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閱讀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語文閱讀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閱讀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閱讀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語文閱讀的教學反思1

閱讀學認爲:閱讀教學的直接目標是培養閱讀能力,間接目標是發展思維能力,潛在目標是陶冶思想情操。閱讀學把“閱讀能力結構”視爲學術焦點和教學綱要,認爲閱讀智能是閱讀能力的主幹結構,閱讀知識是閱讀能力的基礎結構,閱讀情志是閱讀能力的動力結構。新課標“總目標”的第7項,對閱讀教學的表述爲5句話,突出了“自讀能力”,特別是“良好語感”的培養,體現了閱讀智能、閱讀知識、閱讀情志的多元目標,強調了多種閱讀方法的綜合運用。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有這樣的課堂設計:首先選取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先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或是讓學生感悟文章的優美,而最後的一個環節裏常常會不失時機地將“讀”引到“寫”,即所謂“讀寫結合”。要求學生模仿文中的片斷或課文的某種寫法,自己也完成一篇類似的作文,有的要求當堂完成,有的會佈置成課後練筆作業。對於這樣的課堂設計,我們大多數的教師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爲這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教者能通過課文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技巧,通過一堂課讓學生有所得,這似乎不應該有什麼非議。但我們再深入地思考一下,這樣的教學設計其實傳達了教者這樣一個教學目的: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幫助學生學會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或特色,並能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去。也就是說,儘管表面上看,這是一堂新課文的閱讀課,其實卻是寫作技巧的學習、指導課,最終還是把閱讀放在了寫作附屬的位置,讓人覺得“讀”是爲了“寫”。而類似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比比皆是。所以表面上看,在語文教學中,一個學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閱讀課,但事實上,解決的問題是否是學生在閱讀中本身存在的問題呢,是否閱讀課真正“閱讀”了呢?

這不由得又讓我想提出下面這些問題:是不是每篇課文學生都會摹寫了,每種技巧都學到了,學生的作文關就過了,就能寫出“言爲心聲”的優秀習作了呢?是不是讀了就會寫,講到閱讀就一定要和寫結合起來呢?是不是僅僅一堂課的對某篇課文的閱讀就能把這位作家寫這篇文章的寫作技巧領會了呢,我們追求的是形似還是神似?即使我們暫不去討論這些問題的是與非,那麼這些現象是否存在呢?我只想說,在我們的教學中,是否功利主義、急功近利的現象較嚴重呢?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閱讀就應還它本來應有的重要的地位呢?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不但不能成爲寫作的附庸,反而應有着比寫作更重要的地位。在人類社會進入到信息時代的今天,每一個人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寫作水平,但卻應有着過硬的閱讀能力。不會閱讀的人,不但無法勝任任何工作,甚至連起碼的生活都會有問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我們也常常對閱讀教學進行反思,但大多停留在閱讀技巧、閱讀數量這些表層現象上。那麼,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是怎樣的呢?

  我認爲首先我們要明白,閱讀課我們該教給學生什麼

既然閱讀不僅僅爲了寫,那麼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應如何把握閱讀教學的方向呢?這就要從社會對閱讀的要求出發進行研究。傳統的閱讀教學從文章學的目的出發,教讀一篇文章是爲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現方法、語言特色;從語文知識出發,是爲了弄清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然而現代社會,閱讀的主要目的則是爲了獲取信息和知識,發展智力,充實精神。因此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就告訴我們,“讀”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義。不學會讀,我們如何在信息量急劇膨脹的信息時代去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沒有閱讀,從古至今一切科學的論斷、經典的美文、精闢的思想如何被我們吸收併發揚光大?不重視讀的教學,一切該具備的閱讀能力又如何被學生掌握?

