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集錦12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集錦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集錦12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1

今天,我教學了《槐鄉的孩子》這篇自讀課文,因爲是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讀了一遍課文,讓他們找出並且概括出槐鄉和槐鄉孩子的特點,學生們在讀,也在找,但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學習的自主性不強。課後我認真思考了一下覺得提問方式帶有一種強制性,就是讓學生去找,而且提問有點繁瑣,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如果以一個“誰?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的方式讓學生整體地去把握課文的內容,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就會很自然的找出那些答案,我也就完成了自己的目標。我想,在對閱讀課文的教學中,以後要形成一個規律,就是先讓學生去整體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後去把握課文的.脈絡,再去分清課文的層次,我覺得這方法很好,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領悟能力。這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是品讀課文,我先讓學生們自讀感受,然後請學生個別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其他同學來點評。個讀和學生點評後,應該及時做到反饋後的指導,這一點我沒有做到,我覺得在這時,老師也可以示範讀,而且讀的形式還要進一步多樣化,男女比賽讀,小組比賽讀。只要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就行。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放在首位,教學,提問等都要從學生出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這是我這一節最大的感受。

這堂課後,自己覺得上得不是很成功,有點懊惱,但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認識到自己該努力的方向,而且還聽到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去努力的實踐並且積極的去摸索,迅速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讓學生更好地學習。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2

《槐鄉的孩子》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的孩子們純樸勤儉、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採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們卻從中獲得了快樂,他們的童年生活也因此變得豐富而充實。這也是一篇略讀課文,在三年級纔出現第一次,在課堂學習時,我準備採用半扶半放的形式,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爲樂的特點。

因爲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爲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幹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幹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幹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隻看到點,看不到面。

反思本節課,我覺得對我們班上的孩子也可以進行適當的熱愛勞動的教育。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和小皇帝,連一些自己力能所及的事情也要大人們代勞。爲此,在學習《槐鄉的孩子》這一課,我還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爲樂的特點,主要讓孩子體會到“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以此來調動孩子們勞動積極性!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3

片斷一、回憶舊課,凸現差異,激發動機。

我們學習了《爬天都峯》一課,體會到了課餘生活有許多樂趣,請你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麼樂趣?”

在學生回憶交流後,教師提出問題,揭示一種與玩樂、探疑、健身礪志等不同的快樂:“你有沒有品嚐過勞動的快樂?就有這麼一羣孩子,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掙錢交學費,同樣生活得快快樂樂。那他們的快樂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新課──《槐鄉的孩子》。”

當今的獨生子女很少參加勞動,勞動的快樂對於他們來說更是不可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突出了與其他課餘生活樂趣的差異,引發了學生內在的認知衝突,順勢導入 新課,他們便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片斷二、分角色朗讀,組間比賽,促進感悟積累。

課文第三段對槐鄉男孩、女孩採槐米勞作的情形寫得很細緻,是課文精彩之筆,重點之處,是需着力感悟積累的部分。爲了調動學生讀悟的積極性,故安排學生組內分角色朗讀,組間進行比賽。

根據教室內座位安排,以一個小組爲一個合作單位,組內練習分角色朗讀,然後組際比賽。教師安排分工合作方法:第三段的1—3句各小組齊讀,第4—5句寫槐鄉男孩的,由小組內男生讀,第6句寫槐鄉女孩的,山小組內女生讀,最後一句小組齊讀。練好後小組間比賽。

教師交代方法後,學生組內合作,小組競爭,讀悟替代了教師的分析講解。角色替換的'意識認同,競爭帶來的推助力,自然會更有利於實現優美語言向心靈的浸潤內化。

片斷三、賞讀評析,深化感悟,總結提升。

“你喜歡課文裏哪些句子,請用筆畫出來,練習一下多讀幾遍,然後全班交流,並且說說爲什麼喜歡。”

在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入的理解後,讓學生賞讀課文,可促使他們從語言與內容的結合上進一步加深感悟。“通過對課文多次誦讀,我們認識了槐樹,認識了槐鄉的孩子,那麼你有些什麼感受呢?”

