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語文《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登鸛雀樓》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語文《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

小學語文版語文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體現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把語言內化爲自己語言的過程。針對語文課的語言學習,應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當然是用"心"讀書而不是用"嘴"讀,然後把語言加以內化爲自己的東西,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薰陶的過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語文教學要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語感爲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爲"經",以字詞的訓練爲"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三重"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後,對此我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學情調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髮展的趨勢,而且要了解並熟悉學生髮展中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整體學生的發展,拓寬發展的格局。因此教學是溝通師生之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瞭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瞭解學生知識背景

通過一學年的學習,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是一種智慧的結晶體,蘊藏着很深的哲理。通過調查發現,這些孩子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簡單地、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生字都不認識,字音都還讀不準,字形搞不清楚,對於詩意及其蘊含的道理根本就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通、讀順、讀好、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瞭解學生能力

二年級學生通過自己以往的學習,已經初步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學習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如:老師範讀,小老師領讀。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瞭解學生的需求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願意勇敢地站起來爲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板塊中,我利用遊戲形式即"給他們找朋友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鑑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繫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模塊,作爲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使圖、文、聲立體同時輸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去感悟古詩,使書本上的知識得到內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本節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並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體其情、悟其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着,按學生的意願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然後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不過,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穫。通過討論、試教,我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說明凡事都在發展,我也會不斷鼓勵自己,用取得的收穫增強自己的信心,用發現的不足作爲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我要將它作爲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鑽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語文《登鸛雀樓》教學反思2

雖然課上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卻從中收穫了很多。下面就先說說我的收穫吧。

一、教學以識字爲主

對於一年級學生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識字,文本是識字的載體,識字是文本的依託。在教學中不能孤立的把識字和理解文本分開,但也不能重文本輕識字。所以在這節課上,我先讓孩子們自己讀詩,給他們展示的機會,對於課前學習予以肯定;然後讓他們將生字對照拼音對號入座自學生字,再以“老師考考你們”爲由引入生字的認讀,從帶拼音到去拼音的詞語認讀,再到單個字的認讀,難度一層層加深;最後把“生字寶寶送回詩句中”,生字迴文,做到在詩句中準確認讀生字。在認讀生字的過程中,我還設計了讓學生“自己認讀”“指名讀”“小老師帶讀”“我當小考官”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設計情景,以圖代講

一年級的孩子第一次真正地接觸古詩,如果枯燥的逐字逐句理解詩意,學生一定會對古詩失去興趣。在教學理解詩意一環節時,我設計了隨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的情景,先讓學生觀察書上的插圖,然後在黑板上畫出看到的:山、太陽、黃河等,並結合多媒體出示圖片,幫助學生悟詩意,進而引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詩句。由於低年級的學生還以形象思維爲主,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以圖畫吸引學生的興趣,避免了枯燥的講解,在觀察中發現,在圖畫中理解、悟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較好。

三、寫字教學不容忽視

識字與寫字是不容分割的,在識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工整的書寫生字,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對於本課的4個會寫字,我從識記字形、擴詞運用、指導書寫等幾個方面進行引導。在指導書寫時以學生觀察、老師範寫、學生書空、練寫、展示一順序進行,抓重點字指導。

以上幾點是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點滴啓示。當然,在這節課中更有許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1.生字教學中,只是一味的注重過程與形式,而忽略了學生真正的需要。這首詩中“盡”“欲”“更”等字比較難讀,學生經常出錯。在教學之前沒有充分的預設,致使學生讀音不準。此處可以改爲:在出示帶拼音的詞語時,這幾個字製作成點擊變色,讓學生重點認讀或拼讀。

2.在檢查生字認讀過程中,單個學生展示機會較少,沒有做到“每生必會”。

3.對於詩句朗讀指導,我計劃以“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語感”這一過程進行,但其中節奏朗讀指導一環沒有收到效果。此環節我以教師範讀,學生髮現、模仿爲主,逐句進行指導。耗費的時間很長,但是沒有強調停頓節奏,導致學生的朗讀沒有提高。

4.寫字教學進行的不紮實。本課的4個生字學生已有了認知經驗,應把重點放在如何把字寫規範上。但在教學中爲了突出記字方法的多樣,在教學“裏”時耗費了大量時間。使寫字環節顯得很匆忙,而且沒有抓住重點。雖然預設中是指導“入”的書寫,但在課堂上,欠缺教學機智,完全依從學生的思路,沒有準確的把握重點,使學生課堂學習效果不高。

5.不能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這一點也是我最值得反思的。教學中缺少教師應有的沉穩,只是注意了教學的過程,而不能關注所有的學生。課堂是老師的課堂,課堂更是學生課堂。只有過程,而學生沒有參與或沒有完全參與,都不能算是有效的課堂。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逐步鍛鍊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更加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一年級孩子正是習慣養成的階段,有效的組織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爲重要。

一節課的教學,雖然失誤頻頻,但是我卻感到欣喜,因爲有失誤纔會從中學習經驗。我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練中,我會學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