那麼閱讀課又該如何體現出閱讀的特點呢?新課程標準明確地向我們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師生的雙邊活動應緊緊圍繞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來展開,不可脫離文本的閱讀來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閱讀材料。新課程標準還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具體來講就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這些能力絕不是一、兩節語文課的教學就能實現的。這種閱讀要求事實上已經是對學生進行綜合文學素養的培養,絕不是簡單的只要讀懂就行了。

另一方面閱讀是一種心智過程,這種過程是一種智力技能的體現,所以還要求能準確而迅速地從書面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閱讀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閱讀,就必須對閱讀者閱讀的速度、方法,選擇、篩選閱讀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閱讀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等綜合能力都提出相當高的要求。這些訓練也只能貫穿在日常教學中逐步完成和提高。

顯然,以上所講的內容應該是閱讀課要教給學生的最基本的內容。閱讀課不但不是“寫作”的附屬物,它的意義比寫作更深遠。更重要的是,這些閱讀技能的掌握它關係到閱讀者個人的可持續性發展潛能,關係到閱讀者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前景。作爲語文教育者,我們責無旁貸要讓我們的學生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的閱讀能力。

  其次,我們要克服閱讀教學中的功利主義思想

要克服閱讀教學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要對閱讀課優劣的評價有個明確的指導思想。閱讀課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各種閱讀的方法,培養靈活運用各種閱讀方法的能力,達到學會閱讀、學會分析、學會鑑賞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能深入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閱讀他人的作品,來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增加對生活感受的積累。

因此,要讓閱讀教育迴歸其本位,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施閱讀教學。把課程標準中對閱讀的要求逐項落實到位。

至於在閱讀與感受的基礎上,能否把自己的體會講出來,能否進一步學會作者的藝術手法、表現手段。北大的王富仁教授對這個問題,曾發表過這樣的看法:感受和表達並不是一回事。學習文學作品,只要求學生理解他們現在能理解的東西,理解的東西不能馬上表達出來,也是很正常的。學生的學習,是爲他們的整個人生做準備,不需要也不可能現在都表達出來。他們現在的感受即使很朦朧,隨着人生體驗的豐富,將來逐漸會變得清晰起來。學生一旦有了觸發點,你要他不表達也不可能。語文可能上到這種程度,就是成功了。

所以,閱讀對一個學生的影響並不是立竿見影能體現出來的,他會隨着學生閱讀的增加、人生閱歷的豐富在適當的時候凸現出來。

  第三,把新課標對閱讀的要求落到實處

學生語文水平不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閱讀太少。呂叔湘先生曾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總結爲“少、慢、差、費”,即閱讀數量太少,閱讀速度太慢,閱讀效率太差,閱讀時間太浪費。作爲一名學生,在12年的語文學習後,仍不能自主選擇閱讀,沒有一定的閱讀速度,達不到一定的閱讀數目和積累,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大缺憾。而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有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特別把多讀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過朗讀、誦讀、背誦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的語感,豐富語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蘊。

然而,僅僅靠課本及課堂上的閱讀就想要想實現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是不現實的。爲了加強閱讀,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背誦篇數和課外閱讀量,並增加了閱讀推薦篇目。語文課程標準更強調了要重視閱讀,要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逐步學會欣賞,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對閱讀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標,並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

語文課程標準爲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它將課內與課外的閱讀統一了起來,不再把閱讀範圍縮小在課本所侷限的文章內。然而這些課內外的閱讀任務與目標又非僅僅幾堂語文課所能完成的,這就爲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不僅閱讀教學上的理念要更新,方法與手段也要相應的調整。

要讓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要求與閱讀量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在教學上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們要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冗長而瑣碎的分析,以教給方法和培養能力爲主,幫助學生學會分析、理解、感悟,將多餘的課時用於指導課外閱讀。每週我們可以抽出一節課,把學生帶入閱覽室上閱讀課,指導學生自由選擇閱讀,學會爲自己選擇的研究課題查找相應的資料、積累資料,學習寫摘記、做卡片,學習篩選信息等。在閱讀的基礎上,儘量培養閱讀的反饋能力,學會小組交流,訓練把讀的內容用精煉的語言複述並儘可能的談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在寒暑假,可以把名著分階段佈置給學生回去有計劃、有目的的閱讀;在閱讀前,老師可作一些相應的關於這些名著的講座,教給學生評價、鑑賞的方法,讀後可以開展書評、讀後感交流活動,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水平。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運用課本的配套材料,如《自讀課本》、《古詩文誦讀》,將這些該讀與該背的也落實到每一學期甚至每一天,真正體現每天都有閱讀,每天都有積累,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學生最終能在老師有步驟有計劃的安排下做到增加了閱讀的量,也提高了閱讀的質。

