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傷寒論的原文與翻譯

傷寒論的原文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傷寒論序》是《傷寒論》的原序,作者是漢朝張仲景。原序是《傷寒論》的中心思想,是全書的宗旨和綱領。文章簡潔精練,文道兼備,是—篇流傳千古的醫學、醫道、醫德的教育名篇,對現實社會有着重要的警世作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傷寒論的原文與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傷寒論的原文與翻譯

原文

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雲: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爲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爲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雲: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自仲景於今八百餘年,惟王叔和能學之,其間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孫思邈輩,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開寶中,節度使高繼衝,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嘗考正;歷代雖藏之書府,亦缺於仇校。是使治病之流,舉天下無或知者。國家詔濡臣校正醫書,臣奇續被其選。以爲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今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復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請頒行。

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員外郎臣孫奇、尚書司封郎中祕閣校理臣林億等謹上。

論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爲異物,幽潛重泉,徒爲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濛濛昧昧,憃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衆方,選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爲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譯文

我每次讀到《史記·扁鵲傳》中秦越人到虢國去給虢太子診病在齊國望齊侯之色的記載,沒有一次不激動地讚歎他的才華突出。就奇怪當今生活在社會上的那些讀書人,竟然都不重視醫藥,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便對上治療國君和父母的疾病,對下用來解救貧苦人的病災和困苦,對自己用來保持身體長久健康,以保養自己的生命;只是爭着去追求榮華權勢,踮起腳跟仰望着權勢豪門,急急忙忙只是致力於追求名利;重視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輕視拋棄養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華貴,而使自己的身體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麼,毛將依附在哪裏呢?突然遭受到外來致病因素的侵襲,被不平常的疾病纏繞,病患災禍臨頭,方纔震驚發抖,於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禱告,巫祝宣告辦法窮盡,就只好歸於天命,束手無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長久的壽命和最寶貴的身體,交給平庸無能的醫生,任憑他擺佈處置。唉!他們的身體已經死亡,精神消失了,變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別人白白地爲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個世上的讀書人都昏迷糊塗,沒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這樣地輕視生命,他們還談什麼榮華權勢呢?而且,他們即使做了官也不能愛護別人,顧及別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愛護自己,顧及自己的隱患,遇到災難,碰上禍患,身處在危困的境地,糊塗愚昧,蠢笨得就像沒有頭腦的廢物。悲哀啊!那些在社會上奔波的讀書人,追逐着去爭奪表面的榮華,不保重身體這個根本,忘記了身體去爲權勢名利而死,危險得如履薄冰,如臨深谷一樣,竟達到了這種地步!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來很多,從前有二百多人。從建安元年以來,還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於傷寒的要佔其中的十分之七。我爲過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喪失而感慨,爲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療救而悲傷,於是勤奮研求前人的遺訓,廣泛地蒐集很多醫方,選用《素問》《九泉》《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書,並結合辨別脈象和辨別證候的體會,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癒各種疾病,或許可以根據書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證時就能知道發病的根源。如果能運用我編寫的這本書的有關內容,那麼,對於傷寒病的問題,大多數能弄通解決了。

自然界分佈着五行之氣,而運轉化生萬物。人體稟承着五行之常氣,因此纔有五臟的生理功能。經、絡、府、俞,陰陽交會貫通,其道理玄妙、隱晦、幽深、奧祕,其中的變化真是難以窮盡,假如不是才學高超,見識精妙的人,怎麼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等,中古有長桑君、秦越人,漢代有公乘陽慶及倉公。看看當今的醫生,他們不想思考研求醫學經典著作的旨意,用來擴大加深他們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只是各自稟承着家傳的醫技,始終沿襲舊法;察看疾病,詢問病情時,總是致力於花言巧語,只圖應付病人;對着病人診視了一會兒,就處方開藥;診脈時只按寸脈,沒有接觸到尺脈,只按手部脈,卻不按足部脈;人迎、趺陽、寸口三部脈象不互相參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診察病人脈搏跳動的次數不到五十下就結束;診脈時間過短不能確定脈象,九處診脈部位的'脈候竟然沒有一點模糊的印象。鼻子、兩眉之間及前額,全然不加診察。這真如人們所說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罷了。這樣想要辨識不治之證或判別出可治之證,實在是很難呀!

孔子說:生下來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過學習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聽求教,廣泛地記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來愛好醫方醫術,請允許我奉行“學而知之”和“多聞博識”這樣的話吧!

