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精選27篇)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精選2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使我們今後少走彎路。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精選27篇)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1

一本好書可以讓人在浮躁的生活中,靜下心來細細品,一本好書,可以真正從內心打動你、感染你。而《不做教書匠》正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的好在於不僅給青年教師方向上的指引,更是引起了教育一線工作者的強烈共鳴。

《不做教書匠》是管建剛老師智慧的結晶,文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它不是空洞瑣碎的泛泛而談,亦不是脫離現實凌駕於道德高空的侃侃而談。它的每一個觀點和忠告總能敲擊我們的心靈,引發我們的思考。全文從方向感、約束感、責任感、上進感、奮鬥感、專業感、親和感和智慧感等八個方面展開了詳細的闡述,以明確方向開始,以昇華到教育甚至人生智慧結束,閱讀全書就像經歷一個智者的人生,明確目標,約束自己,發展自己,堅持着,最後所閃爍着的是沉澱下來的智慧。

《不做教書匠》讓我收益頗豐,要說給我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讓我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感。在合上書的那一瞬間,我強烈的感覺到,原來我是如此幸運和幸福。它幸福在於讓我明白原來教育工作者是如此獨特而又神聖。幸運在於我能在去年夏天,成爲廣大教育隊伍中的一員,更幸運的是,在步入工作的第一年便能得到這樣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意義我相信在多年以後仍會顯得非常深刻。第一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讓我真正審視了自己的工作——一份註定清貧的工作。教師更大程度上是追求精神上的財富,這就要求我們在物慾橫流的生活環境裏,學會不卑不亢,保持內心平靜,腰不彎,步不亂,目光穿越喧囂和浮躁,清澈依舊。也唯有看清這一點,才能真正的投身到教育這份事業中去。

《不做教書匠》是一本催人奮進的好書,讀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繼續往下看“每個孩子的心靈就像荷葉上晶瑩剔透的露珠,年輕的你要盡一切可能,想辦法呵護她、保護她……”是呀!小起我現在的一幫可愛的孩子們,和他們一起遊戲的快樂情景。真是一副和諧的畫面!年輕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許多作爲教師作爲青年應該有的。突然耳邊響起熟悉的聲音“這個小孩我一點都不喜歡”,“真巴不得早點送走他們”云云。剛舒張的笑容立刻收斂了下來。我在問自己,爲什麼?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麼?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丟了教師當你能微笑着傾聽學生講述,微笑着讚許,微笑着撫摩孩子的頭,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反之如果老師板着一張嚴肅的臉,動輒就批評教育,那學生肯定是大氣不敢出,戰戰兢兢的坐在課堂裏。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樣:“捧着一顆心來,不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我感謝這本書,它讓教師們從中汲取力量,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實踐中去。

同時,閱讀此書讓我意識到了緊迫感。都說教師有編制,比較安穩,可是我們所謂的安穩,不過是政策庇護下的安穩,依靠政策偷着閒。然而,時代在進步,政策正在悄然發生改變,教師退出機制正慢慢的在全國全面實施。如果我們不想在改變來臨之時感到恐慌,那要做的就是從現在起,將學習變成一種習慣。最大的不變就是改變,這種改變就是我們不能停止學習的腳步,尤其是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知識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更新和替換。未來已經到來,時代的步伐正在大步向前,如果我們安於現狀,將來等待我們的就是被淘汰和被放棄。做生活的主人,有發言權纔有改變權。

教育之路,註定孤獨,前路遙遙,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立下目標很容易,堅持最難。我們要找準方向,做有用功。將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去學習,去充實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教育將融入你的生命,饋贈你人生的寶藏。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2

看到此書題目時,在我腦海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不做教書匠,還能做什麼。隨着閱讀的深入,漸漸明瞭作者的觀點是要求老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有上進感、有奮鬥感、有專業感、有親和感和智慧感的教師。

讀完此書,心中的很多困惑都煙消雲散。面對以後的教育人生,眼前豁然開朗了。作者的很多思想深深地觸動了我、鼓勵了我,讓我的思想提升了不少,甚至改變了我以往的一些觀點。這本書用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故事來說理,來指引,激勵着我們廣大青年教師。裏面對教師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給一些教師指明瞭方向:一些不切實際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實實做好身邊每一件事情,才能更進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教師的約束感體現在教育道德、規章制度的自制力上,目標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的自制力的強弱或者說高低。自制力是指一個人在意志行動中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言行。自制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使自己在實際工作、學習中努力克服不利於自己的恐懼、猶豫、懶惰等;一方面應善於在實際行動中抑制衝動行爲。自制力對人走向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古代百科全書式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哲學家們都注意到:“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礎上。”教師的美好理想更是建立在約束力的基礎之上。

“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教師的責任感是教師對待教育的態度不做機械重複的事,作出靈氣來,不做不動腦子的事,做出思想來,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不做應付檢查的事,做出實效來。做一名與責任感的教師還要對家庭負責,對學生負責。

“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利用上下班時間充實自己,現在進入了終身學習的時代,新時代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又不斷學習才能天天向上,從小事做起,不要給自己找任何藉口。用自己的力量成長,充滿自信,勇氣從挫折中走向成功。

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這項工作固然需要經驗的支持,更需要智慧的決斷。一個教師是否具備專業水準正在於他是否具有教育實踐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設想和意圖在智慧、愉悅的實踐中得以完成。可以肯定地說,一個愛敲教鞭的教師還不具備專業水準,一個愛發脾氣的教師也不具備專業水準。具有專業水準的教師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他們能從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他們能從人的心靈深處出發,找到教育的契機和力量。他們還具備創生教育資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個例子、一個樣本,他們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造出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徵以及自己的教學個性的方法來。

嚴格意義上講,教師不是知識的象徵,而是智慧的象徵。

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具有智慧,或者是否將智慧作爲人生追求呢?敲教鞭、發脾氣一度成爲我們無可奈何的代名詞,對學生缺乏細緻有效的心靈溝通,所以在教學中找不到教育的契機——學生作業沒完成,原因何在,如何彌補?學生違犯了紀律,原因何在,如何改正?甚至是課堂上學生答錯了問題,我們又有多少思考、面對的機會呢?更別說擁有“四塊糖”的人生啓示和教育智慧了。

所以,從現在開始,調整心態,勇於實踐,做一名專業化的教師,將是我永久的追求。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3

作爲一名教師,我知道應該多讀書,特別是有益於我們教師發展的書籍。《不做教書匠》這本書是這個學期學校要求人必讀的校本教研培訓教材,通過閱讀收穫頗多,感觸較深,今天,就借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讀這本書的一些感受:

本書作者:管建剛,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蘇州市學科帶頭人,《中國教育報》“讀書週刊”2008年度“十大”推動讀書人物。

這本書用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故事來說理,來指引、激勵着廣大教師。裏面對教師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給我們指明瞭方向,閱讀《不做教書匠》

1、使我深刻理解了教師應當具有心靈的力量。教育就應該是給學生營造一種人文的氣氛,人文的課堂,讓課堂成爲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域,成爲質疑問難的場所和通過對話探尋真理的地方。

2、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要有一份責任感。教師應有啓發學生思想,引領學生感情的素養。今天的教師可以只有一杯水,但是必須懂得如何教會學生取水,帶着責任心走進課室,走上講臺,讓孩子們在你的點撥下受到啓發,從而步入知識的殿堂。

3、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今天的教師要不斷地發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教師只有肚裏有貨,纔有生產的本錢;教師只有讓肚中之貨日趨壯大,纔有生命的產生,才能讓教育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本書,一面鏡子。《不做教書匠》,就是我們大家的一面鏡子。當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時候,別忘了捧起它;當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時候,別忘了照照它。我想,它會給我們一種力量,一種使我們勇往直前的力量。

管老師想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只滿足於做一個普通的教書匠,應努力成爲一個胸懷大志的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有上進感,有專業感,有奮鬥感,有親和感,有智慧感的教育者。

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師所說:一個人的活法有很多種,歸根到底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精神立身或者富貴立身。選擇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別了“富貴立身”,那麼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緊自己手中的麥穗”,明白自己是幹什麼,這是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方向感。

《不做教書匠》是一本催人奮進的好書,書中八個篇章給我們指明瞭成功教師的八個目標:“做一個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個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教師和做一個有智慧感的教師”。裏面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

教育不僅需要愛,更需要有智慧,在第八章“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中,管老師提到:不管做什麼工作,機械性的作業永遠也做不出成績來,機械的結果只是使工作越發無聊,人生越發混沌。不管什麼工作,要想做出成績來,請用上你的智慧。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和繁雜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這本書像一個知己、一個老朋友,他慢慢給你闡述一些道理,讓你從闡述中明白那個淺顯的道理,通俗易懂,而且很容易被同行們所接受。回顧自己的教學,大部分時間只是管老師所說的教書匠了。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教書不再是我們唯一的標準,育人才是我們更高的追求。雖然我們不可能都成爲教學專家,但是我們決不能僅僅做教書匠,無論今後會怎樣,我都會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

最後,我用《不做教書匠》裏的一段話作爲結束語“我們要使教育人生充滿快樂,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樂起來;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樂起來,你就一定要投入與付出。”不做“教書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這是多麼美好的希望,相信也是我們大多數從事教育工作者的美好願望。

這個學期,我們學校集體要求研讀管建剛的《不做教書匠》,我感覺自己收穫很多。心中時常充盈着閱讀的快樂!爲了更好地搞好教育,我必須多讀名著,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儘快使自己成長起來,這是對學生負責最好的方式。要讓學生體會和享受讀書的樂趣,最好的辦法就是教師以自覺的閱讀行動去感染學生,把讀書的快樂帶給學生,使孩子自覺讀書,讓讀書成爲師生共同的良好習慣!