這樣的閱讀,既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不養成對老師的依賴。大量的有指導的閱讀,並且是精品的閱讀,必能提高學生綜合的文學素養。所以閱讀教學能否落到實處,決定了一個學生基本的語文水平。

  第四,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心理

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談不上自覺學習,更談不上閱讀能力的提高。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彙集人類文明的寶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閱讀使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在這裏他們可以自在地漫遊童話王國,參觀未來世界,可以隨時與偉人見面和英雄交談……從而喚起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醜惡的憎恨,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插上理想的翅膀,獲取奮鬥的力量。而在學校裏閱讀能力強,能說會道的學生,大多也是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愛看書,多看書,看各種各樣的書的學生。良好閱讀心理的培養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一個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檢查,會發現一些平時閱讀水平不差,但測試時卻反常的學生,這些學生大都有虎頭蛇尾或六神無主的不良心理表現。前者是一看題目難度不大,自以爲穩操勝券,急忙中答錯了答案;後者一看題目繁難,便處處小心謹慎,生怕出了亂子,結果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口,平時的功夫全無蹤影,弄得腦子一片空白。這兩種情景,前者男生居多,後者女生居多。要治好這類不良的閱讀心理,要不斷採用暗示或激勵手段,強化與提高他們的良好閱讀心理,在平時教學中應多教育學生不要患得患失,爲名利所累,成天想着自己能否考上大學。要樹立起足夠的自信心,任何時候都要有“我能行”的信念。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則要嚴格要求,讓學生做到一絲不苟。儘可能地避免各種失誤,在不斷的成功面前,學生纔可能樹立起必勝的信念,才能調整出適應學生自己的最佳閱讀心理。盧森堡曾談過:“不管如何,你們仍然要平靜和愉快”,這也說明我們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中要時刻注意讓學生控制好自己的閱讀心理。

閱讀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學習與不斷付出的過程。只要在語文教學中有足夠的重視,在注意培養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同時又注意培養良好閱讀習慣和克服不良閱讀心理,才能較好的完成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

  語文閱讀的教學反思2

提起閱讀能力,很多老師就自然想到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讀懂篇,就會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爲訓練這些就是培養獨立閱讀能力,這是對閱讀能力的誤解。沒有真正領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做到“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其實讀懂並不錯,問題是閱讀能力不僅僅是讀懂。《語文課程標準》就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他們機械的割裂開來。”這裏說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其它能力。課標還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當然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速讀等能力等。這種綜合能力還被表述爲獨立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是獨立閱讀能力的基礎和核心。

看來,我們在確定閱讀教學目標時,僅僅說“讀懂課文……”是不行的,應該說“喜歡閱讀課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級還應該有“欣賞……”另外,不論是否明確表述出來,教學目標都應該按照不同的年段有“評價……”的內容;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把“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作爲自己教學的目標。這種表述不僅僅有知識與技能,而且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包含有過程與方法,是三位一體的目標表述。

  語文閱讀的教學反思3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能力,我把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爲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讚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創設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爲關鍵。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後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後,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二、引導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於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小組合作開闢自主空間

教師作爲引導者,應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我從很早就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如何使這一組織教學不流於形式我首先給學習小組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我在教學《問銀河》時,我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

(1)我會讀: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可自由讀,也可小組合作讀;

(2)我會問:在學習小組裏提出不理解地方,讓小組夥伴共同交流解決;

(3)我會講:把你讀文後的感受說給小組夥伴聽。長此以往,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在以後的讀文中就會自覺的給自己小組提出學習要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那學習的興趣可想而知就會更濃了。