註釋

1、“餘每覽”二句:入虢之診與望齊侯之色二事,詳見本書《扁鵲傳》。

2、嘆:讚歎;歌頌。《文選盧子諒覽古詩》:“智勇蓋當代,弛張使我嘆。”注引《說文》:“嘆,吟也。”謂情有所悅,吟歎而歌詠。才秀:才能出衆。

3、曾(zēng增):竟然。方術:本指醫卜星相之術,此指醫術。《漢書平帝紀》:“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又《文心雕龍書記》:“方者,隅也。醫藥攻病,各有所立,專精一隅,故藥術稱方。”

4、企踵:舉踵,踮起腳後跟仰望。意爲仰慕。《漢書蕭望之傳》:“天下之士,延頸企踵,爭願自效。”

5、孜孜汲汲:急急忙忙迫不及待的樣子。《廣雅釋訓》:“孜孜伋伋(同汲汲),劇也。”《漢書楊雄傳》:“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顏師古注:“汲汲,欲速之義。”

6、崇飾:崇尚修飾。末:枝節。此指名利榮勢。忽棄:輕棄。本:根本。此指身體。

7、“皮之不存”二句:語出《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此處意在說明身體垮了,追求名利又有何用?

8、嬰:遭受;被纏繞。

9、震慄:驚懼戰慄。

10、降志屈節:降低素志屈身相從。節,節操。《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家語子路初見》:“宰予進於孔子曰:夫子之於司寇也,日少而屈節數矣,不可以已乎?”

11、欽:恭敬。巫祝:古代從事所謂通鬼神的職業者。巫,能以舞裝神,以替人祈禱爲職業者。《說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祝,主持祭祀祝告的人。《說文解字》:“祝,祭主讚詞者。”《國語楚語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楚辭招魂》:王逸注:“男巫曰祝。”《周禮春官》設“男巫”、“女巫”,各司其責。《韓非子顯學》:“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萬歲!千秋萬歲之聲聒耳,而一日之壽無徵於人,此人所以簡巫祝也。”

12、告窮:意爲巫祝用盡辦法無濟於事。歸天:歸於天命,即歸屬命運。

13、束手:意爲無能爲力,沒有辦法。束,綁,捆。受敗:承受災禍。《禮記孔子閒居》:“四方有敗。”鄭玄注:“敗,謂禍災也。”此謂等死。

14、齎(jī肌):持物贈人。“齎”和下句“持”同義對舉。

15、重器:珍貴之寶器。《禮記少儀》:“不訾重器。”鄭注:“重,猶寶也。”孔疏:“重器,寶珍之物。”此喻人之身體。

16、咄嗟(duōjiē多皆)嗚呼:感嘆詞連用以加強語氣。

17、異物:指死亡之人。《史記賈誼傳》:“忽然爲人兮,何足控搏?化爲異物兮,又何足患?”《索隱》:“謂死而形化爲鬼,是爲異物也。”

18、重(chóng蟲)泉:也叫“九泉”、“黃泉”,指死後埋葬的地下深處。

19、進:進身,此謂出仕做官。愛人知人:愛護瞭解他人。照應上文“療君親之疾”與“救貧賤之厄”。

20、退:退居,此指在野爲民。愛身知己:照應上文“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21、濛濛昧昧:愚昧不明的樣子。《廣雅釋詞》:“濛濛,昧昧,暗也。”22惷:“蠢”的異體字。愚昧無知。遊魂:遊蕩的鬼魂。喻苟延殘喘的無用之人。《易繫辭上》:“精氣爲物,遊魂爲變。”韓康伯注:“遊魂,言其遊散也。”按,“遊魂”至漢魏時已成爲熟語。如,皇甫謐《甲乙經序》:“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

23、徇物:爲追求權勢名利等身外之物而死。徇,營求。一說,徇通“殉”。《莊子讓王》:“今世俗之君子,危身棄生以徇物。”

24、冰谷:謂履薄冰,臨深谷。喻身臨險境。《詩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臨於谷;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又《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5、向:亦作“嚮”、“鄉”。謂先前。《莊子山木》:“向也不怒,而今也怒。”

26、建安:東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公元196219年。紀年:即紀元。自漢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開始,我國曆代封建王朝均以帝王年號紀年,每更換一個年號,即重新紀年。

27、稔(rěn忍):本義爲莊稼成熟。古代穀物一年收成一次,所以就以“稔”爲年。《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所謂不及五稔者。”杜預注:“稔,年也。”

28、感:爲感傷。爲動用法。下句“傷”用法亦同此。淪喪:淪落喪亡。《書微子》:“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

29、橫夭:橫謂橫死,非命而死;夭謂夭折,短命。與“夭橫”同。

30、古訓:前代聖王之遺教,亦作“故訓”。此指古代留下的醫學著作。《詩大雅烝民》:“古訓是式。”鄭玄箋:“古訓者,先王之遺典也。”一說古訓即“訓詁”。

31、九卷:指《靈樞》,又稱《針經》。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十二雲:“劉向校書之時,則以此九卷與《素問》九卷同編爲《黃帝內經》十八卷,並無《針經》之名。其後《素問》九卷別自單行,於是張仲景、王叔和之徒著書,稱引《內經素問》以外之文,無以名之,直名之曰《九卷》。至皇甫謐作《甲乙經序》,始謂之《針經》。”陰陽大論:古醫書名。王叔和整理編次之《傷寒論傷寒例》中有此書引文。胎臚藥錄:胎謂胎產,臚謂顱顖。疑指有關婦產與小兒疾病方面之古醫書名。如《太平御覽》卷七二二引《張仲景方序》謂仲景弟子衛汎著有《婦人胎藏經》與《小兒顱顖方》。

