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通用11篇)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通用11篇)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體積與容積》,我將從教材分析開始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體積與容積》

是北師大版教材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第42頁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屬於“(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領域的知識。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本課將進一步學習體積與容積的概念,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學好這部分知識是今後進一步學習體積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

教學難點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生動活潑、富有好勝心理,並且大部分學生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種活動,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輕鬆學到知識。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我在教學中採用以實踐教學法爲主,以多媒體演示法爲輔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我注意創設情景,設計啓發性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適時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爲動,讓學生更直觀地學到知識,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究問題的積極狀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說教學準備:

1、教具:教學軟件、一個量杯、一個乒乓球、各種實物(如:文具盒、橡皮等);

2、學具:每人兩個大小相同的量杯、兩個大小不同的土豆、一個水盆

七,說教學過程:

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每個環節的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第一環節:遊戲導入,激發情趣

首先,我和學生一起玩反口令遊戲:大西瓜、小芝麻在遊戲中出現大西瓜和小芝麻,引出在實際生活中西瓜比較大,芝麻比較小從而接着引導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比較大,哪些物體比較小。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精彩的開頭,不僅能使學生很快由抵制狀態進入興奮狀態,還能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成自我需要,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在這個環節中,我從學生喜愛的遊戲引入,更能讓學生接受,從而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快速的進入學習高潮第二環節:實驗探究,解決問題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體積實驗

首先,讓學生估一估他們所準備的兩個土豆誰大誰小,然後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猜想。

在實驗前,讓學生了解實驗注意事項並列出兩個思考問題:

1、兩個杯子的水面與原來相比發生了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

2、再觀察對比兩個杯子現在的水面變化情況,有什麼發現?說明了什麼?

實驗完成後讓學生小組討論這兩個思考問題,請代表回答,並且引導學生得出答案:

1、因爲土豆佔有一定的空間,所以將其放入水中後擠佔了水裏空間,水面才上升了

2、水面上升高度不同,是因爲物體佔據空間的大小是不一樣的最後實驗小結:我們知道,其實所有的物體都佔據一定的空間,如文具盒、橡皮等,而且由於物體本身的大小不同,所佔空間大小也不同,如文具盒所佔空間大,橡皮所佔空間小因此,我們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板書)

活動二:容積實驗

首先,讓學生理解,比如量杯,水杯水盆等物體都是容器然後讓學生同桌之間量杯相互比較,誰的輩子裝水較多,並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驗證,隨後開始實驗

最後得出結論:

容器都能容納一定的物體,而且有的容納的物體多,有的容納的物體少。因此,我們把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容器的容積。

(板書)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在本環節中,我前後組織學生進行了幾次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保持高度學習熱情和探究慾望的活動過程中,始終以愉悅的心情,親身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參與意識;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掌握和體會數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實現自主體驗,獲得自主發展。]

第三環節:多層訓練,深化知識。

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層次分明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四環節:質疑總結,反思評價。

這一環節,我利用課件展示以下幾個問題:

⑴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⑵有什麼感想?

⑶你還有什麼疑惑?

⑷你感覺自己今天表現如何?

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

在評價方面:先讓學生自評,接着讓學生互評,最後教師表揚全班學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交流學習所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八、說板書設計

科學的板書設計往往對學生全面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課的板書如下……這樣的板書設計既條理清楚、簡單明瞭、一目瞭然;同時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幫助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部分知識的分析與教學設計。由於時間短促,有很多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多加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體積與容積》,下面我將從說學生、說設計思想、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板書等六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學生

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體積和容積的學習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而且體積和容積又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手、眼、腦、口並用,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建立有關體積和容積的正確表象,從而切實掌握所學的知識,爲以後的進一步學習作好鋪墊。

二、設計思想:

正如剛纔所說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但體積和容積又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因此,本課的設計思路與理念有以下幾點:

1、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我始終把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作爲目標。

2、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

3、猜測、直觀、體驗是創造的基礎。充分的操作、實驗,利用直觀進行思考,這也是培養空間觀念的主要方法。

4、數學是用一種嚴密的邏輯性演繹事物間存在的和諧關係及秩序之美的學科,教學過程力求嚴謹有序。

三、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體積與容積(教材41-42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增強合作精神和喜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教學難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繫和區別。

教具準備:兩個相同的量杯、石頭、蘋果、硬幣、兩個大小不同的杯子、水、土豆、雞蛋、橡皮泥、飲料瓶、茶葉桶和水杯。

學具準備:各種各樣的物體(例如:橡皮、文具盒等)。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以教師的引導爲主導,體現“先導後教”的教學思想;

2、學法:以學生的學習爲主體,體現“先做後學”、進而“自主學習”的學習思想;採取個人自主探究,以學生的實踐操作爲中心,引導學生學會學數學、想數學、用數學。

五、說教學流程:根據以上的理念,結合本課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導入:通過讓學生講述及表演烏鴉喝水的故事從而引出本節教學內容。

(二)新授

1、認識體積

通過初步感受空間,總結出體積概念。要求學生獨立比較物體體積的大小。利用學生與老師兩次比較體積及橡皮泥的體積變化,總結出體積的大小和物體的位置形狀沒有關係。

2、認識容積

出示:飲料瓶,水杯,茶葉罐。要求學生迅速給這三個物體按體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提問:“他們都是用來幹什麼的?”引出“容器”概念。然後通過比較其容納物體的多少出示“容積”概念。

3、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分別從概念、測量方法上、大小的比較等方面區分體積和容積。

(三)複習鞏固,昇華主題

(四)、總結評價。

六、說板書

板書由課題、體積概念、物體位置、形狀與體積無關、容積概念、體積與容積的區別六個部分組成。我的說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 篇3

“體積和容積”一課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中的起始課,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 教材分析

