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高中文言文被動句

高中文言文被動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高中文言文被動句1

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於”“爲”“爲……所”“見”字表被動句。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高中文言文被動句

(1)沒有標誌詞語,意念上的被動。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被……所感動。

(2)有標誌詞語

a “爲”表被動: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

b “爲……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爲所吞”即“被……吞掉”。

c “於”表被動:管夷吾舉於士“舉於……”即“在……被舉薦”。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構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於“不是……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當於“對……該怎麼辦”“把……怎麼樣”,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3)“以……爲……”相當於“把……當作……”例:以叢草爲林,以蟲蟻爲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

(4)“何……爲”相當於“爲什麼要……呢”,“爲什麼會……呢”,例:此何遽不爲福也即“爲什麼不會變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戰。

附:高中文言文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爲”“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判斷。

(1)“爲”表肯定判斷,可譯爲“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爲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爲“是”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爲“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爲“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例:斯是陋室,惟吾德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爲“不是”非天質之卑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戰,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高中文言文被動句2

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說表示的行爲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說表示的行爲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現代漢語一般用被引進主動者,但文言文表被動的方式較多,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用於爲爲所見被字表被動句。

第二種情況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來推斷。

(一)用於爲爲所見字表被動句。

A、靠於引進主動者。

1、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赤壁賦》)

譯: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B、在動詞前加見,表被動。

1、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譯:而燕國被欺凌的恥辱就可以除掉了。(《鴻門宴》)

2、漸見愁煎迫。譯:漸漸被(顧念母親從此孤獨無靠的)憂愁煎熬壓迫。(《孔雀東南飛》)

C、在動詞前加介詞爲,表被動

1、父母宗族,皆爲戮沒。譯:父親、母親和宗族,全被殺戮或沒收爲官奴了。(《荊軻刺秦王》)

2、吾屬今爲之虜矣!譯: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鴻門宴》)

D、用爲所或爲所連用結構,表被動。

1、爲仲卿母所遣。譯:被焦仲卿的母親休棄。(《孔雀東南飛》

2、吾屬今爲之所虜矣。譯:我們這些人都會被他俘虜。(《鴻門宴》)

3、若屬皆且爲所虜!譯:你們這些人都將被被他所俘虜!(《鴻門宴》)

E、用被表被動。

1、今日被驅遣。譯:今日被休棄。(《孔雀東南飛》

2、仍更被驅遣。譯:想不到還要被驅遣。(《孔雀東南飛》

3、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譯:秦王又擊殺荊軻,(荊軻)受了八處傷。(《荊軻刺秦王》)

(二)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

1、婦女無所幸。譯:婦女沒有被寵幸。(《鴻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