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文言文河中石獸的翻譯

文言文河中石獸的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河中石獸》是清代文學家紀昀的記事錄,敘述了三種尋找河中石獸的看法和方法,告訴人們:實踐出真知。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文言文河中石獸的翻譯,供大家參考!

文言文河中石獸的翻譯

河中石獸原文

清代: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爲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爲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衆服爲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

河中石獸翻譯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裏,兩隻石獸一起沉沒於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後也沒找到。僧人們認爲石獸順着水流流到下游了。於是划着幾隻小船,拖着鐵鈀,(向下遊)尋找了十多裏,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着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着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爲(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着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爲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裏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更多相關內容閱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內容。

3.反覆誦讀,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重點】

能準確地翻譯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爲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先請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將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入冰箱中冷凍,你覺得哪杯水會先結冰?(生答)有人說是冷水,有人說是熱水,也有人說是一起結冰,那麼實驗證明是熱水先結冰。發現這個現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亞的一所中學的初三學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將這一奇特的現象稱爲姆潘巴效應。其實,生活當中還有很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清代大才子紀昀帶給我們的故事《河中石獸》,看看發生了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讀正其音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1.讀一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板演生僻字)圮 木杮

學生自由朗讀,用批註法在文中標出生字難句,並記下疑惑。

2. 指名朗讀,讀出提高。

請學生評價(評價可從正音、停頓兩個角度進行)

正音:看黑板

劃一劃:

師:字正腔圓,還要讀出節奏感。

僧/募金重修

是/非木杮

蓋/石性/堅重

棹(zhào)/數小舟

教師:請你發現,該如何停頓呢?

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體悟。目的是教給學生劃分句子節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語感按意義劃分,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句首發語詞、關聯詞、時間副詞後需停頓等等,讓學生在文中劃出朗讀節奏。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完成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教學目標。

3.齊讀

要求學生在讀準字音以及停頓的基礎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語氣語調。

4.感知文意。

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得出了怎樣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在河裏,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理臆斷。

三、譯讀明其意

(一)小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 1.組內輪流翻譯

2.難點做好標記

(二)你問我答。請學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

通過合作解決了很多問題,老師這裏有一個表格,來檢查一下你的翻譯情況。)

(三)譯一譯(合作探究,突破難點。重難點詞句)

教師:幾個人?分別是誰?按照誰的方法找到了石獸?怎麼看出的?

1.果得於數裏外 (倒裝句)倒裝還原了!省略的加上了!之

教師:什麼地方找到的?

2.當求之於上流 (運用倒裝方法)

教師:一般會上哪裏去找?可是老河兵爲什麼要去上游呢?

3.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教師:很長,理解有難度。大聲地翻譯,疑難可以同桌交流。

請一生翻譯。其他同學可以補充。(關注課下注釋)

畫一畫:把老河兵的這句話轉換成圖形(簡筆畫)來演示一下。

(時間只有兩分鐘,左爲上流,右爲下流)

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

教師:看來大家已經把最難的句子理解了,老河兵按照他的方法找到了石獸。那麼其他人又是怎麼找的呢?

再讀後兩個理由,有什麼發現?(有相同的理由)

有相同點可是爲什麼講學家找不到呢?(註釋8)

找出老河兵對這兩個人評論的句子。

4.變一變(順序顛倒一下可以嗎?)

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重讀)顛乎?(通假現象)

求之地中,固顛;求之下流,不更顛乎?

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更顛。

小結:反問句,更能體現對講學家的嘲諷。

5.找一找

紀曉嵐的作品記錄很多親身經歷,詳述一切他認爲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內容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文中哪些地方還可以讀出作者對講學家的嘲諷?

教師:用波浪線劃出所有體現作者對講學家嘲諷的句子?

(1)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翻譯——哪裏體現嘲諷——讀語氣(5人)——齊讀

寫法:以小見大 借事說理

還有哪句?

(2)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嘲諷)圈出笑一詞 讀兩個笑句子

(3)爾輩不能究物理。(古今異義)

教師:還有沒有?

(4)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6.比一比

教師:講學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他們的笑一樣嗎?你又怎樣理解其中的意味?

(1)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 )笑曰

(2) 一老河兵聞之又( )笑曰

請在他們的語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態,在括號裏填一個合適的詞語,並說理由。

講學家:諷刺,高傲,自負,嘲諷,自以爲是

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滿滿,堅定

想一想:請發揮想象,描述“講學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動,揭示出他們“笑”的緣由。

(1)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聞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

7.分角色朗讀(齊讀),讀出語氣語調

四、創讀悟其理

演一演(情景再現)

請發揮想象,用第一人稱再現文中某個人物尋找石獸的經過。(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等)

互相評價

假若廟僧、講學家和老河兵就在你面前,你想對誰說幾句話?說什麼?

五、背讀得其法

投影:背一背

凡河中______,當求之於_____。蓋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衝______,其反激之______,必於石下迎______處齧沙爲______,漸______漸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倒擲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轉轉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更______乎?

若有時間再減,再背。 凡______,當________ 之於_____。蓋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衝______,其______,必於_____迎______處_____爲______,漸______漸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轉轉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______乎?

六、課上總結,佈置作業

填一填

把這節課的收穫(做事、做人)變成一句話填上去。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理臆斷,————。

生:透過現象看本質

生:實踐出真知 重視實踐

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思考

生:不應該嘲笑別人,謙虛

閱讀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

希望同學們多讀書明理,思考明智,實踐明知

板書設計:

僧 人:水

講學家:石 沙 諷刺 高傲 自以爲是 嘲諷

老河兵:水 石 沙 胸有成竹 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