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作爲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語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比較閱讀,從比較中欣賞文學作品,感知藝術形象。

2、瞭解運用誇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的藝術。

能力目標:

1、以培養自讀能力爲主,訓練學生運用'比較法'進行分析的能力。

2、採用引伸法,讓學生變換思維角度,培養他們用聯繫、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思想及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有進一步瞭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進中舉》是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這是一個小說教學單元。本文承接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對讀書人殘害的名著。節選自《儒林外史》,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角有更深的'瞭解,同時還有利於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欣賞、感知藝術形象。爲提高學生閱讀和鑑賞文學名著的能力打下較好的基礎。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習運用'比較法'閱讀分析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進和胡屠戶的人物形象。

2、難點:理解范進發瘋的原因及對科舉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處理:

這篇文章內容生動、語言形象,在一課時教完,學生容易被其情節和語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於對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不斷髮展興趣,領會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長課文尤其要注意精講,講求適當的取捨。本文的關鍵在'中'字上,要抓住這一關節點生髮開來,以收'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效,重點分析范進和胡屠戶兩個人物,並注意處理好與《孔乙己》一文的比較閱讀。

三、教學模式程序:

(一)模式:學生主動參與型

(二)程序:

1、通過與《孔乙己》的比較引入對《范進中舉》的學習,利用電腦課件簡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吳敬梓。(5分鐘)

2、利用電腦課件展示比較閱讀圖表,重點分析范進中舉前後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戶對他的不同態度,瞭解誇張、對比手法在本文中具體運用所達到的強烈的諷刺效果,並運用電腦課件對人物形象進行歸納總結。(20分鐘)

3、採用引伸法,讓學生假想孔乙己中舉後將會出現的情景,既訓練了口頭表述能力,又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10分鐘)

4、利用電腦課件對全文的寫作特色及中心進行歸納總結。(5分鐘)

5、佈置作業,進行鞏固訓練。(5分鐘)

四、教學方法及手段:

採用學生主動手參與型教學模式,訓練運用'比較法

'進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師適當的引導、點拔下,讓學生多讀多思多討論來共同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並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效果反饋及學生素質培養情況預想

1、以學生主動參與型教學方式授課,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主主動性,並較好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解答問題的能力。

2、練習口頭改寫,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有利於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樹立聯繫,全面看問題的辯證觀點。

六、板書設計:

范進 爲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

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

胡屠戶 欺貧愛富,趨炎附勢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2

課前預習:

瞭解寫作背景,並解決生字詞。瞭解此次戰役的背景。

課程標準: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相關作品。

2.領會報告文學的一般寫法,並理解其在選用和組織材料上的匠心獨運。

3.體會戰爭給士兵及家庭帶來的苦難。

重點難點:

從“漫談入手”,理解本文在選用和組織材料上的匠心獨運。

評價任務:領會報告文學的一般寫法,並理解其在選用和組織材料上的匠心獨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保爾柯察金,這個人物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誰能說說他生活在什麼樣的一個時期?(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他生活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是好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大家想不想知道這場戰爭的有關情況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它的文章。(板書課題)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伊利亞愛倫堡(1891———1967),蘇聯記者、作家、社會活動家。著有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獲1942年度斯大林獎金)、《暴風雨》和《九級浪》等。用五年時間寫成的《人歲月生活》被譽爲蘇聯“解凍文學”的開山鉅作和“歐洲的文藝史詩”。

1942年8月,德軍主力對斯大林格勒全面進攻,艱苦的拉鋸戰就此展開。

三、題解

漫談,即隨便的談,本文即是一篇漫談性質的文章。

四、研讀課文

1.齊讀課文。

2.通過和前兩篇比較,領會報告文學的特點。

討論後明確:

報告文學,即報告加文學。既講述事實,又運用文學的表現手法,但是它絕不允許藝術上的虛構。

報告文學是一種在真人真事基礎上塑造藝術形象,及時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它的基本特徵:①時效性;②真實性;③文學性。

報告文學的“新”:①新在事實;②新在時效;③新在語言表達;④新在篇章結構;⑤新在推出結論的.過程。

3.思考:

⑴本文的焦點是什麼?

