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關於“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關於“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5、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律;

2、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爲目標;

3、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⒉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它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法(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學的“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爲學生今後學好除法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⒊教學目標根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⑴讓學生初步瞭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 ⑵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⑶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⒋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由於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今後初學除法應用題會感到有些困難。爲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也是教學的關鍵之所在。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他們保持較久的學習熱情,爲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啓發引導法:教師步步啓發,層層設問,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知識,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⒉嘗試法:通過嘗試,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知識規律,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使學生在探索知識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觀演示能給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通過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利用學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維轉化爲形象思維。

⒋談話法:

運用師生之間的談話組織教學,既可使學生的思維方向明確,又便於教師瞭解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

⒌練習法:

通過各種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練的解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⒍討論法:

運用討論法,可以降低教學難度,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來,同時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說學法

古人云:“教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受用終生”,教師既管教,又要1管學,把教落在學上,重點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學習並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有:

⒈歸納法:通過例題的教學,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推導出除法的意義。

⒉觀察法: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學會找知識的生長點和解題的關鍵所在。

⒊在練習中,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⒋通過提問與練習,讓學生逐漸培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解題技能。

⒌指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逐步擴展到用語言表達思維的方法。

⒍在觀察、比較中分析,初步滲透抽象概括數學知識的思維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一般規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學程序:

(一)、認識“平均分”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鑑於這個特點,此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⒈貼出圖片:8個梨,4個盤子。提問:

⑴老師這兒有8個梨,平均分在4個盤子裏,每盤分幾個?“平均分”是怎樣分呢?小朋友,請你們仔細看老師分。(演示:每個盤子裏放一個)

⑵每個盤子裏放了幾個?分完了沒有?爲什麼?那麼再繼續分。(演示:每個盤子裏再放一個)

⑶分完了沒有?現在你們看,每個盤子裏梨的個數是幾個,它們的個數怎麼樣?在此,通過教師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爲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礎。

⒉說明:

這樣一個一個地分,每份的數量同樣多,叫做“平均分”。通過教師說明,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

⒊指名生說一說:“平均分”要注意什麼?通過說一說,不僅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⒋判斷。

投影出示一組圖形。

⑴指出圖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爲什麼第二圖和第四圖不是“平均分”?能不能變成“平均分”?學生回答後,教師抽動投影片成下圖。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幾?

⑷看算式說出意義。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以上練習題的設計,圍繞着此環節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着,由形象具體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學生完善數學認知結構,建立良好的數學知識體系。 ⒊小結。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麼方法計算?通過小結,讓學生明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⒋質疑。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啓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還有哪些弄不明白的問題”,接着教師及時解答或請同學幫助解答。

五、鞏固練習

衆所周知,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節課我安排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⒈讀出下面的算式,用

擺一擺,再填得數。 8 ÷ 2 = 10 ÷ 5 = 12 ÷ 3 =此題的練習,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鞏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裏填上適當的數。

⑴把15個,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15 ÷ =

⑵把15個,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個?÷ =此題的練習,以進一步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據題目說出算式。

⑴把18棵樹,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幾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關在3個籠子裏,每個籠子關幾隻?

⑶媽媽買來8個蘋果,平均分給爺爺和奶奶,每人分幾個?討論:爲什麼列式是“8÷2”,“2”是從哪裏來的。

⑷把10個蘋果平均分給5個人吃,每人吃幾個?

⑸把5個蘋果平均分給10個人吃,每人吃幾個?討論:上面兩題爲什麼一個列式是“10÷5”,一個列式是“5÷10”?以上的5小題所反映的事實都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應用的數學和4問題解決的數學,⑷⑸兩題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較,有利於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雖然學生還不會計算“5÷10”,但讓學生先試一試,可以瞭解學生的思維水平,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⒋遊戲。教師出示12朵花,請學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再列出算式,看誰的分法多。此題的練習,是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同時,一題多解的練習,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和發散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以上練習題是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設計的,層層遞進,由“再現性”進入到“內化性”深入到“創造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課堂總結

同學們都學得很好,我們對除法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除法的有關知識。 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並預告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做到了承先啓後。

關於“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學生知道:這種除法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重點

使學生明確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並能知道這種方法怎樣用算式來表示.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學生準備6個村和3個盤的圖片、12根小棒、12個小圓片、6支鉛筆.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2.師生分鉛筆,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師拿出6支鉛筆,先向學生明確: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給2支,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着教師讓學生細心觀察老師是怎麼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鉛筆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教師要同時拿2支給一個同學),再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最後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也就是每2支分給一個同學.分完後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6支鉛筆,每個同學2支,可以分給3個同學.

(2)讓學生想想剛纔是怎樣分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學生初步認識第二種分法.

(1)教師要求學生拿出8個小圓片,按每2個放一堆,看看能分幾堆?

(2)學生邊說邊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學生給予個別指導.

(3)教師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

2.教學例5.

(1)出示書上例5,左邊的桃子圖.

①教師敘述題意: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幾盤?(板書或提前用紙寫好的貼在黑板上).

②教師問學生:每2個放一盤是什麼意思.使學生知道:每2個放一盤,就是每2個分成一份.

(2)教師讓學生拿出6個桃子的圖片,自己試着分一分.(邊說邊分,先再最後).

(3)指名讓學生回答分的過程,教師繼續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要強調兩個兩個地分,每2個放一盤,也就是每2個爲一份.學生跟着老師的演示擺自己的學具.

(4)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提問,剛纔我們是怎麼分的?分得的結果怎樣?使學生知道:每2個分成一份(或2個2個地分的)分成了盤(板書:3盤).

(5)教師小結.我們分桃的時候,把6個桃每2個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分法也要用除法來計算.

(6)結合分的過程說明算式的寫法.

①桃子的個數6是要分的.數,寫在除號的前面.(板書:6)每份的個數是2,寫在除號的後面(板書:2);分得的份數是3,寫在等號的後面(板書:3).

②讓學生說一說62=3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書).

③讓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6是被除數,2是除數,3是商.

(7)引導學生看書,並說說例5的圖意,讓學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質疑問難,師生答疑.

三、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隨堂練習

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__________第1題:先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再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邊擺邊說分的過程.按分得的結果,把算式填全,集體訂正.然後請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麼.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爲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關於“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3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爲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5、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律;

2、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爲目標;

3、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

(二)、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後,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3、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着平均分,並沒有告訴學生如何纔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後,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後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