組信息。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探究。

1、揭題質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體放錄像,學生思考提出問題,而後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誰三顧茅廬?爲什麼三顧茅廬?結果怎麼樣?

誰能用一句話說完整、具體?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展示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個性有豐滿的瞭解,又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爲編寫劇本、表演埋下伏筆,提供給學生創作的素材。

2、重點質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自由讀課文,用符號劃出表現“劉備”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從語言方面探究

從行動方面探究(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從環境描寫方面(數九寒天)

從張飛態度方面(訓斥張飛的魯莽)

3、賞讀複述,內化語言。

(1)自由組合,再次感受劉備邀請的誠意。

(2)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複述故事。

設計意圖:以問題引導探究,讓學生在信息重組、比較分析、多向開放,自由質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爲學生提供一個更開闊的、更活躍的探究平臺。問題的解決,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又能激起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不斷鑽研,在良性循環中最終形成積極探究的心理傾向,同時賞讀、複述,層層深入,讓學生積累語言,感悟語言,爲今後的編寫、表演服務。

(二)編寫劇本,重組信息。

(1)出示範文,瞭解寫法。

教師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簡單課本劇流程發給學生,教師可以從場景的設計、語言的形式(獨白、對白、話外音)、人物的動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導。

(2)分工合作,編寫劇本。

以課文爲素材,根據課堂探究所得,展開合理想象,編寫劇本。

設計意圖:學生編寫劇本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的過程,有意識地將課外信息引入課內,將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拓寬語文學習的內涵和渠道,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設計意圖:課本劇的表演將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爲形象的表情姿態。它可以啓發學生潛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維發展,使他們對語文學習發生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XXX中心小學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1

【說教材】

《尊嚴》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2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從內容體會思想。本篇課文抓住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描寫他是一個要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食物的人,表現出年輕人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因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幾點: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四個生字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對話”部分;學習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體現人物的品質。

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學生從小就要有自尊心,無論在什麼時候人都要有尊嚴。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抓住描寫年輕人哈默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我把本課的難點確定爲透過年輕人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以及理解傑克遜大叔對女兒說的那句話。

【說教法】

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本課的教學方法確定爲多媒體直觀法、閱讀討論法、以讀代講法、以讀促寫法。

【說學法】

本課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質疑問難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讀法、收集材料法。

【課前準備】

爲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課前需做好以下準備:

(一)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尊嚴“的格言。

(二)課文插圖。

【說程序】

這篇課文我計劃1課時完成。我把這課時的教學過程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個飢腸轆轆、筋疲力盡的逃難人,有人將食物送到你面前,你會怎麼做?(出示課文插圖)可是有一個年輕人他沒有這麼做,這究竟是爲什麼呢?讀完《尊嚴》這篇課文,你就知道了。(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求原因的慾望。)

(二)自學質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思維。

1、根據閱讀提示自由讀書感悟,勾畫出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讀懂的和不懂的問題。(這個環節是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培養了自學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2、質疑問難。學生通過讀課文提出問題、歸納:年輕人爲什麼拒絕擺在他面前的食物?當聽說“沒活”時,他爲什麼不高興?當聽傑克遜大叔說要他捶背時,他爲什麼又高興起來?爲什麼他會從一無所有到後來擁有一筆讓所有美國人羨慕的財富呢?

(三)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交流。(探究剛纔質疑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祕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以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1、分小組合作學習。重點通過年輕人的神態、動作、語言,想象他當時的心理活動,體會他自尊、自強的精神。學生在朗讀中提出不懂的問題,如食物擺在年輕人面前時,從他說的話裏,你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嗎?當聽說“沒活”時,他會怎麼想?當聽傑克遜大叔說要他捶背時,他又會怎麼想?學生在提出問題後又進行朗讀,實現在讀中問、問中讀。(這個環節設計是讓學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內容體會思想,加深對年輕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學生在讀中問、問中讀,在讀中感悟,邊讀邊想,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在自讀自問中和文本、教師、同學進行着心靈的對話,情感得到了昇華,個性得到張揚。)