討論後明確:希特勒的潰敗。

⑵文章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

討論後明確:本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議論,以議論爲綱來組織調遣事實,議論的結構是完整的,而事實是不完整的,是按照議論的要求加以取捨剪裁的。

⑶本文的目的是講述事實,還是闡明對事實所持的觀點?

明確:是闡明對事實所持的觀點。

五、探究

1.同樣寫戰爭 ,《漫談斯大林格勒之戰》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討論後明確:《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是正面寫戰鬥的,直接告訴讀者戰鬥進展態勢;而《漫談斯大林格勒之戰》只是寫戰鬥外的情況,側面描寫被圍德軍軍心的散渙和生活的窘困,預示了希特勒的潰敗。

《漫談斯大林格勒之戰》語言生動形象,幽默風趣,富有感染力,內容具體。《我三十大軍勝利南渡長江》語言準確、平實、嚴謹,內容概括。

2.既是寫戰爭,作者爲什麼沒有描寫戰爭的大場面,而寫被圍困的德軍缺乏食物,餓的消瘦?

討論後明確:本文采用了小中見大的手法,從側面描述德軍的窘況(德軍被蘇軍包圍後陷入困境,連食物都無法保證,更談不上戰鬥力。)從中可看出德軍必敗、蘇軍必勝的趨勢。同時告訴我們侵略者發動不義戰爭的悲慘下場。

3.在《漫談斯大林格勒之戰》敘述中,你覺得作者的表達有什麼獨特之處,他如何使敘述變得生動起來?

————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加入了作者的情感

————引用了很多人的話,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從多角度敘述

————幽默風趣、富有調侃的語言

六、穎悟

本文的寫作特色。

明確:

⑴見解獨到、視角新穎,線索清晰、細節突出;

⑵語言含蓄、幽默風趣,通俗易懂、面向大衆。

七、小結

本文講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德雙方態勢發生的變化,揭示了納粹主義必將滅亡的道理。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戰爭給德軍士兵及德國萬千家庭帶來的苦難。

八、佈置作業

1.小組合作,完成練習三。

2.熟讀本文,並預習下文。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要點

1.閱讀欣賞《一個深夜的記憶》,感受詩人抒發的感情,並思考一些詩句的內蘊,體味詩“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2.理解《寧靜而深沉的意境》的內容,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自己閱讀詩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評價清晰表達出來的。

教學設計

一、學習《一個深夜的記憶》

1.簡介作者

魯藜(1914-1999)原名徐圖地,筆名流痕、怒隸、魯加、許懷榕等。他的詩富於哲理,詩風純真清麗,是我國“七月詩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謂“胡風反革命案”而蒙難二十多年,平反後,歷任天津市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從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醒來的時候》、《兒時的歌》《鵝毛集》《魯藜詩選》等。

2.朗讀

3.解題

這是一首現代詩,詩歌詩人通過對月光產生的錯覺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對黎明的渴望,對光明的殷切期待(寫此詩是中國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階段)。

4.詩歌結構

第一節:盼望長夜結束

第二節:渴望黎明到來

第三節:回到現實中來

5.賞析第一節

詩的第一節只有三行,十八個字,第一句是客觀敘述,“月光流進門檻”,一個“流”字使得一幅靜止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了。第二句“我以爲是陽光”是一種錯覺,這裏的陽光還含有另一層意思,就是詩人內心對光明的追求。第三句“開門還是黑夜”,是對錯覺的糾正,但又頗含深意。因爲詩人寫此詩是中國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階段,他此時雖在延安,但是整個中國還在黑暗之中,因此這一句也是詩人真實的感受。

這一節的十八個字裏,詩人卻蘊藏着多麼豐富的內涵。這就是語言精練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6.賞析第二節

