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初中課外文言文譯文

初中課外文言文譯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爲文言文的理解而發愁?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課外文言文譯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課外文言文譯文

初中課外文言文譯文1

黃琬巧對

黃琬從小就聰明,祖父黃瓊擔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發生日食。京城裏看不到那次日食情況,黃瓊把他聽到的情況告訴皇上,皇太后召見他問他日食的情況。黃瓊思考該如何回答太后的詢問但又不知道當時的情況。黃琬7歲,在旁邊,說:“爲什麼不說日食剩下的像剛出來的月亮?”黃瓊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黃琬說的回答詔書,認爲黃琬十分特別,十分喜愛他。

神童莊有恭

粵中部的莊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聲。(他的家在鎮粵將軍署旁邊,有一次放風箏玩耍,(風箏恰好落到將軍署的內院中,莊有恭直接進入要求歸還。所有衙役都認爲他歲數小而忽略了他,沒有來得及阻擋他進入。將軍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狀態與衆不同,急促喝問他說:“小孩從哪來的?”莊有恭實話回答。將軍說:“你讀書了沒有?可以對對子嗎?”莊有恭回答說:“對子,小意思罷了,這有什麼難的!”將軍問:“能對幾個字的對子?”莊有恭回答:“一個字能對,一百個字也能對。”將軍認爲他自大並且誇張,於是就指着廳裏張貼的畫讓他做對子,說:“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莊有恭說:“就是這裏一盤棋,便可以對呀。”應聲對道:“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鮑子難客

齊國貴族田氏,一次在庭院裏祭祀路神。祭禮完畢,應邀參加宴飲的賓客有上千人。席間,有人獻上魚雁,他看了就感慨地說:“天帝對人類的恩德多麼深厚啊!繁殖了五穀,生育了魚鳥,供我們享用。”他剛說完,赴宴的衆賓客隨聲附和,一致贊同。這時,在座的一個姓鮑的十二歲小孩,走上前來說:“事情並非如您所說啊!天地之間的萬物,和我們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類。物類本身,並無貴賤之分,而僅僅憑藉智慧大小,力量強弱,相互制約,得以生存,並非誰爲誰而生。人類獲取能吃的東西食用,哪裏是上天專門爲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能說上天生出人類是爲蚊蚋和虎狼製造食品嗎?”

曹紹夔捉怪

洛陽有個和尚,他的屋裏有個銅磬,每天時常發出聲音.和尚認爲這聲響是鬼怪發出來的,老和尚嚇得生病了.尋求有法術的人使

用上百種(許多的方法來禁止磬鳴響,最終也不能使(它停止。曹紹夔與和尚很友好,來看望他的病況,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訴了他.正好那個時候前殿的齋鐘響了,磬也跟着自鳴。曹紹夔笑着對和尚說:"明天你請我吃飯,我幫你捉妖." 和尚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高。”皇上十分高興。一天,皇上對解縉說:“你知道宮中夜裏有喜事嗎?(你能否作一首詩。”解縉就說:“君王昨夜降金龍?”於是皇上說:“是個女兒。”解縉忙說:“化作嫦娥下九重。”皇上說道:“她已經死了。”解縉又說:“料是世間留不住。”皇上說:“已把她投水裏了。”解縉又說道:“翻身跳入水晶宮。”皇上本想用詭異的語言難住他。解縉已說出了詩,皇上不禁深深感嘆解縉的才思敏捷。

承宮樵薪苦學

承宮,琅琊姑幕人,幼時喪父,在他八歲的時候,幫別人放豬。鄉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這本書,傳授的學生有上百人。承宮從他房前經過,看見那些學生在朗誦,感到很喜歡,便忘記了他的豬,聽徐子盛講經書。豬的主人對他還未回來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宮索要(他的豬。看見他在聽講經書,就想用竹鞭打他。學社內的學生一起阻止,豬的主人才沒有打他。承宮於是就留在徐子盛門下學習。承宮在那幹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後,最終精通了這本經書。

桓榮勤學不倦

桓榮早年遭遇社會動亂,與同族的桓元卿同處於飢渴困境之中,但桓榮不停地讀書背誦,元卿嘲笑桓榮說:“只是自討苦吃白費力氣,什麼時候再用的上它呢!”桓榮笑着不迴應他。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遺憾地說道:“我是一個農家人的孩子,怎麼會料到學習的好處能像這樣啊!”

宋太宗學書

宋太宗當政的時候有一個叫王著的人學王羲之的書法,理解透了竅門,在翰林院當侍書。皇帝處理政事之餘,還注重練書法,許

多次派太監拿自己寫的字請示王著,王著每次都認爲(宋太宗還未學好,太宗就更加專心臨摹書法。(宋太宗又拿了寫好的字問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當初的一樣。有人問他的意圖,王著說:“雖然(皇上本來寫得很好,但是如果那麼快就說(皇上寫得好, 恐怕皇上就不再(對書法用心。”從那以後,皇帝的書法精妙絕倫,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認爲這是王著對皇上規勸的成果。

崔景偁拜師

我當初在京城認識景偁,和(他成爲朋友,景偁用對待兄長的態度照顧我。已經上了歲數,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禮物,請求作爲(我的學生。我慚愧地謝絕了,沒有接受(禮物。(景偁說:“我之所以跟從先生,並不是圖取功名。先生您不寫世俗的文章,也不是個庸俗的人,我的願望有希望實現了。”

爲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應該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爲許多兇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近來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着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中。古人說:‘不學習,一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會感到麻煩。’這不只是說說。回想我年輕時的處事行爲,覺得很是不對。”

讀書五失

清朝的袁文清曾經說:“我年少的時候讀書有五方面過失:廣泛

地瀏覽但沒有什麼選擇,這樣的過失在於博覽卻少有重點;喜歡古人的言行,意志經常退縮卻不敢向往,這樣的過失在於軟弱而沒有確立(志向;摘錄往事,一個故事沒結束就更改開頭,這浪費體力卻又沒有什麼功效;聽說別人的優點,打算快速地跟隨上去學習,往往落在他的後面,這樣的過失在想要迅速而好高騖遠;喜歡學習寫作,不能積累學問的基礎,這樣的過失更嚴重了。”

顏回好學

顏回二十九歲的時候,頭髮已全白,早死。孔子哭得極度悲傷,說道:“自從我有了顏回( 這樣好學的弟子 ,學生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 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最喜歡學習,他不把怒氣發到別人頭上,不重複犯錯誤。他不幸去世了,現在就再也沒有聽說有好學的人了。”

張孝基仁愛

許昌有個士人叫張孝基,娶同鄉某富人的女兒。富人只有一個兒子,沒有出息,富人便罵着把他趕走了。富人生病將要死了,把家產全部託付給孝基。孝基按規定禮節爲富人辦了後事。後來,富人的兒子在路上像乞丐一樣乞討,孝基見了,同情地說道:“你會澆灌園圃嗎?”富人的兒子答道:“如果能夠(通過澆灌園圃來得到食物,就太幸運了!”孝基便讓他去澆灌園圃。富人的兒子能夠自食其力了,孝基有點奇怪,又說道:“你能管理倉庫麼?”答道:“讓我澆灌園圃,已出乎我的意料,何況管理倉庫

呢?那真是太幸運了。”孝基就讓他去管理倉庫。富人的兒子順從而謹慎,沒犯什麼過錯。孝基慢慢觀察他,知道他能改過自新,不會像以前那樣,於是將他父親所委託的財產還給他了。

陳實與“樑上君子

陳實是東漢人,爲人仁厚慈愛。那一年鬧饑荒,百姓飢餓。有一個小偷晚上進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樑上。陳實在暗中看到了他,於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兒孫起來,神情嚴肅地教育他們說:“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壞的,只是習慣了成爲習性,就變成了這樣。”兒孫說:“是誰?”陳實指着樑上的盜賊說:“就是那樑上的君子。”盜賊很吃驚,自己跳下地,磕頭認罪。陳實慢慢地開導他說:“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壞人,應該反省自己,做好事。”陳實知道他很窮,於是讓人給了他二匹絹。從此整個縣中再也沒有小偷了。

趙簡子元日放生

有邯鄲的百姓在正月元旦這一天將他們捕獲的斑鳩鳥進獻給簡子。簡子很高興,重重地獎賞了他。門客問簡子這樣做的原因。簡子說:“在正月元旦這天將獵物放生,是表示(對飛禽有恩德。”門客說:“百姓知道您要將獵物放生,所以爭相獵取它們,反而 使它們死了很多。如果您想放生,不如禁止百姓捕獵它們。捕獵之後再將其放生,恩德補償不了罪過。”簡子說:“是這樣的。”

鄧攸棄兒保侄

鄧攸是晉國人。(他的弟弟很早便過世了,只留有一個小孩,名字叫遺民。那個年代,正遇上動亂,匈奴人入侵首都,搶奪牛馬。鄧攸帶着妻子孩子逃到他鄉。食物快吃完了,匈奴人再次逼近。(在這種情況下,鄧攸對妻子說:“我的弟弟死得早,(他只有遺民。現在如果我們帶着兩個小孩子逃命,大家都會死。不如我們放下我們的孩子,帶着(我弟弟的兒子遺民逃跑吧。”妻子聽後淚如雨下。鄧攸(便安慰她說:“不要哭了,我們還年輕,日後還會有孩子的。”妻子也就聽從了他的話。

張之萬之馬

尚書張之萬,畜養了一匹紅色的馬,非常地神氣,速度非常快,曾經在一天內奔跑數千裏,大氣不喘。一個軍人看見了就非常地喜歡它,派人前來買下那匹馬,張之萬不答應。他堅持請求,張之萬沒有辦法,(把馬賣給了他於是那軍人就拉着馬離開了。不久,馬被送了回來,張之萬爲此感到很奇怪,詢問(把馬送回來的原因,說:“剛剛騎上去,就被(馬踢翻了下來,連續換了幾個人,都被甩得掉了下來。這是隻性子暴躁的馬,所以把它退了回來。”張之萬對於此事求之不得,於是就馬上退回了賣馬的錢收回了這匹馬。等到他騎上馬去,仍像從前一樣溫順善良,原來是這馬希望跟隨(自己原來的主人。

王安石辭妾

王荊公(王安石升職爲知制誥,吳夫人爲他買了一個小妾,荊公見到說:“這是誰?”那女子說:“夫人讓我侍奉您左右。”王荊公說:“你是誰家的?”那女子說:“我的丈夫是軍中官員,運

米時船沉,家中財產全部用盡(用來賠償還不夠,還要賣了我來補償。”王荊公傷感地說:“夫人花了多少錢買你?”女子說:“九十萬錢。”王荊公叫來她的丈夫,讓那對夫婦和好如初,給他們金錢,把錢全賞賜給他們。

宋仁宗忍餓

一天早上,宋仁宗起牀後,對身邊的大臣說:“昨天晚上覺得肚子很餓所以睡不着,於是就特別想吃燒羊。”身邊的近臣聽到後說:“那皇上爲什麼不下命令去取幾個來?”仁宗聽後說道:“近來聽說過在皇宮裏只要什麼事情索要一次,宮外的人便以此爲例?我是真的擔心如果這次我下命令索要了,你們以後就會連夜宰殺,來供應我的不時之需呢!那麼時間一長,就要浪費許多人力物力精力啊!怎麼能因爲一時的飢餓,而開始無止境的殺戮呢?”