2、說一說、演一演、議一議

(1)說一說

學生自由說出文中自己最喜歡的語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學生自由暢談後,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和欣賞即興表演“對話”部分。(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傑克遜大叔和年輕人,其餘幾個學生扮演逃難人進行現場表演,本課的重難點就在寬鬆的氛圍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2

【教材簡析】

語文園地二圍繞“觀察與發現”安排了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成語故事等五塊內容。口語交際趣味性較強,通過比眼力,交流觀察感受,學生可以充分體驗到觀察帶來的樂趣。

本組習作的內容和要求與剛剛學過的課文密切相關,要求學生寫下平時觀察中新的發現,或是觀察中發生的事。有兩種習作的形式供學生選擇,一是自己擬題目,寫一篇記敘文;二是用《觀察日記×則》爲題,把自己對某一事物進行連續觀察的情況以日記的形式整理出來。

【教學目標】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觀察到的內容,並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請教,與人商討。

2、能把自己的所觀所感不拘形式地寫下來。注意表現出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自己發現和運用識字方法,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4、能發現細心、長期觀察的樂趣所在。

5、能背誦“日積月累”部分。

【教學建議】

1、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是: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觀察到的內容,並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請教,與人商討。

教學時,可以按照教材提示的步驟安排交際活動,重點放在交流“想到的內容”和“觀察的感受”。教材中的左圖,可以從樹上找到隱藏着的10個頭像。右上圖,從黑白兩色中可以分辨出,中間白色的部分是一個杯子,兩邊黑色的部分是兩個側面頭像。右下圖,通過對畫面進行不同的組合,可以看出兩個頭像:一個是小女孩,另一個是老婦人。

可以採取在小組內開展競賽的方法進行教學,看誰發現得快,發現得多,然後在班上交流各自的發現。在交流時,要引導學生說一說:一開始看到的是什麼?後來又發現了什麼?是怎樣發現的?並由此說出觀察的感受。最後,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觀察的方法和習慣:觀察要仔細,要反覆地看,多個角度看。

2、習作對學生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所觀所感不拘形式地寫下來。注意表現出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對本次習作的指導,可以按以下的步驟進行。

(1)圍繞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最近你觀察過什麼事物?是在哪裏觀察,怎麼觀察的?觀察的時候你發現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哪些地方讓你感到有興趣?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談話中,捕捉習作的內容,激起習作的慾望。

(2)教師交代本次習作的具體要求,學生交流各自打算寫的內容,教師作適當的點評,引導全班學生相互啓發。

(3)教師對觀察日記的寫法和格式稍作指點。

(4)學生試寫。

(5)?選典型的習作進行作中講解。

(6)繼續修改完稿。

教師對習作進行批改後,要認真進行講評,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學生的作品,還可讓學生談談這次習作的體會。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3

教材簡析

今天我要說的課是小學語文每五冊十九課。《中彩那天》這是一篇外國小故事,寫了一名修理廠的技工無意抽中了大獎,但是抽中了大獎的彩標卻是他幫同事代買的。經過思想鬥爭,他把大獎送還了同事。作者讚揚了這種誠實、守信的品質。

一、教學目的、要求

1、認識本課的20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5個生字。級正確讀寫下面詞語:財富、修理廠、名牌、方式、贈給、擁擠、道德等。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父親”誠實、守信的品質。

4、學習在閱讀提出問題,並討論解決問題的讀書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父親”從不願意把大獎還給同事到最後還給同事的矛盾經過。

中獎——不還獎——還獎

三、難點:理解“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

四、教學時數:兩課時

五、教學理念

學習貫徹大綱精神,實施素質教育,這是全國各學校教學中所追求的一個立足點。其中有些小學開辦的實驗課題的立早間是“自主”,意在突出“發展”的教學指導思想。讓學生根據導學提綱,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自學,明確學習重難點,經綱導學,繼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習慣。

六、教學程序

(一、)故事對比,發生質疑,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像中彩這種事情已是縷見不鮮了,而大部分的中彩者在中彩時都是同樣的激動不已。因此,可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中彩事件與本文中的中彩事件作對比,用較通俗的語言簡述二者的差異,突出本文中故事的特別之外。讓學通過對比發生的質疑,進而引入新課。

1、想象導入:中彩是令人高興、興奮的一件事,好像喜從天降。假如你中了彩,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或表現呢?

