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觀潮》的教學設計

《觀潮》的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觀潮》一課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下面由小編爲您整理出的《觀潮》的教學設計,一起來看看吧。

《觀潮》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我將這一段作爲教學的重點,瞭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小組合作,探究課文3、4自然段,瞭解錢塘江大潮到來時的情景,體會其雄偉壯觀。

2、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3、體會作者留心觀察,抓住事物特點有順序的描寫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句子;學會按序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感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

二、教法與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正是給了學生一個廣闊的閱讀發現、研究、探索的舞臺。學生可以在閱讀全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閱讀對話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針對這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爲學生創設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努力構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那種平等對話的交流、互動平臺。讓學生在一種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大膽的交流各自的閱讀感悟。

《語文課堂標準》也提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爲。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先通過自讀、自悟,自己對文本有了一定的體驗與感悟後,在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交流中才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個性化解讀,學生彼此之間在交流之中才會相互啓發,纔會出現智慧碰撞。我覺得只有這樣的閱讀對話,才能真正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地引導學生感悟解讀文本。

圍繞“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素養“這樣一個核心,教學中,我以讀書訓練爲經,語言文字訓練爲緯,加之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手段的應用,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讀等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

在“想一想”中,讓他們學會善於思考問題;在“談一談”中,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演一演”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併爲今後獨立運用語言做好了準備。“讀一讀”中使學生熟讀成誦,比較輕鬆的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用一用”中內化課文語言,達到發展學生語言的目的。

三、教學過程

知識的獲取過程比知識獲取的結果更重要,因此,我爲本課精心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質疑問難、引出“奇觀”。

1、談話引出課題。回憶:通過上節課初讀課文,錢塘江大潮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引出“天下奇觀”)

2、比較“觀潮”和“天下奇觀”中“觀”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理解詞語過程中,先理解“觀”字,再理解“奇觀”,最後理解“天下奇觀”。由字到詞,便於教會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奇觀”的意思,爲更深入的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3、圍繞“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這句話,你想知道什麼?(這一探究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髮現問題,首先來摸清學生的困惑,然後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來設計教學。處處體現“爲學生學習服務”的思想。)

(二)合作交流、感悟奇觀

1、圍繞學生們自己提出的“錢塘江大潮爲什麼被稱爲天希奇觀?”這一問題,先獨立在書上勾畫出有關語句。

2、與組內同學交流,聯繫書中語句、自己生活經驗或課外所查資料來談感受。

(三)反饋交流、領略奇觀

重點結合3、4段,談從哪些詞、句能夠看出錢塘江大潮不愧爲“天下奇觀”。

(1)讀一讀。讀出你喜歡的能體現大潮奇特的句子。

(2)談一談。學生結合對所讀的句子的理解,結合生活經驗或課外所查資料談錢塘江大潮“奇”在哪。

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中的重點詞句,來達成對課文內容的深入學習。學生在交流感悟中,彼此互相闡述,互相傾聽,在與別人的思想碰撞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感悟,從而促使學生不斷的接納別人的獨特感悟和體驗,不斷擴充自己的視野,最後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個新我。本環節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演一演。對於課文中的“悶雷滾動”“人聲鼎沸”這些生詞,其意思學生懂了,並感受到了大潮來時的與衆不同,這並沒有達到目的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所以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先創設出具體的情境,然後再引導學生根據對詞語的理解,及生活經驗把當時的場面表演出來。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如身臨其境大潮來時的情景,更有助於對文章的理解。

(4)感情朗讀。通過指名讀、範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大量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豐富多彩。同時熟讀成誦,比較輕鬆的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爲讓學生直觀感受畫面,在本環節,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了錢塘江大潮來時的情景,學生讀文時,腦海中再現當時那壯觀的畫面,感情誦讀自然達成了。

(四)注重積累、學會運用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對於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這堂課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的練習——用一用。先採用比賽的形式,教師說詞語的意思,學生很快說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然後出示一段話,讓學生填空,啓發學生用上今天學過的詞語,把它補充完整,使這段話表達的更清楚、更通順。

四、總結遷移,拓展延伸。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本文作者通過細心的觀察、運用豐富的語言,向人們再現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的壯麗景色。爲此,我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本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繼而,根據學生的情況做出了綜合性的總結和評價。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繼續蒐集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準備召開“錢塘江大潮”知識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