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下冊語文《口技》教學設計大綱

七年級下冊語文《口技》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教學目標:

七年級下冊語文《口技》教學設計

一、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

四、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教學目標一、二。

二、先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然後抓住口技人的藝術構思,啓發學生的想象來複述課文,以瞭解本文層次清楚的記敘方法。

教學步驟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有很多富有魅力的民間藝術,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國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藝術才能的一篇經典文章。

板書課題後,解題、簡介作者: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於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後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敘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作者林嗣環,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口技》是他的《〈秋聲詩〉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導預習

1.查字典,給下面的字注音,並寫出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吠(狗叫)叱(大聲責罵)傾(斜)頃(短時間)

2.認真閱讀課文註釋,口譯課文。

3.思考“研討與練習”第一、二題。

三、研習新課。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理解字和詞的含義。

3.齊讀課文。

4.理解課文中的疑難詞語。

可讓學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難詞語,然後分組討論。

應重點理解的詞語是:“廳事”、“欠伸”、“囈語”、“屏障”、“側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戰戰”、“施”、“畢”、“絕”、“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詞

活用的詞是指有些詞本只屬某一詞類,但有時在一定的語言結構中,可靈活用爲另一類的詞,隨着詞性功能的臨時轉化,它們的意義也就相應地發生某種變化義

“婦撫兒乳”中的“乳”是動詞,作“餵奶”講。“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動詞(原爲名詞),作“擅長”講。

“不能名其一處”中的“名”是動詞(原爲名詞),作“說出”講。“會賓客大宴”中的“宴”是動詞(原爲名詞),作“舉行宴會”講。

6.先讓學生找出表時間性的詞語,並引導學生掌握它們的不同用法(結合完成“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忽”、“忽然”:表示突然發生。“一時”:表示同時發生。

“既而”:表示相繼發生。“是時”: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

“少頃”、“俄而”、“未幾”: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

7.出示本文古今異義詞,由學生比較古今不同含義。

“會”(適逢)“廳事”(大廳、廳堂)“施”(放置)“聞”(聽見)“奮”(捲起)“但”(只)“雖”(即使)“走”(跑)

8.學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數量的詞,比較古今的不同用法,並填上適當的量詞。

9.講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請學生朗讀並翻譯,然後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2)提問:這一段寫什麼內容?

此段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善”字貫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場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連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簡單,以襯托後面藝人技藝的高超。“滿座寂然”、“無敢譁者”,寫出表演者表演前聽衆的反應。

10.學生熟讀,背誦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繼續研習課文第二、三部分。

教學步驟:

一、講讀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2段

2.學生翻譯第2段,然後師生訂正。

3.提問:在這一段中,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口述後,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先寫院外遠處深夜犬吠聲,這是引起本段後文所寫一系列聲音的緣由。“便有婦人驚覺欠伸”,“便”是時間副詞,寫出由於“犬吠”引起的“驚覺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囈語”表示出聲音由遠轉近,由院外深巷轉室內,由大轉小。“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寫一會兒後,緊接着發出了兒子醒來的聲音,大哭聲音和丈夫被兒子的哭聲驚醒的聲音。接着因爲兒啼而發出的“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以及“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的聲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繼醒來,各自發出不同的聲音,表現出聲音由小轉大,由簡到繁。“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五種聲音一時齊發,出現了口技表演的第一個

高潮。而且各種聲音有因果關係。因“犬吠”而引起婦人“驚覺欠伸”。不久“兒醒,大啼”,而兒大啼引起“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兒嗚之”,又引起“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學生朗讀第3段。

5.學生翻譯第3段,然後師生訂正。

6.提問:這一段,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漸漸進入夢鄉的場景。“未幾”這一時間副詞,承接上段描寫表演的聲音高潮,表現出這高潮持續了短暫時間,“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表演的響聲由繁轉簡,由大轉小,由高潮轉入低潮,室內由鬧轉靜。“微聞有鼠作作索索”,進一步表現出室內的靜。全家都已入睡,老鼠纔敢出穴活動;室內非常安靜,才能聽到老鼠動作的聲音。7.指名學生朗讀第4段。

8.學生翻譯第4段,然後師生訂正。

9.講析第4段。

在這一自然段,作者描繪了“善口技者”摹擬一場突然性的特大火災的驚險場景。

這一場景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們的惶急紛雜聲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第二層次:火勢猛烈的聲音(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百千齊作)。

房屋倒塌,火聲爆響,風助火勢,表現出火勢的蔓廷、猛烈。

第三層次:緊張救火的.聲響。(又夾百千求救聲……潑水聲)。

10.指名學生朗讀第5段。

11.學生翻譯第5段,然後師生共同訂正。

12.提問:爲什麼作者在本文結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結合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這樣既與第一段呼應,寫出表演者憑藉進行表演的道具極爲簡單,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領是全靠一張嘴,襯托了“善口技者”技藝高超。

提問:課文中有哪幾處描寫了聽衆的精神和動作?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結合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有以下幾處描寫了聽衆的神情和動作:

(1)寫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後,寫聽衆反應的有:“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表現出聽衆專注傾聽的神態,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2)寫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進入夢鄉的場景後,寫聽衆反應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襯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聽衆的情緒。

(3)寫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緊張場景後,寫聽衆反應的有:“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表現出聽衆已完全被帶進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緊張場面中去,忘卻了自己在聽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場,驚駭恐懼。

這是隨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應,作者緊密結合口技表演,寫出聽衆的反應隨着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聽衆,襯托出口技者再現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寫聽衆的反應也使文章內容變得豐富多采。

四、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指導預習、解題、介紹作者、掃除語言障礙、啓發學生髮揮想象複述課文。

提示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停頓、節奏、表情

讓學生明確重點實詞積累運用

活用詞概念沒有從理論上給學生講,只要學生理解這些詞在文中的含義即可,講了反而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

讓學生明確文言現象,注意古今異義詞

學生理解內容

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內容,背誦課文

以動襯靜手法的運用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讓學生用心體會

學生理解概括層次結構

材料緊緊圍繞中心,從多個方面爲中心服務

學生體會側面描寫的作用

板書設計:

口技

正面描寫:夢中驚醒、漸入夢鄉、失火場景

側面描寫:簡單的道具、聽衆的反應

主題思想:讚美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