語文教學中,如能讓學生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後在小組內交流,那學生的學習興趣定會大大提高。《問銀河》這篇課文幾個自然段結構相似,所以我讓學生首先來表達自己美好的心願,然後再選擇相應的段落學習學生在交流中情緒高漲,全班交流時個個躍躍欲試。文章內容就在學生朗讀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師只是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參與其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一個問題提下去,如果不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那將會給課堂帶來冷場。作爲教師不要讓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學生還未充足地去討論,更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與真情流露,教師就草草收場,勢必起到反作用,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對於小組學習的結果,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評價可多方面,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都要有詳細地分析。我認爲作爲教師只要精心付出,學生定會還你一個驚喜。

2、質疑問難,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創造性思維是人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於和善於質疑問難。中國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學生善於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

課堂教學是屬於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三、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點

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教師在語文學習中應多提供學生活動的機會,在語文學習中注重學生說的訓練。還可將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因爲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希望老師給予他們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華。例如我在教學《螞蟻和蟈蟈》一課時,我就採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小組合作進行故事情節表演。小組間再展開比賽。學生在表演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自主學習。因爲要表演,學生得仔細揣摩小動物們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從更深一層理解課文內容,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自主學習使新課程標準真正進入課堂。我們的課堂充滿樂趣,纔會使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學習任務,使真正的創新思維火花常開不敗。

  語文閱讀的教學反思4

在現代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已經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凸顯出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一些不受重視的問題也越來越爲我們所關注。面對不斷更新的教育觀念,一些傳統的教育方法和觀念顯現出了不適應性,並且有必要將其提到一定的重視程度。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漸漸地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缺乏有針對性地閱讀的機會,如果這種狀況長時間地發展下去,非常不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指讀者從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綜合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爲“學習之母,教育之本”,是語文教學中首要落實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結點。

語文教學實踐是中學教育的基礎,學生必須具有相應的閱讀能力,才能對語文材料進行體會理解,進而習得寫作技能。因此,閱讀教學也直接影響着學習者對其他學科的掌握和運用。

在現實的教育研究與實踐中,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進行知識拓展和延伸的主要方式和內容,是學習者依據已有知識形成自身知識結構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須加大力度研究閱讀教學的一系列問題。

  一、在閱讀過程中,應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習者聽、說、讀、寫能力是影響其閱讀能力的重要因素。聽說能力是學習者整體文化素養的一種重要標誌,而精確、連貫、得體的言辭往往來源於閱讀,閱讀材料往往結合了各種語體色彩文本的精華。學生的寫作訓練首先是從仿文開始的,只有深入地閱讀和研究樣本,才能從範本中汲取有利於形成自身知識結構的營養。因此,多讀是傳統語文的教學經驗。多讀應從質和量兩方面來解釋,語文教學中的多讀,首先是多讀課文。在對教材中的文本進行研讀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矛盾。由於學習者學習壓力繁重,學習時間不充裕,經常不能科學地分配有效的時間。這就要求課程實施者依據教育環境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經驗,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文本的不同性質,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在衆多的閱讀方法中,課程實施者應該把閱讀速度、精讀、略讀能力作爲重點培養的能力,學習者通過不斷的訓練獲得基本的閱讀能力,有速度、能理解、會運用,從而達到新課標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

  二、在閱讀訓練中,要把學生與教師講授的內容結合起來

提高學習者閱讀能力的直接途徑是精讀練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獨立有效的閱讀能力,切實解決讀什麼和怎樣讀的問題。新課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導學生調動自己的能動性。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精讀和講解常常相結合,是從個別到一般的邏輯過程。精講文本是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必須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和信息,用大量的課外知識來引導、補充、豐富課內文本,是延展閱讀範圍、豐富學生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

1.學習記敘文本材料時,蒐集相關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識,使學生從一般的角度獲得理解與運用的方法指導。

2.講述古典名著時,介紹一些生動、有趣、新鮮的具體材料。如《送東陽馬生序》中,可以蒐集一些與宋濂有關的歷史知識和人物背景,引發閱讀者的興趣。

3.介紹與課文分析講解有關的材料,以加強講讀作用,讓學生在講讀前參考閱讀,用少量的時間來完成大量的閱讀內容,並培養學生自讀能力和對教師講解內容的獨立理解能力。

4.鼓勵學生蒐集大量的對教材文本有補充說明作用的資料,使學習者在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更加完整豐富地認識、理解和把握文本。