范仲淹罷宴

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時,閒暇的時候帶領部屬登上城樓準備酒宴,還沒有舉起酒杯,范仲淹看見幾個穿着喪服的人正在籌辦裝殮之物。他急忙派人去詢問,原來是寄居在外的讀書人死在了邠州,將要埋葬在鄰近的郊外,下葬時入殮的衣服和棺材都還沒有備齊。范仲淹露出失意的樣子,立即撤掉了酒席,給予了他們重金救濟,讓他們能完成裝殮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嘆甚至有感動得流下眼淚的人。

顧榮施炙

顧榮在洛陽時,曾經應別人的宴邀趕赴宴席。(在宴席上他發覺上肉的僕人的臉上顯露出對烤肉渴求的神色。於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給他吃。同席的人都譏笑他。顧榮說:“一個人每天都端送烤肉,怎麼能讓他連烤肉的滋味都嘗不到呢?”後來遇到戰亂,顧榮渡過長江南下,每當(顧榮遇到危難,經常有一個人在他身邊(或周圍幫助他。顧榮對此感到奇怪,後來問那個人這樣做的原因,原來是(當年接受他烤肉的人。

逆旅主人無情

京城裏的人多以開設旅店謀取利益。客人來了,給他一間房,只能睡覺,彎下身子才能出入。早晨到了,(客人出去辦事,晚上回來睡覺,什麼生活上的事皆是客人自便,然而每月租舍要好幾千銅錢,如果不給那麼多錢,就會吃官司。有的客人生了病,就要趕他走,如果他病危了,即使還有些氣息,眼睛還沒閉上,就把他丟棄街頭,還要霸佔他的錢財。懷孕將生的婦女,店主認爲是不吉利的,絕對不會讓她住宿。這種住店的店主非常的薄情寡義。但是這種店主絕不是天生就是如此,而是因爲是身在京城,什麼人都有,所謂形勢使然,不得不如此

陸元方賣宅

陸少保,字元方,曾經在洛陽城賣一棟房子,家裏人要把房子賣了換錢,買(房子的人要求拜見。於是元方告訴那人說:“這房子非常好,只是沒有排水的地方罷了。”買(房子的人聽到(他說的話後,就立刻找藉口推辭不買房了。兒子侄兒們就此說了埋怨的話,陸元方說:“(如果(我不這樣(說,那就是欺騙對方

昔齊攻魯,求其岑鼎

從前,齊國攻打魯國,要索取魯國的鎮國之寶-岑鼎。魯國國君悄悄地換了另外一個鼎獻給齊君,並向齊君請求訂立合約。齊君不相信魯君會把真的岑鼎送來,便提出:“如果柳季說是真品,那麼我就接受它。”魯君只得去請求柳季。柳季說:“您把岑鼎當作是國家的重器,而我則把信用看成立身處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壞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國家,這是臣下難以辦到的事。”魯君無奈只得將岑鼎獻給齊君。

楊萬里與“誠齋”

楊萬里,字廷秀,是吉州吉水人。紹興二十四(1154年中進士,做了贛州司戶,後調任永州零陵縣丞。當時張浚被貶謫在永州,正閉門辭客,楊萬里多次前往(拜訪都不能見到,寫信盡力請求才被召見。張浚使用心意正直誠懇的學問(即儒家中庸之學教導勉勵他。楊萬里(立志一生都服從他的教誨,於是把書齋命名爲“誠齋”

和氏璧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厲王認爲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又說:“這是石頭。”武王又認爲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爲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爲被刖傷心,我是因爲它是寶玉而被看爲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爲說謊的人。”文王於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幽王擊鼓

周朝定都豐、鎬,接近西戎人。(於是周王就與諸侯約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邊擺放戰鼓,(鼓敲響的時候遠近都能聽到,假如戎人來到(豐鎬,擊鼓互相告知,諸侯的兵馬都來救天子。戎寇曾經來過,幽王擊鼓(傳遞消息,諸侯的兵馬都來了。人聲和馬的嘶鳴聲鼎沸,褒姒看見這景象對其感到非常高興。幽王想讓褒姒笑起來,於是多次擊鼓,諸侯的兵馬幾次來到但沒有見到戎寇。到了後來,戎寇真的到了,幽王擊了鼓,(可是諸侯的兵馬沒有到來。幽王死在驪山之下,被全天下人所恥笑。

許生端方

道光年間,蘇州渡僧橋邊,停着一艘去科舉考試的船。書生姓許,年紀二十歲,風度翩翩,很有才華,平時行爲端正不隨便說話,有賢人雅士的風度。三更天,見岸邊火光沖天,鑼聲人聲轟響驚心,知道有店鋪失火了。許生很是嘆息。剛擡頭看,見樓上窗口中跳下一個少女,肌膚潔白,身上沒有穿衣服,落在船頭,少女幾乎被驚嚇落入河中,許生正色道:“姑娘受驚了。”少女非常恐慌,看見一個俊秀書生,就想跳入河中。許生勸她說:“已躲過了火災,爲什麼還要投河?”給她錦被包裹,拿着火燭坐着等天亮,目不斜視。火滅了,天也已經亮了,少女的父親知道後背着衣服來到船上,少女穿好衣服,謝過許生走了。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擔任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到達京城,於是去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穿着華麗的衣服前往,以爲王安石一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過了中午,蕭氏覺得十分飢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果品蔬菜類的菜都沒有準備,蕭氏心裏對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們喝了幾杯酒,先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一旁安置着菜湯罷了。蕭氏很驕傲放縱,不再動筷子,只吃了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拿過來自己吃了,蕭氏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範文正正直

文正公范仲淹年輕時貧窮潦倒,寄居在睢陽一戶姓朱的人家裏,經常和一個術士遊樂。適逢那個術士病危了,便請人叫來范仲淹,告訴他:“我善於把水銀煉成白金,我的兒子年紀小,不能把這個祕方交託給他,現在我把它交給你。”於是把這祕方和煉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懷中,范仲淹剛想推辭,那個術士已

經氣絕而死。後來過了十幾年,范仲淹當上了諫官,而當年那個術士的兒子長大了,范仲淹把他叫來說:“你的父親會使用神術,當年他過世的時候,因爲你年紀還小,所以就託我先保管祕方和一斤白金,如今你已經長大了,應當把這些東西還給你。”於是就拿出那個祕方還有白金一起交給術士之子,那個密封的標誌依舊完好如初。

王安國直言

王安國性格正直,嫉惡如仇。王荊公一開始職務爲副宰相,閒暇的時候因爲閱讀晏元獻公描寫愛情的詞而笑着說:“做宰相的怎能作這種小(志氣的詞?”平甫回答:“晏元獻公也只是偶爾因爲得意之事而這樣,難道他的事業僅僅停留在這上面嗎?”當時呂惠卿作爲館職也坐在一旁,立刻說到:“爲政的人連不正派的言詞都要排斥,何況自己幹這種事呢?”平甫表情嚴肅地說:“排斥不正經言詞,還不如遠離小人。”呂惠卿認爲在批評他自己,從此尤其與平甫不和睦。

海瑞清廉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鄉的人,只有在戶部做事的蘇民懷一人。蘇民懷檢查清點他做官的俸祿,竹箱子裏有八兩銀子,麻布兩丈,幾件舊衣服罷了。這樣的都御史又有幾個?王鳳洲評價他說:“不怕死,不愛錢,不結夥。”這九個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萬語讚揚他,能勝過這評價嗎? 呂蒙正不記人過

呂蒙正不喜歡記着別人的過錯。剛擔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一位官吏在朝堂簾內指着呂蒙正說:“這小子也來參政啊?”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與他同行的人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他們。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如果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生不能再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爲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所有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梁鴻尚節

梁鴻雖然家庭貧困,然而他推崇禮節,廣泛閱讀(書本,沒有不通曉的(事情。並且他不死記硬背章句。讀完書,就到上林苑放豬,曾經不小心留下火種,蔓延到別人的房屋。梁鴻就尋訪被燒到的人家,問他損失的財物,用自己全部的豬作賠償還給房屋主人。但房屋主人還認爲得到的補償很少,梁鴻說:“我沒有別的財富,願意讓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梁鴻於是勤奮做工,從早到晚從不鬆懈。鄰家老人們見梁鴻不是一般人,於是就一同責備批評那家主人,並且稱讚梁鴻是忠厚的人。因此, (主人開始敬佩梁鴻,把豬還給他,梁鴻沒有接受。

蹇材望僞態

蹇材望,四川人,是湖州的副知州。元軍快要來了,蹇材望自己誓言必死。於是做了一塊大錫牌,上面刻着:“大宋的忠臣蹇材望。”而且用兩片銀片鑿出小孔,在上面寫到:“得到我屍體的人,希望爲我埋葬,還希望爲我祭祀,題目爲‘大宋忠臣蹇材望’。這銀子是用來作爲替我埋葬的費用的。”每天把錫牌和銀子系在腰間。只等待元軍到達湖州城,則自己跳入水中,而且通告每 一個鄉鄰人以及平日往來的人,人人都敬重他。丙子年正月初一,元軍入城,蹇材望已經不知到哪兒去了。人們都說他被淹死了。不久他穿着元軍的服裝騎馬歸來,才知道(他早一天出城迎拜(元軍了,就做了本洲的知府。