多一點微笑,多一些寬容

管老師說“教育在欣賞中微笑”,一個成功的教師,應該善於發現學生的美好,找出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一個不快樂的人,絕不會是一名好教師,因爲他缺乏熱情和自信,冷漠地看待周圍的一切,其實,滿腹牢騷並不能改變什麼。

老師每天要對自己的學生露出燦爛的笑容,不是成天板着臉。記得,我在書上看到《微笑給了誰》一文,文中的老師總是很嚴肅的表情,從來沒在課上微笑過。一個學生非常討厭這個老師上課。一次,老師的嘴角終於露出微笑,這個學生上課從此來勁了。儘管老師的微笑是給窗前走過的女朋友。試想,我們有多少老師在課堂上笑過,也讓學生在課堂上輕鬆愉快的笑過。很多老師都擔心笑了會管不住學生,上課的紀律差。我以前也不給學生好臉色的,課堂的紀律不成問題,但學生學得很壓抑,對學生的成長非常不利。這幾年,我在不斷地改變自己。看了書後,我想,我用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的缺點和錯誤,畢竟他們是孩子。我會給學生多一點微笑,多一點寬容。

當學生在桌子底下做小動作時,我上課提醒一下,或一個眼神,或讓他同桌回答問題,或到他身旁摸摸他的頭,或來一句“你又在從事地下工作了”,這樣也能讓孩子們靜下心來聽講,又不會打亂課堂秩序。

做個快樂的教師吧!微笑着面對生活的所有賜予。只要心中有愛,就會有快樂!那麼,就讓我們把愛的火炬傳遞給學生,爲愛插上翅膀,讓愛在萬頃碧波、藍天白雲間飛翔!

最後,我想用管老師在《不做教書匠》裏的一段話結束自己的讀後感。“我們要使教育人生充滿快樂,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樂起來;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樂起來,你就一定要投入與付出。”所謂“心動不如行動”,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向着我們心中理想的目標進軍吧!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4

讀了這本書,給我的感悟很多。用幾個詞概括就是讀書寫作、微笑、尊重、智慧。

教師要注重專業發展,那麼怎樣不被淘汰,就需要學習,可以是一次次的挑戰中吸取經驗,也可以是讀書並思考。讀書應成爲習慣,培養出自己的讀書氣。霍勒斯·曼說:“一所沒有書籍的房子,猶如一個沒有窗戶的房間。”讀書就是修煉內功,很好,而只讀書不思考也不行。學而不思則罔,寫作就是最好的思考方式。

教師所謂的親和感,就是要學會微笑。卡耐基說:“微笑,它不花費什麼,但卻創造了許多成果。”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孫蒲遠說過:“教師的職業要求你不能把煩惱掛在臉上,這是職業道德。重要的是教師必須學會調節自己情緒,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沃爾頓先生創立的沃爾瑪公司能夠在世界500強中名列第一,不得不提他的名言:“請對顧客露出你的八顆牙。”可見微笑的重要。我們對學生微笑,生活就對學生微笑,學生也就微笑着面對生活。微笑是最具魅力的。老師的微笑可以使學生心情愉悅;老師的微笑同時讓自己收穫幸福!每天向學生露出幾次真誠的笑,你會發現,課還是這麼上,作業還是這麼批改,但是,教育效益卻提高了。老師的微笑,讓班中一些因爲性格內向、膽怯而不敢開口的孩子如今在微笑的信任感召下,膽怯的心理被融化,從此不再拘謹,大膽愛表現;老師的微笑,讓原先沉悶的課堂在微笑的鼓勵引導下,如今有了生機,學生可以無拘束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你一言我一句,課堂活力四射;老師的微笑,讓一些厭學怕學的學生在老師微笑的啓發輔導下,對你所教學科興趣已日漸濃厚,學習越來越主動,每次考試的成績都能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

人都有自尊心,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作爲人的價值和尊嚴,尤其是那些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的學生。書裏面有一句話很好,“人無論做什麼總是在做善事,就是說,按照他相應的智力水平,按照他的理性的理性的具體程度,做他認爲似乎善的、有用的事情。”所以,我們應時時事事能夠以善的角度去思考學生的問題,去對待他們,尊重他們。

不管什麼工作,要想做出滋味來,請用上你的大腦;不管什麼工作,要想做出成就來,請用上你的智慧。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智慧即多動腦,多想方法。做人需要智慧,教育也需要。對待學生,教師需要智慧;上好一節課,教師需要智慧。古希臘時期,人們把教師稱爲“智者”,言外之意,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能爲人師。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隱含了中國古代對教師提出的“智者”和“仁者”的雙重要求。第斯多慧說:“一個壞教師教學生真理,一個好教師教學生髮現真理。”我國也有“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之說。這些話語隱喻了教師的智慧形象和智慧性格。教師之所以能夠爲人之師,首先是因爲他心智聰慧,有能夠引導學生髮展的基本智力保障。睿智的人是有知識的人,是注重充實並更新自我的知識結構的人。現時代背景下的教師應成爲終身學習的倡導者、示範者和實踐者。一個睿智的教師,時刻需要成爲一個具有良好思維習慣、思維品質的人,成爲一個有思想的人。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思維敏捷、觀念先進,是教師的智慧。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5

感謝你,可愛的女孩!

已經不記得具體是什麼時候,也不記得是因爲什麼了,只知道那天很生氣,順手拿起書就朝她扇了過去,而她也頓時惱怒,與我對峙,態度也很強硬,這出乎我的意料。上班以來還從未有女生如此倔強的與我頂嘴。她個性直爽,承認自己做的錯事,但是她說她不能忍受我打她的臉,她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記得她說了這話之後我愣了幾秒,我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只覺得她很過分,只覺得自己很生氣,就想要給她點教訓,衝動之下就打了她,沒想過這樣做傷了她。

隨後,我與她進行了溝通,瞭解她對學習的想法和態度,知道了她在小學裏學習一直特別好,是師生和家長們的驕傲,可進入初中後成績卻一落千丈,由原來的班排前三到現在的二十幾名,級排一百多名,一直頂在她頭上的光環消失了,加之周圍環境的影響,自己慢慢的也變了,偏離了學習的軌道,她說她自己也不想這樣。瞭解了這些之後我知道了她是個懂事的孩子,是個要強的孩子,只是一時的接受不了失敗的打擊。冷靜下來後我也主動的向她承認了錯誤,同時也勸她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繼續努力。之後在作文裏我也鼓勵她,漸漸的,她變了,態度端正了,成績提高了,進入了前五,我爲她高興;她的字不怎麼好,我告訴她怎麼改變,發現她的作文與之前的有明顯的區別,我爲她高興;現在課堂上背書,她總是第一個過來給我背,第一個完成任務,我爲她高興。此刻,我慶幸當初有給她道歉,慶幸沒有因爲自己的衝動而害了一個這麼優秀的孩子。

《不做教書匠》中,管建剛老師說,看我們的教育,體罰大都出現在年輕人身上,重要原因就是年輕人血氣方剛,不懂得處事的柔性。怒火中燒,容易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宣泄,只是一時的痛快,留下的隱患卻很多,一旦傷害到學生,就必然傷害到學生背後的整個家庭乃至更多的人。要知道,對他人造成的傷害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強,對你個人的影響與傷害也就越大。所說的這些,我不是的正好對號入座嗎?如果當時我沒有與她溝通,只是一味的去發泄自己的不滿,讓自己痛快解氣,而她會不會從此也就與我對立,從此不在學習,如果有一天她沒有考入自己理想中的學校,這與我的衝動就沒有關係嗎?到時候傷害的就不只是她一個人了。

憤怒出詩人,但憤怒絕不會出教育家。對學生憤怒只能體現出你的不成熟,說明你的方法不對,能力不夠。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不是謙遜豁達的?他們不會把個人的主張和觀點擺在第一位,因爲這樣不但危險,而且要付出代價。水有了柔性,一切阻擋的大石都被它磨去了棱角,每一條河流都是逶迤而下的,每一條山路都是蜿蜒曲折的,大海之所以成爲大海,是因爲它比哪一條河流都“站”得低啊!

學生犯錯誤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了,誰不是在錯誤中長大的。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一直是個不犯錯誤的乖孩子,那麼長大了做壞事可能會壞的一塌糊塗,我們應該慶幸孩子的問題能夠及時的暴露出來,而這也正是鍛鍊自己剋制能力的好機會。我也慶幸我的問題及時暴露了出來,慶幸我及時的改正,慶幸在以後的路上我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剋制自己,做一個成熟的人,做一名成熟的教師

感謝你,可愛的女孩!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6

我尋着一件寶貝,那是一本字字珠璣的書,也就是管建剛先生寫的這本《不做教書匠》,它讓我原本雜亂的教育思路更清晰,教育方法更講求科學性,教育目的也更容易實現了。

1979年從槐芽高中畢業,二十歲的我曾有美麗的夢想,正如管先生所說的,上課之餘與學生聊海闊天空,談人生的理想與抱負;課間與學生踢毽子打羽毛球;享受童真的樂趣,我是有過這樣的日子,但那已成爲永遠不再的過去…如今,在這個教育本質被嚴重異化的年代,而我又從偏遠的山村調到了繁華的小鎮繼續我的教育工作,眼前的教書生活卻已遠離了我的理想,那樣苦,那樣累,沉重的包袱有時甚至壓得我難以正常呼吸。我想過逃避的方式,想過應付工作的方法,但是,出生農民的我,從小受到母親“做人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的教育。我時時告誡自己,不管怎樣,絕不能對不起學生,因爲他們是祖國的花朵,一個家庭的希望,而這個花朵將來能結出怎樣的果實,這個家庭有怎樣的希望,重任就在自己的肩上!

因着母親的教育,我不論是做人還是做教育的工作,都能這樣的要求自己;因爲只有這樣,我才能深深體會到:面對學生,我的笑容更燦爛;面對學生,我的批評更有力;面對學生,我的道理更服人……

因着母親的教育,十多年的教育之路我無悔地走着。這學期新做的班主任工作也做的有聲有色,雖苦也甜。

我無愧於我的學生,因爲我明明看到:他們中有些從剛開學進來的懵懂無知的小孩變成了現在勤奮學習的少年;有些從看見老師害怕拘謹變成能活潑自信地與老師交談;有些從剛進來的頑劣不講理變成現在的知榮辱明是非……

我無愧於我的學生,因爲我還從家長的一個個電話中,聽到了他們驚奇於孩子的改變和對我由衷的感激之情……

還有什麼比這更讓我感動的呢?這纔是真正值得我快樂的事情,這是一個真正的教師應該追尋的高尚的快樂!這正如於丹在《論語心得》中所說的:你給予別人快樂的同時,你纔會感到真正的快樂。你怎樣看待生活,生活就會怎樣對待你!