在第二節詩中的“彷彿”一詞,它不是一種明確的概念,只是一種“好像是”的感覺,但是用在這裏正是地方。“好像是”風吹動月亮的弓弦,於是他聽見了黎明的音響。這是詩人的想象。如果是寫實,反而令人難以置信,因爲“彷彿”,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現出來了。可見準確的使用詞語對增強使詩的藝術表現力之重要。

7.賞析第三節

詩的最後一節中,“河岸被山影壓着,”有“星”流過曠野去,中的“流”字,都是精練與準確的高度結合。

這首詩的寄寓也是非常豐富而深刻,詩歌通過精練準確的語言,營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讀者感受到了詩人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難以言述的思想內涵。

8.賞析詩歌語言

⑴精煉。詩的第一節只有三行,十八個字。第一句是客觀敘述,“月光流進門檻”。但是這個客觀敘述是帶有主觀感受的性質的。因爲月光只是照在大地上,而不是“流進門檻”的。爲什麼說成“流”,這當然是詩人的主觀感受。有了這個“流”字,一幅靜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了。一個“流”字改變了一種場景,使人的感受變得豐富多彩。惜墨如金而又鮮明生動,這就是詩人語言運用成功的一大標誌。

詩的第二句“我以爲是陽光”,這是一種“錯覺”,詩人有可能在瞬間會產生錯覺,但是如果從科學的觀點看,他會馬上改正這種瞬間的錯覺,而不必把它形諸文字。但是因爲是詩語,所以他不但不必改正,而且還有意地強調並固定成文字,就因爲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而且這裏的陽光還含有另一層意思,就是詩人內心對光明的追求。寫出這種“錯覺”,更顯示他對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詩的第三句,“開門,還是深夜”,這是對錯覺的糾正,但是卻又是頗含深意的。因爲詩人寫此詩時還在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他身處的延安雖是解放區,但整個中國大地還處在黑暗之中,所以“還是深夜”不只是對錯覺的糾正,也是在另一層次上以現實的真實感受。

從以上對這三行詩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詩人在十八個字裏隱藏了多麼豐富的內涵。這就是精練的語言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⑵準確

詩中“有風從北邊來/彷彿吹動了月亮的弓弦/於是我聽見了黎明的音響”,這幾句詩,需注意“彷彿”一詞。彷彿不是一個明確的概念,只是一種“好像是”的感覺。但是用在這裏正是地方。“好像是”風吹動月亮的弓弦而使他聽見了黎明的音響。這是詩人的想像。如果是寫實,反而令人難以置信,因爲是“彷彿”,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現出來。可見準確地使用詞語對增強詩的藝術表現力之重要。

詩的最後一節中,“河岸被山影壓着”中的“壓”字,“有星流過曠野去”的“流”字,都是精練與準確的高度結合,值得仔細品賞和學習。

⑶寄寓深刻

這首詩的寄寓也是非常豐富而深刻,詩歌通過精練準確的語言,營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讀者感受到了詩人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難以言述的思想內涵。

9.問題探究

這首詩初讀不大好懂。先不看分析評論,反覆誦讀原詩,讀完把自己的感受、體會與困惑,用“讀書摘記”的形式寫下來,與同座交流;然後閱讀分析評論,看看哪些與你的想法一致,哪些比你的更深入,哪些你原來的理解不夠準確,應加以糾正;最後在原詩旁邊加批註。批註時可以引用評論文章中的話,更希望有你自己獨到的感悟與發現。

討論:對下面這兩行詩應該怎樣理解?

我感覺到,萬物還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

理解這兩行詩,我們首先應該感受到作者強烈地盼望黎明時發現夜還正深(河岸被山影壓着/有星流過曠野去)以後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絕望,這是看清現實以後的一種冷靜和成熟,從“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中也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執著。但詩人說“只有”又並不是否認其他的人,不是通過對比來突出自己是惟一的“最初醒來的人”。這裏的“我”是—個藝術形象,而不是指詩人實在的自我。對此,詩人曾卓有很透闢的分析。

二、學習《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1.作者簡介

曾卓(1922—20xx ),原名曾慶冠,當代詩人,其詩富於感情,有較深的內涵,詩風樸實、醇厚,雖然長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熱情卻未因生活的艱辛而退卻。出版的詩集有《門》、《懸崖邊的樹》、《老水手的歌》。