米芾索帖

米芾詼諧機智,對任何事情都感到很好奇。在真州,米芾曾經在船上拜訪蔡攸,蔡攸拿出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的《王略帖》給米芾看。米芾對這幅作品感到驚歎不已,請求用別的畫來換取《王略帖》,蔡攸對這件事感到很爲難。米芾說:“你如果不聽從我,我也不想活了,就跳入這個江中死去。”於是米芾大叫,靠着船的船舷想要跳江。蔡攸立刻把《王略帖》給他了。

趙孟頫過揚州

元朝興盛的時候,揚州有個姓趙的人,富裕而喜歡(招待客人。他的家裏有明月樓,人們(替樓寫春聯,大多沒有適合主人意向的人。一天,趙子昂路過揚州,主人知道了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樓上,用豐盛的酒席款待他,所用的都是銀製的器具。酒喝到一半,拿出紙和筆請求趙子昂寫春聯。趙子昂拿起筆寫道:“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主人得到春聯,非常高興,把喝酒的器具全部撤下並把它們贈送給趙子昂。

歐陽修不喜釋氏

歐陽修不喜歡佛教,談佛教的讀書人,歐陽修必定板着臉看對方,而歐陽修最小的兒子的字爲“和尚”,有人問:“你既然不喜歡佛教,卻用‘和尚’給兒子命名,爲什麼呢?”歐陽修說:“正因爲輕視佛教,所以像現在用牛驢爲小兒子命名罷了。”提問的人大笑,而且佩服他的辯解。

唐伯虎識破術士

有個術士求見唐伯虎,極力地說修煉的好處。唐伯虎說:“如此高妙的道術,爲什麼不自己幹?反而要賜於我?”術士說:“只遺憾我自己福氣淺薄!我看過的人很多,有福 氣的人,沒有比過你的。”唐伯虎笑着說:“我只出仙福,在城北有一間房間,非常僻靜,你到那邊修煉,練出以後各得一半。”術士還沒有醒悟。有一天又來拜訪唐伯虎,拿出一個扇子求唐伯虎題詩,唐伯虎寫道:“破布衫中穿着破布裙,碰到人就會說會煉丹,那爲何不燒一些自己用?還要在河邊擔着水賣給路過的人。”

朱文公受騙

朱熹患有腳病,曾經有個道士給他用針熱敷的方法,一會兒便覺得輕鬆安適。朱熹非常高興,大大地感謝了他,並且送他一首詩說:“幾年來我憑藉着細竹棒扶着我走路,一針下去還覺得有奇特的功效,出門時柱着柺杖兒童見了會嘲笑我,現在我已不再是以前那個蹣跚而行的老頭了。”道士拿到詩後就離開了,沒有幾天,腳病發作得非常厲害,比沒有用熱敷時更嚴重。朱熹急忙讓人尋找道士,(但這時已經不知道他到什麼地方去了,朱熹嘆氣說:“我不想懲處他,只想追回那首詩,擔心他拿着這首詩去騙其他人罷了。”

章惇書絕壁

章惇曾經和蘇軾一同遊南山,到了仙遊潭,潭的邊上面臨着萬丈懸崖,兩岸非常的狹窄。章惇要求蘇軾下仙遊潭在石壁上寫大字留念,蘇軾不敢,章惇踩着險石下去,用毛筆蘸着墨在石壁上寫了幾個大字,說“蘇軾、章某來此”蘇軾拍章惇的背說:“章惇日後做了官,必定能殺人。”章惇說:“爲什麼?”蘇軾說:“能夠自己拼命的人以後做了官了,必定能殺人。”章惇大笑。

李白之死辨誤

社會上多說李白在當塗採石,在長江上行船因爲喝醉了酒,見到水中月亮的影子俯身去撈取,於是淹死在水中,所以採石有捉月臺。我考察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說:“李陽冰在塗州做地方官時,太白病重,有一萬卷草稿,還沒有修訂,在牀上交給我,讓我作序。”還有李華作《太白墓誌》也說:“太白寫《臨終歌》而死。”才知道社會上流傳的那些話,很不值得相信。大概和說杜甫由於喝了白酒、吃了牛肉塊,(飽脹而死,是一樣(的無稽。

雋不疑之母

雋不疑巡視下屬各縣,審查囚犯有無冤情,回來後,他的媽媽總是問雋不疑:“有沒有被平反?讓幾個人因平反而活命?”如果雋不疑說平反的人多,母親就很高興,笑着給他夾菜吃飯,說話與平時不一樣。如果沒有平反的人出獄,母親就生氣,因此不給他吃飯,所以雋不疑做官,嚴厲卻不殘酷。

徐有功秉公執法

皇甫文備,是武則天時代殘酷的獄吏,跟徐有功討論案件,誣衊徐有功與叛逆分子勾結,呈報皇上他的罪狀,武則天特地讓徐有功解脫被誣陷的罪責。不久,皇甫文備被人告發,但徐有功卻按正常的制度來處置他,有的人說:“他先前誣陷你,想要置你於死地,現在你反而想放了他,爲什麼呢?”徐有功說:“你說的是私仇,我是堅持執法公正的人,怎麼可以因爲個人的恩怨而去危害司法公正呢?”

王翱秉公

王翱的一個女兒,嫁給京城附近的一個官員爲妻。王翱的夫人非常疼愛女兒,每次要女兒回家,女婿堅持不放走。他憤怒地對妻子說:“你的父親是選拔官吏的長官,把我調到京城做官,那麼你可以整天陪侍你的母親。況且調動我輕易得就像振落樹葉,有什麼可吝嗇的呢?”於是女兒將想法告訴了母親,夫人在當天準備了酒菜,跪着稟告王翱,王翱非常生氣,拿起几案上的器具打傷了夫人,出門去,坐馬車住到朝房裏,十天後纔回家,女婿最終沒有被調職。

私恩與公法

漢順帝初年,蘇章調職去擔任冀州刺史,他的一個朋友是冀州的太守。蘇章知道他貪污受賄,將要追究他的罪行。一天,(他邀請太守,設了酒席菜餚,雙方訴說着從前相交友好的情況,很友好。太守高興的說:“人們都說你公正無私。”蘇章說:“今天蘇章我與你一起喝酒,是私下的事情。明天冀州的刺史按章辦事,則是公法。”太守沉默不語,第二天,便將太守逮捕了。

晉平公遊於河

晉平公在黃河附近暢遊覺得非常快樂,說:“怎麼能得到有才能的人並跟他一同享受這歡樂呢?”船伕盍胥跪着回答說:“國君也不喜歡好的人才罷了,珍珠出自在湖泊中,玉石常出土於在崑崙山上,沒有腳的東西卻能來到你面前,是因爲國君喜歡,那些人才有腳卻沒有來到你身邊,大概因爲國君沒有喜歡有才能的人的意願,不要擔憂沒有賢能的人(來。”

子產不毀鄉校

鄭國人到鄉校休閒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麼樣?”子產說:“爲什麼毀掉?人們早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裏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爲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百姓議論,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

董閼於法無赦

董閼於擔任上地的太守,(有次他在石巖山中行走時,看見山溝極深,山崖陡得如同牆壁,於是問深澗附近居住的人:“有沒有人曾經掉入山谷?”回答說:“沒有。”又問:“嬰兒、癡呆聾人、發瘋的人,有沒有曾經掉入山谷?”回答說:“沒有。”又問:“牛馬狗豬有沒有曾經掉入山谷?”回答說:“沒有。”董閼於感慨地長長嘆了口氣說:“我能治理這個地方了,讓我制定的法令沒有可以赦免的情況,就如同人們掉進山溝裏必死無疑一樣,那麼就沒有人敢觸犯它,有什麼不能治理的呢!”

錢貨入瓶

揚州有個乞丐,叫胡媚兒,他有一個瓶子,同別人說:“如果放錢裝滿這個瓶子,就會永遠得到幸福!”旁觀的人看到瓶子只能容納半升,因此有人放十文錢,百文錢,但瓶子仍舊沒有滿。人們對此感到奇怪,一個有錢人經過此地,放了千文錢,還是沒有滿。有一個好奇的人牽着一頭驢,說:“放一頭驢進去可不可以? ”乞丐點了點頭,驢子隨後變成像繩子似的進入到瓶子裏,整個市場上的人都感到驚訝。這個時候,有幾輛貨車經過,貨車的主人聽聞這件事後便開玩笑說:“能不能讓我的各輛貨車也進入到瓶子裏?”乞丐回答說:“可以。”乞丐將瓶口微微一側,貨車一一進入到瓶中,貨主非常震驚,想要揪住乞丐,然而乞丐已經偷偷地躲進瓶子中。貨主將瓶子打碎,卻一無所有。

世界上貪財的人,就像這沒有底的瓶子。

田真兄弟

京城有田真兄弟三人,(他們共同商議着分割財產。他們把生活所需物品都平均分了,只有堂前的一棵紫荊樹,(兄弟三人共同商議想要(把樹鋸成三片。第二天準備砍樹,那棵樹馬上就枯萎死亡,形狀像被火燃燒過一樣。田真前往看到了樹,非常驚訝,對衆位兄弟說:“樹本來是同根的,聽到要砍斷分開,所以枯死了,我們都不如樹木!”田真的兩個兄弟都不禁悲傷地難以承受,不再分解樹了。樹聽到聲音後枝葉繁茂。兄弟三人相互被感動了,就和睦得像當初一樣了。