這節課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是關於概念的教學。本節教材把兩個全新的概念安排在同一節課中,目的是期望利用對比的方法理解辨別,領悟概念的內涵。但教材中割裂開的情境不利於學生探索兩者間的關係,教材中牽引性的問題不利於學生主動思考。爲了突出教材的設計目的,我改變了教材安排,只用一個情境主線,藉助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的認知錯覺和表述含混作爲教學起點,通過對問題的層層剖析達到理解概念,對比差異,把握內涵的目的。

二、 學情分析

此前學生已有長度、面積的相關知識,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並且,在掌握這些內容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教材把這兩個全新的概念安排在一課中,而且這兩個概念有着密切聯繫,學生掌握起來容易產生模糊的認識。

三 、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基於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認爲這節課所要達成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在比較活動中,體驗、概括、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及關係,其中理解兩者的關係是教學重點,理解兩個概念是教學難點。同時,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習慣,成爲本節課的過程與情感目標。

四、 教法和學法

學生的腦力勞動是教師腦力勞動的鏡子,教師透過這面鏡子,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的習得。

本課中,我利用學生的認知衝突創設情況,引領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辨析明理,以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反思深化所學內容,從而實現教是爲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同時,在活動中,學生通過發現、思考、實踐、反思、再實踐,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達到能夠自學的目的。

五、 教學環節設計

教材把兩個全新的概念放在同一節課中,就是要使學生在對兩個概念的不斷比較中,在對兩者關係的不斷深化中,充分理解兩個概念的內涵,達到在學習知識和掌握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的目的。

正是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我設計了這個統領全課的問題,即“哪個盒子裏裝的米多?爲什麼?”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兩者間的關係並引領學生不斷反思,要準確判斷哪個盒子裏裝米多,不能僅關注它的表面,更應關注它的裏面,這還不夠,還要綜合的關注它的各方面,從而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綜合的眼光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這過程中,學生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對兩個概念的理解。

理解體積概念要三個層次,理解容積概念要兩個層次。

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教師藉助三個裝滿大米、大小不同的盒子與學生談話:“這三個盒子中,哪個盒子裝的大米多?爲什麼?”以往的教學實踐證明,多數學生的第一反應是盒子大裝米多,盒子小裝米少。通過交流“盒子的大小指什麼?”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對體積概念的關注,爲新知在學生原有經驗基礎上自然生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學生通過思考:“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嗎?”這個問題,深入探索體積概念中“佔空間”這一難以理解的詞語的含義,如“石塊佔了水的空間”“書本佔了書包的空間”等,在這些生活實例中,學生體會到:“佔空間”不僅指物體佔據平面的位置,還包括它的高度和厚度,也就是由長、寬、高共同構成的三維空間,依此,突破了對抽象的數學名詞的理解,使難點得到細化。

一個概念的得出,不能僅憑一兩個現象,而需要從衆多的現象中發現共性的特徵,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概括,更紮實地掌握,更靈活地運用概念,學生彙報的大量實例和對實例的細緻比較使體積概念的得出變得水到渠成。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歸納推理的數學思想,而且潛移默化地滲透了探究問題的方法,突破了概念抽象時語言提煉的教學難點。

至此,體積概念得以化解。

學生的思考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

本節課,教師以一個問題統領全課,意在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加大學生的思維深度,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在這一個環節中,通過“利用衝突引反思”和“彙報交流細分析”兩個層次理解容積的概念。

在理解了容積概念後,兩者的關係就水落石出了。

我們的教學,不應該使學生成爲人云亦云的人,而要培養獨具慧眼,思考縝密的人。當學生再次思考到底哪個盒子裏裝的米多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和直觀演示,反思這個結論是錯的,爲什麼錯了?一定是錯的嗎?怎樣才能不錯?使學生明確,容積和體積有內外之別,有共指空間大小之同,只有在壁厚相同的情況下,這個結論才成立,爲後續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培養了學生深入思考的習慣,進而突出了教學重點。

這節課,學生在一個統領問題的引導下,在自主學習的道路上,學會了用數學眼光審視生活中的現象,用數學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用數學方法解決身邊的問題,進而提高數學素養。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41-42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的基礎上,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後的教學內容,《體積與容積》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

二、說教法:在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讓學生手、眼、腦、口並用,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建立有關體積和容積的正確表象,從而切實掌握所學的知識,爲以後的進一步學習作好鋪墊。

三、說學法:

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小組交流

四、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喜愛數學的情感。

五、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及它們的聯繫和區別。

難點:建立體積和容積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使體積和容積的意義變得直觀,容易理解。通過直觀的比較使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區別與聯繫。

六、說教具

兩個量杯、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狀不同的石塊、小正方體、水。有關課件、茶葉罐,可樂瓶等容器。

七、說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出示課件烏鴉喝水動畫視頻。

師:看完了動畫片,誰能說說烏鴉爲什麼能喝到水呢?水面爲什麼會上漲呢?是不是原來的水增加了?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概括出: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體所佔空間有大小。

師: 我們周圍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只不過有的佔的空間大,有的佔的空間小。例如,課桌佔的空間大,墨水瓶佔得空間小;我佔的空間大,粉筆頭佔的空間小;教室佔的空間大,黑板擦佔的空間小。你能這樣的對比着舉幾個例子說一說嗎?(同桌互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感知物體的大小,爲下面的探索活動做好鋪墊。)

2、提出問題,討論解決方法。

出示兩塊形狀不同的石塊,(一塊扁狀,一塊球形的)誰佔的空間大呢?,(1)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

(2)指名說說看法。

師:看來,只憑觀察我們無法判斷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辦法,看看究竟誰佔的空間大呢?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不僅增強了學生探索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和能力。)

3、觀察實驗,感知體積的意義。

演示:將兩塊石頭放入兩個裝有同樣多水的杯子裏。

師: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生口答後,師追問:

師:水面爲什麼會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樣嗎?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引導生理解:兩塊石塊在量杯中都會佔一定的空間。所佔的空間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佔空間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從而揭示課題: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同時出示課件)

現在你能用“體積”這個詞來分別說說課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嗎?如:課桌墨水瓶比,課桌的體積大,墨水瓶的體積小。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佔有空間的大小不同。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等探究過程,感知了體積的實際含義。)

4、認識容積。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這麼多的物品,都可以用來裝東西。如:可樂瓶,茶葉罐,水杯,膠水瓶,

像量杯、紙箱、可樂瓶,茶葉罐這樣能裝其它東西的物體叫容器。你還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裝的東西多,哪些容器裝的東西少?(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裝滿水的水杯,問:哪個水杯裝的水多?