2.解題

這是一篇精悍的評論詩歌的文章,作者對魯藜的'詩《一個深夜的記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那就是“寧靜而又深沉的意境,這句話也是作者對詩歌的概括性的評價,這在一般新詩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經受過戰鬥洗禮的詩人的純淨、樂觀的心。”

所謂意象,既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

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意”是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

3.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表達了作者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的偏愛,表現了自己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感受和獨特的理解。

第二部分(§2—§5)作者闡發了詩歌的意境,探索了詩人內在的情感世界。

第三部分(§6)作者簡練而準確地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進行了總體的評價——“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4.賞析寫法

⑴篇幅短小、結構嚴謹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詩歌評論。文章的開頭,作者就表達出自己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的“偏愛”,表現了自己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感受,以及獨特的理解。

文章最後一段,表達了對這首詩的總體評價,簡練而準確地概括出這首詩的特點,同時也表明了作者的見解“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文章的中間幾段,都對詩歌的意境進行了闡發,探索了詩文內在的情感世界,同時又進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爲最後得出結論打下堅實的基礎。

⑵見解獨到、新穎

這是一篇讀後感式的評論,對讀者有一定的啓迪作用,因爲它是有所感悟、有所發現而寫的。“人們談論魯藜的詩,一般都沒有提到這一首”,因此作者才因“偏愛”而把它作爲議論的話題。這是所提到的偏愛,也許是出於他個人的興趣、愛好、審美品味等,也許還包含了這首好詩被人忽略了的意味。從古到今,好詩被忽略的很多,問題是詩的本身是否真是好詩。

從作者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的評論來看,詩人那種因“錯覺”而產生的聯想,受到了他的重視。所以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主張,說出自己與衆不同的觀點和見解,纔是文學評論所追求的境界。

三、佈置作業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孔乙己》寫於1918年冬。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揭露了爲封建科舉制度所殘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戰鬥檄文;從民衆這一方面看,小說表現了魯迅鞭撻國民劣根性的一貫主題。

教讀課文,應該是以教材爲例,傳授必要的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基於這樣的考慮,教學中始終將小說視爲一個整體,抓住主要問題以勾聯有關內容。解讀人物是讀懂小說的主要途徑。要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須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爲此,教學中運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人物形象,深層探究人物悲劇的社會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題思想。同時,引導學生品味小說辛辣深刻的語言,掌握刻畫人物的方法,提高寫作能力。爲培養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探究興趣,可將本文與《范進中舉》加以從主題表達、手法運用等方面的對照、比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闊綽、頹唐、間或、不屑、置辯”等詞語。

2.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3.體會小說精巧含蓄的佈局。

能力目標

1.學習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

2.品味小說辛辣深刻的語言,理解社會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義。

德育目標

瞭解作者對腐朽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和病態冷酷的社會的揭露和批判。

[教學重點]:

1.把握小說主題。

2.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學習小說多角度鮮明、生動刻畫人物的寫法。

[教學難點]:結合時代背景,深層領會小說的思想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覆誦讀,仔細揣摩魯迅小說含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進而整體把握內容。

2.質疑探究法。小說從多個角度鮮明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3.比較閱讀法。將本文與《范進中舉》對照比較,瞭解封建末期知識分子的心態。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梳理小說的情節結構。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環境。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作爲中華民族20世紀的文化偉人,作爲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以文藝實現他改變“愚弱的國民”精神的啓蒙主義抱負。在他一生所創作的三十多篇小說中,他最喜歡的是收在小說集《吶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說《孔乙己》寫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說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藝術典型,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孔乙己這個不朽的藝術形象。(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孔乙己》寫於1918年冬天,當時以《青年》爲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舉制度雖於1906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展現了20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就在於啓發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詞。

(1)注音:

闊綽(chuò)羼(chàn)綻出(zhàn)拭(shì)

(2)釋義:

格局:佈置的格式。闊綽:闊氣。

污人清白:毀壞人家的名譽。綻出:文中是突露出來的意思。

君子固窮:語出《論語》,意思是君子能夠安於窮困。固,安守。

間或:偶然,有時候。不屑置辯:不值得進行辯解。不屑,認爲不值得。

頹唐:精神不振作,情緒低落。營生:謀生,籌劃如何生活。

2.學生自由誦讀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內容的語句並揣摩其豐富含義。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2)孔乙己的地位(3)孔乙己的結局

學生精彩回答,教師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語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表明他不願與“短衣幫”爲伍,硬擺讀書人的架子;“唯一的”點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與上層人、下層人都有距離。

(2)點明孔乙己地位的語句:“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

人也便這麼過。”孔乙己的存在只是爲無聊的人們提供一個取笑的對象。說明

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淒涼。

(3)反映孔乙己結局的語句:“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表示是“我”的猜測,但孔乙己當時已無力維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沒有見到,在那樣冷酷無情的社會裏,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確”表示“我”猜測的結論。

3.請學生理清小說情節結構,並概括孔乙己的六個生活片斷。

學生回答,教師歸結:

六個生活片斷是:

(1)衆人取笑孔乙己臉上又添了新傷疤;

(2)衆人譏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爲偷書作辯解;

(4)孔乙己教小夥計識字;

(5)孔乙己給小孩子們分茴香豆;

(6)側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斷腿。

4.四人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寫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現。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窮得將要討飯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讀書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爭辯維護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窮困潦倒偶爾偷竊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熱心教小夥計認字,給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個被人們譏諷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個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學生思考、交流,教師明確:

穿長衫好喝懶做把“半個秀才也沒撈到”當作靈魂傷疤偶有偷竊從不拖欠酒錢屢遭冷遇想和人交流無人關心、可有可無

(2)深入探因

學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現的思想原因和社會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學生研討回答,教師歸納: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爲他經濟拮据,買不起酒菜,進不了櫃檯內坐着喝。

孔乙己“穿長衫”是因爲他追求功名,不願與“短衣幫”爲伍。

孔乙己“竭力爭辯維護清白”是因爲他死愛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竊”是因爲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會營生又好逸惡勞,貧困無法自存不得已而爲之。

孔乙己“窮得將要討飯”是因爲他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認爲“萬般皆下品”,不願勞動。

孔乙己“好喝懶做”是因爲他受封建教育薰陶,好逸惡勞。

孔乙己“從不拖欠酒賬”說明他質樸、忠厚。

孔乙己“以讀書爲傲”說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個秀才也沒撈到’當作靈魂傷疤”,表明他中封建科舉的`毒甚深。

孔乙己“熱心教夥計‘茴’字寫法”表明他的空虛、無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連小孩都不願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淪爲笑料。

孔乙己“無人關心”表明他結局可悲。

(3)師生共同歸納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窮困潦倒但好喝懶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賞、自命清高,悽苦慘絕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時又有質樸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關鍵語句,理解人物刻畫方法

1.學生通讀全文,思考:

小說是從哪些方面對孔乙己進行個性刻畫的?

學生小組研討,教師點撥,歸結:

(1)概括介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種矛盾現象充分說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徵。

(2)肖像描寫:

①第一次出場:寫他“身材很高大”,說明他尚有勞動能力;“青白臉色”說明他窮困潦倒。營養不良又不肯勞動的結果;臉上“時常夾些傷痕”,是他窮困而偶然偷竊被人打傷的標誌,也是他走向沒落的重要標誌。“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既表明他年齡較大而又精神委頓頹唐。他那件長衫“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明他窮酸潦倒,懶得出奇的經濟狀況和性格特徵。

②第二次出場:“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着一件破夾襖”說明他衣食無着,窮途末路。“盤着兩腿,下面墊着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滿手是泥”說明他被打折了腿,喪失生活能力。

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3)語言神態描寫:

①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說明他以讀書人自居,賣弄學問。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說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說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說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亡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裏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說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動作描寫:

①“便排出九文大錢”既表現他拮据而窮酸的本相,又對酒店賣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規矩人。並對短衣幫的恥笑表現出若無其事,這一“排”的動作,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說明窮困潦倒到極點,“摸”字表明瞭他悲慘的境地。

2.學生自由誦讀,體會課文老辣深刻的語言。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5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掌握本文生字詞。

2、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理清本文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3、賞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自學指導一】比快速默讀課文

【自學指導二】精彩回答問題。

1、說說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又是以什麼爲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

小說以時間爲序,以“我”在故鄉的見聞感受爲線索,

2、梳理情節結構,講講每部分寫了什麼具體內容?