32平脈:辨脈,別脈。平,通“辨”。《尚書堯典》:“平章百姓。”《後漢書劉愷傳》引作“辨章百姓。”李賢注:“引鄭玄說辨,別也。”又《堯典》:“辨秩東作。”今本作“平秩東作”。《詩小雅采菽》:“平平左右。”孔穎達疏:“平、辨義通,而古今之異耳。”

33傷寒雜病論:又作《傷寒卒病論》。卒爲“雜”字之訛。張氏原書漢末遭戰亂散佚,今所傳《傷寒論》十卷出於王叔和編次。《隋窗經籍志》稱:“樑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亡。張仲景《評病要方》一卷,亡。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新唐書》及《舊唐書》始載“王叔和《張仲景藥方》十五卷、《傷寒卒病論》十卷。”《四庫提要辨證》卷十二雲:“蓋叔和既撰仲景平生著述以爲《藥方》十五卷,又取傷寒雜病別行以爲十卷。其後別行者爲後人所瞀亂,林億等校之,即今之《傷寒論》,其本已失叔和之真。其後,宋王洙得之於館閣,除其上卷之論傷寒者,而傳其中卷之論雜病,下卷之方藥,並療婦人者,即今之《金匱要略》。蓋王洙所得,實叔和所編張仲景之殘本。”

34、庶:或許;可能。

35、尋:運用。《左傳僖公五年》:“三年尋師焉,焉用懼?”杜預注:“尋,用也。”又《說苑敬慎》:“青青不伐,將尋斧柯。”一說,尋,探尋,探究。

36、思過半:謂收益多。《易繫辭下》:“知者觀其彖(tuàn)辭,則思過半矣。”孔疏:“能思慮有益,以過半矣。”

37、五常:五行運行之常氣。《素問》有《五常政大論》,論述五運之氣正常則生育萬物。

38、府俞:氣府腧穴。俞,通“腧”,亦作“輸”。經氣聚會之處爲府,《素問》有《氣府論》;脈氣所灌注之處爲腧。

39、陰陽會通:言人身表裏上下之氣交會相通。《太素邪中》:“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楊上善注:“陰陽異名,同爲氣類。三陽爲表居上,三陰爲里居下,表裏氣通,故曰相會。”

40、自非:如果不是。《左傳成公十六年》:“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

41、理致:道理要旨。

42、“上古”句:雷公、少師、少俞、仲文及岐伯、伯高六人均爲黃帝之臣,且精於醫理。

43、下此以往:從此往後以來。

44、演:推衍;擴大。《漢書五行志》:“文王演周易。”

45、終始:始終。一說,指診察方法,古人以診視十二經脈之所終始,爲診病要務。《靈樞終始》:“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藏爲紀,陰陽定矣。”

46、務:追求;致力於。口給:言辭敏捷,猶能說會道。《論語公冶長》:“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47、“按寸”句:只按寸口脈,不及尺膚。前臂內側自寸口以上至腕關節處之皮膚,古代診疾時要察其形色變化,以爲論病根源。《靈樞》有《論疾診尺》篇,又《邪氣藏府病形》篇亦有脈與尺膚相應之論述。一說,尺謂尺脈。

48、足:指足部趺陽脈。爲足背前脛動脈。

49、人迎:位於結喉兩側,有頸動脈。人迎、趺陽均爲古代診脈之部位。

50、三部:謂上部人迎,中部寸口尺膚,下部趺陽。古代診脈要參合三部。一說謂寸、關、尺三部。

51、“動數”兩句:指診脈時,候脈之搏動次數不滿五十次謂失診。《靈樞根結》:“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靈樞決氣》:“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者,一藏無氣。”又,《脈經》卷四:“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藏皆受氣,即無病。”

52、短期:猶死期。《靈樞根結》:“四十動一代者,一藏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藏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藏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藏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爲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太素人迎脈口診》:“關格者,與之短期。”楊上善注:“死之將近,故與短期。”

53、九候:《素問三部九候論》以頭部兩額、兩頰及耳前、中部寸口、神門及合谷、下部內踝後、大趾內側及大趾與次趾之間等九處爲九候。而《難經十八難》則以寸關尺三部脈象分浮、中、沉取之合稱九候。髣髴:亦作彷彿、彷彿、肪胇。謂模糊印象。曾:竟然。

54、明堂闕庭:《靈樞五色》:“明堂,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額)也。”見:被。

55、窺管:“以管窺天”的縮寫。此喻診察片面。

56、視:察。此謂分辨。“視”、“別”同義對舉。

57、“生而知之”兩句:語出《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亞,次。

58、“多聞”兩句:語出《論語述而》:“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知,同“智”。

59、宿:平素;一向。

60、斯語:指“學”和“多聞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