今後的生活,教育仍是我生活的主宰,我想我會比以前更執着地去追求做一個智慧而有時代氣息的老師,就摘錄管先生在書中的一些語言來表達我的感悟吧!

1.是老師,就該是個讀書人,用詩書氣來滋養教師氣;

2.把工作和學習當享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爲他每時每刻都是快樂的,他們是生活的智者,人生的智者;

3.把苦難當做錘鍊自己的機會,如此你帶一屆學生的心得,將超過別人一生的教學所得;

4.我們對學生微笑,生活就對學生微笑,學生也就微笑着面對生活,那麼他們就不會辜負家的希望,而祖國的將來也會一片輝煌!

5.夢,在人的眼裏總是美好的,理想化的,尋夢的歷程,更是充滿了希望,就讓我們——教育的同行們,在教育的道路上追尋自己的夢想吧!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7

“聰明的故事是引領我們走向美好教育生活的原因。激勵我們的年輕教師。通過仔細閱讀,我真的受益匪淺。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青年教師,無論你遭受什麼樣的失敗,你都不會貶低,只會欣賞。”。失敗本身就是一種收穫。對於一個勇敢的人來說,只有失敗才能真正帶給你進步的思維。

也許你在這次評估課上失敗了,也許你在這次論文評估中獲得了孫山的稱號,也許你在這次研討會上失敗了,也許你多次失去了你的貢獻,也許你的教學改革實驗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也許你的教學在這學期貶值了,你在這些嘗試中得到了讚賞,但是這些價值觀沒有以適當的方式和機會被揭示出來,需要在下一輪的實踐中給你一個驚喜。"

對於剛開始工作幾年的我來說,看到這樣的陳述,穿透我們年輕人的內心語言,分析我們的失敗,親密地鼓勵我們的進步,怎麼會不令人興奮呢?我缺少的是對失敗的正確認識。我經常接受失敗,這給了我挑戰失敗的勇氣,從一次次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勇於創新和改變,走出自己的教學之路。

《不做教書匠》是一本鼓舞人心的書。越讀越覺得晚。我忍不住激動,繼續往下看。“每個孩子的心都像荷葉上的晶瑩露珠。年輕人應該盡一切可能照顧她,保護她……”是的!我現在還記得我可愛的孩子們和他們一起玩遊戲的快樂場景。多麼和諧的畫面!年輕的我有理想,有夢想,有很多作爲老師和年輕人。突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我一點都不喜歡這個孩子”,“我希望我能早點把他們送走”。

張弛的笑容立刻收斂了下來。我在問自己,爲什麼?我是不是少了什麼?我在書裏找到了答案,就是當你能微笑着聽學生講,微笑着贊同,微笑着摸孩子的頭,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樂。相反,如果老師總是一本正經地批評教育,學生肯定不敢走出去,戰戰兢兢地坐在教室裏。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限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就是教育成功的動力。陶行知老師說得好:“抱着一顆心,不是無私奉獻愛的典範。所有的學生都非常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和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蠟燭。我很感謝這本書,它讓教師從中汲取力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教育實踐。

中國古人說:人魚不如授人以漁。當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言,就是“教是爲了不教”,被認爲是教學的最高境界。國外教育界提出“爲遷移而教,爲遷移而學”。可見,重視學生的獲得性學習和發展是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回顧自己的教學,很多時候我只是一個老師。

《不做教書匠》只要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學生,每天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時刻跟隨時代的腳步,就能成爲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這是最重要的!

所以,從現在開始,成爲一名專業教師將是我永久的追求。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8

我很早就從網上買了關建剛寫的《不做教書匠》這本書,但是很久沒有看了。上週,我利用晚上的時間讀了這本書。看完之後,我確實在書的前言裏說了一句“你很幸運找到了這本書”。對於一個年輕的老教師來說,讀完之後心裏膨脹。原來一個真正的老師應該這麼做。

ign:left;">全書由淺入深地分別從“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這八個章節來論述一名年輕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與方法。這對現今年輕教師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來說,無疑是一劑“苦口良藥”。管老師把自己成功的經歷與振聾發聵、令人驚醒的經典故事結合着,向我們年輕的教師們講述着教師如何才能更成功。這既是一部教師勵志的書,也是一部人人可讀的活的教育學。

這本書凝聚着管老師的教育人生經歷與教育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名教師的“出身”並不重要,一名教師在教育的歷程裏跌倒過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選擇好方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再不斷的反思、學習、實踐,終究會成長爲一名有智慧的教師的。我敢說這本書絕對值得我們年輕的教師一讀,這本書處處體現着對教師這一特殊羣體的“終極關懷”,對今天我們的教師來說,比所有的教育理論性的書籍更值得一讀。

當讀到第二章的時候,我被一個小題目“學校是我的”所吸引。讀後我曾問過自己,也曾問過我的同事們,“學校是誰的”。我們都沒有想過“學校是我的”,只是認爲學校是國家的,有誰會去想“學校是我的”,這也許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的思維方式吧!這不由得讓我聯想到一所著名大學的校長高震東來國內做的演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相當於天下興亡,人人無責。對我們教師來講,如果每人的年終考覈都加十分,不就相當於每個人都沒有加分嗎?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業績。如果你的胸中裝的僅僅是個人的教學成績,那麼你也只能做一個普通的教書匠;如果你的胸中裝的是整個學校,思考的是整個教育及教育的發展趨勢,那麼你就是未來的校長和教育家。”這既是時代呼喚的教師工作意識,也是我們教師挖掘自己潛能的有效途徑。

一個學校如此,一個班級更應如此。當天晚上我寫了一篇“有感於‘學校是我的’”的博文,第二天在辦公室裏寫下了我給孩子們的一封信“7、8班是我的”。當我走進教室在講臺上把“7、8班是我的”這封信念給孩子們聽的時候,很多學生在下面留了淚,我不知道他們爲什麼流淚,但我知道他們受到的震撼和我一樣,我們都應該銘記“天下興亡,我的責任”。

現在的社會是個浮躁的社會,很多年輕人不能靜下心來本本分分地做事,在我們教師隊伍裏也不例外,很多教師已經享受不到工作的樂趣了,也有很多年輕的教師認爲教育是一份工作,工作是爲了獲取報酬,報酬是爲了工作以外的生活,忍受工作的痛苦是爲了工作外的生活的快樂。殊不知,一個對工作充滿厭惡和恐懼的人,即使是工作之外享受生活的時間,也往往不能完全放鬆下來,因爲一想到接下來的工作,他就會渾身不自在,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感。

這也是現在很多教師多多少少地存在着一定的抑鬱症的一個原因所在吧!其實工作是否單調乏味,是否毫無樂趣可言,不在於工作本身,而在於工作者的態度,工作者的投入,是否能做出讓別人認可的工作成效來。要做到這幾點,需要我們用大腦去思考,需要我們用智慧去創造。一個人對工作沒有投入,不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不用自己的智慧創造,那與機械性的作業有什麼區別。

而每一個教育者都清楚真正的教育是心靈的工作,是智慧的工作,是情感的工作,是“人”的工作,機器永遠無法取代。也許正因爲如此,管老師才把“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放在最後一章,告訴我們真正的教育需要有智慧感的教師來全身心地投入。

最後我把管老師表白自己的話,拿出來與大家共勉。“教育,是我存在的家。我已註定是一名教師,我的存在依附於教育的存在,我的教育表現是教育存在的家,也是我自己的家。失去這個家,我的人生將一無所有。那一刻,我產生了流淚的慾望,那不是哭,那是一個遊子驀然回首發現爲他亮着的燈火,他悄悄地蹲下來,靜靜地流淚。"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9

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讀《不做教書匠》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管建剛,最初想讀這本書,是被書名吸引,待讀了之後,卻被書中的內容深深打動。

這本書的作者管建剛是一位很特別的老師,他用一副對聯來談自己“一年大病,兩年養病,三年經商,八年村小。七代務農,八面無書,九九寒冬,十年板凳。”也或許正是這種與衆不同的人生經歷才成就了獨特的管建剛老師。

當然,喜歡讀這本書,不僅是因爲管建剛老師的這份與衆不同,更主要的是這本書的內容帶給我很多啓發,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讓我有了更多新的感悟。

就拿其中一節——《教育,從小事做起》來說,我深有同感。文中說:只有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無數小事組合而成的嗎?確實,作爲教師,我們每天面對的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林林總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等着我們去做的都是這些小事。例如:早上到學校,進班級,看一看學生是否都到齊了,如果有誰沒有來,又是什麼原因?家庭作業誰沒有寫完,又是爲什麼?課間時學生吵架了,需要去調解等等。雖然都是些小事,但這些小事正是我們教師工作的日常,而通過這些日常的小事來教育學生,就是我們的工作。

書中還談到這麼個故事:有位哲學家讓弟子們在麥田裏行走,並摘下一顆最大的麥穗,前提是隻許進不許退。結果,當哲學家說“時間到了”的時候,很多弟子兩手空空。因爲他們總在比較中,總以爲前面的機會還很多,沒有必要過早決定,於是一次次的錯失良機。直到此時,弟子們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麥穗,就只有把眼前的那個握在手中,纔是最實實在在的。

書中引用這個故事,就是想告訴我們:不管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從事現在的工作,也不管這份工作與你的期望有多大的差距,既然現在你從事了這項工作,就要排除雜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讀到這兒,我還有些慶幸,幸虧我是一個握緊手中麥穗的人,踏踏實實地工作,踏踏實實地經營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現在擁有的纔會不怨天尤人,纔會覺得快樂。

隨着閱讀的深入,我真正明瞭了作者的觀點是要求老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就是說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正如同樣的匠人,一個說在工作,一個說在建房子,第三個說自己在蓋教堂。如此看來,第三人就不僅僅是匠人了,同理,有如此胸懷的老師也不是教書匠了。