依據這個線索可以分爲“回故鄉 ——在故鄉——離故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78——88)寫“我” 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個字概括課文的內容,應用哪個字較爲恰當?請簡單說說理由。

【自學指導三】比精彩回答問題。

1、故鄉的環境在變,何以見得,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時隔多年,重回故鄉,你能想像“我”漸近故鄉時的心情是如何的嗎?

先用一個感嘆句“阿!”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爲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複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爲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2、第2段運用了什麼描寫?能體會其作用嗎?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寫出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我”悲涼的心情。

3、見到故鄉時,我的感受是怎樣的?用文中的話來回答,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4、第四段說“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 ”“我”真的記不起了嗎?在什麼地方寫有?找出來後說說“我”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美在哪時?這也是一段景物描寫,又有何作用呢?

第12段 少年閨土月夜刺猹圖

【佈置作業】校本作業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景物等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掌握課文運用對比來表現主題的寫作手法。

【自學指導一】比精彩回答問題。

1、你怎麼看記憶中的少年閏土?

2、時過二十年,少年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什麼原因使閏土前後判若兩人?

小結:表層原因: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

深層原因: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可是由於它的不徹底性,封建主義仍然壓迫着勞苦大衆,還有帝國主義也在入侵中國,加上衆多的苛捐雜稅,造成了農村經濟衰敗,農民生活的貧困,封建傳統觀念(即禮教、等級觀念)毒害,使閏土發生了鉅變。

3、生活在城鎮的楊二嫂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她爲什麼也發生這麼大的變化?說說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麼?

農村經濟衰敗、生活的貧困讓她養成了小市民勢利貪婪(或:市儈)的惡習。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造成的禍害已經波及城鎮。

小說怎樣刻劃楊二嫂形象的?與描寫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同:都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都寫出了人物的前後變化。

異:寫閏土是先回憶,再眼前,因爲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已經在“我”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寫楊二嫂則是先聞其聲,再見其人。這更符合楊二嫂尖利、潑辣的性格。

【自學指導二】比精彩回答問題。

結合以下問題,分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1、“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爲什麼?因爲“我”對故鄉的現實(即人與事)感到失望,故鄉沒有給“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中的'“高牆”指什麼?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3 、文中點出哪三種舊的生活態度? 文中說“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爲什麼“害怕”? (2)爲什麼說“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1)因爲“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願望能否實現是未知數,“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2)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說“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5、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

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6、“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我”是小說中又一個重要人物。小說中的“我”並不等於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結合以上問題說說“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二十多年前遠離故鄉,過着辛苦輾轉的生活。回到故鄉,看到故鄉的衰敗蕭索,看到故鄉人的生活窮困悲苦,看到故鄉人純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並不絕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鄉,“我”希望故鄉人過上新的生活。所以說“我”不是消沉的知識分子,而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關於主題】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爲線索,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閏土和楊二嫂在二十多年裏發生的巨大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生活的強烈願望。

【佈置作業】校本作業

【教學反思】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書信格式

2.理解傅雷家書的內涵

重點難點:

重點: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難點:對於“堅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