引導學生認識:兩個杯子所能容納物體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這個容器的容積。

師:杯子裏裝滿水,水的體積就是這個杯子的容積,茶葉罐裝滿茶葉,茶葉的體積就是這罐子的容積。

5、區別體積和容積。

出示:用來裝小正方體的塑料盒和正方體教具。

師:誰能指出這兩個物體的體積和容積呢?

交流中使學生明白:這兩物體體積相同,但正方體教具沒有容積。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具有容積。引導學生髮現:一般情況下,物體的容積比體積小。

出示課件: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感知“容積”和“體積”的聯繫和區別,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三)解決問題,鞏固應用

1、試一試(P42)

出示兩個相同小正方體讓學生比較大小,然後用4個相同的小正方體,擺出形狀不同的物體,讓學生判斷它們體積的大小。

師:通過觀察,你們發現什麼規律?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體積的大小與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有關,與物體的形狀無關。(同時出示課件)

2、課件出示:(第42頁“練一練”的第4題)

(1)搭出兩個物體,使它們的體積相同。

(2)搭出兩個物體,使其中一個物體的體積是另一個的2倍。

(學生先獨立按要求操作,然後同桌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學生搭出的圖形可能會不一樣,這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髮現體積相等,形狀可能不一樣,這樣可以爲下一題的練習打下基礎。)

3、說一說。(第42頁“練一練”的第1、2題)

(課件出示插圖,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說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頁“練一練”的第3題)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層次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是所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四)評價體驗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對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你還想知道什麼?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經歷體積與容積的概念的建立過程,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感知常用體積和容積單位的大小,能正確地選擇合適的單位進行相應數量的計量。

2、在親歷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對學科學習的內在興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通過參與試驗、分析與嘗試,掌握體積和容積概念,會確定體積和容積相應並能正確地把握體積的大小。

教學方法動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學準備每個小組準備一個盛水的量杯一個土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知識,這節課,我們繼續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

二、感受物體的體積

1、分組實驗

方法:將土豆放入一個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記錄放入前後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會發生什麼變化?

觀察:通過對上面實驗的觀察,有什麼發現?看到土豆放入時,水位上升了;取出時,水位又基本復原。

思考: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

生:土豆佔有空間,入水時,水會被擠開,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時,土豆所佔的位置空出,水於是又復原。

2、體積的意義:

師引導學生讀書57頁中間文字並結合實驗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體積的概念。

3、想一想:你還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體的體積嗎?

三、感受物體的容積

1、①1箱牛奶的體積與6盒牛奶的體積比?(1箱牛奶體積大於6盒牛奶的體積。)②1盒牛奶的體積與1杯牛奶的體積比?(1盒牛奶的體積大於1杯牛奶的體積。)

從上面的結論中你想到了什麼?(整個容器體積大於內中裝的體積)

2、歸納容積的意義(板書)

3、同桌互相舉例說明物體的體積與容器,及其大小比較。

四、體積單位

1、長度、面積和體積基本單位的確定:

棱長爲1釐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爲1立方厘米

棱長爲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爲1立方分米

棱長爲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爲1立方米

感覺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學們在正方體模型中蹲着,會蹲下幾個?

(2)如果把書包放在這個正方體模型中壘起來,大約可以壘多少個?

2、容積單位的確定:

師指出:我把能容納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體的容積的大小分別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計量液體的體積常以毫升和升爲單位。(讓學生認真閱讀理解5960頁中的文字,然後同桌相互說一說)

3、課堂活動:60頁1、2題。通過課堂互動,讓學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強體積和容積單位大小的實感。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什麼新的感受?

六、佈置作業

課本62-63頁練習十二第1、2、5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體積單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能正確地進行單位間的改寫。

2、讓學生參與單位間進率的探究中感知。深化認識與把握。

3、感悟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進而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讓學生藉助對模型的分層探討,理解常用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間的進率的由來,並掌握體積單位改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知識遷移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

1、複習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一瓶礦泉水的標籤寫着:淨含550ML,表示瓶中水的(容量、體積、容積)是550ML。

讓學生認真一議,弄清問題是什麼。顯然是針對水的,由於水不是容器,不可能有容量、容積之說。所以只能是體積。

2、複習常見的體積單位

回顧一下常見的體積單位

3、導入新課

板書:體積與體積單位

二、合作探究

1、例5的教學:體積單位進率的的探討

(1)課件展示例5: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組探究

全班反饋:一排10個,一層100個,10層1000個。

(2)探討

(3)填空

(4)熟記。

找出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規律

同桌互說互測

2、例6的教學:體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1)課件展示例6;說一說,算一算

先讓學生議一議:

所示問題的實質是什麼?怎麼解決?再獨立完成,最後進行全班反饋

反饋:問題的實質方法

思路的再反思

三、課堂活動:練習與操作

1、小組合作:估一估,量一量

2、練一練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體積單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和轉化方法。

五、佈置作業

4、6、7

9、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一等獎

一、教材說明:《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42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物體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三、學生特點:

體積與容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只學習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體積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飛躍,其實在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物體佔據空間的事例,只不過不會用體積這一數學語言來描述它,而是用佔位置描述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到空間,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理解物體的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理念:

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對於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空間觀念是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再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把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然後再通過實物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操作與表達等活動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發展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杯子、米、木塊、西瓜、梨、油瓶、茶葉罐等。

學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組12個小正方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物體佔空間

1、師: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隨着電腦動畫再去聽一遍好不好?(師出示電腦畫面學生欣賞。)

師:這隻烏鴉動動腦,想了個什麼辦法喝到瓶底裏的水?