知識有自身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掌握了這些關聯,可以使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在不斷的閱讀訓練中,應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教學中,教師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針對學生閱讀時出現的不能流利地朗讀、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等問題,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勤於動筆、畫要點、編提綱、摘佳句、作批註、寫心得等,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

1、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細讀方法的培養

精讀過程中的總覽、細讀、復讀三個環節中,細讀最爲重要。細讀時應利用各種符號和簡便的方法,在這一環節上,可根據不同情況,因人而異。

細讀的另一種重要方法是編寫閱讀提綱。每篇文本都有它自身的結構,每段中又有不同的層次。把不同的段落部分科學地加以組織排列,有助於提綱挈領。閱讀時要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地研究和理清文章脈絡,這樣纔有可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題,爲精確理解和體會文本打下基礎。只有學生真正深入地理解了文本,他們纔有可能自主編寫閱讀提綱,而教師的指導,更是在幫助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

另外,還應培養學生養成做摘記、寫讀書筆記的良好閱讀習慣。細讀實際上是一個學習者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研究的複雜的實踐過程,不可能簡單完成,要反覆斟酌,才能找出文章應該圈注、摘記提要的部分。因此,教育實踐者應該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切不可急於求成,揠苗助長。

2、在閱讀過程中應加強朗讀訓練

語言就是深刻思想的表達,朗讀是內在情感的發聲。學好語言,是爲了能夠更加精確細膩的表達思想和情感。因此,要掌握語言表達的要領,一定要在朗讀上下苦功夫,以掌握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力度和層次。一個精彩的文本,如果只停留在默讀的層次,很難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和真諦,自然也就很難掌握表達這些思想和情感的語言。應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朗朗上口,只有這樣才能在運用時,做到自然奔涌而至。

朗讀不僅是表達、表演,而且也是對文章的重新寫作。具體的朗誦操作,把朗讀者的思維和想象力都轉化爲對字句和語段的獨特處理。因此,它可以培養朗讀者的文化素質、藝術修養、知識情趣,培養朗讀者把握文字語言信息以及駕馭語言發聲的能力。教學實踐中,閱讀教學往往是從激發閱讀興趣開始的,範讀在教學過程中應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選擇精妙的範讀方式,可以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充分的提高。如有的教師在《皇帝的新裝》中所作的練習就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閱讀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講究閱讀的科學性,纔有資格談閱讀的藝術性。將合理的閱讀方法巧妙地運用於語文教學中,是語文教學成敗的關鍵,也是其他各門學科的基礎。所以說,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可謂“讀”佔鰲頭。

  語文閱讀的教學反思5

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善於閱讀、不懂得如何學習的人。教學中我發現,最令學生頭疼的就是課外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

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應緊緊依靠語言文字的土壤,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學生在品讀文章時,要對文章的語言反覆理解、體味、推敲,對語言意蘊進行深人的探究,透過語言文字窺見其思想,領悟其精髓。

新課標把重視學生質疑放在了改進閱讀教學的首位,正確反映了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也是對前人經驗的科學運用,爲我們指出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可行之路。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學貴有疑”。“疑”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爲它是大腦思考、分析的產物。學生如果能在閱讀課文時不斷提出疑問,說明他一直在積極思維,對課文的理解在不斷加深。“讀是用眼睛來聽”。

葉聖陶老人早告訴我們聽過之後就該思考。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對此,古人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如“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古人也有自己在這方面的實踐,宋濂就強調自己除了“遍觀羣書”,還向名師“援疑質量”。古人的這些理論和實踐都給我們以這樣的啓示: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善於質疑,進而釋疑,達到領悟問題的目的。

爲了促進學生認真讀書,提高閱讀質量,我們語文組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讀書活動,如“古詩朗誦會”、“講故事比賽”、“童話化裝表演會”、“文藝節目會演”、“小小讀書討論會”及出牆報、展覽讀書筆記、徵文比賽等形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給閱讀方法,總結讀書成果,交流讀書心得和經驗。通過大量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同時知識增多了,眼界開闊了,詞彙豐富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師講”。葉老的主張是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