這兩封家書,分別寫於兒子消沉苦悶和欣喜成功的時候,從兩個方面表達了傅雷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以兩種不同的風格展現了傅雷對兒子的舐犢深情,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書,寫於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第二封信,寫在兒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前者,如和風細雨,款款相慰;後者,則滿懷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後者充滿感情。但融匯、貫穿於兩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開始,傅雷首先寬慰兒子:不必擔心父母會因爲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煩惱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訴苦,在家信中發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訴兒子: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那麼,應該如何面對情緒上的跌宕呢?首先,應該對這一切泰然處之,儘量讓心理保持平衡,不至於受傷。“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他還用“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的比喻,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其次,“慢慢”“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情”,即冷靜、客觀地分析前因後果,吸取教訓,引爲借鑑。“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纔不至於被回憶侵蝕”,從而越來越堅強。對於感情的創作,要“當做心靈的灰燼看”,就“像對着古戰場一般的存着憑弔的心懷”。

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餘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這時候,即使親歷過戰鬥的`人,縱有萬千感慨,也不會再像當初那樣身不由己、欲死欲活。這個比喻,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於傅聰在音樂會上的歷功演出。孩子的成功總是父母最大的幸福與驕傲,但傅雷與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與激動還來自於藝術的成功、祖國的光榮。“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我們也因爲你替祖國增光而快樂!更因爲你能借音樂而使多少人歡笑而快樂!”作爲父親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對兒子表達了他異常激動的心情:“我們真是心都要跳出來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許僅止於此了,而傅雷的偉大,就在於他藉助兒子的成功之機,給予了他更多的藝術砥礪,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讚許兒子:“多少過分的諛詞與誇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衆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讚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而這,正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

如果說,上一封信是要兒子在消沉時保持堅強,那麼,這裏所說的成功時“不爲勝利衝昏了頭腦”,更是堅強的表現。只有做到了堅強,才能永遠不怕孤獨。傅雷對“堅強”含義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尋味。“堅強”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因爲“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這可以說已經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來,傅雷奔放的思緒又從藝術飛到了中國的“黎明”。他從傅聰如流水般的演奏風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進而想到了新中國的“復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華文明。他激勵兒子,被這般偉大的文明之河哺育過的藝術家,“應該有氣衝斗牛的表現纔對”,洋溢着對新中國的熱情,對中華文化的信心。

書信最後,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緒的“矛盾與快樂”問題。第一封信裏,他曾說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這一次,他又強調“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從而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趨向“完美”,讓“完美”的地平線永遠激勵着我們向前進。

(二)問題研究

1. 對於“堅強”,應怎樣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這是本文的一個難點,也是貫穿兩封信的內在精神。傅雷對兒子說:“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可見堅強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堅強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術上的,學習上的——打擊”,“即使孤獨也不怕”(見第二封信),並且“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纔不至於被回憶侵蝕”;對於感情的創傷,要“當做心靈的灰燼看”(見第一封信)。

二是“不爲勝利衝昏了頭腦”,永遠保持“對藝術的謙卑”。這兩方面合起來,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勝不驕,敗不餒”,就是寵辱不驚,得失泰然。第一封信裏所講的“心理相當平衡,不至於受傷”,“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第二封信所說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也都是這個道理。

但“堅強”的最高境界,可以說還在於葆有一顆“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赤子能夠保持心靈的純潔,能夠無懼孤獨,纔是人性中最可貴的無堅不摧的堅強。”

2. 如何理解“赤子之心”與“孤獨”?

傅雷說:“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當代哲學家周國平則說過,孤獨、寂莫和無聊是三種不同的境界,分別屬於精神、感情和事務的層面;只有內心世界豐富的人,對精神與靈魂有着執着追求的人,對人間充滿摯愛的人,纔可能體驗真正的孤獨;孤獨產生於愛……傅雷對孤獨的理解,與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藝術表現的動人,一定是從心靈的純潔來的!不是純潔到像明鏡一般,怎能體會到前人的心靈?