師:爲什麼石頭丟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就升高了呢?

師隨着學生的回答小結:原來石頭要佔一定的空間。

2、師出示裝滿米的杯子。

師:下面請看老師這個杯子,在這個杯子里老師裝了滿滿一杯

米,現在我把米倒在袋子裏,放進一塊木塊,你想想,剛纔倒出的米還能裝得下嗎?爲什麼?

師:我把木塊取出,換一包紙巾進去,結果又會怎樣?

3、認識任何物體都要佔空間

師:好,閉上眼睛,想象這個杯子在不斷變大、變大,變得臉盆一樣大了,變得小遊泳池一樣大了,最後變得像我們上課的教室一樣大了,睜開眼睛,看看四周,什麼佔了空間?

師:水要佔空間,人要佔空間,米要佔空間,木塊要佔空間,還有同學們說的物體都要佔空間,這說明了什麼呢?

師小結:只要是物體它都要佔一定的空間。(板書:佔空間)

(二)認識物體佔空間有大有小

1、師手舉西瓜、梨問:我手上的西瓜、梨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

師:物體不僅要佔空間,而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

生齊聲讀體積概念。

2、師:剛纔的西瓜和梨,我們可以說西瓜的體積比梨的體積大或梨的體積比西瓜的體積小,在我們的身邊,有着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你能像我這樣說給小組同學聽嗎?說一說。

同學交流。

3、師:有些物體的體積大小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而有的物體的體積我們用肉眼一時難以分辨,像這兩個土豆(師手舉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說誰的體積大?

師:到底哪個土豆體積大,你們能商量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來嗎。

小組商量。

小組彙報:(可能會想出以下兩個辦法)辦法一、用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裝上一樣多的水,然後把兩個土豆放入兩杯水中,看哪個杯子裏的水升得高,哪個土豆的體積就大。

辦法二、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滿水,然後分別把兩個土豆放入水中,看誰漏出的水多。

4、學生領取活動材料進行實踐活動。

各組彙報實踐結果。

師:你們組中哪個杯子中的土豆大?你們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三)認識容積的意義。

1、師:還記得同學們在舉例中說到冰箱、櫃子,像這兩種物體打開裏面是空的,可以裝東西,容納別的物體,我們稱它們爲容器。(板書:容器)你還見過什麼容器?

2、師:(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問:你們看,它們可以裝什麼?如果我往裏裝水的話,誰會裝的多?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證明你的猜測?

老師根據學生說的方法動手試一試。

3、師揭示容積一詞並讓學生說說通過演示活動,你怎麼理解容積的意義。

師小結並板書容積的意義。

4、例舉:油瓶所能容納的油的體積就是油瓶的容積。學生試舉例。

5、辨析:出示裝有半杯水的杯子,這時杯中所裝水的體積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四)揭題看書。

(五)談談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六)練習。

1、書中試一試。

2、用12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搭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師:老師爲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請你們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發揮想象,用這12個正方體搭出美麗的形狀。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師:請各個小組彙報一下你們搭出了什麼?

師:你們真不錯,搭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你們所搭物體的體積大小怎樣?爲什麼?

師;形狀不一樣,體積一樣。這說明了什麼?

小結:體積的大小和它的形狀無關。

3、書中練一練1、2、3。

(七)總結。

體積與容積一等獎說課稿這篇文章共57262字。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體積與容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和表面積計算,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本課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也爲將來學習體積、容積的單位和計算奠定良好的基礎。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掌握體積和容積的概念,理解“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2、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探索、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並感知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建立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依據教材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教學中要用到的課件、量杯、紅薯、土豆等是我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

而魔方、粉筆盒、橡皮泥等是學生要準備的學具。

新課程標準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根據這一理念,教學中我採用實驗操作法、主體教學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把課堂完完全全地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我採用讓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

本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的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用烏鴉喝水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在學生看過烏鴉喝水的故事的影片之後,我提出兩個問題:聰明的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瓶子裏的水面爲什麼會上升?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知原來是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把水擠上來了。緊接着,我又提問:教室裏還有像小石子這樣佔有空間的物體嗎?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小?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這節課的課題:體積與容積。

這樣用學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強烈慾望,也體現出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繫。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土豆和紅薯,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所佔的空間大。單憑眼睛很難作出判斷,怎麼辦?我把問題拋給學生,要他們先獨立思考比較的.方法,然後在小組交流,最後彙報意見。

接着我讓兩個學生上臺進行實驗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臺下的學生可以給他們提建議):在兩個大小相同的量杯中放入同樣多的水,第一次讓學生觀察水面在哪裏,瞭解兩杯水是一樣多的。然後,慢慢將兩個物體放入杯中,讓學生進行第二次觀察,同時思考兩個問題:“兩個杯子的水面發生了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 “兩個杯子現在的水面不一樣高,又說明了什麼?”。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物體放入水中佔了一定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說明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在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的 基礎上,揭示體積的概念: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接着,我及時提問:土豆和紅薯,哪個體積大?哪個體積小?誰還能說說生活中什麼物體體積大、什麼物體體積小。並出示背投電視與液晶電視,臺式電腦與手提電腦,大哥大手機與超薄手機,它們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爲什麼現在的電視、電腦、手機設計越來越薄呢?

(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合作等過程,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不同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不同,理解了體積的實際意義,同時感受到生活在不斷地變化。)

接下來我又引出“碗和水杯,哪個容器裝水多?”的問題,你們能設計一個方案並在小組裏動手操作進行比較嗎?

實驗方法是多樣的,如把碗裝滿水,倒入杯中,看滿還是不滿,或者把碗和杯子裝滿水,分別倒入兩個量杯中,看哪個量杯水位高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這時我揭示容積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爲了加深對容積的認識,我再做一個演示:倒半杯水,這時候所裝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積?爲什麼?那要裝多少水纔是杯子的容積?