最後,我想說,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們更應該寬容,更要愛他們,不僅關注他們的知識學習與儲備,更要引導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不做教書匠,就做一個辛勤的園丁吧!相信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們就如同一朵朵小花,即便經受風雨侵襲,也會有怒放的一天,就讓我們期待那春暖花開的日子吧!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10

寒假裏,一心一意想讀點書,便找來一本《不做教書匠》,作者是管建剛,屬福建教育出版社,通過網上查找,瞭解到管建剛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專家。

一年大病,兩年養病,三年經商,八年村小。1998年開始安心做老師,“十年磨一劍”,2008年成爲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報》“讀書週刊”2008年度“十大”推動讀書人物。

七代務農,八面無書,九九寒冬,十年板凳,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營》,2006年出版《不做教書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學革命》,2009年出版《一線教師》,2010年出版“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學主張》《我的作文教學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學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訓練系統》,2012年將出版《我的作文教學課例》。

此書主編朱永新談到:人和匠人的區別在於,匠人只教書,不育人,貴人不但教書,而且育人。育人的貴人會受到學生終生的惦念,並將愛的教育傳承下去,而教書的匠人猶如舊日私塾的先生,他們教授學生以知識,家長回饋他們以衣食。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學生心目中的貴人,而非匠人,這也正是《不做教書匠》的題中之義。

本書是爲青年教師量身定作的勵志書,是凝結着作者教育人生經歷和智慧的一本書。書中作者與青年教師們談人生、講教育,熱情誠懇,語重心長。

簡潔的封面讓人甚是怡然。觸碰文字,如癡地被吸引、被迷醉,讀完後,掩卷深思,味甘如貽,大有“餘音繞樑,不絕於耳”之感。輕鬆快意的閱讀,如低音提琴的弦律,使人產生共鳴,如果說這本書留下的是白紙黑字,倒不如說是教育與藝術的水乳相融,綻放出精神之花。如果說這本書啓發我的是教育靈感,倒不如說給予我的是一種漫涌全身,浸透心靈的溫潤之感。

此書共八章。第一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第二章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第三章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第四章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第五章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第六章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第七章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第八章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

其中,《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一章中《教育,從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觸良多。文中說:只有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無數小事組合而成的嗎?確實,作爲教師,我們每天面對的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林林總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等着我們去做的都是這些小事。例如:早上到學校,進班級,看一看學生是否都到齊了,又如誰沒有來,又是什麼原因?家庭作業誰沒有交,又是爲什麼?中午可能有學生吵架了,需要你去調解等等。雖然是些小事,但正是這些細節,使真正的教育進入了人的心靈,持續影響了一個人的成長。細節決定成敗,“小事”終成就“大事”。認真教書,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後來,一定會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這樣教一輩子書,即使起初是不純粹、有雜質的,到後來,也一定會清澈起來,純淨起來,永遠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恬靜。

隨着閱讀的深入,漸漸明瞭作者的觀點是要求老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即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正如同樣的匠人,一個說在工作,一個說在建房子,第三個說自己在蓋教堂。如此看來,第三人就不僅僅是匠人了,同理,有如此胸懷的老師也不是教書匠了。

當我快寫完這篇交流,落上日期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已經在教育這條路上走了十年了。回想這十年,與學生爲伴,同語文結緣,在時間的長河裏,雲捲雲舒,冬去春來,光陰悄然而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經輪迴,我們又站在了學生的起點,我們總是陪着他們慢慢的成長,從第一年到第六年;我們又總是執着的進行下一個等待,等待下一節課鈴聲的響起,等待下一位學生親切的呼喚“老師,您好!”等待下一個教師節一株紫丁花的馥郁芳香,等待下一個畢業班的潸然淚下。一個十年過去了,還有第二個十年,第三個十年我想教育的道路永遠沒有止境的。面對成長中的孩子,他們總是天真稚嫩甚至固執極端,如果我可以做到,當他們渴求一滴水,我傾其一片海;如果我可以做到,當他們要摘一片紅葉,我拿出整個楓林和雲彩;如果我可以做到,當他們需要一個微笑,我敞開火熱的胸懷,如果我可以做到;當他們需要有人同行,我將陪伴着走到未來,因爲寬容,因爲愛,因爲老師的下一個等待就是春暖花開。不做教書匠,就做一個辛勤的園丁吧!相信在等待中每一朵小花,和着風雨,盛開着,怒放着,將以最大的努力回報春天。

教師的道路,前程漫漫,“如果是魚,就不要迷戀天空,如果是鳥就不要迷戀海洋。”既然選擇了教師的道路,就執着的走下去,深沉的愛下去,走往教育的幸福之路……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11

我發現了一件珍品,即管建剛先生寫的《不做教書匠》一書,它使我原來凌亂的教育思想更加清晰,教育方法更加科學,教育目的更加實用

高中畢業後我上了師範大學,20歲的我曾有美麗的夢想。上課之餘與學生聊海闊天空,談人生的理想與抱負;課間與學生踢毽子打羽毛球;享受天真無邪的樂趣,我也曾有過這樣的日子,但那已成爲永遠不再過去的事……

如今,在教育本質嚴重異化的時代,我從一個偏遠的山村調到了一個繁華的小鎮繼續我的教育工作。然而,我目前的教學生活已經遠離了我的理想,有時沉重的負擔甚至使我難以正常呼吸。

我想過逃避和處理工作的方法。然而,作爲一個農民,我從小就被我的母親教導要“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總是告訴自己,不管怎樣,永遠不要對不起同學們,因爲他們是祖國的花朵,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家庭,而這朵花能夠在未來結出什麼樣的果實,這個家庭有什麼樣的希望,責任就在自己的肩上!

因爲我母親的教育,無論我是做人還是做教育工作,都嚴格要求自己;因爲只有這樣,我才能深深深體會到:面對同學,我的笑容更燦爛;面對學生,我的批評更有力;在學生面前,我的道理更有說服力…

因爲母親的教育,十多年來我無悔地走着。這學期新做的班主任工作也做得順利,雖苦也甜。

我無愧於我的學生,因爲我清楚地看到:他們中的一些人從剛開始懵懂的孩子變成了現在勤奮學習的少年;有的學生從害怕拘謹的學生變成了能夠充滿自信地與老師交談的學生;有的剛從固執無理走進現在才知道是非的榮辱……

我無愧於我的學生,因爲我從他們的父母一個電話中,聽到了他們對孩子變化的驚訝和我衷心的感謝……

還有什麼能比這更讓我感動呢?這真的值得我快樂,這纔是真正的老師應該追求的高尚的快樂!

正如於丹在《論語》中所說:“當你給予他人幸福時,你會感到真正的幸福。”生活會以你所看到的來對待你!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12

暑假時,張校長爲我們推薦了許多有關教育方面的好書,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一書。

對於初次登上講臺的我而言,迷茫而困惑,不知該何去何從。所以,管建剛老師給青年教師的第一條建議“做一名有目標感的教師”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管老師說道:“不少青年教師就在這種目標混亂的狀態中長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貴的黃金年華。”這樣一來,在沒有答案的選擇中永遠地迷失,在沒有答案的選擇中不斷的消耗。對於一個沒有經驗的我,正是站在這樣一個教育人生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的是人生的抉擇——智慧的抉擇。這本書用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故事來說理,來指引,激勵着廣大青年教師。裏面對教師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給即將做教師的我們指明瞭方向。同時管建剛老師也告訴我們不切實際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實實做好身邊每一件事情,才能更進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書中管建剛老師談到這麼個故事:有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份工作,報酬不錯,工作條件也好,他很珍惜,下決心好好幹。第一天,老闆給他一把利斧,並給他劃定了伐木範圍。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樹。老闆說:“不錯,就這麼幹!”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幹得更加起勁,但是他只砍了15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隻砍了10棵。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闆那兒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老闆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麼時候?”“磨斧了?”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着砍樹,哪裏有工夫磨斧子!”那個工人感覺砍樹吃力的時候,該想到去磨斧子,同樣,當我們做教育覺得吃力時,就該想到要充電,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教師充電、磨刀,讀書是最好方式。

“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句話的意思我們都懂。書中引用這個故事,就是想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管建剛老師還有一個生動的形容:武俠小說中的武林高手隨手而來的就是致命的絕招,因爲他的內功已修煉到了最高境界。沒練好內功,一心想出絕招,出來的,都是花拳繡腿。對一個教師來說,讀書就是練內功,這個功不是靠給的,是靠自己修煉出來的。因此,真正的優秀教師的課是無法複製的,教師的境界來自於內功,而修煉內功的最佳途徑就是讀書。新時期,教師首先需要的是理論學習,閱讀相關的方法論、教學論著作,這些著作可能有些枯燥,但認真地讀下去,就會對教育之路有就會一種豁然開朗的、醍醐灌頂的感覺,眼前彷彿出現一條屬於自己的教育教學的'光明大道。此外,教師還要多讀文學作品,特別是要讀一些當代的有關兒童、青少年的文學作品。讀這些文學作品,可以讓教師的情感永遠豐富細膩,從而更容易地進入當代青少年的心靈世界。就像人爲了健康要多吃雜糧一樣,教師還要多讀科技、體育等雜書,“誰也說不定哪片雲彩會下雨”,不斷地讀書,廣積深累。一個教師善讀書,善思考,思考教育現象,從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質,才能從教書匠的行列中走出來,成爲一名真正的教師。

看完了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我重新審視了自己,重新理解了教育的規律和真諦。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教書不再是我們唯一的標準,育人才是我們更高的追求。雖然我們不可能都成爲教學專家,但是我們決不能僅僅做教書匠,讓我們做一名有目標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積極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學力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13

“不做教書匠!”這是管建剛老師所寫的一本書的書名。它是一本爲青年教師的成長指明方向的好書。

周叢剛老師說過“讀過此書,你將邁出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你將邁出走向成功的第一個腳印,你將書寫教育人生的新篇章”。

而今,“我已邁出走向成熟的第一步,我已邁出走向成功的第一個腳印,我正書寫教育人生的新篇章”。因爲在閱讀中,書中的一個個事例讓我知道:如果想不做教書匠,就要明確前進的方向。

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羅蒂,在畢業時糾結於是從事教育工作還是選擇自己喜愛的歌唱事業,他的父親告訴他:“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最終只會重重跌落在兩把椅子之間的地板上。”最終,他選擇了歌唱,而後堅定不移地努力在歌唱事業中,成爲了聞名遐邇的歌唱家。

