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8篇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8篇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8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這一科學知識的興趣,進而主動認識化石的神奇作用,激發學生在課外進一步瞭解化石、探究人類進化、學習科學的熱情。

2、在學習中能瞭解化石的基本知識,掌握一點閱讀科學詩的方法,能運用閱讀的學習方法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美。

3、養成在朗讀中學習詩歌的習慣,能有感情、有韻律的朗誦,能品讀詩中的關鍵詞語,能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學習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傾向,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教學方式】

1、引導學生把握詩歌內容時,應該以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進行。

2、引導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和想象,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創造。

3、利用多媒體介紹有關化石的知識,或引導學生走進博物館參觀,或走進大自然蒐集實物。

【教學過程】

一、激趣

看化石實物或圖片,激發學生關注化石的作用,爲體會詩歌中讚美化石的情感作鋪墊。

二、朗讀

1、自讀,力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聽錄音,進一步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3、分組讀,再次體味,思考、討論並交流:題目中的“吟”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從詩中的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詩的3、4、5節分別從什麼角度來吟詠、讚頌化石的的作用的?

三、品讀

1、再次有感情的齊讀。

2、說說你最喜歡的詩句、詞語或字有哪些?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

四、聯想

結合下邊的兩種情景要求學生說話:

1、詩中說“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2、看圖片及文字。

假如我們就是那一枚小小的化石,沉睡地下億年後,剛剛甦醒,你要向世人講述怎樣的故事、訴說怎樣的心聲呢?

五、整理

試將你所講的故事整理成文章。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運用正確的誦讀方法反覆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精練性、音樂性的特點。

2、感知詩歌內容,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4、掌握詩歌中使用的修辭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學重點:教學目標1和教學目標2

三.教學難點:教學目標3

四.課時安排: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以朗讀幫助理解,在熟讀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積累的生物知識和豐富的想象力,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音樂美,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再品析語言,瞭解這首詩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詩歌,整體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本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的形式介紹科學知識,我們來探討一下,到底介紹了哪些知識?

二、檢查預習:

a) 檢查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讀音和含義。

b) 檢查朗讀情況。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新鮮詞語: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

2.瞭解化石展現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2.學習快速默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之美。

教學難點:

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

課文類型:

講讀課文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法。教師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維以突破重難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示範朗讀帶、投影儀等。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遠古時代某種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由於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時間變遷,最終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瞭解生物的進化,二是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讚頌化石的優美詩歌《化石吟》。(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骸骨 烏有 裹藏 蔥蘢 幽雅 海枯石爛 日轉星移

2.朗讀

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

(1)各自練讀。

(2)讓部分學生示範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3.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後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就詩歌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請你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一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2節,通過一連串的問句,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節,肯定生物進化理論,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節,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爲科學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條件;第5節,經過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生命由低級逐步想高級發展;第6節,讚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第7節,通過化石我們可以瞭解生物的進化。

2.請你說說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裏。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這樣寫,有放有收,前後照應,使全詩結構完整。)

3.這首詩在創作手法上有什麼特色?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顯得自然親切。全詩共4個“你”字,其中三個都用稱呼化石,但第6節中的“你”卻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明確:詩歌的第3、4、5、6節都是化石說的話。當然,學生也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2.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蒐集到的古生物圖片或文字資料,然後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有特色的圖片,並作簡要的解釋。

五、佈置作業

根據自己蒐集到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寫一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文章,字數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書設計:

化石吟

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記錄了生命潛行的軌跡 展現了神祕的遠古世界

自然的神奇 科學的力量 人類的偉大

七、教學後記:

在教讀本文時,一方面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逐步理解詩歌內容,並細心體會詩歌的鮮明節奏,和諧聲調,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另一方面又將學生的目光從詩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學和古生物考古學,以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積極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學。第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爲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4

[文本解讀]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是用詩的形式寫科學內容。全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以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吟”是古詩中的一種體裁形式。在文中有“讚頌”的意思。教學這首詩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理解詩的內容,二是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知識的興趣,進而意識到保護環境,保護珍稀動植物的重要性。