(這樣設計,使學生人人蔘與實驗,充分理解比較抽象的容積的概念,並且明白:容器所容納的最大容量纔是容器的容積。)

爲了區別體積和容積。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魔方和粉筆盒。讓他們比一比、說一說:它倆誰的體積大?誰的容積大?粉筆盒的體積和容積有什麼不同?

(這個片段的設計,使學生會區別體積與容積的不同,並懂得了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纔有容積,爲實際應用打下基礎。)

爲了體現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層次、形式多樣的練習:

一、基本練習。

這一層次有口答、選擇和判斷題。

這類題目的目的是趁熱打鐵,鞏固剛剛學習的基礎知識,加深對體積和容積概念的認識,練習的多樣化,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第二層次的練習,是動手擺長方體、小組合作疊硬幣、用橡皮泥捏不同的形體,比較它們體積的大小。

動手擺長方體,目的是使學生明白擺的小正方體多,所擺的長方體體積就大,爲以後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作了良好的鋪墊;疊硬幣、捏橡皮泥的練習,是讓學生明白“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第三層次:提高練習

我設計了一個趣味比較:

胖子和瘦子誰的體積大?

這道練習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開放性思維。

四、評價體驗,交流心得。

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評價自我,評價他人,促進學生養成正確評價的觀念。

我的板書是這樣的。

意圖是:儘量用簡單明瞭的文字來表達重點內容。

我的說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的第一課時《體積與容積》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對以後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計算有着鋪墊的作用。

這節課,我主要採取實驗活動,來幫助孩子們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使學生了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在動手操作、探索、交流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在深入地鑽研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我全面把握了教學內容,基於以上教學目標的制定,我認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並感知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建立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教學資源】

爲了讓學生在課上不斷體會感受,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因此,我和學生準備了豐富的課堂資源,引導學生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教學中要用到課件、量杯、紅薯、土豆、杯子、等是我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而小長方體、橡皮泥等是學生要準備的學具。

【教學程序】

本着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識過程。爲此,我主要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

做一個活動“比大小”,在這活動中有兩環節:

1.老師手中拿了兩個鉛筆盒,哪個大?哪個小?哪個裝的多,哪個裝的少?

2.誰能“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大,哪些物體小?

(通過創設情境,導入新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容器放的物體有多有少”)

第二環節:實驗探索,獲取新知(由三個活動)

1、.提出問題

物體有大有小,老師手中的土豆和紅薯,請同學們猜測一下誰大誰小?

2、演示實驗

實驗時,在兩個有刻度的量杯中放入同樣多的水,第一次讓學生觀察水面在哪裏,瞭解兩杯水是一樣多的。然後,慢慢將兩個物體放入杯中,再讓學生進行第二次觀察,並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觀察後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兩個杯子的水面分別發生了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兩個杯子現在的水面不一樣高,又說明了什麼“。讓學生在討論中逐步明白,物體放入水中佔了一定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說明大小不同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也不一樣。在體驗的基礎上,可以再舉一些實際例子,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隨後提示體積概念。

3、自己設計實驗

又提出”哪個杯子裝水多“的問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來解決。實驗方法是多樣的,如把兩個不同形狀的杯子裝滿水,然後將水倒入同樣大小的量杯中,再看哪個量杯中的水面比較高,其次是把其中一個杯子裝滿,往第二個杯子裏倒入,如果出現水溢出來的情況下,就說明第一個杯子的容積比較的,如果未溢出來的話,說明第一個杯子的容積比第二個杯子的容積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容器容納物體的體積的大小,再揭示容積的概念。

(從模仿演示實驗到自己設計實驗和從體積的概念上升到容積概念,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密切聯繫生活經驗,舉出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實例,爲進一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作好過度,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第三環節:加大練習,鞏固新知

我設計了四個鞏固體積與容積的作業讓學生完成:

1、比較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設計目的是爲了給學生後面所學計算體積做基礎,通過這道題讓學生明白不僅可以數,而且還可以有策略的計算出誰的體積比較大!)

2、捏橡皮泥,(讓學生動手操作後發現同樣物體形狀無論怎麼變化,體積依然是不變的!)

3、比較三堆硬幣的體積(有兩個目的,(1)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同樣多的的硬幣體積不一定就想等,(2)擺放的方式不同體積不一定就不相等。)

4、1瓶飲料分別倒給小明和小紅? 這道題的設計是讓學生體會到如果每個杯子的大小不同,那麼3杯就可能等於2杯,這是爲後面體積單位的教學作鋪墊。)

第四環節: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這一環節讓學生檢測本節課是否真正做到了體積與容積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我的板書意圖是:儘量用簡單明瞭的文字來表達重點內容。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在通過研究教材,研讀教法,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順利的結束了。 回顧起來有如下幾點體會:

1、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中,理解體積、容積的概念。體積、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我認爲體積概念最難理解的是“佔空間”、容積概念最難理解的是“能容納”,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過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我通過實驗讓學生看到“水面升高了”來體驗“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比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學生體驗“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通過杯子和瓶子誰的容積比較大的實驗,讓學生體驗“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有多有少”這樣將難以理解的“佔空間”“能容納”變得可觀察、可感受。通過這些具體的實驗活動,基本上達到了學生初步建立了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教學目標。

2、密切聯繫實際,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概念。教學中我不僅僅通過一個實驗來讓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而且聯繫實際,藉助生活經驗使學生對體積有初步的認識,在本課開始時,我就讓學生舉出許多在教室裏、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比較大、哪些物體所佔比較小的例子,感知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揭示概念,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3、在課堂知識結構的連貫性方面,從體積過度到容積的教學,考慮不夠成熟。整節課前鬆後緊,體積佔用的時間長,容積佔用的時間少,對內容安排不夠合理。