“快樂不只來自於休閒、享樂,沒有勞動就沒有收穫,沒有勞動就不能享受。同學們,讓我們也像槐鄉的孩子一樣熱愛勞動,去品嚐勞動的快樂吧!”

學生暢談感受,教師點題總結,在學生心有悟而不能言或言不盡時,教師以簡練的語言恰當地點示,學生也許瞬間會覺得心靈敞亮,精神得到一次昇華。

益知啓智、浸潤內化語言、提升精神,經過精心選擇、打磨的優秀語文教材應該具備這樣的整體價值,教者應該通過精心設計及組織教學過程 去實現之。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4

師:孩子們,讀了《槐鄉的孩子》一文後,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

生:可愛。

師:你從課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寫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呢?請再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並用線把它們劃出來。

師:找好了以後和同桌相互交流。

師:好了,咱們大家在一起交流吧!

學生彙報。本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彙報的都是課文第3段中的這句話:"女孩有的彎腰撿着,兩條辮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飛舞着;有的往籃裏塞着槐米,頭一點一點的,像覓食的小鴨子。"極少學生彙報別的句子,而且學生找到的基本都是外貌描寫的句子。

交流到這,我們便發現了問題。儼然,本教師的`一個“可愛”便把學生們給嚇住了。到底什麼是可愛?因爲多數學生還停留在外表、外在的表現上,所以很多同學都是劃的這幾句話。

鑑於這位老師的經驗教訓,我思考了一下,把她的那個問題改了一下,在我班又取得了另一番效果:

我:孩子們,讀了課文,槐鄉的孩子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呢?

學生讀完課文後嘰嘰喳喳就說開了:

生1:我覺得槐鄉的孩子很勤勞。

我:你從書中哪句話感受到他們很勤勞?

生1:我從第三段的"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揹着水葫蘆,帶着乾糧,沒等雲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也就是說,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他們真勤勞。而且當時的天氣非常熱,動物們都熱得受不了,可他們還是去摘槐米,我覺得他們真了不起!

我:課文哪些句子描寫了天氣很熱?

生1:雞熱得耷拉着翅膀,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這句話說明天氣真的很熱,要是我,肯定躲在家裏吹空調、吃雪糕。(衆生笑)可槐鄉的孩子不怕熱,還去摘槐米,我很佩服他們,他們太勤勞了!

我:說得真好!別的同學還有想說的嗎?

生2:我覺得槐鄉的孩子很自立,第二段寫到"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5

課文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從中獲得快樂,使孩子們的童年生活變得豐富而充實。本課在處理文本內容時,用了一課時,(作業例外)閱讀課文把學習的權利交給了學生,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課文。本人認爲本課的教學指導還是比較務實的。槐樹對於我們農村孩子來說並不陌生,只要學生查資料就能瞭解槐樹的生長特點,無需老師作太多的指導。最重要的是槐樹下的故事。本單元都是體現孩子課餘生活的樂趣,每篇文章的語言都很優美,也是學生走進寫作的一個亮點模式。

這篇課文的語言樸實,讀起來輕快,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在作者的筆下,本來是辛苦的勞動,卻變得輕鬆快樂。在授課時,本人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學生一步步的完成。如:

1、讀了第一自然段你能看出槐鄉孩子對槐樹有一種什麼感情?

2、勾畫描寫槐花的特點的句子,槐米有什麼用途?

3、第三自然段作者描寫了三種動物有什麼作用?(重點)

3、那些地方能表現孩子們的歡樂心情。

4、孩子們勞累了一天爲什麼還帶着甜蜜的微笑?(重點)

5、槐鄉的孩子可愛嗎?爲什麼?(重點)

在教學的重點點撥中,運用了句子比較突出重點。如: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雞熱得耷拉着翅膀……狗……蟬……)在點撥的過程中適當提示這是一種寫作技巧“襯托的手法。”比如,寫要下雨了,“狗、樹葉、知了……”這都是襯托下雨前的悶熱。這裏本人重點引導了,因爲在寫作中,無論是中段還是高段學生,最基本的寫作技巧還是要掌握。如,要體現天氣很熱的句式:花兒(熱得收藏起了笑臉),星星(熱得躲進了雲層),小花貓(熱得直趴着喘氣),可是老師(仍然還在燈下批改作業)。描寫天氣冷的句式:今年的天氣特別冷。田野的蔬菜______,街道小院的水管______,就連那水泥地板也______。