  語文閱讀的教學反思6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成績,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聽完高主任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我還有很多需要不斷完善的地方。

講新課之前,佈置作業讓學生提前預習,利用工具書弄懂字詞的意思,並將課文至少讀5遍,利用自習時間帶領大家齊讀課文,再開始新課的講解。我忽略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是否進行了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是否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

在閱讀教學中,要適時調整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教師提出有點撥作用、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老師的提問學生沒有辦法理解時,就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引導、示範。讓學生按照老師的方式模仿,朝着哪些方面思考。如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剛開始時讓學生利用書本中的話進行概括,逐漸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這樣學生再積極思考問題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提高了,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增多了。

當學生的閱讀理解與標準的理解不一致時,爲了考試的需要,我經常有意或無意地引導學生朝着標準的方向理解,有時甚至批評個別學生的理解是“歪理”。這樣不僅打擊了學生的思考積極性,還打擊了他們的自尊心。現在我意識到教師是學生閱讀的導師,而不是權威,不能代替學生思考,教師應尊重、體驗和理解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而不應該以標準化的解讀去規範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不能只是爲了考試而教學。

  語文閱讀的教學反思7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那麼,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

  一、巧借鄉土資源,讓真實的生活情境得以呈現。

教材中有些話題的內容與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有距離,學生缺乏應有體驗和感受,交際時無話可說。這時,可以根據教材安排的內容,結合本土特色,在課堂上直接呈現或者再現生活中類似教材內容的事件或現象,讓學生直接面對,從而展開真實的交際活動。

在閱讀教學中,農村閱讀條件和閱讀資源很難和城市相比,他們沒有寬敞明亮的閱覽室,沒有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沒有昂貴精密的實驗儀器,但是農村有清泉小溪、有鳥語花香、有民間玩具。面對大自然、面對自己的家鄉,教師首先應該教會學生“讀什麼”,引導學生學會選擇“書籍”。小學生讀書,得從培養興趣入手,選擇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書籍,讀好書,讀經典。在“讀什麼”解決好之後,便應該注重“怎麼讀”。教師可以和學生走出去,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親身體驗農村優美的自然風光、民間語言、民風民俗,書本中描述的現象、事實、問題,通過對農村生活的體驗找到答案;相反,生活實踐中疑難、困惑在書本中得到解釋。無論何種文體,均可以在實踐體驗中找到契合點,在老輩們口傳的故事中去玩味寓言所蘊含的意味深長的道理,體驗勞動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和智慧高尚的道德光芒;在潺潺的流水、陣陣的花香、小鳥的啼鳴中去品讀散文精美、流暢的語言,感受家鄉如詩如畫、斑斕醉人的美景。在民間社火、廟會中去感悟神話故事中主人公神祕非凡的本領,在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令中詮釋國學經典,解讀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這是對農村有限的閱讀資源的擴展,也是對閱讀環境的利用,生活本身就是一部讓人閱讀一生的百科全書。

  二、活用鄉土資源,讓虛擬的生活情境得以創設。

話題與交際情境需要互相適應。有些話題單從內容上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可能沒有距離,但如果在課堂情境下交際,學生無法產生說的慾望,有話不想說,距離便由此產生。這時,我們可以創設虛擬的生活情境,引發交際的需要,以消除距離。一位老師在上完《鼕鼕讀課文》後,告訴孩子們,鼕鼕最近很鬱悶,因爲她的爸爸媽媽又外出做饅頭了,她又成了一名留守兒童。作爲她的朋友,你要怎麼來幫助她呢?接着讓學生先在小組練說,然後全班交流。由於創設了具體的虛擬情境,孩子們打開了話匣:“我要打電話給鼕鼕的媽媽,讓媽媽來安慰她。”“我想和幾個同學一起到鼕鼕家,我們陪鼕鼕玩遊戲,這樣她就會開心啦!”“鼕鼕,我在‘巧巧手’上學會了做布娃娃。我想做一個布娃娃送給你。晚上你可以抱着她睡覺,這樣就不會寂寞了。”

課堂教學是屬於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有效運用教學資源,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