2、過度:課文中的父親有什麼表現呢?

(二、)深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理解句意

大綱提出:“中年級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要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涵。

例如:第1自然段寫我們家生活不富裕,但卻有做人的原則。教學時,可抓住“拮据”這個詞,讓學生了解了我們家的做人原則,爲後文的最終將車送還同事埋直伏筆,也說明了誠實、守信是我們家一貫的處呈原則。

第6自然段寫了母親說父親正面臨着一個道德難題。在教學中,可抓住“安慰”這詞的意思,讓學生理解它包含着母親對父親的信任。然後抓住“難題”一詞設計問題,讓學生讀後回答:父親正面臨着一個什麼樣的道德難題?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應該讓學生理解得透徹。

第8自然段讓我辨別兩張彩標的不同。教學中,“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過,留下淡淡的痕跡”這句話教導學生懂行:父親曾經想過把大獎留給自己,最後的決定是經過思想鬥爭的。說明父親是個誠實、守信的人,使學生從中得到教育。

第10自然段寫一我懂得了誠實才是最富有的道理。在教學中,以這段最後一句話設計問題,讓學生讀後回答:打電話的時候父親做了什麼事?爲什麼說爸爸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家有的時刻?通過這些問題的解答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淨化,進一步理解了“誠實、有信用”的含義,加深體會。

(三、)觀察圖畫,發揮想象,加深理解課文

在學瞭解全文之後,可圍繞“一個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個中心,利用文中的兩幅插圖,設計問題,啓發學生觀察、想象並條理地說說。讓學能過共同討論,各抒已見,說說自己的體會。

第一幅圖:這幅圖講述了什麼事?圖中的“我”是怎樣的?父親又是怎樣的呢?

第二幅圖:這幅圖圖中父親在做什麼?它的表情又如何?我和母親在說着什麼?如果這時你是父親的話,你會怎麼做?

這們,把觀察、思維、想象結合起來,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語言表達力,又加深了對“誠實、有信用”這一哲理的理解。

(四)朗讀,使學生情感昇華、有益啓發

蘇霍姆斯基主:“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在朗讀《中彩那天》這篇課文時,要讀出三個人物的不同情感。母親是我們家的“導師”,她的特點是誠實、穩重、寬容、善於影響別人;父親是一個工作努力、誠實、有責任感,決想使家人過上好日子的一家之主。我由興奮、迷惑、到懂事,不斷長大。朗讀時要讓學生體會這三個人的不同情感,然後進行朗讀。這們,學生可以加深理解課文,達到“使其義皆出於吾之心”的目的,而“誠實、守信”的做人原則,也可以從朗讀中進一步得到體會。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生字及新詞的教學,並藉助板書理解與歸納盲文,練習朗讀。

附板書: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 → 神情嚴肅

還車 誠實守信

打電話 → 高興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4

一、 說教材: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這封信首先表達了“我”和媽媽對加利先生的問候和深深的謝意;接着深情回憶“我”爸爸出征前後的情景,在悲痛中懷着自豪和崇敬,並表示要向爸爸學習,用生命捍衛和平;最後,呼籲國際社會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籲,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教學難點是認識“世界並不太平,不少地區還瀰漫着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書信體文章。信中飽含着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它用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機聯繫起來。語言樸實,情感強烈,讀之催人淚下。但長期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孩子,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我在教學時注重:

(一)運用遠程教育資源,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首先,是利用下載的圖片資源,爲學生創設情境。因爲學生們均來自農村,信息資源渠道狹窄、閉塞,對於世界局勢可謂是一無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圖片經過選擇、整合、加工後再現情景,讓學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勢,從內心深處喚起他們對戰爭的憤恨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在導課時運用和諧的音樂來襯托小作者的喪父之痛;在講解小作者手捧鮮花到機場迎接父親的靈柩回到祖國時,播放了《葬禮進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場面和悲傷的情懷,以此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發學生情感與作者達到共鳴,從而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局勢,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再者,針對文中出現的和平之花,我專門用鮮豔的紅色打印成鮮花的形狀,並寫上“和平”兩字,更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麼的鮮豔,可是也是那麼的易被摧殘,讓學生從中感受的戰爭的可惡和對和平的期盼。