怎樣培養獨立閱讀能力,是本人在本課教學中的一個首要環節。如:準備好工具書,詞典字典等。閱讀時不走馬觀花,要仔細地讀,重要的地方勾勾畫畫,從而瞭解課文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覆讀,細細品讀,每句斟酌,體會每段表達的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再次閱讀,覈實閱讀中老師所出示的閱讀要求。從而把課文理解得更透徹。課後練習,寫一種植物或一處景物,並寫出此處所發生的趣事,傷心事等。(學生作品略)學生習作是較成功的,因此而得到同行們的認可。

爲了拓寬學生閱讀知識,同時也體現閱讀課的實質意義,注重字,詞、句、段、篇的'訓練落到實處,本人出示了與本課有關的四字詞語。

勞而無功勞苦功高歸根結底張燈結綵勞民傷財勞師動衆結伴而行結草銜環滿不在乎滿面春風滿腔熱忱滿城風雨

讓學生自己去積累文本中的“的”“地”字短語,並安排抄寫習作。即使課文中的知識處理不足也可以通過這種有效的作業方式足以彌補了。

“品讀”是本文的重點,但爲了學生閱讀量的增大,讓學生選讀欣賞,抄寫文中美句並仿寫句式。如:槐鄉的孩子離不開槐樹,就像海邊的娃娃離不開大海,山裏的孩子離不開石頭。

仿寫:1、(我離不開媽媽,就像河裏的魚兒離不開水,田裏的禾苗離不開肥沃的土壤。)

2(我離不開學校,就像幼小的孩子離不開媽媽的懷抱,大山的人們離不開大山的土地。)

總之,本人堅信,如果閱讀堅持這樣做,相信自己的教學效果差不了多少,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務實。只有腳踏實地的教學,樸實的教學設計,會逐漸創新的。總歸一句,語文教無定一,自己的學生,因材施教方能是根本。《三年級語文上冊《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之八》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6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閱讀課文。教學時儘量放手,多給學生朗讀,思考,質疑,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不論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是對語言體會和品味,都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儘量由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

教學時,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什麼樣的課文是略讀課文和怎樣學習略讀課文,使學生明確這一類課文的學習要求,並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

在教學時我是這樣做的:

1、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查字典讀準字音。

2、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槐鄉的孩子可愛嗎,你是從課文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記下來,準備和同學討論。

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是一個統領全文內容的問題。通過學生充分的討論與交流,使學生明確槐鄉的孩子是可愛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他們勤勞懂事,從小就知道分擔父母的辛勞,不伸手向父母要錢,靠自己的勞動換取學費。

2、他們吃苦耐勞,以苦爲樂,有很強的自立精神。

3、採摘槐米雖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們以苦爲樂;這從對他們唱着歡樂的歌,滿載而歸,從他們帶着甜蜜的微笑進入夢鄉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來。課文中有關孩子們的勞動場面,寫得歡快,輕鬆,活潑,一點不給人以辛苦,勞累的壓抑之感,也說明了孩子們的以苦爲樂。

學完課文後,我組織學生說說自己在課餘時間所從事過的勞動,比如參加公益勞動,在家裏幫助家長做家務。先想一想準備說哪方面的內容,想好以後,再說說自己勞動的經過和感受,並把它真實的記錄下來。

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又練了筆,真是一箭雙鵰。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7

教學情境一

師:孩子們,讀了槐鄉的孩子一文後,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

生:可愛。

師:你從課文中那些地方的描寫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呢?請再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並用線把它們畫出來……

接下來這個時間很長----教室裏一片靜寂。學生的反映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怎麼辦,情急之下,我突然意識到,因爲我的一個“可愛”把同學們的思維限制住了。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可愛究竟可以怎麼理解呢?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太抽象,太籠統。這個詞語在稍大的孩子的理解可能會更寬泛一些?於是我靈機一動,馬上改變教學語言。

教學情境二

問題改爲:孩子們讀了課文《槐鄉的孩子》一課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呢?

