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九年級課件 >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空氣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隨着高度的改變、氣壓的改變,空氣的組成比例也會改變。接下來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歡迎大家的借鑑閱讀!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瞭解空氣佔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裏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爲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於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爲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瞭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爲課題2和課題3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製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爲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既是對於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後的知識則起着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樑。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繫,並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複,又以此爲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着遞進的關係。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爲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並瞭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並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並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並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並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爲他們的終生髮展奠定基礎。爲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於創新、敢於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導入] 猜謎語:“看不見,摸不着,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麼?

(展示一隻空塑料瓶)瓶中有什麼?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儘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爲什麼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着?

②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其含量是多少?

⑥爲什麼風景區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爲什麼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

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鬆開手後,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繫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爲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爲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並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象加以描述,並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導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 設疑,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置: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麼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設計實驗:

根據已有知識,聯繫生活經驗,收集到的證據可能有:

①動物進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並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

③將木條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着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④夏天,從冰箱裏拿出冰礦泉水,片刻後,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⑤酥脆的餅乾在空氣中長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氣中的石灰水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 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通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麼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現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已有知識,聯繫生活經驗,收集證據,進行歸納並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的科學態度

2.瞭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佔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瞭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蒐集證據的能力, 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使學生初步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於創新的優良品質的教育。

【實驗探究3】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置: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實驗探究3】: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象並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並作上記號。並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爲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後,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並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5.冷卻後,打開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於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後,能否繼續上升,不能繼續上升又說明了什麼?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象,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並解釋實驗原理

水爲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麼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 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爲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於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並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並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打開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佔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後,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於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打開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於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餘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着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麼原因呢?紅磷的量爲什麼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時再打開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爲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並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並得出結論

①裝置氣密性不好;

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

③沒有等到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學生討論後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作業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麼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並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並通過系統 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 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爲能力。 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板書設計:課題一 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的組成

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量

[九年級化學說課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