樵夫毀山神

康熙十五年,餘姚縣有個外地人在山中趕路,夜裏住在山神寺。半夜,有隻老虎來向山神跪拜,說着像人一樣的話語,乞求山神賜給它食物。山神答應把鄧樵夫給他。第二天早上,客人等待在廟外,果然看見一個樵夫經過,迎上去問:“您姓鄧嗎?”樵夫回 答說:“是的。”客人就告訴他晚上聽到的事情,告誡他不要前往。鄧樵夫說:“我有母親,靠砍柴維生,一天不打柴,母親就會餓肚子。生死都是命中註定的,我有什麼可害怕的!”就頭也不回的走了。客人尾隨他偷偷地看。鄧樵夫剛剛打上柴,老虎突然從竹林間竄出,鄧樵夫徒手與它搏鬥了幾個回合,抓住老虎的尾巴轉了很久。老虎很憤怒,於是咆哮着高高跳起,忍痛逃跑。鄧樵夫追上去將它殺了。客人上前慰勞他,鄧樵夫說:“感謝你深厚的情義,何不帶我到廟中去?”到了廟裏,鄧樵夫大罵死虎並斥責山神說:“現在怎麼樣呢?”於是就將泥塑的山神砸碎了。

奇鷹

楚文王年輕的時候喜歡打獵。一天有人送了一隻鷹。楚文王見這隻鷹爪子非常鋒利,與普通的鷹不同。於是楚文王在雲夢打獵,鋪設的網像雲一樣密集,燒火冒出的煙遮蓋了天空,其它的鷹爭着捕獵獵物。而這隻鷹高高地昂起頭。瞪着雙眼,沒有捕獵的意思。楚文王說:“我的鷹捕獲的獵物有好幾百只,你這隻鷹竟沒有捕獵的意思,是欺騙我的嗎?”獻鷹的人說:“如果(這隻鷹只是爲了抓小兔子,臣怎麼敢獻給您呢?”過了一會,雲際間有一東西在飛,看不清它的樣子。這隻鷹於是展開翅膀飛去, 快得像閃電一般。不一會兒,羽毛像下雪一樣掉下來,血像下雨一樣灑下來,一隻大的鳥掉在地上,測量它的兩隻翅膀的長度,有數十里長,所有人都不知道是什麼,這時有一個博學多聞的人說:“這是大鵬的幼雛。”楚文王(聽了就重賞了獻鷹的人。

雉鳥報復

有一個獵人,在山中打獵,射死了雄的野雞,留下了雌的野雞。有的人問他這樣做的原因,他說:“留下雌的野雞,用來引誘雄的野雞;(如果射死雌的野雞,雄的野雞就飛走了;同時捕取它們,以後就一無所獲了。”幾個月後,雌的野雞果然引來了一隻雄的野雞,獵人射死了那隻雄的野雞。像這樣又過了幾年,捕獲了很多隻雄的野雞。直到一天,雌的野雞跟隨獵人回家,用頭撞庭子前放香爐的長條桌子而死。後來,獵人的家人相繼死去,又因爲打官司而傾家蕩產,不多久獵人也死了,最終斷了後代。有人說:“人沒有不愛自己愛人的,鳥也是這樣啊。”獵人的計策即使狡猾,但是野雞的報復更加悲慘。

桑中生李

南頓有個叫張助的人,在田裏種莊稼時發現一顆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頭看見空心的桑洞裏有泥土,就把李核種在那裏,用剩下的水澆了一些。後來,有人看見桑樹中又長出李樹來,對此感到十分驚奇,就互相傳說開來。正好有個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樹下休息,向李樹禱告說:“李樹您如果能讓我的眼睛變好,我就把小豬獻給您。”眼痛這種小病,不久就會康復。衆人隨聲傳聞,李樹因爲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見,所以遠近聞名。那樹下常有數千輛馬車,大家紛紛前來敬祭,酒肉很多,綿綿不斷。時隔一年,張助出遠門回來,見此情形不禁覺得好笑,說:“這哪有什麼神仙?這是我種的李樹啊。”於是砍掉了它。

縣令捕蝗

錢勰擔任如皋的縣令,適逢當地爆發蝗蟲引起的旱災,而泰興的縣令卻欺騙郡的長官說:“當地沒有蝗蟲。”不久,蝗蟲成災,郡長官責問,泰興的官縣無言以對,於是說當地的蝗蟲,大概是從如皋飛來的。於是下公文給如皋的官縣要求捕捉蝗蟲,不能讓它危害鄰近的地區。錢勰拿到公文,就在對方公文的末了寫了首詩回覆他:“蝗蟲原本是天災,而不是官縣沒有能力。既然是從我的地盤上飛出去的,就請你們將它們押來。”一會兒,話傳到京城,人們聽了,無不笑得前仰後合。

天敵

蘇轍說:“魚不怕捕魚的網,而怕鵜鶘,這是它的天敵。”村裏的一個老人看見一個蜈蚣正在追一條蛇,走得很快。蜈蚣漸漸靠近蛇,蛇不動,張開嘴巴等待,蜈蚣徑直鑽進它的腹中。過了一段時間出來,蛇已經死了。老人將蛇扔到深山裏,過了一些時日跑去查看,看到有無數小蜈蚣在吃已經腐爛的蛇肉,原來是因爲蜈蚣是在蛇腹裏產卵。蜘蛛不再進去,只在竹子上停留片刻,搖了搖小腹便走了。看到蜈蚣很久沒有出來,把竹子剝開一看,蜈蚣已經一節節的腐爛斷裂了。大概蜘蛛在搖腹部的時候,已經撒了尿將蜈蚣殺死了。動物害怕他的天敵竟有如此奇妙的事

初中課外文言文譯文2

1、 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翻譯: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牀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譯: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爲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爲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爲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衆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爲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

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爲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翻譯:班超爲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爲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爲家庭貧窮,班超常爲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呢!”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原文:宗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藝爲業,炳素高節,諸子羣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爲鄉曲所稱。

翻譯:宗愨,字元幹,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着大風颳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爲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爲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着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爲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讚。

5、祖逖聞雞起舞

着我,好像積着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着說:“確實啊,這像鳥窩。”

17、董遇談“三餘”勤讀

原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於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農餘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餘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餘。”

18、智永與“退筆冢”

原文: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爲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爲“鐵門限”。後取筆頭瘞(yì)之,號爲“退筆冢(墳)”。

翻譯: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甕(缸)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擔(那麼重)。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像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爲“鐵門檻”。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爲“退筆冢”。

19、匡衡鑿壁借光

原文: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翻譯: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匡衡於是就在牆上打了一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着光來讀書。當地有一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裏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僱工,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匡衡,匡衡回答說:“希望可以讀遍主人的書。”主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20、張溥與“七錄齋”

原文:(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徵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翻譯:張溥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一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冬天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後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 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爲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很高。

21、晉平公炳燭而學

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爲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翻譯: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七十歲了,想學習(音樂),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爲什麼不點燃蠟燭學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卻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麼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

22、高鳳專心致志

原文: 高鳳,字文通,家以農畝爲業。妻常之田,暴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乃省。

翻譯:高鳳,字文通,家裏把種田作爲職業。妻子曾到田地(勞作),在庭院裏曬麥,讓高鳳看守着雞。正值天下着暴雨,高鳳拿着竹竿誦讀經書,沒有發覺雨後地上的積水使麥子流走了。妻子回來感到驚訝詢問,高鳳才醒悟過來。

23、葉廷圭與《海錄》

原文: 餘幼嗜學,四十餘年未嘗釋卷,食以飴口,怠以爲枕。士大夫家有異書,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後止。常恨無資,不能盡傳寫,間作數十大冊,擇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錄》。

翻譯:我年輕時非常喜歡學習,四十多年,不曾放開書卷,拿着它吃東西嘴裏覺得香甜,疲倦時用它當枕頭。士大夫家有與衆不同的書,借來的沒有不讀的,讀的沒有讀完全篇不會終止。常常遺憾沒有錢財,不能全部抄寫。在那麼多書裏,分出幾十大冊,選擇其中有用的親手抄下來,取名爲《海錄》。

24、爲人大須學問

原文:(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爲人大須學問。朕往爲羣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牆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翻譯: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爲許多兇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近來,到處安靜(沒有紛亂),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着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裏。古人說:‘不學習,一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有煩惱。’不只是說說,回想年輕時的處事行爲,很是覺得不對。”

25、任末好學勤記

原文: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爲庵,削荊爲筆,刻樹汁爲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淨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翻譯: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揹着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麼憑什麼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爲小草屋,削荊條製成筆,刻劃樹汁作爲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便用乾淨的衣服交換他的髒衣服。(他)不是聖人的話不看。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學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26、王充市肆博覽

原文: (王)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衆流百家之言。後歸鄉里,屏居教授。

翻譯: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人都說他對母親很孝敬。後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從業的本領,拜扶風班彪爲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於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於是(他)廣泛地弄通了衆多流派的學說。後來回到家鄉,退居在家教書。

27、歐陽修“三上”作文

原文: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其篤學如此。”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翻譯:錢惟演(錢思公)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卻沒有什麼嗜好。在西京洛陽的時候,曾經對僚屬說: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着讀經書、史書,睡者則讀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種雜記,入廁的時候則讀小令。所以從未把書放下片刻。謝絳(謝希深)曾經說:“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古書之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對謝絳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因爲只有這樣纔可以好好構思啊。”

28、林逋論學問

原文: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爲其事。而以既問於師,又辯諸友,爲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爲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爲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翻譯: 求學的人提問,不光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跟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爲學習是爲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爲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爲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29、歐陽修誨學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爲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爲器,而猶不害爲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爲小人,可不念哉?