4、教學效果不是很良好,容積學生掌握不好。由於在前面備課的時候把體積容積的有關知識挖的過於深,導致我在昨天的試講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如提出的問題學生不知該怎麼回答,前面做土豆紅薯的實驗時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導致後面很多的內容都沒有講完,所以經過修改我還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某些環節處理上本來是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結果爲了後面能完成本節課的內容,我就自己演示了實驗的過程,只是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麼而已,同時教學過程中還出現了語速過於快,過於着急,沒有做到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動手實驗,所以最後呈現在各位老師面前的這堂課還很不成熟,希望再坐的各位老師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提出您寶貴的建議。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 篇8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36、37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掌握體積和容積的概念,理解“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2、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探索、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認識並感知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建立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教學難點:

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教具準備:

課件、量杯、水杯、水果、土豆、紙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童話故事情境

1.談話導入。

同學們一定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下烏鴉喝水幾個片段。

2.師生欣賞《烏鴉喝水》動畫片。

二、提出問題,教學體積的概念。

1、提出問題。

(1)烏鴉爲什麼能喝到水了?

(2)瓶子裏的水面爲什麼升高了?

(3)小烏鴉爲什麼要放許多石子?

板書關鍵詞: 石子 佔空間 大小

2、聯繫生活。

(1)比劃、感受和想象,

出示購物紙盒,教師示範紙盒所佔空間的大小。同學們閉眼想象。

出示一個球,指名學生比劃。

(2)說一說。

在的教室裏找一找哪些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它們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舉出兩個物體說一說。

3、土豆和紅薯哪一個佔的空間大呢?做一做,想一想。

揭示體積的概念: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師:什麼是紙盒的體積?什麼是球的體積?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4、說一說什麼是冰箱、微波爐、手機的體積?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小?(固體)水有體積嗎?(氣體)那氣體有體積嗎?(吃氣球,氣球鼓起來的現象就說明它們是有體積的。)

(設計意圖:打破學生的定向思維,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瓶子裏裝滿水,空間被水佔了;吹氣球,氣球鼓起來了的現象說明它們是有體積的。)

三、教學容積的概念。

1.認識容器。

師:老師準備這節課帶了這麼多的教具,都是放在哪裏的?

像紙箱、量杯這樣能容納物品的器具叫做容器。你還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東西多?哪些容器放的東西少?

2.實驗中理解容積的含義。

(1)教師出示類似教科書P41“想一想”的兩個杯子,提出;兩個杯子裝滿水,哪個杯子裝的水多?哪個杯子裝的水少?

(2)每位學生設計一個解決方案,並進行交流。

(3)選擇一個可行的方案,師生共同做實驗驗證。

先說說都有哪些實驗方法,再動手操作。

3.提示容積的概念。

揭示容積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叫做容器的容積。

4、聯繫生活。

說說什麼是水杯的容積?集裝箱的容積?冰箱?

四、深化概念,對比聯繫理解本質。

1、仔細觀察:盒子的體積與盒子的容積哪個大?

結論:對於同一個容器,它的體積一定比容積大,因爲它有厚度。

2、假如我們把紙箱的箱壁加厚,再加厚,一直這樣加厚下去,箱子有什麼變化?

結論:容積變小,體積不變。

3、假如我們不是往裏面加厚箱壁,而是在這個箱子的外面加厚它的箱壁,一直這樣加厚下去,請你想象一下,箱子會有什麼變化?

結論:容積不變,體積變大。

4、體積和容積有區別嗎?誰來簡要的概括一下?

(1)從測量方法來說,體積是從物體外部測量的;容積是從物體內部測量的。

(2)從它們的大小來說,同一物體,它的體積大於容積.當容器壁很薄的時候,容積近似等於體積.

五、鞏固練習。

1、同一物體形狀發生改變,但體積保持不變。

2、填空題、判斷對錯,明晰概念。

3、由於杯子的大小不同,淘氣的3杯就可能等於笑笑的2杯,爲後面體積單位的學習做鋪墊。

3、數學故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用我們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

4、佈置作業:完成37頁第6題。

六、全課小結

本節學習了什麼?你所學最深的什麼?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 篇9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包括有兩個例題及其隨後的試一試。例6通過三個層次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的意義。有了這三個層次的活動,學生不僅能體會到物體總是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能夠體會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小的,物體所佔的空間的大小是可以比較的,在此基礎上,建立體積的概念。例7通過讓學生比較兩個大小不同書盒所裝的書的體積,形象而直觀地揭示了容積的概念。隨後的“試一試”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玻璃杯的容積,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體會玻璃杯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也就是玻璃杯的容積,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容積的大小是可以比較的。體積與容積意義的學習是後面學習體積(容積)單位、體積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

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僅能接觸到大小各異的物體,還感受到不同的杯子、不同的紙盒所能裝的東西有多、有少,這些都是在生活中找到的體積與容積的原型。現在要把這些生活原型概念化,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爲主,可能會受到表面積的影響,認爲物體形狀發生了變化,體積也會發生變化,對於體積與容積的'概念,也可能會易於混淆。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等操作活動中,體會體積與容積概念的真正內涵。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和對具體實例的觀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維。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空間與圖形學習和實際生活的聯繫,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7、體積與容積優秀教案一等獎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第十冊P41—P42。

教學重點: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概念。

教學難點:體積與容積兩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繫。

教具、學具準備:量杯、水槽、蘋果、紅薯、土豆、正方體方塊、橡皮泥、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播放《烏鴉喝水》的片斷。

問:水面爲什麼會上升?空間

學生回答後教師追問:如果把這個(蘋果)放入這一滿杯水中會怎樣?爲什麼?蘋果放到裝滿水的杯子裏,水爲什麼會溢出來?”“溢出來的水與放入杯裏的蘋果有什麼關係?”

二、教授新課。

1、創設問題情境,揭示體積意義。

那誰能說一說這個土豆和紅薯誰佔的空間大嗎?你能一眼看出誰大誰小嗎?有什麼辦法比較出他們到底是誰大?(實驗)。

主要讓學生說出物體放入量杯後,水面所發生的變化,並說出爲什麼?