帕瓦羅蒂讓我想到:身邊的許多教師,也許他們當初選擇教育並非自己的初衷,僅是爲了有一個穩定的工作,讓父母放心。我亦是如此。憶往昔,雙手捧着我的優秀畢業證,透過水濛濛的眼睛,看到了一位正在接受着鮮花與掌聲的優秀人民教師,並堅定決心,要成爲一位稱職的人民教師。而當我真正成爲了教師後,卻發現自己似乎背道而馳了,不僅絲毫沒有感到職業的幸福感、成就感,反而被“鬱悶”慢性謀殺。孩子們的成績和心理上的壓力壓得我透不過氣來。就這樣,我每天都在痛苦的堅持中度過,每一次上課鈴聲的響起都讓我心驚肉跳,而我的寶貴的時間與生命,就這樣日夜消耗着。在偶然的一次聚會中,認識了一位堅守班主任崗位19年的教師,當我跟他聊起我的困惑時,他對我說:如果真心不喜歡這個工作,可以選擇離開,但如果不離開,就要熱愛它,讓自己在有限的工作中體會到無限的樂趣,創造出無盡的價值!”從此,我開始慢慢改變自己,找尋自己前進的方向。在一次一次的活動中,我開始熱愛我的職業,喜歡我的孩子們,工作的勁頭更足了,雖然有時會忙得連口水都喝不上,但心裏卻充滿了幸福感。這不正是“方向感”的影響嗎?是正確的方向感讓我保持了精神的豐盈,體會到了有價值的幸福!

有了方向,卻不等於有了成功,管建剛老師讓我明白:若想真正實現我的教育夢想,就要追求上進,不懈奮鬥。

書中有云:“如果我們能把讀書、思考、寫作當成我們每天必須的一部分。天長日久,就有了才氣和底氣,自己本身便成了文化,成了一本有價值的書。這樣的老師站到講臺上,講臺也會因他發亮。”

這說的不正是我們學校的任秀波老師嗎?在2014年的班主任交流會上,她曾經提起過她剛入職時的種種困惑。那時,她還只是一個和我們一樣再普通不過的年輕教師。可多少年的閱讀、思考、寫作,讓任老師發生了變化,讓她成爲了現如今的教學骨幹、科研能手、李鎮西式的好老師、李鎮西工作室的理事長。這些成就的由來,不就是平日裏那一分一秒的閱讀與思考的果實嗎?但爲什麼我們總是做不到?便是因爲那無休止、不重樣的藉口吧?書中說到:“藉口像狼一樣兇狠”,它使得我們消極怠工,使得我們遠離成長。所以,要想成爲有上進感的教師,首先要學會跟一切藉口說“不”!

要知道:“真正的成功路遙遠而艱辛,只有儲備充足,走的路才遠,勝算的把握才大”。正如書中農夫種下的那兩棵樹,一棵決心長成參天大樹,他拼命從地下吸取養料,儲備起來,努力向上生長;而另一棵卻只想快點開花,讓人們爲其叫好。結果——秋日一到,過早開花的那棵樹卻成了竈裏的柴,而堅持蓄力積養的那棵樹卻累累碩果,掛滿枝頭。奮鬥是一場馬拉松,走不了捷徑,只有耐力強的人,纔是最有競爭力的、最有前途的人!

爲了贏得最後的勝利,不僅要求我們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我們現得出“智慧”!

管建剛老師告訴我們:“不管什麼工作,機械性的作業永遠也做不出業績來,機械的結果只能是使工作越發無聊,人生越發混沌。不管什麼時候,要想做出滋味來,請用上你的大腦;不管什麼工作,要想做出成績來,請用上你的智慧。”

“只有智慧的教育才配得上塑造人的靈魂的事業。”書上如此,世上如此。在我們的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更是如此。爲什麼同樣的內容,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爲什麼同是一堂課,竇桂梅老師就能讓我們記憶深刻?正是因爲他們比我們更有“智慧”。正處於成長階段的青年教師,有更多的精力和衝勁,更應該讓自己廣取他人之長,讓自己成爲“智慧”的教師,讓孩子們受益!

不覺間,暖陽歸,彎月現。窗外的霓虹燈一閃一閃,美得像孩子們期盼、求知的大眼睛。看着這美美的夜景,想到那純純的孩子們。讓我更堅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不做教書匠!

不做教書匠!永遠!

不做教書匠!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14

當我選擇教師這一職業之後,找不到一個詞語形容自己的心理狀態,如果有的話那就是渾渾噩噩,一直徘徊在教育的路口,不知如何去走好教育這條路,直到那天拿到了這本管建剛老師著的《不做教書匠》,猶如春日裏吹來的一縷清風,慢慢吹散我心中的迷霧。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別緻的封面,一雙被歲月磨練的眼睛緊緊注視着我,眼神裏透漏着不同尋常的睿智,我明白他是有話要對我說:不做教書匠,要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有上進感、有奮鬥感、有專業感、有親和感、有智慧感的老師。在心裏我偷偷的問自己:這些,我有嗎?我迫不及待的打開書本,我想這裏也許有我想要的答案,在這裏也許會找到那把通往成功的鑰匙

一年大病,兩年養病,三年經商,八年村小,管老師這些豐富人生的經歷,讓他看到了教育的本質和幸福,將道理寓於故事之中,再談經論道的同時,也再爲你答疑解惑,字裏行間透露着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年輕教師的殷切希望,那一行行文字敲擊着年輕教師的內心深處,似乎每個句子拿出來都能當作激勵自己的座右銘,讓人讀來如沐春風,醍醐灌頂。

之前的我就如管老師所說:“當初之所以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並非是從填志願的那一刻起,就對教育充滿神聖的情感,更多的是父母之言,更多的是找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但是當我走上三尺講臺,凝視着那一雙雙純淨的眼睛,我才發覺“教師就是教師,教師的存在特徵,註定同普通人不一樣。”你的責任是培育祖國未來的花朵,,它關乎心靈,關乎生命,關乎成長,你的專業素養和言行舉止將對他們產生深深的影響,而不是上完課就甩手一走,敷衍了事,不是做一些與爲人師表背道而馳的事,更不是靠教育去追求“物質經濟”,這一點管老師爲我們敲響了警鐘,“作爲一名年輕教師,如果你想在教師這個行業裏成爲物質大亨,那麼我真誠的勸告你,最好趕緊離開這個行業,你想在精神的天堂裏尋求物慾的膨脹,那將會無功而返。”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教師的工資低,責任大,感覺不到幸福感,其實是這樣的“當你投入地工作時,你纔會感受這份工作上的意義和樂趣,正像你投入地戀愛時,會覺得戀人那麼可愛,連那些缺點,也一併爲你所疼,爲你所愛。”是啊,幸福感來自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幸福感來自自身平和的心態,幸福感來自在自身的專業成長,教育就是有意義的快樂,有價值的幸福。

泰戈爾詩曰:“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這道出了人生的超然境界,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之美在於其沒有了教育的痕跡,在於其留給人們的自然流暢之感,即在師生的人格感染中、心靈碰撞中、理解傾聽中、真誠激勵中,潤物無聲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春雨能溫暖冰封的泥土,朝陽能扶蔚心靈的湖水,生命的歌聲能喚醒一粒粒沉睡的種子。愛學生,就要像春風化雨般無聲,讓它成爲莘莘學子心目中的一種看得見,摸得着的最爲催人奮進的有效情愫,讓它成爲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賞心悅目的亮麗景緻。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個熱愛生活、充滿智慧、樂觀向上的好教師,讀了之後真的讓我受益匪淺,不做教書匠,我願意在自己今後的教育生涯中打造屬於自己的一番天地,對得起這些孩子,對得起這份光榮的工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希望幾年之後的我,回首這條路上的點點滴滴,我依然可以大聲的喊出:做一名老師,我驕傲!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15

淡雅的封面、蘭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讓我在衆多的教育書籍中選中了它——《不做教書匠》。拜讀之後,感受頗深,書中八個篇章給我們指明瞭成功教師的八個目標:“做一個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個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教師和做一個有智慧感的教師”。裏面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

還記得踏上工作崗位時我的目標是:“所教的班級學生成績要在年級中名列前茅,這樣纔對得起所教的學生、對得起家長,這樣纔是一位好教師。”於是就朝着這樣的目標孜孜不倦的努力着,這時我的一位恩師說了這樣一句話意味深長的話,他說:“如果只從考試的角度組織教學,是無法讓學生真正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如果僅僅滿足於學生的考試成績,則對不起終生爲業的教育。這樣的教師至多隻能算是一名優秀的教書匠。”我茫然了,那怎樣的教師纔是學生歡迎的好老師、怎樣的教學纔是學生終生受益的教育呢?這本書裏作者用清晰的筆觸將社會轉型期教師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一一指出來,其中的每一個事例、每一個建議,似乎就在我的身邊,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也許是心靈效應,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着,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穫和體會。

其中,《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一章中《教育,從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觸良多。文中說:只有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無數小事組合而成的嗎?確實,作爲教師,我們每天面對的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林林總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等着我們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無小事,正是細節,使真正的教育進入了人的心靈,持續影響了一個人的成長。細節決定成敗,“小事”終成就“大事”。認真教書一輩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後來,一定會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這樣教一輩子書,即使起初是不純粹、有雜質的,到後來,也一定會清澈起來,純淨起來,永遠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脫

文中說,說到底,一個人的成功,固有的專業知識或技術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輕的你一定要注意發展這個85%。這個85%裏至少含有責任感、工作態度以及自我發展的能力和習慣。

所以,我們要做一名有目標感的教師。做教師,就是做學問,想從學問裏去找“黃金屋”,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絕不是真的叫你到書中去搜尋“黃金”,而是從中找到像金子一樣珍貴的精神世界。做教師就是做學問,就是從學問中感受生活的快樂,教育的幸福,人生價值的輕舞飛揚。