翻譯: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30、王安石傷方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鈣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翻譯: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爲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着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爲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一樣招待,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爲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着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裏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爲普通人了。”

31、李存審出鏃教子

原文:(李)存審出於寒微,常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餘。”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於膏樑,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翻譯:李存審出身貧窮沒有地位,他常常訓誡他的孩子們說:“你們的'父親年輕時只帶一柄劍離開家鄉,四十年了,地位到達將相之高,在這中間經過萬死才獲得一次生存的險事絕不止一件,剖開骨肉從中取出的箭頭共有一百多個。於是,把所取出的箭頭拿出給孩子們看,吩咐他們貯藏起來,說:“你們這些人都出生在富貴之中,應當記得你們的父親當年起家時就是這樣艱難啊。”

32、貪污者不得歸本家

原文:包孝肅公家訓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髒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

翻譯:包孝肅公(包拯諡號)包拯在家訓中有這樣一段話:“後代包家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迴歸老家;死了以後,也不允許葬在家族祖墳上。如不繼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原文共有三十七個字。在家訓後面簽字時又寫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塊上,把刻石豎立在堂屋東面的牆壁旁,用來曉喻包家後代子孫。”原文又有十四個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兒子。

33、陶母責子退鮓

翻譯: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一些醃魚送給母親。母親封好魚乾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說:“你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吏,反書責侃曰:“汝爲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34、諸葛亮誡子書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翻譯: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爲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35、陸游家訓

原文:後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爲憂,不可以爲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遊處。如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人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後悔。

翻譯:後輩中鋒芒畢露的人最容易變壞。倘若有這樣的人,做父兄的應當引以爲憂,而不可以高興。一定要經常認真地嚴加管教,令他們熟讀儒家經典和諸子百書,訓導他們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之人來往和相處。這樣經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養成。要不然,可以憂煩的事情決非一件。我這是給後人防止過錯的良言規戒,各位都要謹慎地對待,不要留下後悔的遺恨。

36、孟母三遷

原文: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爲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爲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爲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翻譯: 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鬧市處,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校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纔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37、曾子殺豬明不欺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爲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譯: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後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沒有辦法,對兒子說:“你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你吃。” 曾子的妻子剛從街上回來,曾子便準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阻他說:“我只是哄小孩才說要殺豬的,不過是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並不懂事,什麼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裏學來,需要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如果哄騙他,這就是教導小孩去哄騙他人。母親哄騙小孩,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爲正人君子的辦法。”說完,曾子便殺了豬給孩子吃。

38、子路受教

原文: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翻譯: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只是說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怎麼會有人趕上呢?”……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說來,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39、孔子因材施教

原文: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譯:子路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怎麼能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呢?” 冉有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您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冉求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您卻說‘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我不理解您爲什麼這樣,所以冒昧地請教。”孔子說:“冉求平時做事縮手縮腳,所以我鼓勵他勇進;仲由平時好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40、墨子怒責耕柱子

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無愈於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牛,子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爲足以責。”

翻譯: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說:“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說我將驅趕那一匹呢?”耕柱子答道:“當然驅趕良馬了。”墨子問:“爲什麼要良馬呢?”耕柱子說:“因爲良馬值得負用來鞭責。”墨子說:“我也以爲你是值得鞭責的。”

41、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原文: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於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於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翻譯: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發覺後,唐太宗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爲什麼貪婪到這地步呢?”因爲吝惜他有功績,不懲罰他了,不過在大殿中贈送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麼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刑罰。如果不知道慚愧,就如同一隻禽獸罷了,殺了他又有什麼益處呢?”

42、陳萬年教子諂諛

原文:(陳)萬年嘗病,召鹹(陳萬年之子)教戒於牀下,語至夜半,鹹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鹹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鹹諂也。”萬年乃不復言。

翻譯:陳萬年病了,把兒子陳鹹叫到牀前。教他讀書,教至半夜,陳鹹瞌睡,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我口口聲聲教你,你卻睡去,不聽我講,爲什麼?”陳鹹趕忙跪下,叩頭說:“爹爹的話,我都曉得,大抵教兒子對上司要拍馬屁、討好啊,如此而已!”陳萬年沒有再說話。

43、錢大昕默坐觀弈

原文:予觀弈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爲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先得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翻譯:我在朋友家裏看一棋。一位客人屢次輸掉,(我)譏笑他計算失誤,總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認爲他趕不上自己。過一會兒,客人請求和我下棋,我頗爲輕視他。剛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已經取得主動的形勢。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我思考得更加艱苦,而客人卻輕鬆有餘。終局計算雙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我很慚愧,不能說出一句話。以後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44、王荊公旁聽文史

原文:王荊公介甫,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屨,獨遊山寺,遇數客盛談文史,詞辯紛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人徐問公曰:“亦之書否?”公唯唯而已,復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衆人惶恐,慚俯而去。

翻譯:王荊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頭裹一塊絹,拄着手杖行走,獨自遊覽山寺,遇見幾個人在那裏高談闊論文史,議論紛紛。王安石坐在他們旁邊,沒人注意到他。有一個客人慢慢問他說:“你也懂得文書?”王安石含糊地應答。人家再問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說:“我姓王,叫安石。”那羣人惶恐,慚愧的低着頭離開。

45、大樹將軍馮異

原文:(馮)異爲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爲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中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翻譯:馮異爲人處事謙虛退讓,不自誇。出行與別的將軍相遇,就把馬車駛開避讓。軍隊前進停止都有標明旗幟,在各部隊中號稱最有紀律。每到一個地方停下宿營,其他將軍坐在一起討論功勞時,馮異經常獨自退避到樹下,軍隊中稱他爲“大樹將軍”。等到攻破邯鄲,要重新安排各將領任務,每人都有被分配隸屬,士兵們都說願意跟隨大樹將軍。光武帝因爲這個而讚揚他。

46、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原文: (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翻譯:顏回二十九歲,頭髮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爲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47、曾參不受魯君邑

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爲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翻譯:曾子穿着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送給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堅決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來,曾子還是不接受。使者說:“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給你的,你爲什麼不受?”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那麼,就算國 君賞賜我的土地而不對我顯露一點驕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48、賢妻桓少君

渤海鮑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兒,字少君。鮑宣曾經跟隨少君的父親學習,少君的父親爲他的清貧刻苦而驚奇,因此把女兒嫁給了他。(少君出嫁時)嫁妝陪送得非常豐厚,鮑宣不高興,就對妻子說:“你生在富貴人家,習慣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裝飾,可是我實在貧窮低賤,不敢擔當大禮。”妻子說:“我父親因爲您修養品德,信守約定,所以讓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聽從您的命令。”鮑宣笑着說:“(你)能這樣,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數退回了那些侍從婢女服裝首飾,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漢代貴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長衫),與鮑宣一起拉着小車回到家鄉。(她)拜見婆母禮節完畢後,就提着水甕出去打水,修習爲婦之道,鄉里的人對她非常稱讚。

49、魏徵論自制

原文:(唐)太宗問魏徵:“觀近古帝王,有傳位十代者,有一代兩代者,亦有身得身失着,朕所以常懷憂懼,或恐撫養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驕逸,喜怒過度。然不自知,卿可爲朕言之,當以爲楷則。”徵對曰:“嗜慾喜怒之情,賢愚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愚者縱之,多至失所。……伏願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終之美,則萬代永賴。”

翻譯:唐太宗問魏徵說:“觀察近來和古代的帝王,有傳承帝位十代的,有傳承帝位一兩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懷憂慮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撫慰養育人民不能得到適當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產生驕傲懈怠的情緒,高興憤怒超過了限度,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超過限度了),您可以爲我說出這個情況,(我)應當把您的話當作準則。”魏徵回答說:“喜愛慾望高興憤怒的情緒,聖賢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樣的,聖賢之人能夠剋制它,不讓它超過限度,普通人放縱它,(喜愛慾望高興憤怒的情緒)多到失去適當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剋制,來確保能夠善終的美德,那麼千秋萬世就永遠仰賴您了。”

50、呂蒙正不記人過

原文: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爲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服其量。

翻譯:呂蒙正先生不喜歡記着別人對他的犯下的錯。當初剛任參知政事的時候,上朝時,有一個朝廷官員在簾內指着他說:“這樣的粗陋之人也能夠參與朝政嗎?”蒙正假裝沒有聽到走了過去。他的同事很憤怒,讓人詢問那位官員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結束後,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憤憤不平,後悔沒有追問到底。蒙正說:“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我終身不能再忘了他,還不如不知道。沒有查詢他的姓名,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氣量。

51、石勒不計前嫌

原文: 後趙王勒悉召武鄉耆舊詣襄國,與之共坐歡飲。初,勒微時,與李陽鄰居,數爭漚麻池相毆,陽由是獨不敢來。勒曰:“陽,壯士也;漚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豈仇匹夫乎!”遽召與飲,引陽臂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拜參軍都尉。

翻譯:後趙王石勒請武鄉有聲望的老友前往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同他們一起歡會飲酒。當初,石勒出身貧賤,與李陽是鄰居,多次爲爭奪漚麻池而相互毆打,所以只有李陽一個人不敢來。石勒說:“李陽是個壯士,爭漚麻池一事,那是我當平民百姓時結下的怨恨。我現在廣納人才,怎麼能對一個普通百姓記恨呢?”於是急速傳召李陽,同他一起飲酒,還拉着他的臂膀開玩笑說:“我從前挨夠你的拳頭,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隨後任命李陽做參軍都尉。

52、韓信袴下受辱

原文: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衆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爲怯。

翻譯:淮陰屠宰場裏有侮辱韓信的年青人,對韓信說:“你即使長得高高大大,喜歡佩帶刀劍,內心還是膽怯的。”他當衆侮辱韓信說:“韓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從我褲襠下鑽過去。”於是韓信仔細看着他,俯下身子從他褲襠下匍匐鑽過去。整個市場中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爲他是膽怯的。

53、世評華歆王朝

原文: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爲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爲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翻譯: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爲難。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有什麼可爲難的。” 一會兒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纔搭船的人。華歆說:“剛纔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託身,哪裏能因爲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着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54、周處改過自新

原文: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爲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爲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與處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爲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爲忠臣孝子。

翻譯:周處年少時,爲人蠻橫強悍,打架鬥歐,爲當地一大禍害。此外,義興水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百姓將他們並稱爲“三害”,三害當中屬周處最爲厲害。於是有人便問周處:既然你這麼有本事,何不去殺死猛虎蛟龍,證明一下你的實力呢?實際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後只剩下一個。周處聽後立即上山擊斃了猛虎,又跳入水中與蛟龍搏鬥,蛟在水中或浮或沒,漂流出數十里遠。經過三天三夜,百姓們都以爲蛟龍和周處一併死了,紛紛出來慶祝。結果周處殺死蛟龍,提着它的腦袋從岸邊爬起。聞聽鄉人以爲自己已死,表示慶賀的事,才知實際上大家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不禁滿面淚流,萌生悔改之意。遂往吳郡尋找陸機、陸雲這兩位當時東吳的名士。恰巧陸機不在,只見到陸雲。周處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他,並說:“自己想改正錯誤,可歲月皆已荒廢了,怕最終沒有什麼成就可言。”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爲‘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並努力去做,又何必擔憂好名聲得不到傳揚呢?”周處聽後決定改過自新,最終成爲一代忠臣孝子。