[學情分析]

這首詩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好教材。因而在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想去說。要把語文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結合起來,既學習了語文,又得益於自然知識。教學中採用“朗讀法”和“聯想想象法”,通過反覆誦讀,感受音樂美和情感美;聯繫自然科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想象遠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有關化石的圖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導入。

1、出示始祖鳥化石及其復原圖。(第一張幻燈片)

2、師述:一塊堅硬冰冷的石頭,因保留了動植物的遺體、遺蹟而成爲化石。偉大的科學家們通過科學的推測、大膽地想象,復原出遠古生物原本美好的形態。看來,地下寶藏不僅指金銀珠寶,還指這各形各色的化石。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化石吟》。“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在這裏有“讚頌”、“詠歎”的意思。

二、讀課文,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說說讀後的感悟。

以“這是一首……的詩”說話。

2、指導朗讀。

①教師出示一二節的詩文,示範朗讀。(第二張幻燈片)

②學生仿讀其他各節。

③展示朗讀效果。

3、比較朗讀,體會開頭的好處。

比較原詩和改動的詩,看有什麼不同?(第三張幻燈片)

最早的魚兒沒下巴/最早的鳥兒嘴長牙/

最早登陸的魚兒沒有腿/最早的樹兒不開花

明確:用一系列的問句,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也能起加強語氣的作用;還表現出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求知慾望,感染讀者,讓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一萬年前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的奇妙的故事。

三、合作改寫

1、我們常說寫文章要開篇點題,那麼這篇文章點題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確: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2、師述:是呀,化石開口講了話,幫助我們解答疑難。化石都講了些什麼?我們來探究一下。四人爲一組來合作學習。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詩,根據詩的內容,將詩的語言改爲自己的語言。怎麼說?這樣說: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啊,你的存在,否定了上帝造人、上帝造萬物是多麼荒謬。其實,生命是生物進化的結果。這是你告訴我們的最平凡的真理。

2、學生合作,分組讀詩,討論,說話。

3、學生自由交流。

4、老師小結:通過合作學習、朗讀與改寫,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這首詩歌的內容。那麼同學們知道恐龍、猛獁的故事嗎?給大家講講吧。(隨即補充有關資料與圖片)

恐龍是遠古爬行動物的一種,原來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爲初期發現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比較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有的長達數十米,有的不到一米。有肉食的,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也有在空中飛的翼龍。兩千多年前,它們曾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足跡遍及世界各角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留下無數令人傷感的化石和讓人猜測的迷團。

猛獁又稱古象,作爲大象的祖先,它們體形比象大,嘴裏伸出的獠牙比當代象要長得多,看上去,給人青面獠牙的感覺,而不像現在的大象那樣溫馴。

1901年,人們發掘出一具完整的猛獁化石。猛獁頭骨有損傷,肌肉中有明顯的充血,嘴裏還有沒來得及嚥下去的青草。科學家推測:在遠古的某個秋日,一頭猛獁漫步在河岸邊,不時用長鼻子將青草捲進嘴裏。突然,河岸邊的土層發生坍塌,這頭猛獁毫無防備地陷了進去,但它奮力掙扎總算站起來的時候,又有大批的巖塊砸在它的背上……它就這樣遭遇滅頂之災,陷入深淵中,最終窒息而亡。

四、拓展練習

1、出示魚化石或琥珀化石的圖片,讓學生復原其形象或想象其成因。

2、下面是艾青寫作的《魚化石》比較其與本文的異同。

《魚化石》

——艾青

動作多麼活潑/精力多麼旺盛,

在浪花裏跳躍/在大海裏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埋進了土層;

過了億萬年/地質勘察隊員/在岩層中發現了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連嘆息也沒有/鱗和鰭都完整/卻動彈不得;