(二)引導學生多揣摩,從作者的喪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

教學中,學生通過讀課文思考:“爸爸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嘴張着,在呼籲什麼?”等問題,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特別是含義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的呼籲來重點理解體會、感悟交流。教學中還採用換位體驗:假如你是雷利,你會怎樣介紹爸爸?假如你是雷利,爲這樣的爸爸感到自豪嗎?假如你是雷利,當看到爸爸的遺體躺在靈柩裏時,你的表現會怎樣?……這些方面引起學生與作者的共鳴。又從重點語句(如“喪父之痛”的句子、“世界並不太平”的語句以及“對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體驗中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三)加強指導多讀,讓學生在反覆有感情地朗讀中體會情感。

教學中,主要採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自由讀、指讀、齊讀、品讀、比讀、引讀等多種方式,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自由讀、指讀、品讀,使學生讀中有所體會,讀中有所感悟;通過學生的品讀、比讀,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提高朗讀能力;通過教師引讀,渲染氣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場景得以再現。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尤其是重點語句,讓學生讀出感悟,讀出體會,讀出感情,讀出渴望,特別是“他的嘴張着,他在呼喚”和“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以及“讓二十一世紀那已經能夠聽到的腳步聲爲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爲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等語句的朗讀,要達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說學法:

這篇課文的重難點語句較多,作者的情感學生無從體驗,他們對此難以理解。因此我設計這樣讓學生去學習:

(一)欣賞音樂,進入情境。

要讓學生能體會作者情感,爲他們創設一個催人淚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學生通過欣賞音樂,聽師解說,初步感受小作者的喪父之痛,也爲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礎。

(二)質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過學生讀文質疑,抓住含義深刻的重點語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畫、批註、體會、朗讀),並運用遠程教育資源補充大量的事實資料(圖片、數據等),讓學生從字裏行間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並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一步從內心深處強烈地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三)昇華情感,拓展練筆。

在深入感悟課文內容後,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除了從朗讀中傾吐自己的感情外,還有千言萬語要傾訴,看着戰爭中和你年紀相仿的孩子,爲了制止戰爭、維護和平我們應該怎樣做呢?讓學生用一個詞、一句話、一個符號盡情抒發自己此刻的心情,讓學生的情感一瀉千里,一吐爲快,從而維護和平的信念更爲堅定,並將化爲今後的行動:如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或給戰亂地區的兒童獻愛心等。

(四)說教學程序:

在備課時,我認真鑽研教材,尋找了有關的遠程教育資源和教學資料,進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後,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書信的主要內容及重點詞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情感目標: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從而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標:讓學生結合遠程教育資源理解重點詞句和體會情感,以及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通過三個目標的確定,上課也就能有的放矢,較圓滿地完成了預期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上,環環相扣,步步深入(見教學步驟),儘量使課堂每一分鐘能得到合理運用,遠程教育資源的取捨、使用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使它們的配合使用盡量能達到天衣無縫,爲教學過程服務,使課堂教學因此而生輝添彩,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第一:和諧的背景音樂帶領孩子入情入景,爲本文的學習定下“基調”,使學生知道有一個孩子和我們不一樣,爲學生體會思想感情做好鋪墊。

第二:提出三個有利於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便於學生對課文大意的瞭解。

第三:環環相扣地提出問題:我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嘴張着,彷彿在呼喚着什麼?可惡的戰爭奪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從此就太平了呢?作爲新世紀的兒童,面對戰爭,爲了維護世界和平,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對文章有了較深一步的瞭解。

第四:進行重點段落和重點句子的指導朗讀,並利用“換位”的問題,“假如你是作者,當看到爸爸的遺體躺在靈柩裏時,你的表現會怎樣?”並配上音樂《葬禮進行曲》及孩子們對爸爸緬懷深情的朗讀,使課堂氣氛變得凝重、熱烈。