在我們的意識中,教書匠總是板着臉、苛刻嚴厲、毫無生氣的那種,有時在我心情不好、對學生訓話時也總是板着臉,這樣看自己,我不就是一名教書匠嗎?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當學生離開校園後,再與他們談心交流時,在他的記憶深處不是你教給他的一個解題方法、一篇課文,恰恰是你的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輕輕的撫摸。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16

一個假期讀完了管建剛的《不做教書匠》,書中親切生動的語言,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故事來說理,來引領着我們走向自己美麗的教育人生。

通過對書本細細的品讀,讓我的確是受益多多。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段是“真正的教育,能影響人的教育,往往就蘊藏於那些很小很小的細節裏”。卡耐基說過:一個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遠不會成就大事業。福特的成就起源於一張小的不能再小的漬紙,一個脫鞋子的動作,決定了加加林人生最輝煌的時刻的到來。而在我們的回憶裏,教育給我們留下的一些永不磨滅的東西,大都不是驚天動地的,恰恰也是一些不經意間的小事。或許是老師的一個舉動、一個眼神、一個期待、一個微笑,或許是師生之間的一次簡短而平和的會話。其間飽含着教師濃濃的真情,傳遞着師生間零距離的心靈交流的火花。這本書,給了我們啓示,在從事教育工作中,要放下浮誇,煩躁的心態,沉下心來,腳踏實地的從小事做起。經過這些小事,讓真正的教育進入人的心靈,讓學生能在你的教育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不做教書匠》是一本催人奮進的好書。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它幫助我勇敢的邁出了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管校長在書中說:“教育是朵帶笑的花。”馬克吐溫也說人類擁有一種真正有效的武器,那就是笑聲。我們在與學生交往時微笑是須擁有的,因爲我們的微笑能給予學生一種安全感,一種心靈的安全感。這本書讓我們反思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缺陷,我們應該向管老師所說的“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教師”,學會微笑。我們對學生微笑,生活就對學生微笑,學生也就微笑着面對生活。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們需要微笑,我們微笑的價值將超越經濟的總和。

希望我們都能不作教書匠。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17

沉浸在管老師那擲地有聲的文字裏,我時而心潮澎湃,時而熱淚盈眶,時而俯首沉思,時而感慨不已。管老師的敘述讓我回想起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很多經歷都似曾相識。雖然這本書的封面上寫的是“全國第一本爲青年教師量身定做的勵志書”、“全國第一本爲學校管理而作的的入崗培訓書”,但是讀過之後就會感覺這本書適合於每一個年齡段的教師。

管建剛老師在書中談到這個故事:有位哲學家讓弟子們在麥田裏行走,並摘下一顆最大的麥穗,前提是隻許進不許退。結果,當哲學家說“時間到了”的時候,很多弟子兩手空空。因爲他們總在比較中,總以爲前面的機會還很多,沒有必要過早決定,於是一次次的錯失良機。直到此時,弟子們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麥穗,就有把眼前的那個握在手中,纔是最實實在在的。

“這山望着那山高”這句話的意思我們都懂。書中引用這個故事,就是想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也許很多老師都和管老師一樣是爲了戶口、爲了事業單位的穩定等多種原因報考了師範,我也是其中的一員。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從事現在的工作,既然現在你從事了這項工作,就要排除雜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這是對學生、家長負責的表現,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家長把自己的心肝寶貝、心中的唯一交付到你手中,把一家的希望寄託在你身上,你就更應該認真對待這項工作,告訴自己要傾其所能,努力做到問心無愧。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師所說:一個人的活法有很多種,歸根到底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精神立身或者富貴立身。選擇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別了“富貴立身”,那麼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緊自己手中的麥穗”,明白自己是幹什麼,這是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方向感。

一本書,可以是一面鏡子。《不做教書匠》當之無愧。

當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時候,別忘了捧起它;當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時候,別忘了照照它。它會給我們一種力量,一種使我們勇往直前的力量。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18

年後學校發了一本《不做教書匠》,要求我們閱讀,並寫讀後感。樸實的文筆,翔實的記敘,理性的分析,執着的堅持,讓我深深的記住了管建剛這個名字,並被他書中的內容牢牢吸引。

一本書能打動一個人,一本書也能改變一個人。至少它改變了我在教育中的某些認識。

“教育在欣賞中微笑。”一個成功的教師,應該善於發現學生的美好,找出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我剛接手班主任,很多常規都不懂,總感覺講了很多遍學生還總是做不到,如上課鈴聲響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等待老師來上課。課上認真聽講,舉手發言,不要隨便插話。下課後做好準備工作。但是總有學生上課鈴響後才上廁所,課堂上還總是隨便講話……對於這種現象,我先是耐心教育,而後就生氣,怎麼屢教不改呢?所以開始對學生板着臉,學生在課堂上就開始怕老師了,課堂氣氛顯得沉悶。這種現象真是糟糕。反思自己,真不應該,所以我開始尋找學生的優點,發現學生的美好,表揚學生的進步,對於常規不好的學生委婉地提醒,耐心講道理,學生漸漸聽話了。

正如《不做教書匠》裏的一段話“我們要使教育人生充滿快樂,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樂起來;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樂起來,你就一定要投入與付出。”我發現工作的樂趣往往蘊藏在你做事的態度裏,而非工作本身。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再枯燥乏味,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投入地工作,富有創意地工作。

最後,用《不做教書匠》裏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希望我們都“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19

我是一名很普通的教師,我也只能夠教教書,從我現在的水平看,我能夠做好一名教書匠就很不錯了。

從假前拿到書的那刻起,腦海中就有一個疑問:“不做教書匠,做什麼?”隨着閱讀的深入,漸漸明瞭作者的觀點是要求老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正如同樣的匠人,一個說在工作,一個說在建房子,第三個說自己在蓋教堂。如此看來,第三人就不僅僅是匠人了,同理,有如此胸懷的老師也不是教書匠了。

整個暑假,自己零零碎碎就讀了這一本書,圈畫勾勒,做了讀書筆記。應該說很用心了。然而真要讓自己寫出一篇讀後感,還真有些難度。只好坐在電腦前,重新翻閱記錄前兩次篩選下來的重點章節,希望在此過程中能理清自己的思路,真正留下深刻的印象。

讀了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一文,頗有一點感悟。想到當今的學校教育,對我一名青年教師而言,除了對所教專業知識要有深入研究之外,對教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也應有個深層次的思考。不做教書匠》一書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樣熠熠發光的思想做教師,就是做學問,想從學問裏去找黃金屋,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絕不是真的叫你到書中去搜尋黃金,是從中找到像金子一樣珍貴的精神世。

閱讀《不做教書匠》,使我深刻理解了教師應當具有心靈的力量。教育就應該是給學生營造一種人文的氣氛,人文的課堂,讓課堂成爲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域,成爲質疑問難的場所和通過對話探尋真理的地方。

閱讀《不做教書匠》,我更懂得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要有一份責任感。我們常常想教給學生更多,用自己的一杯水去滋潤學生。因爲不放心的緣故而講了又講,讓學生做了又做。我們願意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來爲學生補課,素不知事倍往往功半,只會苦幹是不行的。教師應有啓發學生思想,引領學生感情的素養。今天的教師可以只有一杯水,但是必須懂得如何教會學生取水,帶着責任心走進課室,走上講臺,讓孩子們在你的點撥下受到啓發,從而步入知識的殿。

閱讀《不做教書匠》,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今天的教師要不斷地發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教師只有肚裏有貨,纔有生產的本錢;教師只有讓肚中之貨日趨壯大,纔有生命的產生,才能讓教育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師最忌孤陋寡聞、眼界狹窄、知識結構單一。爲了當好今天的教師,您可能會捨棄很多,失去很多,但無疑您是快樂的,因爲您生活在充滿童真的孩子中。一本書,一面鏡子。

《不做教書匠》,就是我們大家的一面鏡子。當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時候,別忘了捧起它;當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時候,別忘了照照它。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20

看到這個書名時覺得很有意思,我還特意去查了一下字典,字典裏面對“匠”字的解釋是具有某一方面熟練技能,但平庸板滯,缺乏獨到之處。那書名錶達的意思應該就是不要只做一個會教書的老師。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不只做一個單純的教書匠呢。抱着這樣的心思,在某天中午之後,我開始對這本書進行真正的閱讀。

讀完這本書的前面一部分內容,我的腦子中浮現出來的是這麼一句話:我一旦丟了,就再也找不到了。從字的結構上來看,“我”和“找”差了一個“一”。但就是這麼一個“一”,要是丟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剛剛踏上教壇的我們,這個“一”,我理解爲一點快樂。

正如管老師一開始在書中提到的一樣,高考結束後,填志願的時候選擇了教育,但並沒有對教育充滿着神聖的情感,更多是因爲家裏的因素。在畢業後剛剛踏入校園、踏上講臺時,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當我們還沒來得及回味在教師節給我們帶來的喜悅的時候,就已經被一疊疊作業本,一節節備課壓垮了——做老師確實很累,很苦。學校的生活是枯燥的。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覺得做老師有什麼快樂呀,看老師的工作就是改作業,訓學生,上課,備課,檢查……多麼繁瑣,並且日復一日,絲毫沒有變化。那麼快樂在哪裏呢?在和我們玩捉迷藏,還是根本不存在?

