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一上冊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

初一上冊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教學目標】

初一上冊語文《化石吟》教學設計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所包含的意義與感情。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道德情感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

【教學難點】

1、感受詩歌表達的豐富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的節律美。

2、理解詩句所包含的意義。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上網搜索古生物的資料。小組成員共同整理詩中寫到的化石、魚類進化、鳥類祖先等知識。

2、初讀詩歌,畫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發遐想

20年前,參加地質夏令營,老師站在巍巍的會稽山上說,這兒曾經是一片汪洋,不可思議?有山谷中的化石爲證啊。歡呼雀躍地翻遍了半個山谷,任何蛛絲馬跡都成了聯想的源頭:那是魚的身體嗎?這是珊瑚的足跡嗎?彷彿聽到海的咆哮,彷彿看到海的蔚藍。是誰見證了滄海桑田,是誰銘刻了物換星移,是歷史的沉澱──化石。(多媒體展放化石圖片)你能感受到這生命的躍動嗎?你能觸摸到億萬年前那個奇幻的神祕世界嗎?讓我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藉助已收集的資料,說說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說明〗

興趣是內發性的'積極的學習動機,教師應爲他們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動腦思維,有機會想象聯想,有機會領悟內省,最終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濃厚興趣。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師生以多種形式反覆誦讀,帶問題獨立思考後交流:

1、你能讀懂這首詩嗎?(你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嗎?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你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內容、感情、語言、結構、節奏任何一點切如都可。)

3、你能談談誦讀這首詩時內心的真實感受嗎?

教師參考意見: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裏是讚頌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生動優美的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它熱情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語調和諧,節奏鮮明。

〖說明〗

詩歌閱讀強調內心感受,教師要尊重愛護學生的獨特體驗,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表達,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逐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三、質疑研讀,深入理解

詩歌飽滿的感情,精練的語言,飛揚的思路,鮮明的節奏,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與薰陶,給我們以智慧的啓迪與思考,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賞析。

1、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解決預習時碰到的問題,並提出新問題,進行研討。

2、小組代表彙報,全班討論研讀,重點理解:

⑴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⑵ 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⑶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⑷ 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說明〗

凝練的語言,只有通過反覆推敲纔能有所感悟;深刻的句子,只有通過相互的探討,才能彼此啓發,獲得多元的理解,創新思維也只有在對問題的孜孜探求中才會不斷被激發着,培養着。

四、合作探究,拓展學習

1、學習了《化石吟》這首詩後,你有什麼感想?“化石,你……”

2、“希臘哲學家認爲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現象,就像水晶和鐘乳石一樣是在地下形成的。馬丁·路德(1483~1546)相信在山峯上發現的化石是《聖經》之血的證據。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在他的筆記中寫到:化石是曾經生存過的有機體的石化殘體。他的觀點在那個時代被認爲是異端邪說,直到19世紀,他的筆記才被公開。化石的真正面目是17~18世紀才被人認識,這主要歸功於化石收集書籍的出版以及人們對自然史的進一步認識。”讀了這個材料,你又有什麼啓發,小組合作探討。

〖說明〗

新教材知識的呈現方式多樣,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教師要多領域涉略知識,具有發散性思維,以最大程度上激活學生的思維。

五、作業

參觀自然博物館,寫一篇介紹恐龍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