第五:理解“世界並不太平……”一段的同時教師出示戰爭中的有關畫面幫助學生理解,進而引發孩子們呼籲的渴望,自然過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學中。瞭解作者爲什麼呼籲?呼籲什麼?將課文教學引到一個小高潮。這時孩子們對和平的渴望非常強烈,讓孩子在盡情抒發情感的同時,理解我們要呼籲什麼,我們可以爲世界和平做些什麼?讓孩子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將全文教學推向高潮。

最後:全體學生一齊表達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願,使本課教學達到高潮,並結束教學,留給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間,進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腦海中根深蒂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比較簡單,只有三朵“和平之花”。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臨死前對和平的呼喚,也是小作者發自內心地對和平的呼喚,更是所有的孩子對和平強烈地呼喚。

教學反思

在我設計的這課堂中,我以孩子的讀做爲導線,用不同形式的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以讀導悟,化繁爲簡。使整個課堂有張有弛,環環相扣。而遠程教育資源在本課就猶如爲學生插上了聯想的翅膀,讓學生不停地在戰爭與和平兩個不同的時空中穿梭,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維護和平的信念。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予以指點。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 教材內容簡介

今天,我準備的說課內容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燕子》,《燕子》是現代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的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佳作,長期以來就是小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文質兼美,這篇散文描繪了春天裏燕子活潑機靈的外形體態,特別是在春光飛掠和憩息的畫面,着力寫出了它“爲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充分表現了小燕子的可愛。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寫燕子的外形特點;第二部分寫燕子爲春光增添生機;第三部分寫燕子飛掠和憩息的特點。我設計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思路及方法。

2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設計

根據教學大綱對本冊的要求,即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抓住重點觀察事物,養成勤於觀察思考和樂於動筆的習慣;陶冶愛美情趣,擬定本課教學目標:

⑴ 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俊俏、聚攏、增添、五線譜、盪漾、音符”等詞語

⑵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全文。

⑶感受燕子的活潑可愛和光彩奪目的春天景色,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⑷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的觀察和表達方法。

《燕子》一文描寫細緻生動,感情充沛激越,字裏行間流露着作者對報春使者——小燕子的喜愛之情,因此,怎樣引導學生從作者對春天裏的小燕子的描寫中體會燕子的可愛和生機勃勃的景色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由於小學生受自身活動範圍及全面分析認識事物能力的限制,難以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基於此,本課的難點是體會作者在觀察的基礎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

本課擬定二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將重點實現目標1、2、3。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有所感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還要求教師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根據課標精神,我的整個教學設計立足點在於:教學中,一方面要靈活地利用教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啓迪聯想……讓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灌輸,用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燕子》篇幅短小,描寫生動,文筆優美,很適合學生朗讀品味,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因此,本課教法以朗讀教學爲主,新課標倡導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包括引導、點撥、範讀以及必要的講解、歸納和小結。

三、說學法

課堂是學生活動的舞臺,我們學校提出的教學理念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所以課堂上應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預習質疑可以採取自學方式,因爲每個學生的個體素質是存在差異的,自學階段,學生容易有自己的獨特體驗,交流探討則是互學階段,“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己之短”,通過小組討論或單獨發言,達到解疑的目的。課堂積累可以算是共學階段,在全體學生的吟喔誦讀中感受知識的魅力,體會習得的快樂。

四、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出示課題,激發興趣

由齊唱耳熟能詳的少兒歌曲《小燕子》引入課題。這樣導入,即觸動孩子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增強趣味性,也從另一個角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歌詞裏的“我問燕子你爲啥來,燕子說,這裏的春天最美麗”,與課文結尾“譜寫一曲春天的讚歌”有異曲同工之效。這樣,學生就會很快走入課文裏那個光彩奪目的春天,感受到小燕子爲春天增添的生機,不必用教師點撥,學生的體驗就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教學目標。

第二環節:初讀,整體感知

首先自由通讀課文,因爲通讀課文能爲識字教學創設語言環境,爲感情朗讀打基礎,爲理解語言作鋪墊。學生通讀時,教師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同時巡迴指導,留意糾正學生不標準的字音,並將犯有較普遍的錯誤的生字詞板書,然後由學生們自己查字典正音,糾偏,以鍛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然後,由學生歸納本文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