現在,身份轉變了,我成爲了一名教師,並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我忽然覺得教師是一份能使人變年輕、充滿活力、保留童心的職業。每天來到學校,迎接我的是孩子們的喧鬧,他們在操場上就會扯着嗓子喊“快看快看,周老師”“周老師好”“周老師早”……一大早,就能在這愉悅的氛圍中感染到一天的好心情。我們整天面對着這羣質樸、活潑、天真、快樂的孩子,感覺自己的年齡也慢慢被年輕化。

在書上還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經過努力奮鬥的富翁,和一個乞丐在一個沙灘上曬太陽之間的一段對話,富翁鼓勵乞丐去奮鬥,拼搏,取得成功。乞丐卻以現在在與富翁做着同樣的事情拒絕了富翁。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我覺得這個乞丐很豁達,對生活很樂觀,生活中很開心。這個故事同樣適用於我們,如果我們對學生要求稍微低一點,與他們嘻嘻哈哈地相處,我覺得我們也會快樂,至少表面是這樣的。那其實呢,這像極了魯迅筆下的悲慘人物阿Q,自娛自樂,這所表達的快樂以及呈現的狀態和蘊含的價值與真正的快樂是不同的。

當你一步一步帶領着自己的學生,學會一個個知識點,慢慢有一點點進步,看到他們比賽時,一起加油的激動,在臺上綻放才藝時,引以爲豪的幸福感,又會感受到付出是有回報的。這纔是歷經風雨見彩虹,這可能纔是一種高尚的快樂。這種快樂,要被我們發現,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不管你發現還是沒發現,它,快樂,不都是在那裏嗎,你纔會覺得,教育原來有這麼多的流連忘返的區域,教育還可以做的有滋有味。

借用書上的一句話,沒有哪一個工作會預先支付給你工作的快樂、幸福,除了教育。希望我們不要丟掉這一點快樂,讓自己只成爲一個教書匠。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彷彿在聽一次課,聽一名資深教師在談教師的方向——約束,責任,上進,奮鬥,專業親和以及智慧。管老師在書中列舉了很多例子,展示了很多不同的一面。我們就像昆蟲的複眼一樣,將這一幕幕收集,最後形成一個優秀的教師的形象。很高興,也很幸運能閱讀到這本書,讓我們一起帶着這一點快樂,堅定的在教育這條路走下去。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21

我閱讀了《不做教書匠》這一本好書。剛開始我只是抱着看書打發時間的心態,但是之後我被書的內容深深吸引。它的每個章節都讓我着迷,很快地我就把這一本書看完了一遍。之後又不斷地閱讀,每次閱讀對書的內容都有更深的認同及感悟。

這部書是一個年輕的校長對教師的七條教育。管建剛老師在書中和我們談人生、講教育,他將道理寓於故事,他引述了故事經典,振聾發聵,令人驚醒;他針對教育現狀以及年輕教師的思想言行談經論道;他以響鼓開篇,令人振奮;他以悠長的樂曲結尾,讓人回味無窮;在書中呈現出的是他講話的語氣是那麼熱情誠懇、語重心長;他對民族對祖國無限熱愛,他對教育有無限的憂患,他對年輕教師給予無限的希望……

整部書的各部分乃至每章節都相互呼應,渾然天成,耐人尋味,令人愛不釋手。在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把握未來。”這一句話。既然選擇了教育事業,那麼我們都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握自己,從而獲得一個充滿自信,永遠開拓發展的積極人生!用激情和思考點燃生命,放飛夢想的地方。每個教師都應該用自己的激情,來點燃學生的靈魂跟生命。

“教育是朵帶笑的花”這一章節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孩子都喜歡老師能把微笑掛在臉上。當我們能微笑着傾聽學生講述,微笑着讚許,微笑着撫摩孩子的頭,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反之如果老師板着一張嚴肅的臉,動不動就批評教育,那學生肯定是大氣不敢出,戰戰兢兢的坐在課堂裏。當讀到這章節時,我回憶起了我上學期的教學。的確如管老師所寫,當我微笑着講課,課堂的氣氛確實活躍了不少,同學們也較願意參與課堂活動。舉手回答的同學也多了。而相反,有時候因爲自己的關係或者是剛好要上課的這個班級課堂紀律比較差,我就比較嚴肅,擔心因爲笑着講課而使同學更放肆。雖然在一定的時間內會有效果,但是這堂課我卻發現自己上得很累,學生也上得不理想。

這學期我改變了做法,得到了不錯的效果。我嘗試着對自己的學生微笑,走進教室就把家庭工作上的煩惱拋開,在教室裏我是屬於學生的,看着這麼多可愛的面孔、求知的眼神,讓我由衷感到幸福。我對學生們微笑,學生們也對我會心的微笑。課堂氛圍輕鬆了,課還是這麼上,作業還是這麼佈置,但是教育效益卻提高了。

書中指出:善讀書,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從教書匠的行列中走出來,成爲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師。教師應當是人類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羣之一。教育的哀傷在於,教育傳播的主體——教師——嚴重缺失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索的精神。我覺得,教師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更應是人生的引領者,試想一位缺乏獨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師,又怎能引領出富於思考的學生?

我認爲,思考在這裏還應包含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反思。有專家指出:經驗+反思=成長。所以要成爲一名有思想的教師,必須要源於實踐、形成於思考。我願與思考爲伴,使我的工作從有效走向高效。

只要我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學生,我們每天都很努力地學習着,工作着,始終跟着時代的腳步在前進,我們就能成爲學生心目的好教師。

一本書,可以是一面鏡子。《不做教書匠》當之無愧。當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時候,別忘了捧起它;當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時候,別忘了照照它。它會給我們一種力量,一種使我們勇往直前的力量。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22

據我所知,很多青年教師在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上都存在着這樣那樣的輕視心理,認爲偶爾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沒什麼大不了。紀律和自由是孿生兄弟。紀律越完善,自由度越高。一方面,中國人從封建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沒有經受大工業化時代的錘鍊;另一方面,中國人一向講究人情和麪子,做事隨感覺和情感而定,做事隨性、任意已成爲當前中國發展的一股巨大阻力。

一個教師經常對學校的紀律及要求感到苦惱。在我看來,出現這種煩惱,你首先應該感謝這個社會依然容忍你這個不成熟的教師呆在教師隊伍裏;感謝學校領導依然熱切地盼望你成長,等待你成熟;感謝你的學生依然親切地呼喚你,把你當作真正有學問的老師。意識到這些,你應該奮起直追。曾經名噪一時並放言“肯德基開到哪,我就開到哪”的榮華雞慘敗而歸。總裁姜偉閉門思過兩年後歸納出幾大失誤。其中一大失誤是“管理規章不實不細”,姜偉說:法規的制定僅僅是第一步,其後必須增加兩方面的內容,即法規實施細則和實施檢查細則。

一個學校如果連教師遵守紀律、模範地完成任務都有問題,這決不是一所好學校;一個青年教師如果連遵守紀律、完成任務都有問題,哪怕自身素質再好,再有才華,也絕難成爲一個優秀教師。有一些教師總以爲紀律是管理者有意與他們做對,以爲所有的制度都是管理者吃飽了沒事幹想出來整人的。其實,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裏,一個校長想要憑自己的喜好來制定紀律,已不大可能。我以爲,如果管理者制定的紀律,出發點是爲了學校的發展和教育的發展,就無可非議。對敢於得罪人做點實事的校長,我心存敬重。

年輕的老師們,面對學校的種種規章制度,我們也可以嘗試着去超越它,一旦超越了它,我們就不會有束縛感,我們會看到束縛之後真正的自由,紀律之後真正的自由。那是別樣的天空,你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湛藍天空,這是人生的大境界。

一個真正走向成熟的教師的困難和艱辛就在於既要在老於世故中保存自己,又要在老於世故中保持自己。不“老於世故”,你就永遠是個不受歡迎的“愣頭青”;沉溺於“老於世故”,你就失去了作爲教師該有的那顆長青的童心。我並不想說,中國式的集體意識如何美好,但是如果你在現實的世界裏蔑視它,就不可避免地會彼此傷害。很多體罰事件調查到最後,大家都覺得惋惜,都覺得這個老師工作蠻認真、蠻負責的,就是一剎那間控制不了情緒。這就是缺少約束感,由此釀成終身遺憾的苦酒。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23

看了管大的一系列書籍,機緣巧合下認識管大,我敬佩他,敬佩他對工作的態度是那麼的一絲不苟,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從教第四年,身邊的教師形形色色,堅持用心從尊重學生身心方面出發去教書的同行很少很少,也許每一個老師的教育理念不一樣,教育方式不一樣,希望達到的效果也不一樣吧!我崇拜管建剛,他教育的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的作文主張更是深得我心。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寫作是體察內在的語言,是一種自我的表達與交流,只是孩子們不知道這就是作文,需要我們老師去引導他們發現生活的瑣碎,帶着自己的想法去分析問題,想到自己也經常會把一些不同尋常的心得體會通過日誌寫出來,僅僅爲了表達內心的想法,他們常常說,我的文字比較細膩,也很樸實,讀起來很舒服,我常常一笑而過,畢竟那些一個一個碼出來的文字是我的內心的情感世界,孩子們也是如此。

想到前幾天開學第一課,我給孩子們上的第一堂班會課,新的學期,做一個有想法的人,孩子們寫出來的日記五花八門,上次聖誕節,孩子們送給我的賀卡,其中一個超級內向的女孩子,洋洋灑灑長篇大論的一篇文章表達了對我的愛~~

看完管大的一系列書,幾百次有衝動,我要把管大的作文主張和作文教學模式運用到教學中去,到實踐中去檢驗管大的作文主張,用實踐去檢驗理論,也希望自己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中找到新的方向,體驗到不一樣的工作樂趣和幸福!加油吧,2018,願自己不再迷茫中墮落!!!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24

工作已經第十五年了,雖然天天都要接觸書,但真正靜下心來看一本書似乎已經是很久之前的回憶了。但是看完《不做教書匠》後卻感想很多。文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人的態度就決定了他的高度。作者是這樣詮釋的:積極的態度就是積極富有生命意義的人生;消極的態度就只能收穫庸庸碌碌的無爲人生。積極的人生態度,應該有着不虛度此生、充分體現人生價值的強烈願望。“一個人有很多種活法,歸根到底的哲學學問題只有一個:精神立身或者富貴立身。”選擇教育就等於選擇了精神守侯,保持內心豐富的安靜和寂寞的充盈。“地球上每晚有30億人餓着肚子睡覺,有30億人進出教堂寺廟,因爲有生命的威脅;如果你的冰箱裏有食物,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有牀睡,那麼你就比這世界上75%的人富有。如果你在銀行海域存款,錢包裏還有鈔票,那麼你屬於這個地球上8%的幸運的人。我們有着中等以上的收入,還有着可觀的精神收入,這樣屹立於世界上不也挺值得嗎?”