學生思考後就開始說

槐鄉的孩子很勤勞,書中這樣寫到

槐鄉的孩子,不問自己的父母要錢,會自立

槐鄉的孩子很勇敢,你看男孩敢爬那麼高的樹

槐鄉的孩子不怕熱,起得早……

這是孩子們通過讀課文,自己的.獨特感受。這個問題的設計,就很容易使孩子們思維活躍起來,顯然課堂上一個關鍵的提問是整堂課取得成功的關鍵。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閱讀中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事實證明一個問題的兩個問法導致不同的課堂情景和教學效果。這就告訴我們在新課改的形式下,我們要提高各種各樣的技能.要和學生很好的互動和溝通,就要我們每一位教師認真搞好學習,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發展學生的思維創新出發,那樣我們的課堂纔會變成精彩的課堂,自主,平等的課堂。讓我們共同努力去認真,細緻的去尋找那把開啓學生心靈的金鑰匙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8

《槐鄉的孩子》是自讀課文,因爲是自讀課文,我計劃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了一遍課文,讓他們說說槐鄉孩子的特點。鼓勵學生們在讀中找答案,希望通過這個環節,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但上課時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積極性不是很高。課後我認真反思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老師提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沒有照顧到中下生的`閱讀能力。所以,這些水平的學生由於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就容易分神,學習效果不好。

另外,這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是品讀課文,由於前一個環節設計不好,所以這個環節實施效果也就不好。

一節課下來,使我認識到:備課時一定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中一定要正確面向全體學生,提問要從學生出發,要有層次性,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思維。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9

在新教材中,三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略讀列爲了一個重要部分。怎樣讓孩子們學會自讀,以輕鬆地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呢?我在實際教學中有了一點體會。

在教學《槐鄉的孩子時》,我先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也是略讀教學的第一步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查字典讀準音。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經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這時便進行本課教學的第二個步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槐鄉的孩子可愛嗎,你從課文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時學生便可邊自讀邊勾出自己喜歡的、描寫槐鄉孩子的詞句,與同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老師這時可學生勾畫出優美詞句,朗讀體會,來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充分體育課文情感的基礎上,即可進行本課教學的最後一個步驟:交流體會,學生可和同桌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說說自己在課餘時間所從事的勞動,從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過樣,本課的教學也就輕鬆完成了。

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要儘量放手,多給學生朗讀、思考、質疑、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無論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是對語言的體會和品味,都應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儘量由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10

學習交流,是基於有效的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的基礎之上的。實現有效的互動與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密切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學生認知衝突的`問題與討論性練習,才能夠實現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其次,交流應是雙向的,教師創設有效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或小組討論,在回答問題後,教師應給予有效的反饋,而不是簡單地判斷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與錯,或簡單地予以更正。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交流,還應關注學生個體積極主動的求知、充分的語言實踐活動,這樣“互動”才能落實。在上面的教學片斷中,我設計了“槐鄉的孩子,你是從第小節知道的?劃出句子,讀一讀,說說理由。”這個貫穿全文的問題,讀句子、劃句子對學生來說只要通過讀就能解決的,讓學生覺得學習並不是一件難事,讓學生愉快地投入新的學習。學生自然躍躍欲試,積極尋找答案,在說說理由時,學生同樣爭先恐後,情緒始終處於飽滿狀態,體現出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在讀的同時,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11

《槐鄉的孩子》這篇略讀課文主要描寫了生活在槐鄉的孩子們採摘槐米的經過,讚美了槐鄉孩子純樸、節儉、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勞動是辛苦的.,孩子們卻從中獲得了勞動的快樂。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我採用教師點撥,學生自學的方法,試着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確略讀課文的要求,在主動參與的同時,逐步掌握此類課文的學習方法,達到教師完全放手的目的。