55、齊宣王好諛

翻譯: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說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爲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說其名而喪其實。

翻譯:齊宣王喜愛射箭,喜歡人家誇耀他能夠使用強弓,其實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氣就可以拉開。他在大臣面前顯示弓,大臣們都拉着弓試一試,都只拉到一半,便說:“拉開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氣,不是大王,誰能拉得開?”宣王非常高興。但是,宣王用的不過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輩子都以爲自己拉開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實,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歡的是名而失了實。

56、陳寔曉喻樑上君子

原文:(陳)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嘆曰:“寧爲刑罰所加,不爲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翻譯:陳寔在鄉間,以平和的心對待事物。百姓間出現爭執官司時,陳寔判決公正,告訴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後沒有埋怨的。大家感嘆說:“寧願被刑罰處治,也不願被陳寔批評。”當時年成不好,民衆沒有收成,有小偷夜間進入陳寔家裏,躲在房樑上。陳寔暗中發現了,就起來整頓衣服,讓子孫聚攏過來,正色訓誡他們說:“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勵。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壞的,(壞)習慣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養而形成,於是到了這樣的地步。樑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小偷大驚,從房樑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誠懇認罪。陳寔慢慢告訴他說:“看你的長相,也不像個壞人,應該深自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這種行爲當是由貧困所致。”結果還贈送二匹絹給小偷。從此全縣沒有再發生盜竊。

57、蕭何追韓信

原文:(韓)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於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翻譯: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也很佩服他。(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爲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漢王,漢王又是生氣又是喜歡,罵道:“你逃跑,是爲什麼?”蕭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說:“韓信啊。”漢王又罵道:“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說:“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

58、漢高祖論“三傑”

原文: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爲我所禽也。”

翻譯: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宴,說:“各位王侯將領不要隱瞞我,都說這真實的情況: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來親附他們,與天下的利益相同;相與卻不是這樣,殺害有功績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劉邦說:“你只知道那一個方面,卻不知道那另一個方面。(就拿)在大帳內出謀劃策,在千里以外一決勝負(來說),我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聯合衆多的士兵,打仗一定勝利,攻佔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豪傑的人,我能夠利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以爲范增而不利用(他),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59、東吳四英傑

原文: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爲存亡之臣也。自古將帥,未嘗不矜能自賢,疾勝己者,此諸賢則不然。孫權初掌事,肅欲北還,瑜止之,而薦之於權曰。“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後瑜臨終與權箋曰:“魯肅忠烈,臨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肅遂代瑜典兵。呂蒙爲尋陽令,肅見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蒙遂亦代肅。蒙在陸口,稱疾還,權問:“誰可代者?”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無復是過也。”遜遂代蒙。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爲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爲所挫。雖更相汲引,而孫權委心所之,吳之所以爲吳,非偶然也。

翻譯:孫吳之所以擁用江東,抗衡於中國,根本是因爲孫策、孫權的雄才大略。當時東吳的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個人,是當時的(東吳)的所謂社稷心膂,)都是能與國家共存亡的大臣。但是因爲自古將帥,大都認爲自己是賢能之人,害怕有勝過自己的。但是上面這些賢能的人則不是這樣。孫權剛接執掌政權,魯肅(北方人)欲去江北(投靠曹操),瑜止之,而向孫權推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後瑜臨終給孫權寫信推薦:“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如果能用他來代替我,我死不後悔!”肅遂代瑜治軍。呂蒙爲尋陽令,肅見之曰:“你現在的才略不再是當年吳下阿蒙(因爲呂蒙已學習了大量的知識)。”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呂蒙後來也代替了魯肅執掌軍權。呂蒙在陸口,因有病辭職,權問:“誰可代你?”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無復是過也。”遜遂代蒙。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爲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曾被他們打敗。雖然他們互相推薦引見,而孫權又能委心聽之,東吳之所以爲吳,並非是偶然的。

60、治本在得人

原文:苻堅召見(高泰),悅之,問以爲治之本。對曰:“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審舉,審舉在覈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國家不治者也。”堅曰:“可謂辭簡而理博矣。”

翻譯:符堅召見高泰,很喜歡他,向他請教治國的根本辦法。高泰回答說:“治國的根本辦法在於得人才,得人才在於慎重推薦,慎重推薦在於考察這人的真實情況。每個官位得到合適人選,國家卻治理得不好的情況,是不會有的。”苻堅(聽後)說:“說的真是言詞簡略而道理深廣啊。”

61、齊桓公登門訪士

原文: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見也。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傲爵祿,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後得見。天下聞之,皆曰:“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於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翻譯:齊桓公召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沒被允許見面。跟隨的人說:“有萬量馬車的國君,召見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沒被允許見面,也該停止了。”齊桓公說:“不是這樣的。讀書人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所以一定輕視他的國君;他的國君(如果)輕視其他國君,也輕視他的城民。即使稷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我又怎麼敢輕視其他國君呢?”去了五次之後,終於允許見面。天下人知道後,都說:“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對待平民百姓,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於是一同前往朝拜齊桓公,沒有不前往的。

62、陸贄論人才

原文: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長,必有所短。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加以情有愛憎,趣有異同,假使聖如伊、周,賢如墨、楊,求諸物議,孰免譏嫌?昔子貢問於孔子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蓋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惡君子亦如君子之惡小人。將察其情,在審基聽,聽君子則小人道廢,聽小人則君子道消。

翻譯:人的才能和德行,從古代到現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備,如果任用長處然後補充缺點,那麼天下沒有不能被錄用的人,只看見短處就捨棄長處,那麼天下就沒有可以錄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愛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聖明的像伊尹、周公,賢德像墨翟、楊朱,求他們好壞,誰能避免被譏笑?從前子貢問孔子:“一個鄉村的人都喜歡,那該怎麼辦?”孔子說:“不能肯定。”“一個鄉村的人都討厭,那該怎麼辦?”“不能肯定。不能因爲鄉村的人喜歡就認爲好,不喜歡就討厭他.”那是因爲好人和壞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討厭君子也像好人討厭壞人,要認真調查清楚實情,聽君子的話那麼小人之道就會廢止,聽小人的話那麼君子之道就會消失。

63、物各有短長

原文:甘戊使於齊,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間耳,君不能自渡,能爲王者之說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長,謹願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騏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宮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將爲利,名聞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隨流,吾不如子;說千乘之君,萬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翻譯:甘戊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戶說:“河水那麼淺,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麼能做出使齊王高興的事呢?”甘戊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老實謹慎地做事,輔助主人不戰而勝;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們放在家裏,讓它們去捕老鼠,還不如小貓;干將這樣鋒利的好劍,工匠用來伐木還不如斧頭的作用大。而現在在河中搖船,進退自如,我不如你;遊說那些國君,國王,你就不如我了。

64、漢武帝下詔求賢

原文: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tuò)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爲將相及使絕國者。”

翻譯:漢武帝下詔書說:“大概有異乎尋常的事業,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因此,有的千里馬飛速奔馳而卻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揹着世俗譏議的包袱,卻能建立功名。難於駕馭的馬,放縱不羈的人才,只不過在於人們如何駕馭、如何使用他們罷了。命令州郡長官考察並向上推薦當地官民中具有超等傑出的才能、可以作爲將相以及能出使極遠國家的人。”

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原文: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難大任。帝曰:“文學不可任耶?經術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對曰:“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若使爲政,必多所變更。”帝不以爲然,竟以安石參知政事,謂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帝曰:“然則卿設施以何爲先?”安石對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納之。

翻譯:皇帝(宋仁宗)想啓用王安石,唐介說:“安石難以擔當大任。”皇帝說:“(他)文學方面不可信任嗎?經術方面不可信任嗎?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嗎?”唐介答:“安石好學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討論的時候,他的思想行爲不切實際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經常變更。”皇帝卻不這樣認爲,最終(還是)任命王安石爲參知政事,對(王安石)說:“別人都不瞭解你,認爲只知道儒家經術,不清楚世務,”王安石答道:“儒家經術正是用來規劃處理世務。”皇帝說:“你認爲現在應該先實施什麼政策?”王安石說:“要改變現在的風氣、禮節、習慣,公佈新的法令,(這)正是現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並採納了(他的意見)。

66、唐太宗論舉賢

原文: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翻譯: 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啊!”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麼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67、何充直言不諱

原文:王含作廬江郡,貪濁狼籍。王敦護其兄,故與衆坐稱:“家兄在郡定佳,廬江人士鹹稱之。”時何充爲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是。”敦默然。旁人爲之反側,充晏然,神意自若。

翻譯:王含作廬江郡郡守的時候,貪污很厲害。王敦袒護他的哥哥,有意在與很多人說話時誇口說:“我的哥哥在廬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廬江郡的人都稱讚他。”當時何充擔任王敦的文書,也在座,就臉色嚴肅地說:“我何充就是廬江郡的人,我所聽到的與這種說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沒話可說了。在座的其他人都爲何充擔心,很不安。而何充顯得態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樣。

68、呂僧珍不仗勢

原文: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親戚。從父兄子先以販蔥爲業,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常分,豈可妄求叨越,但當速反蔥肆耳。”僧珍舊宅在市北,前有督郵廨,鄉人鹹勸徒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郵官廨也,置立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適於氏,住在市西,小屋臨路,與列肆雜處,僧珍常導從鹵簿到其宅,不以爲恥。

翻譯:呂僧珍在位期間,公平對待屬下,不徇私情。堂兄的兒子呂宏起先以販蔥爲業,在呂僧珍就任以後,就放棄販蔥業想求他在州里安排個官噹噹,呂僧珍說:“我蒙受國家大恩,沒有什麼可以報效的。你們本來有適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職業,怎麼可以胡亂要求得到不該得的職份!還是應當趕快回到蔥店去吧。”呂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郵的官署,鄉人都勸他遷移官署來擴建住宅。呂僧珍惱怒地說:“督郵這官署,從建造以來就一直在這裏,怎麼可以遷走它來擴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給於氏,住在市西,小屋面臨馬路,又混雜在各種店鋪中間,呂僧珍經常引帶着儀仗隊到她家,並不覺得辱沒了身份。

