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高三勵志 > 考生必讀:如何正確面對高考落榜

考生必讀:如何正確面對高考落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對於高考落榜的同學來說,7、8月份是個迷茫又痛苦的時候。很多高考落榜的學生更多的是悔恨和徘徊,他們無法面對父母沮喪的表情,失望的眼神;面對老師、同學關切的問候,他們也只會選擇逃避,逃的越遠越好。這個時期對於高考落榜的同學是非常脆弱的,也是異常敏感的,所以當下第一項任務就是學會調節心態,只有心態平穩了,才能理智的選擇以後的出路。人生有很多條出路,重要的不是選擇哪一條路,而是你走這條路的時候是否盡了全力。

考生必讀:如何正確面對高考落榜


 一、轉移注意力

不要對挫折耿耿於懷,因爲你越注意就會越強化這種感受。這時,最好找一件你最喜歡的事情去做,如約幾位相好的同學、知己和親人到郊區、公園、名勝古蹟盡情的遊玩一趟。或者積極進行戶外活動如打球、釣魚等。如果有條件最好能讓落榜者外出旅遊散心。當你被曲折的故事、優美的樂曲所聽引,爲大自然的美麗而陶醉,或爲同學們的歡樂交談興奮時,你會忘記憂愁。因爲時過境遷,你的心情自然會風平浪靜。

 二、宣泄情緒

對悲觀情緒宣泄是一中減輕負擔的有效方法。落榜者心理壓力是由情緒緊張波動造成的,因而恰當的宣泄有緩解精神壓力的功效。通常話說:有苦你就訴、有淚你就流,放鬆自我,千萬別憋着。要找個合適的時間、地點、對象,向朋友、師長傾訴衷腸,如果想哭,就放聲大哭一場;或者乾脆把苦惱、憤恨統統寫在紙上,然後撕個粉碎。家長,親友都要理解,支持他發泄完不良情緒,就自然平靜下來.

三、直面現實

每年都有百餘萬的學生落榜,也就是說他們和你一樣不能進入大學校門,你只不過是幾百萬分之一而已,如此沮喪、無節制地自我責備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只有勇敢地面對現實,纔有可能擺脫落榜的陰影,走出心理的深淵。同時,也要正確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考試成績,不抱不切實際的希望和企求,不把幻想當現實,早就應該有考上和落榜兩種思想準備,這樣想,你就會減輕落榜以後對心理的刺激。

 四、找人談心

落榜以後,學生如果感到心情壓抑,可以找家裏人或親朋好友把傷腦筋的事向他們訴說一通,也可以對親友、家長談出心中的不快,把內心的壓抑,不滿和隱痛釋放出來,以減輕思想負擔,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五、正確的評價自己

培養自覺的全面性學會全面、辯證地看問題。既學會全面地看待事物,又要客觀地評價自己。不僅要看到陰暗面,而且要常看到光明面。當自己身處挫折中時,不要成爲不良情緒的奴隸,要善於用意志控制自己向積極的方向思考。要堅信:“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也許明天會有奇蹟出現。高考並不是生命的全部,上大學並非惟一的成功之路。據息:對近年來國內有重大貢獻的400名人員調查發現,靠自學成才者佔54%,有的大學教授或副教授還是30年前的高考落榜者。誠然,這並不是說上大學無必要,而是說落榜生應根據自身條件,或刻苦自學,或繼續努力下年再考。

六、自我暗示

積極暗示的含義是:倘若你總是貶低自己,罵自己無能,再看看鏡子中自己的憔悴面容,會愈發地責備自己。這時候,應該放鬆微笑,勇於承認現狀,每天從睜眼開始就對自己說:我今天的心情很不錯。還可以把“勝人者智,自勝者強”等能激勵自己的話貼在醒目位置上,使自己振作起來。落榜生產生心理問題,是因爲學生的目標和結果產生了衝突,從而誘發了挫折感。落榜者應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波動的情緒,以樂觀、堅強的積極態度去面對落榜,使自身的心態保持平衡。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人以一種自信、堅強、樂觀的精神面貌面對生活,有助於正視挫折與失敗,有助於失敗者及時調整心態、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

 七、培養意志力

培養意志力是對付挫折的一種有效防衛機制。意志越堅強,就越能增強抵禦能力,勇敢地重塑人生信心。不少學生受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影響,把考場上的競爭看做人生競爭的全部,認爲落榜就是自己素質低、沒本事,就意味着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不會有什麼建樹,從而產生自卑。實際上,高考只是考查人的部分能力和素質,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更不能以此推論自己將一事無成。要把落榜當做對自己的一次考驗,要努力使自己振作起來,以必勝的信心和勇氣迎接新的挑戰的壓力。高考落榜生要不怕吃苦。經得起更加嚴峻的考驗。在當前市場經濟競爭中,學會用自己的高中文化本領參加適當的工作,邊工作邊學習,或者先參加工作,再報考成人高考。總之,我們雖然落榜了,但我們前面還有五彩繽紛的希望。

  八、培養情趣和幽默感

一個人一生會遇到想象不到的艱難困苦和挫折,平時,就應培養寬闊的胸懷,熱愛生活的情趣,增加一點幽默感。一旦遇到挫折,你的儘管心事重重,卻不言於表。當然,這是人生長期目標,不能一蹴而就。當前,最需要的就是尋找一種使自己愉快的心境。去旅遊、登高望遠,敞開胸懷;去學一種樂器,在學習中忘卻不快,增添自信與充實生活。通過培養幽默感,形成輕鬆愉快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