你絕對的靜止/對外界毫無反應/看不見天和水/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五、總結本文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作者以詩的形式,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億萬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讓人驚歎的生物世界。詩人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說話的化石文章開篇就以問句的形式引起讀者的興趣,讓人產生一種神祕感;進而將讀者引入對遠古生物世界的探密中,具體抒寫了遐思的內容。最後回答問題,呼應開頭,首尾圓合渾然一體。總之,本詩通過對化石的讚頌,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讚美了科學的奇妙和人類的偉大。

教學板書:

(1)提問

揭示生命起源

化石吟(2)遐思提供研究資料首尾呼應

描畫生命檔案

(3)回答

科學的神奇人類的偉大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5

【內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新課標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化石吟》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通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化石功不可沒,科學真是神奇,科學家更是偉大。

學習這一課時,爲了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繫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和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講解過多,不能上成生物課。

課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⑵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標:

⑴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⑵學習快速閱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3、德育目標:

認識到科學的美,培養對生物世界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關於教法】

爲此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謂化石,親切自然,字裏行間流露出讚歎之情。非誦讀不能體會其美。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億萬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記錄,科學家據此復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根據詩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繪出想象中的遠古世界,並以優美的語言,有條理的思維描畫一翻,這對於鍛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3、討論點撥法:教學中充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考慮、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教學設想】

預計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投影展示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展示古生物圖片,完成知識目標二。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認識詩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聯想想象,描畫化石所出現出來的奇幻圖畫。

第二課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究詩歌的內容。

查找資料,寫一篇介紹恐龍的短文,提倡用詩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課時爲例,說一下具體的課堂實施。

【教學程序】

一、提前安排好預習

1、劃出自身認爲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會讀會寫。

2、熟悉課文。

二、精心設計導語

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或看到介紹古生物的畫冊,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繹,敘說着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三、投影儀展示準備的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檢查掌握情況

投影電腦中的關於古生物的圖片,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詩歌朗讀

教師範讀詩歌,學生注意領會。然後指學生朗讀。

(注意維護學生的熱情,多發現朗讀時的優點,給予鼓勵。至於他們的缺乏,課外私下推薦。)

提出問題:找出詩中哪兩節結構相近?它們在內容上,在全文的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五、分組討論

詩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說包括了海、陸、空全方位立體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們通過時光機器,分成幾個探險小組,漫遊到了那個世界,你看到的應該會是一幅怎樣奇麗的畫面,下面我們分組討論,看哪一組想象合理,奇異,描繪的優美動人。(採用分組討論,提出要求:各組推舉一名代表,集中表達本組意見,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帶頭鼓掌,爲他們的表示。)

六、總結

科學家研究保管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漫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遐思之餘,我想,如何儘可能地去維護地球上接近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後世的人們在博物館中去慨嘆、遐思,這更多的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着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爲了秀水藍天、花紅草綠。

【板書設計】

化石吟

科學詩

首尾圓合1~2節:問句引發想像

收放自如3~6節:主體具體抒寫遐思內容

7節:迴應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③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三、課前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展覽,進一步瞭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爲學習本課做準備。

四、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五、教學設計

1、精心導入

①可採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並配以音樂、旁白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②也可用音樂導入:《木魚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2、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3、感知內容

在聽讀前,檢查預習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配樂範讀課文)

有感知纔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問題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b.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詩可分爲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a.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b.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c.詩歌分爲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後,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爲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4、研讀賞析

①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並體味)

問題組: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e.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啓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爲在化石中,作爲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爲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餘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③學法指導

好詩閱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④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能說些什麼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a.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b.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5、延伸作業

參觀或查閱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爲《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6、信息反饋: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所包含的意義與感情。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道德情感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

【教學難點】

1、感受詩歌表達的豐富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的節律美。

2、理解詩句所包含的意義。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上網搜索古生物的資料。小組成員共同整理詩中寫到的化石、魚類進化、鳥類祖先等知識。