教學時,通過查閱工具書和小組合作學習解決了課文字詞,熟讀課文的的基礎上,我只給孩子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他們可愛嗎?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圍繞問題學生很快找到了相關內容並說出了自己的閱讀體會。如:勤勞懂事,從不伸手向父母要錢,靠自己的勞動交學費;吃苦耐勞,有很強的自立精神;採摘槐米雖辛苦,但孩子們以苦爲樂等美好品質。

整節課下來感覺特別順,不用處處攙扶了,可見教師說多了也許會束縛住他們馳騁的思想。老師應完全可以在充分了解文本意圖的基礎上,指引他們,放手讓他們去讀、去說、去悟。當然,這樣做佔用的時間要比平常多一些,但是我想“磨刀不費砍柴工”長此以往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定會大大提高。同時我也深知這一切必將落實在踏實閱讀的基礎上,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12

本學期的第四課《槐鄉的孩子》是一篇自讀課文,文字生動,字裏行間處處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絲絲縷縷,清淡不絕;意境之美,又如槐鄉孩子們身上透現的勤勞、質樸、善良的品德之美。

因爲是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感受課文,品讀課文。

上課一開始,我從家鄉的樹引出槐樹,從槐鄉引出“橘鄉”“魚米之鄉”。既理解“鄉”,又擴充了生活積累。

課中,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槐花圖片,意在讓學生對槐米感興趣的情況下,抱着濃厚的學習興趣去學習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學習怎樣仔細觀察,有序表達。圖文並茂,講讀結合。

在讀到“八月,天多熱。”這句話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想象在炎熱的天氣裏各種事物的表現,自己在最炎熱的時候的感受。通過調動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既讓他們體會到了槐鄉孩子的辛勞,也讓他們感受了那份快樂。

最精彩的環節是,讀了課文後,我讓孩子們談談對槐鄉的孩子的印象。學生嘰嘰喳喳就說開了:很勤勞──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揹着水葫蘆,帶着乾糧,沒等雲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上小山上了。天沒亮,他們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強──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持之以恆──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很勇敢──男孩敢爬那麼高的樹;懂合作──男孩子爬樹削槐米,女孩子撿槐米;愛學習──通過勞動賺到錢就可以讀書,他們努力勞動,就是爲了能讀上書……

最後我再拓展的環節問學生:“生活中,你從事過什麼勞動,他們給你帶來了什麼收穫和快樂?”學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源頭活水不斷;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顯得厚重和豐富;語文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真正爲學生所喜愛。這節課我覺得上的很輕鬆愉快,我相信我的學生也會有如我一樣的感覺。《三年級語文上冊《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之五》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本文文質兼美,如詩般清新流暢,如歌般富有韻律。因此,“以讀爲主,讀中感悟”是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學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中感受到槐鄉的美、人的美,感受語言文字本身的美,並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中表達美,再現美。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帶讀,通過開放的教學設計,創設優美的情境,把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優美意境,讓學生在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行自我建構。

教學時,我讓學生以遊客的身份走進槐鄉,去觀察,去感受。以“走進槐鄉,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統領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先讓學生在整體上對第一自然段有一個把握。在他們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品讀句子來細細體會槐花的多、白、美、香這些特點。通過“山山窪窪”“坡坡崗崗”“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感受花多色白;通過“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感受槐花的婀娜多姿。

在品讀槐花的過程中,我適時出示槐花圖片讓已留在學生腦海中的畫面漸漸清晰起來。同時伴之以輕柔的音樂,讓學生在視覺、聽覺上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在品讀過程,我注意到了幾個重點字詞的把握,例如三個表示香味的詞語:“清香、醇香、濃香……”以及“浸”這個字,通過對這些關鍵字詞進行推敲,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槐花的美。

課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表達對熱情好客的槐鄉孩子的喜愛。在這一部分,我採用了多種朗讀方式,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讀,通過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體會槐鄉孩子的熱情好客。同時在教學中也抓住了一些關鍵字詞,如“飄”這個字,一個“飄”字中蘊藏着槐鄉孩子的“樂”,因此我在教學時故意設疑,提出把“飄”字換別的字,如“跑”、“走”等等,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從而不遺餘力地感悟、品味這個字。學生在教師的置疑下,透過這個字眼,感悟到了槐鄉小姑娘輕快,輕盈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