請大家觀再察比較一下2個杯子水面,你發現了什麼?是什麼原因呢?上升的水與瓶子裏的土豆或紅薯有關係嗎?”

從剛纔的實驗中我們知道土豆和紅薯都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各自佔的空間是不一樣的。事實上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如課桌佔有一定的空間,課本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

數學上像蘋果所佔空間的大小就叫蘋果的體積,土豆所佔空間的大小就叫土豆的體積……

問:你認爲什麼叫做物體的體積呢?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剛纔的實驗中我們就可以說紅薯的體積比土豆的體積大。

引發說理:我們每個同學有沒有體積?你認爲誰的體積最大?爲什麼?

2、同學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體積,下面的3個物體,你能根據他們的體積,按由大到小的'順序重新排列嗎?

可樂瓶,茶葉盒,墨水瓶。

可樂瓶可以用來作什麼?茶葉盒呢?

象這樣可以用來盛放東西的物體我們稱之爲容器。板書

如果可樂瓶裝滿了水,水的體積就是瓶子的容積。這個茶葉盒所能容納茶葉的多少就是它的容積,誰來說說什麼是墨水瓶的容積?

你能從生活中也這樣說說嗎?也就是說只有什麼纔有容積呢?

誰能總結一下,什麼是容器的容積?

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

請同學們看這裏,燒杯裝半杯水,我說現在水的體積就是這個燒杯的容積,你同意嗎?爲什麼?

那這三個容器它們誰的容積最大?誰的容積最小呢?

你還能找出生活中的2個容器來比較一下它們容積的大小嗎?

3、比較教材的2個容器(或者2個礦泉水瓶子)

它們誰的容積大,誰的小?

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4、老師還有一個題目想挑戰一下嗎?

保溫杯子(體積較大但容量較小)和礦泉水瓶子的例子

“杯子的體積和容積一樣嗎?”討論杯子的體積和容積分別指什麼?

學生討論容積和體積的區別與聯繫。

通過剛纔的學習,你知道容積和體積有什麼不同嗎?

生:容積的測量應該用容器的裏面進行,體積的測量應該從容器的外面進行。

三、基礎練習。

1、42頁“試一試”

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你有什麼辦法知道?

怎樣計算小正方體的個數?

2、“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思考後討論,全班交流。

小結:同一物體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體積保持不變。要求:用一團橡皮泥,第一次把它捏成長方體,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物體哪一個體積大?爲什麼?如果捏成任意任意形狀的物體,體積有沒有變化?

3、“練一練”第2題

學生充分觀察討論。

(同樣10枚硬幣,第一堆與第二堆比,因爲一枚1元硬幣比一枚1角硬幣大,所以第一堆體積大;而第一堆與第三堆比,都是同樣的硬幣,只是堆放的方式不同,所以體積不變。)

4、“練一練”第3題

學生獨立思考後交流

(如果每個杯子的大小不同,那麼3杯就可能等於2杯)

四、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 篇10

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思想與方法和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認識與思考。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和體積單位等知識已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首先,給出容積和容積概念並說明計量容積一般就是用體積單位;然後,通過從生活中引導學生觀察藥水瓶、飲料瓶上的容積單位L和ml,並介紹了它們的關係和它們與體積單位的區別與聯繫;最後,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感知L和ml這兩個容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將新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利用例5計算汽車油箱容積鞏固長方體容積的計算和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立體圖形中體積與容積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實際,聯繫生活,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手做一做,親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爲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因此針對教材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對具體實物的觀察中理解容積與體積;認識容積單位:升、毫升。

2.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操作、猜想、驗證、感悟等數學活動過程,感知容積單位升與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係。

3.理解容積和體積的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教學重點:容積和體積概念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難點:理解升與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係。

三、教學思想與方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打算從又下四步展開教學活動: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具體的實物(塑料盒、木盒),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如:在區分容積與體積時,選擇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木盒和塑料盒進行比較,使學生通過感觀獲得對兩個概念的區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在實際的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數學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學生認識事物、探索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如:在探究中感知1L、1ML的實際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通過操作,學生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容積以及感悟出容積的大小。

3、通過有層次地操作活動,爲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認識,獲得新知。讓學生在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抽象爲形象。

4、將所學容積知識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如:鞏固練習中的題目就有所體現。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溫故而知新。新知識的構建是以已有的舊知識爲載體的。因此,在課的開始我設計了複習體積、體積單位以及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以及長方體體積的計算,能夠較好的爲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爲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此在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部分,第一、容積的概念,第二、容積與體積的區別與聯繫;第三、認識容積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關係;感悟估測升和毫升的實際大小。第四、容積的實際應用。

第一部分內容是容積概念的教學。在這裏,我直接出示實物教具,長方體小木盒。通過實物介紹容積就是容器裏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隨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有容積?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避免機械的背誦概念。在此基礎上問學生:通過剛纔的舉例,發現了只有什麼樣的物體纔有容積?學生會很快說出:必須是空心的物體纔有容積。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直觀感知和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容積的意義。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第二部分容積與體積的區別與聯繫。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竟猜小遊戲。拿出兩個一樣大小的長方體塑料盒和木頭盒(用紙蒙好)讓學生猜哪一個容積大,在學生的竟猜中揭曉迷底。感受容積與體積的不同之處是容積從裏面測量而體積是從外面測量。它們的相同之處是體積相同。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因此,我設計了這個竟猜小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始終在一個飽滿的精神狀態下來學習知識。從而輕鬆的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知識。

第三部分內容認識容積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關係;感悟估測升和毫升的實際大小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做數學。因此,爲了更好地突破本課的難點。在此,我設計了兩個活動。