作者的話雖然很平實,但句句扣人心絃,說得很真誠,回想自己,和朋友同學在一起,很多時候都在羨慕別人的工資比自己高,別人的機運比自己好,卻沒有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很多時間就這樣浪費了,可能自己在這樣的想法中度過一生,真正到老可能一無所成,管老師的話就像當頭棒喝,把自己叫醒了,也幫助自己確定了方向。

書中又有這樣一段文字:“清閒,正是消磨人奮鬥志向和勇氣的殺手。拿出鷹的勇氣來改變自己,把身上的懶惰摔打個粉碎,再把身上的清閒一片一片拔掉,最後把身上的藉口一個一個無情的揭穿,象鷹一樣勇敢地向自己開刀。教育,什麼時候起步都不晚,可怕的是不想起步,只是在安逸中走向安樂死。”

書中告訴我們,要做一名有責任感的老師。我覺得這個責任感,首先是要對自己負責。我們不能期望一個對自己不負責的人,會對學生和學校負責,會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未來聯繫起來。人,只有一次青春。作爲一名青年教師,對自己有責任感,最重要的行動是珍惜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不少青年人認爲只有趁着大好年華,盡情享樂,纔對得起這青春。殊不知,這其實是糟蹋了青春。不管享樂主義怎樣氾濫成災,我仍要堅持說,教師就是教師,教師的存在特徵,註定同普通人不一樣,也只有這“不一樣”,教師才能在精神的世界裏,保持特立獨行的清醒與尊嚴。對自己有責任感,就要對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規劃,而不做一天教師撞一天鐘。人說沒有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不能給自己制定一個長遠的計劃目標,抱着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那樣只能在碌碌無爲中浪費自己的一生。

做一個教師很苦很累,要做個好老師更難,可正如作者也告訴我們的:教育,有快樂的意義。這個快樂不是作者當初所想的任何一點,而是其他得更多,更有意義。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25

這個假期有機會給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沉澱,讓自己的思想受到真正意義的洗禮時,我們收穫的更多。

我拿起《不做教書匠》這本書時先看看目錄,共八章,每章又分別有3個小章節,每個小章節裏又以幾個小標題的形式來表述內容。所以在摘記上便給自己定下一天讀一個小章節,這樣不用一個月就可以完成,算來比較從容。讀着這本書,筆下不停摘記,思想也不斷的受到衝擊:管老師不愧是一名高明的策略者、開導者和引導者。他的文筆優美,對教師職業充滿了激情和理想,站得高,看得遠。

這本書通過各種生動的生活實例和許多哲人的睿智語言,讓我們做教師的,特別是年青教師要從從事教育這一職業的第一天起,就應樹立教育的理想,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有上進感、有奮鬥感、有專業感、有親和感和有智慧感的教師。其實要做到這些談何容易,要進步我們就需要學習,學習就必須讀書。常感到上課與同學們交流很呆板,缺少用故事用名人事蹟,用典故來啓迪。激發學生的精彩場面才知道,只要好好的看,靜下心來讀一讀,認識一兩個名人的成長,瞭解當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對自己對教學都是很好的補充。可以說吃飯使人身體得到滿足,那麼讀書使人精神得到充盈。是的,讀書可以縮短我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以消除我們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是幫助我們保持心靈不長出繭的最爲重要和有效的方式。

“凡事總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擔心着‘怕不行吧’,那你就沒有勇氣了。”這是蓋叫天老藝術家說過的一句話。讀了這句話我深受啓發和鼓舞,我想這就是他之所以能稱的起“蓋叫天”的一個主要原因吧,做事需要魄力更需要對自己有信心。而在我身上有時就是缺乏這種敢拼敢爲的勁頭。工作中有時常常對自己沒有信心,而其後果就是不僅阻礙了自己的創造力,而且當經常自我暗示的否定自己時,在挑戰面前自己先被自己打倒了。當渴望成功的慾望,像渴望延續生命一樣迫切時,工作就不是一種被動,而是自動自發了。在第八章裏“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中有這樣一句話給我感觸很深:“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是的,用心了,纔會不斷的審問自己:今天處理的事是否用了新方式,今天上的課是否有了新景象,今天和學生的交往是否用了新故事,今天是否發現了學生的新變化,今天是否吸納到了新信息,今天是否收穫了教育上的新感悟。只有心靈的介入,纔會讓我們的教育有滋有味。讓用“心”成爲我們教學中的一種習慣。讀到文中關於那塊破碎的玻璃的故事,對於那位老師充滿智慧妥帖的處理方法讓我欽佩,也警示着我:多聽聽孩子的理由,教育忌諱武斷和衝動。在我的意識中,教書匠應該總是板着臉的,毫無生氣的,苛刻嚴厲的那種。究其根源,大致是缺少對學生的愛。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文中有太多的典故給我啓發,也有太多精闢的語言令人深受教育。那些金語良言需要你慢慢品味,細細消化,而不能囫圇吞棗。

讀完此書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教書育人”。教書不是我們唯一的標準,育人才是我們更高的追求。我不做教書匠,而做一個真正合格的小學教師是我的追求。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26

每個人心底都會有一個從小就做的夢,夢閃閃發光,就像一盞彼岸的燈火,看似可望不可及,促使着我們不斷向前追逐。

前段時日,我拜讀了《不做教書匠》。書中講述的是管老師在教育路上行走多年的心得,更確切的說是對初入教育行業的新教師的一些忠告。此階段閱讀對於我來說,再適合不過。文中說:教育是神聖的,其偉大並非是職業本身所賦予,而是因爲有一羣無私的人在默默爲之努力。當我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了這條路,接下來便是勇敢的走到底,絕不回頭。而我所思考的是:什麼樣的教師纔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在前行的道路上我們該以怎樣的心態纔會不淪爲一名平庸的教書匠?在教育這一望無際的大海上,什麼指引着我們前行才能做到勇敢的走到底不回頭?我在書中尋找到了答案。既然我們的夢想是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那便以此爲方向,夢之所指,便是我們心之所向。

彼岸的燈火,我們以信念爲燈芯。我們要堅信能作爲一名教師,這是無上的榮耀。因爲在孩子眼中,我們無所不能,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成長。故想要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迷茫,初始之段我們就要堅定我們的信念,我們屹立於這樣的世界:物質上我們成爲不了大亨,但精神上的財富是他人所不能比擬的。教育,它值得我們去爲之付出。因爲沒有哪一個工作會預先支付給你工作的幸福,除了教育。當我們早晨來到班級、走進教室、見到學生,同學們用那純真、熱情的眼光迎候你時,那眼神就支付了一切。

彼岸的燈火,我們以拼搏爲火種。明確了信念,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擺正心態,想好以怎樣的姿態去努力。我認爲,年輕是我們最大的優勢,猶如烈日當空、雄鷹翱翔天際,不拼何爲年輕?我們不畏懼失敗與平庸,我們只是不甘於失敗和平庸!故讓我們趁自己還年輕,拼搏行動起來吧!重要在行動!我們要打破“多做多錯”的庸人思想,不犯錯誤,沒有嘗試,目前不錯,今後一定會錯;嘗試了,錯了,不要緊,只要善於總結,吸取教訓,再付諸於行動,一定能成功,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都不是大問題,我們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並再次嘗試,學會享受這過程中的快樂。我們在挫敗中拼出成功!我們要理解:在大海上航行,沒有不帶傷的船!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教育還做了詳細的介紹。在我們看來哪怕我們堅定了信念,有拼搏的幹勁,可教育之路畢竟漫長,教育的大海一望無際,雖有彼岸燈火的指引,但終歸有距離,我們該怎樣堅持下去呢?關鍵在於愛!發自內心的愛教育、愛孩子!有愛才有教育,有愛我們纔不會在工作中抱怨、心靈不會感到疲憊。哲學家說,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愛的東西活着;教育家說,一個熱愛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愛的教育活着。當我們深愛着我們的職業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路也不是那麼長了、這海也不是那麼廣博了,在這過程裏不再枯燥、乏味。看着孩子們因考試優異而喜悅;交到一個談的來的朋友而高興;做錯了事而慌張;打架輸了而發脾氣,突然間你就會覺得其實啊,教育充滿了樂趣。就像小時候捏陶泥,很是期待最後的作品,我們用心期待着它成型,並且用心守護它。教育就是這樣,它需要信念、需要拼搏、需要堅持、需要愛。初始你會覺得繁瑣、無趣,甚至你可能會想過放棄,但當你用心去感受,感受孩子、感受平凡教育中的不凡,你會入迷,你會漸漸的愛上這項事業,你會感受到擋在你前方的迷霧突然散開後遠方的美景是如此的迷人。你會從心底裏感嘆:能從事教育,挺好!

末尾,我想說的是彼岸燈火,不再遙不可及,它是我們心底的夢,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只要我們願意走,總會走到,且一路風景美好!夢之所指,便是我們心之所向!

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篇27

責任心是一個人必備品質。社會學家戴維斯說:“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着放棄了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更好地生存機會。”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心中常存責任心,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現出忠於職守,盡心盡責的精神,這纔是真正的敬業。

教師更需要責任心。沒有教育責任心,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師的工作是憑良心的工作,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對待教育,不做機械重複的事,作出靈氣來,不做不動腦子的事,做出思想來,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個性來,不做應付檢查的事,做出實效來。

同時還要對家庭負責,對學生負責。對我們教師來說,也許一屆學生未教好,還會有下一屆,還可以重頭再來;而對於家長,只有一個孩子,根本不可能重頭再來。也就是說一個學生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百分之一,可對於家庭來說他就是百分之百。

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就對我們報有希望。我們要想贏得家長的信任,贏得社會的讚譽,實現學校的發展和老師的自身價值提升,就必須把我們的責任心分解在平凡、普通、細微甚至瑣碎的日常教學每一個細節之中去,讓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手中都得到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成功。

學生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會犯錯誤,因此,我們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允許學生在改正錯誤和缺點過程中的反覆和反彈,要能細緻觀察到學生的變化,那怕是細微的進步。

作爲一名教師更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對學生體貼入微的愛心、寬廣的容人之心和鍥而不捨的耐心。或許很多人只把教育當做職業來做,而不能當成事業來從事。但是“在其位某其政”這是最起碼的職業道德,當我們走在校園,站在講臺上,面對着孩子純淨如水的雙眸,我們一定要謹記自己是一名教師,清楚自己應該說什麼,做什麼,不能說什麼,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