2、初讀詩歌,畫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發遐想

20年前,參加地質夏令營,老師站在巍巍的會稽山上說,這兒曾經是一片汪洋,不可思議?有山谷中的化石爲證啊。歡呼雀躍地翻遍了半個山谷,任何蛛絲馬跡都成了聯想的源頭:那是魚的身體嗎?這是珊瑚的足跡嗎?彷彿聽到海的咆哮,彷彿看到海的蔚藍。是誰見證了滄海桑田,是誰銘刻了物換星移,是歷史的沉澱──化石。(多媒體展放化石圖片)你能感受到這生命的躍動嗎?你能觸摸到億萬年前那個奇幻的神祕世界嗎?讓我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藉助已收集的資料,說說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說明〗

興趣是內發性的積極的學習動機,教師應爲他們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動腦思維,有機會想象聯想,有機會領悟內省,最終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濃厚興趣。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師生以多種形式反覆誦讀,帶問題獨立思考後交流:

1、你能讀懂這首詩嗎?(你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嗎?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你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內容、感情、語言、結構、節奏任何一點切如都可。)

3、你能談談誦讀這首詩時內心的真實感受嗎?

教師參考意見: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裏是讚頌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生動優美的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它熱情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語調和諧,節奏鮮明。

〖說明〗

詩歌閱讀強調內心感受,教師要尊重愛護學生的獨特體驗,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表達,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逐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三、質疑研讀,深入理解

詩歌飽滿的感情,精練的語言,飛揚的思路,鮮明的節奏,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與薰陶,給我們以智慧的啓迪與思考,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賞析。

1、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解決預習時碰到的問題,並提出新問題,進行研討。

2、小組代表彙報,全班討論研讀,重點理解:

⑴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⑵ 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⑶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⑷ 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說明〗

凝練的語言,只有通過反覆推敲纔能有所感悟;深刻的句子,只有通過相互的探討,才能彼此啓發,獲得多元的理解,創新思維也只有在對問題的孜孜探求中才會不斷被激發着,培養着。

四、合作探究,拓展學習

1、學習了《化石吟》這首詩後,你有什麼感想?“化石,你……”

2、“希臘哲學家認爲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現象,就像水晶和鐘乳石一樣是在地下形成的。馬丁·路德(1483~1546)相信在山峯上發現的化石是《聖經》之血的證據。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在他的筆記中寫到:化石是曾經生存過的有機體的石化殘體。他的觀點在那個時代被認爲是異端邪說,直到19世紀,他的筆記才被公開。化石的真正面目是17~18世紀才被人認識,這主要歸功於化石收集書籍的出版以及人們對自然史的進一步認識。”讀了這個材料,你又有什麼啓發,小組合作探討。

〖說明〗

新教材知識的呈現方式多樣,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教師要多領域涉略知識,具有發散性思維,以最大程度上激活學生的思維。

五、作業

參觀自然博物館,寫一篇介紹恐龍的短文。

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3、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學習重點:

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節奏韻律之美;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結合生物課瞭解生物的進化;拜訪教師或專家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化石,寫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晉代葛洪《神仙傳·王遠》中寫道:“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變爲桑田。”大海變爲桑田,桑田變爲大海。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爲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着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木魚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說話……它訴說善良……它講述美好”石頭真的會向我們講述美好的傳說嗎?讓我們懷着好奇共同來研讀科學抒情詩歌《化石吟》。)

明確學習目標。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的情況。

整體感知:

範讀課文(或放錄音帶)。

1、學生體會,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1)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以及表達的主要思想感情。(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讚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2)詩歌可以分爲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第1、2節爲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爲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爲第三層,迴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呼應。)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特點。

學法指導:

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

發問想象——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探究研討:

朗讀3~6節,思考問題組: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獁的復原圖片)

e、從詩歌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仔細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後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說明)。

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質疑釋疑: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或光盤等,並宣讀自己撰寫的介紹古生物的短文。

佈置作業 :

1、將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2、當參觀自然博物館或在翻閱介紹古生物的資料時,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的思想感情?

課後記:

本課授課過程中,學生對於化石的形成過程中,以及它對研究地球歷史以及生物變遷過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卻充滿了好奇心。課前佈置學生們進行的資料查閱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果本課能夠進行生物和語文的合作教學探究,輔助多媒體實施教學,那將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