69、劉庭式娶盲女

原文: 齊人劉庭式未及第時,議娶其鄉人之女,既成約而未納幣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兩目皆盲。女家躬耕,貧甚,不敢復言。或勸納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雖盲,豈負吾初心哉。”卒取盲女,與之偕老。

翻譯:齊地人劉庭式還沒中舉時,心想迎娶自己的同鄉的女兒,兩家已草成婚約然而還沒給女方送禮。到劉庭式中舉,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兩眼都瞎了。女家是農耕之家,很窮,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規勸他迎娶那家小女,劉庭式笑着說:“我的心已經許配給她了。雖然她兩眼瞎了,怎能違揹我當初的本心呢。“最後迎娶了盲女,並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70、範式言而有信

原文:範式字巨卿,少遊太學,爲諸生,與汝南張劭爲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爲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翻譯:範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成爲衆多求學者之一,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說,二年後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後來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麼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範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爲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71、王坦直言驚益王

原文: 王,帝第五子元傑也。嘗作假山,召僚屬置酒,衆皆褒美,坦獨俯首。王強使視之,坦曰:“但見血山,安得假山。”王驚問故,坦曰:“坦在田舍時,見州縣督稅,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滿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時帝亦爲假山未成,聞之亟毀焉。

翻譯: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兒子,叫趙元傑。曾經修建了一座假山,召集僚屬飲酒,衆人都誇讚假山,而王坦卻獨自低着頭。益王強迫他看(假山),他說:“我(在這裏)只看到血山,根本沒看到什麼假山。”益王很驚訝,問他(只看到血山的)原因,姚坦說:“我在田間時,看見州縣的官吏督促交稅,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痛苦不堪,血流滿身。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稅築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麼呢?”當時(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還沒完成,聽到王坦的話之後馬上命人砸毀(假山)。

72 、餓死不吃"嗟來之食"

原文:齊大飢,黔敖爲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履,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錯不在黔敖,韓信還受胯下之辱呢,何況黔敖的語氣在常人看來並無侮辱之意)

翻譯: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着臉,無力地拖着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擡眼看着他,說:“我就是不願吃嗟來之食,才落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於餓死了。

73、“殿上虎”劉安世

原文: 安世儀狀魁碩,音吐如鍾。初除諫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脫有觸忤,禍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辭,當可免。”母曰:“不然,吾聞諫官爲天子諍臣,汝父平生欲爲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當捐身以報國恩。正得罪流放,無問遠近,吾當從汝所之。”於是受命。在職累歲,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爭,或帝盛怒,則執簡卻立,伺怒稍解,復前抗辭。旁侍者遠觀,蓄縮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時無不敬懾。

翻譯: 安世身材魁偉,容貌端莊,聲如洪鐘。起初任命爲諫官,還未受命,回到家裏對母親說:“朝廷不因爲我安世不賢,讓我任諫官。倘若就任這個官職,那就要有膽識也敢於伸張正義而無所畏懼,以自己的生命來擔負起職責。如果冒犯了皇上,災禍貶官就會立刻到來。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說我以母親年老爲託辭,應當可以避免任此官職。”母親說:“這就不對了。我聽說諫官是皇上面前的敢於直言諍諫的重臣,你父親一生都想做這樣的官卻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職,你應當獻出生命來報效國家的大恩。縱使遭罪被流放,不論遠近,我一定會隨你去的。”(安世)於是接受了官職。他在職多年,神色嚴肅立於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當面指斥,在朝廷上諫爭,有時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氣稍解,再上前爭辯。旁邊陪侍的人在遠觀看,縮着頭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稱作“殿上虎”,一時間沒有人不敬仰他。

74、婁師德與狄仁傑

原文:狄樑公與婁師德同爲相。狄公排斥師德非一日,則天問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對曰:“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則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實師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篋,得十許通薦表,以賜樑公。樑公閱之,恐懼引咎,則天不責。出於外曰:“吾不意爲婁公所涵!”而婁公未嘗有矜色。

翻譯:狄樑公與婁師德一同作相國。狄仁傑一直排斥婁師德,武則天問他說:“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嗎?”狄仁傑回答說:“我因爲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並不是無所作爲而依靠別人。”過了一會,武則天對他說:“我曾經不瞭解你,你作了高官,全仗婁師德提拔。”於是令侍從拿來文件箱,拿了十幾篇推薦狄仁傑的奏摺給狄仁傑。狄仁傑讀了之後,害怕得連忙認錯,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傑走出去後說:“我沒想到竟一直被婁大人容忍!”而婁公從來沒有驕矜的表現。

75、司馬遷贊李廣

原文:《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爲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翻譯:《論語》講:“一個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爲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爲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聽從。”這正好用來說明李將軍。我看李將軍誠誠懇懇嚴肅認真,像一個質樸的鄉下人,不善於講漂亮話。但是當他死的時候,普天下的人,不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這是因爲他那忠誠樸實的品德,實實在在地展現在士大夫面前啊。諺語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話講的雖是平常小事,卻說明了一個大道理。

76、何嶽得金不昧

原文:秀才何嶽,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餘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慾分數金爲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又嘗教書於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託以寄去。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翻譯:秀才何嶽曾經在夜間走路時,撿到銀子二百多兩,不敢和家裏人說這件事,擔心家人會勸告他把銀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帶着銀子回到拾到銀子的地方,看見一個人回來尋找。何嶽問他那人銀子的數目和封存標識,回答全都符合,於是就把銀子還給了他。那個人要分一些銀子給他來感謝他,何嶽就說:“我拾到銀子而別人又不知道,銀子全都可以成爲我的財物啊,我爲什麼要貪圖這幾兩銀子的好處呢?”那個人感謝了他才就離去。何嶽曾在當官的人家教書的時候,那個當官的人有時要去京城,寄存一個箱子給何嶽,箱子裏面有幾百兩銀子。告訴何嶽等有機會的時候再來取回。他一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消息。何嶽聽說那官員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就把箱子交給那官員的侄子託他帶回給那位去京城官員了。何嶽是一位窮秀才,他撿到銀子就還給別人,短時期內不起貪心還可以勉勵:但那官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77、錢金玉捨生取義

原文: 錢金玉官松江千總,性剛果,尚廉節。道光壬寅鴉片釁起,錢方假歸省親,聞訊,即束裝起行。其親友尼之曰:“軍事方急,禍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爲?”錢不聽。既至吳淞,從守西炮臺,與部卒同飲食臥起,以力戰相勖。及東炮臺陷,彈丸鹹集於西炮臺。錢奮勇督戰,喋血數小時,左臂中三彈,曾不少卻。其近卒泣陳:“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謝曰:“焉有食國之祿而逃其難者乎?幸勿爲吾母慮也!”未幾,一彈來,中左乳,遂僕。彌留之際,猶大呼“賊奴誤國”不置。

翻譯:錢金玉做松江縣的千總官,性情剛毅果敢,崇尚廉潔的氣節。道光壬寅年間(1842年)鴉片戰爭爆發。錢金玉正在休假回鄉探親,聽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裝動身。他的親友阻止他說:“戰事正緊急,是禍是福不可知曉,您正在休假,上級官員又沒有文件催促您前去,爲什麼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錢金玉不聽,回到吳淞口後,就跟從軍隊守衛西炮臺,和士兵一起吃飯睡覺,一起行動,他們用努力作戰的話相互勉勵。到了東炮臺陷落後,槍彈炮彈全都落到西炮臺。錢金玉奮勇指揮戰鬥,浴血奮戰幾個小時,左臂中了三彈,卻毫不後退。他身邊的士兵哭着說:“您有老母親在,不能死。”錢金玉笑着辭謝說:“哪裏有享受國家俸祿卻在國家有難時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爲我母親擔心。”不久,一顆槍彈飛來,擊中了左胸,他於是倒下了。在臨死的時候,他還大呼“賣國賊害了國家”而不停。

78、鄭玄謙讓無私

原文: 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爲服氏注。

翻譯:鄭玄想注《春秋傳》,還沒有完成。有事外出,與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個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認識。服虔在客店外的車上和別人談論自己注這部書的想法。鄭玄聽了很久,覺得服虔的見解多數和自己相同。於是走到車邊,對服虔說:“我早就想注《春秋傳》,目前還沒完成。聽了您剛纔的話,看法大多與我相同。現在,我應該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給您。”這就是服氏《春秋注》。

79、李績煮粥侍姊

原文: 英公雖貴爲僕射,其姊病,必親爲粥,釜燃輒焚其須。姊曰:“僕妾多矣,何爲自苦如此!”績曰:“豈爲無人耶!顧今姊年老,績亦年老,雖欲久爲姊粥,復可得乎?”

翻譯::唐英公李績,身爲僕射,他的姐姐病了,他還親自爲她燒火煮粥,以致火苗燒了他的鬍鬚和頭髮。姐姐勸他說:“你的妾那麼多,你自己爲何要這樣辛苦?”李回答說:“難道真的沒有人嗎?我是想姐姐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長久地爲姐姐燒火煮粥,又怎麼可能呢?”

80、海瑞遺物

原文:都御史剛峯海公卒於官舍,同鄉宦南京者,惟戶部蘇懷民一人。蘇點其宦囊,竹籠中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鳳洲評之雲:“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此九字斷盡海公生平。即千萬言諛之,能加於此評乎?

翻譯:都御史海瑞,死在官衙的屋子裏。在南京做官的同鄉人,只有戶部蘇民懷一個人。蘇民懷檢查清點海瑞做官的俸祿,竹箱中只有八兩銀子,兩丈麻布,幾件舊衣服罷了。像這樣的都御史怎麼會多呢?王鳳洲對海瑞評價說:“不怕死,不愛錢,不結黨。”這九個字寫全了海公的一生,即使千言萬語讚揚他,能勝過這評論嗎?