活動一:認識容積單位,通過實物教具藥水瓶和飲料瓶,觀察上面的竟含量,引出L和ml兩個容積單位,讓學生猜想,升和毫升是什麼意思?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會猜出是容積單位。教師緊接着問學生:你們想知道1ml水有多少嗎?學生通過用針筒吸水並滴在手心活動感受1ml的大小。並把1ml水注入藥水瓶中,用它估計老師事先準備好的藥水瓶中水的容積。(10ml)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一毫升究竟有多少?並以此爲憑藉進行估測。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活動二:操作、猜想、驗證、感悟。用250毫升的量桶,向容積是1升的容器中倒水,倒幾次是1升?通過倒水活動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動手操作。倒四次正好是1升。得出(1L=1000ml)。又將1升水倒入容積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你猜想會發生什麼?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麼1毫升與1立方厘米有什麼關係?有的學生說繼續驗證,有的學生會根據升與毫升、1升與1立方分米的關係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此活動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這兩個單位間的關係。隨後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哪些容器上還標有L和ml的字樣。這樣有利於學生將新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先將1升水倒入正方體容器中,讓學生猜想會有什麼現象。接着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學生會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麼1ml與1cm3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時有的學生說繼續操作驗證;有的學生說不用,根據升與毫升的關係和1升與1立方分米的關係可以得到。體積與容積單位間的關係是通過學生猜想、操作驗證的方法得到的,這樣能夠使他們真正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再將1升水倒入紙杯中,能倒幾紙杯水?估計一下一個紙杯大約能盛多少毫升水?本環節是通過兩次倒水活動深刻地理解了升與毫升和它們與體積單位之間的關係。讓學生親身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這時,教師指出:科學規定,每人每天至少要喝1400毫升的水,你知道1400毫升究竟是多少呢?學生用不同的容積來說明1400毫升的多少。這樣有利於學生對不同容器建立深刻的表象,豐富數學體驗,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爲主,通過此活動,充分讓學生猜想、驗證、感悟、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不僅能體會到容積單位間的關係。而且更能深刻地感悟到1L和1ML的實際大小。增強估算的能力。培養學生節約自然資源的好習慣。

第四部分是例題的教學,由學生獨立完成,師適時點撥怎樣把體積單位轉化成容積單位。出現問題及時糾正和指導。最後集體訂正,使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加以運用。進一步理解容積和體積的關係。從而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實現“三清”中的“堂堂清”。在此設計四組練習,第一組題單位間的換算,屬容易題。主要目的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考察。第二組題感知題,使學生加深對L和mL兩個單位關係的進一步感悟和理解。第三組計算題。難點是將體積單位轉化成容積單位。對新知識加以運用,屬中檔題。第四組練習即例6,目的是讓學生總結出測量不規則物體容積的方法。屬於較難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都能夠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總結反思,提煉昇華

回顧課堂知識,最後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談感受、談收穫、談體會,總結拓展昇華,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加強思想教育。《九章算術》是我國數學屆的瑰寶,它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後世的數學家,大都是從《九章算術》開始學習和研究數學知識的。唐宋兩代都由國家明令規定爲教科書。1084年由當時的北宋朝廷進行刊刻,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可以說,《九章算術》是中國爲數學發展做出的又一傑出貢獻。希望同學們有機會也看一下這本書。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慾望和學習的興趣。並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五年級數學下冊體積與容積說課稿 篇1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上冊《認識體積和容積》。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思想與方法以及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幾方面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是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展開圖以及探索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它也是認識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常用體積(容積)單位的基礎,由此可見,學好本課知識尤爲重要。

本節課教學安排了兩個例題。例6通過三個層次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的意義。第一層次讓學生感知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第二層次讓學生通過觀察倒進兩個杯裏水的多少,感知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層次通過判斷哪個杯裏水佔的空間大,來推理驗證對三個水果所佔空間大小的判斷。通過此活動,學生不僅能體會到物體總是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能夠體會到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是可以比較。接着揭示體積的概念。

例7及隨後的“試一試”教學容積的意義。教材先讓學生比較兩個大小不同的書盒中所裝的書的體積,形象直觀揭示了容積的概念。“試一試”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玻璃杯的容積,引導學生實際操作,逐步感受玻璃杯的容積。

二、教學目標

立體圖形中體積與容積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實際,聯繫生活,才能使之成爲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因此針對教材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操作、交流中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2、在學習情境中經歷猜想、操作、驗證、歸納等數學過程,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感受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教學難點:體會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三、教學思想與方法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具體的實物(桃、荔枝、蘋果等),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如:對於體積和容積這樣抽象的概念,精心設計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放大小不同的水果等操作活動,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在實際的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數學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與圖形有關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如:在探究中比較幾種水果以及水杯中的水所佔空間的大小。再如:例7教學採用了小組合作探究,通過操作,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容積的大小。

3、通過有層次地操作,爲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認識,獲得新知。如:例6中三個不同層次的操作及意圖,讓學生在頭腦中深刻地留下了體積的印象,化抽象爲形象。

4、將所學體積(容積)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如:“練一練”及“練習五”中的題目就有所體現。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引入新課。

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課,這個通俗易懂的故事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促進師生之間的默契,又能爲學習體積作一個鋪墊。

(二)實際操作,感知體積。

教學例6,按三個層次逐步進行操作。第一層次讓學生感知桃佔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間;第二層次讓學生通過觀察倒進兩個杯裏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這兩個水果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層次通過判斷哪個杯裏水佔的空間大,來推理驗證對三個水果所佔空間大小的判斷。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爲主,通過此活動,充分讓學生觀察比較,並進行推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不僅能體會到物體總是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能夠體會到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是可以比較。接着揭示體積的概念。

(三)合作學習,探究容積。

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已經能夠自學一些描述性的知識了,加之學生有了體積意義的認知,例7則採取了學生自學的教學方式,最後再通過交流反饋來及時檢查自學效果,從中理解容積的意義。

(四)全課總結,課後延伸。

通過學生找出有體積(容積)的物體,鞏固了體積和容積的意義,也使得課堂總結更顯活潑更加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