81、腹朜大義滅親

原文:墨子有鉅子腹朜,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朜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爲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翻譯:墨家有一個領袖叫腹朜(月改黃),居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國的惠王(對他)說:“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沒有別的兒子。寡人已經命令官吏不殺你的兒子了。先生你這件事就聽我的吧。”腹朜(月改黃)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說:‘殺人的人處死,傷人的人處刑。’這是用來禁止殺人和傷人。而禁止殺人和傷人的法,是天下(人應該遵守)的大義啊。王您雖爲了他開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殺他,腹朜(月改黃)我卻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腹朜(月改黃)不聽惠王的,還是殺了兒子。兒子,每個人私人所愛啊,忍受私利而行大義,領袖[腹朜(月改黃)]可說是公道啊。

82、閔仲叔辭侯霸

原文:太原閔仲叔者,世稱節士,雖周黨之潔清,自以弗及也。黨見其含菽飲水,遺以生蒜,受而不食。建武中,應司徒侯霸之闢。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勞苦而已。仲叔恨曰:“始蒙嘉命,且喜且懼;今見明公,喜懼皆去。以仲叔爲不足問邪,不當闢也。闢而不問,是失人也。”遂辭出,投劾而去。

翻譯:太原有個叫閔仲叔的人,世人都說他是有氣節的人,即使是周黨那樣廉潔清高的人也自以爲不如閔仲叔。周黨見到閔仲叔口中含着豆子來喝水,給他生蒜,閔仲叔接受了卻沒有吃。建武年中,閔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徵召做了官。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談及治國正事,只是噓寒問暖罷了。仲叔遺憾地說:“開始受到您的任命時,我又高興又害怕,現在見到了您,我既沒有了興奮也沒了恐懼。如果您覺得仲叔才智不足以來談論政事,您就不應該徵召我來做官。既然徵召我來卻又不用我,這是對人認識不清。”於是他辭去官職,扔下一封抱怨信走了。

83、楊震論"四知"

原文:(楊)震少好學……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闢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爲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爲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爲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翻譯: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爲秀才,多次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裏,王密懷揣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瞭解你,你不瞭解我,爲什麼這樣呢?”王密說:“夜裏沒有人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銀子)羞愧地出去了。後來楊震調動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見。他的子子孫孫常吃蔬菜,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長的人想要讓他爲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答應,說:“讓後代被稱作清官的子孫,把這個饋贈給他們,不也很優厚嗎?”

84、祁黃羊去私

原文: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爲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 “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爲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翻譯: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這個地方缺個長官,誰適合擔任?”祁黃羊答道:“解狐適合(補這個缺)。”平公說:“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仇人是(誰)。”平公(稱讚)說:“好!”就任用瞭解狐。都城的人(都)稱讚(任命解狐)好。過了一些時候,平公又問祁黃羊說:“國家少個掌管軍事的官,誰擔任合適?”(祁黃羊)答道:“祁午合適。”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兒子是(誰)。”平公(又稱讚)說:“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稱讚(任命祁午)好。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說:“祁黃羊的話,真好啊!(他)薦舉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薦舉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開自己的兒子,祁黃羊可以稱得上是大公無私了。”

85、宋濂不隱真情

原文: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爲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羣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翻譯: 宋濂曾經在自己的家中與客人飲酒,皇帝派人進行祕密的監視。第二天,皇帝問:在座的賓客是哪些人?吃了什麼食物?宋濂一一將事實回答。皇帝笑着說:好啊,你沒有欺騙我。皇帝曾經私下召見大臣們,向他們詢問朝廷的官員誰好誰壞,宋濂只列舉那些好的來回答。他說:那些好的官員能和我友好相處,所以我知道他們。那些不好的官員,我不瞭解他們。

86、裴佶姑父外廉內貪

原文:裴佶常話:少時姑夫爲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會其朝退,深嘆曰:“崔昭何人,衆口稱美。此必行賄者也。如此安得不亂!”言未竟,閽者報壽州崔使君候謁。姑夫怒呵閽者,將鞭之。良久,束帶強出。須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饌,又令秣馬、飯僕。姑曰:“前何倨而後何恭也?”及入門,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學院中。”佶未下階,出懷中一紙,乃昭贈官絁千匹。

(好一個說一套做一套的貪利小人)

翻譯:唐朝人裴佶,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裴佶小時候,他姑夫在朝中爲官,名聲很好,被認爲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趕上姑夫退朝回來,深深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崔昭何許人也,衆口一致說他好。這一定行賄得來的美譽。這樣下去,國家怎麼能不混亂呢。”裴佶的姑夫話還未說完,守門人進來通報說:“壽州崔刺史請求拜見老爺。”裴佶的姑夫聽了後很是生氣,呵斥門人一頓,讓門人用鞭子將崔刺史趕出府門。過了很長工夫,這位崔刺史整束衣帶強行拜見裴佶的姑夫。又過了一會兒,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給崔刺史上茶。一會兒,又命準備酒宴。一會兒,又命令給他馬吃草,給他僕人吃飯。送走崔刺史後,裴佶的姑姑問他姑夫:“你爲什麼前邊那麼傲慢而後又那麼謙恭?”裴佶的姑夫面帶有恩於人的神色走進屋門,揮手讓裴佶離開這裏,說:“去,到學堂休息去。”裴佶出屋還沒走下門前的臺階,回頭一看,見他姑夫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上面寫着:贈送粗官綢一千匹。

87、李林甫口蜜腹劍

原文:李林甫爲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爲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這樣的人怎麼就被“高明”的皇上任命爲宰相?)

翻譯: 李林甫爲宰相後,對於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業在自己之上或受到玄宗寵信或官位快要超過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設法除去,尤其忌恨有文學才能而進官的士人。有時表面上裝出友好的樣子,說些動聽的話,而暗中卻陰謀陷害。所以世人都稱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88、秦檜專橫跋扈

原文: 秦丞相,晚歲權尤重。常有數卒,皁衣持梃,立府門外,行路過者,稍顧謦咳,皆呵止之。嘗病告一二日,執政獨對,既不敢它語,惟盛推秦公勳業而已。明日入堂,忽問曰:“聞昨日奏事甚久?”執政惶恐曰:“某惟誦太師先生勳德曠世所無,語終即退,實無他言。”秦公嘻笑曰:“甚荷!”蓋已嗾言事官上章,執政甫歸,閣子彈章副本已至矣。其忮刻如此。

(還是皇上無能啊)

翻譯:秦檜到了後來權勢更加厲害,平時都有幾個軍士,穿着黑衣、手持棍棒站在秦府門口,走過路過的人稍微朝門裏看幾眼,就會受到訓斥。曾經生病告假一二天不上朝,另一個執政大臣獨自在朝堂上應答皇上,這位大臣不敢說他什麼,只是一直在皇上面前極力讚頌他。第二天秦檜來早朝,突然問這位大臣:“聽說你昨天在皇上面前說了很久?”執政大臣害怕地說:“我只是讚頌您的功德舉世無雙,講完了就退下來了,實在沒講別

的。”秦檜嬉笑着說:“太感謝了!”原來已經唆使官員上奏,這位執政大臣剛回到家裏,內閣彈劾他的副本已經送到他的家裏。秦檜的狠毒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89、治國必先富民

原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爲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翻譯: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憑什麼這樣說?人民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90、治國猶栽樹

原文:(唐)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淨,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翻譯:唐太宗對侍臣說:“以前(隋煬帝)剛剛平定了京師,宮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沒有一個院子不是滿滿的。隋煬帝仍舊不滿足,並且東西討伐,用盡兵力發動戰爭,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導致了滅亡。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的。因此我從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靜靜,這使得天下平安無事。於是就能不興徭役,穀物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根基不動搖,纔會枝繁葉茂。帝王能做到清靜,百姓怎麼會不安居樂業呢?

91、陸贄論審察羣情

原文:(唐)德宗問陸贄以當今切務。贄以鄉日致亂,由上下之情不通,勸上接下從諫,乃上疏,其略曰:“臣謂當今急務,在於審察羣情,若羣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惡者,陛下先去之。欲惡與天下同而天下不歸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亂之本,繫於人心,況乎當變故動搖之時,在危疑向背之際,人之所歸則植,人之所在則傾,陛下安可不審察羣情,同其欲惡,使億兆歸趣,以靖邦家乎!此誠當今之所急也。”

翻譯:德宗向陸贄詢問當今最爲急切的事務。陸贄認爲,往日導致變亂,是由於上下之情不相通。勸說德宗接觸下情,聽從諫諍。於是他進上章疏,大略是說:“我認爲當今最爲急切的事務,在於詳細察明衆人的心志,如果是衆人非常喜歡的,那麼陛下先去施行它;如果是衆人非常憎惡的,那麼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所喜歡和憎惡的與天下人相同,而天下人不肯歸向陛下的事情,從古到今,都是沒有的。一般說來,治與亂的根本,與人心密切相關,何況正當變故發生、人心動搖時,處於危險疑慮、人心向背的關頭!人心歸向,就會萬事振興;人心離異,就會萬事傾危。陛下怎麼能不審察衆人的心志,與他們同好同惡,使民衆嚮往歸附,以安定國家呢!這一點就是當前所最爲急切的啊。”

92、齊威王行賞罰

原文: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闢,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闢,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鄄,子不救;衛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於是羣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崐其情,齊國大治,強於天下。

(高舉雙手讚頌齊王威王的作爲!)

翻譯: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闢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讚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飢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說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於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爲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93、治國不私故人

原文: 濮州刺史龐相壽坐貪污解任,自陳嘗在秦王幕府;上憐之,欲聽還舊任。魏徵諫曰:“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爲善者懼。”上欣然納之,謂相壽曰:“我昔爲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賜帛遣之。相壽流涕而去。

翻譯:濮州的刺史龐相壽因爲貪污而被解除職任,自己說曾經在唐太宗作秦王是在他手下工作。皇上可憐他,想讓他重新歸來擔任(職務)。魏徽規勸說:“秦王身邊宮內宮外的故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賴親情私交,足以使善良的人害怕。”皇上開心的接納了他,對相壽說:“我今天總秦王,是一府的王,現在居於重要的地位,是整個國家的主人,不能夠獨自偏私故人,魏徽等大臣所堅持的是對的,我怎敢違背!”皇上賜他帛之後打發他走,相壽流着眼淚而去。

94、孟子對滕文公

原文: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爲也。”

翻譯: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夾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侍奉齊國呢,還是侍奉楚國呢?”

孟子回答道:“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護城河,築牢城牆,與百姓共同守衛,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這樣就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