怎能打動聽衆的心靈?”正因爲赤子之心是最純潔的,它不含私心雜念,沒有慾望紛爭,只容納人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感情,所以“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現實生活也許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會遭到誤解和排斥,身邊的世界讓他孤獨;但人類最純潔最美好的感情與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將成爲他的知音和朋友。這心靈的朋友,這精神的世界,足以讓他無懼身邊的孤獨,永遠不感精神的孤獨!周國平說“孤獨產生於愛”,傅雷說“愛讓赤子不孤獨”,實在是異曲同工。

赤子之心無比純潔,剔除了紛紜雜念,纔可能“體會到前人的心靈”並以之“打動聽衆的心靈”。藝術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這裏企及了。

3. 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

文中提到羅曼·羅蘭筆下的約翰·克里斯朵夫(以貝多芬爲原型),說傅聰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個性也與之相像;又說“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其意旨在鼓勵兒子像貝多芬那樣,不懼矛盾,勇敢面對,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趨向完美。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1. 讀懂課文,瞭解文中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理解由一個具體實例引出論點的寫法。

2.把握文章的結構,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圍繞中心講道理,擺事實,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理清“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與創造性思想、創造力之間的關係。

3.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真正認識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努力成爲具有創造精神的人。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這幅圖也隱含着一種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變萬化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由於角度不同,問題的答案也是豐富多彩的。正如蘇軾所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有趣的話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實業家羅迦·費·恩格。

二、整體感知

通讀全文,完成下列問題。

1.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包括需要積累的詞語、文章的關鍵句、設問句等。

2.請找出作者的觀點,進而思考:作者爲什麼開頭不把觀點點明,而用一道四個答案都正確的選擇題呢?

正是因爲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要想尋求多種解答方法,有賴於什麼?創造性思維。

三、深入探討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4——12段,思考:

針對創造性的思維作者提出了哪幾個問題?

1.“創造性思維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2.“創造性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呢?”

3.“是否存在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區別呢?”

(探究問題1)

“創造性思維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⑴請同學在文中劃出作者的觀點。

明確:進行創造性思維必須具備:①淵博的知識;②有探求新事物併爲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③持之以恆地進行各種嘗試。

⑵文中用了哪兩個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這兩個事例。

明確:約翰將葡萄壓榨機和硬幣打製器組合起來,由此發明了印刷機和排版術;羅蘭把電視接收器作爲實驗對象,發明了對戰型的乒乓球遊戲,從此開始了遊戲機的革命。

這屬於什麼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明確:舉例論證。事實勝於雄辯,增強文章說服力,使人信服。

⑶剛纔我們分析了一下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作者認爲有三點:……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可以支撐這些觀點,能不能舉一個例子?

1、 瓦特受到“水燒開後頂起壺蓋”的啓發,發明了蒸汽機。

2、 牛頓受到“蘋果落地”的啓發,創立了“萬有引力”學說。

3、 萊特兄弟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成功飛上藍天的飛機。

4、 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宋代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下面就請同學們以課文創造性思維的必須要素之一爲論點,充分運用了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以及一些成語、典故,給文章添加一個自然段。

要求:立意新穎,事例能支撐觀點,150字左右。

評議,重點在於事例是否支撐觀點,事例與觀點之間的銜接是否自然。

(探究問題2)

我們剛纔小練筆,對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有了更深的認識,你覺得你身上具備了這些要素嗎?你覺得咱班同學誰具備了這個要素?你有這方面的經驗嗎?)

師生交流。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爲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那創造性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呢?作者做了充分的解答。

⑴請同學們速讀課文 9——1段,用一句話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明確:任何人都有創造力,創造的意識在自己的思想裏。

⑵作者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來證明這一觀點?

明確: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追問:作者拿什麼和什麼進行對比?

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人心態如何?各自的結果如何呢?

富有創造力的人

缺乏創造力的人

認爲自己具有創造力自信)

不認爲自己具有創造力不自信)

關注極其普通,甚至一閃念的想法,並對它反覆推敲,逐漸充實

進行自我壓抑

(探究問題3)

⑴所以作者得出了一個結論:區別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依據是什麼?

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

⑵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世界上有很多人因爲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而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能不能舉例來說明一下?

例:著名的“萬有引力”學說的創立,就是牛頓留意了“果子爲什麼會落地”的結果。

法國大數學家潘嘉賴,常說他的關於數學的發明,大半是他在街頭閒逛時,留意一些“無意中得出來的細小的想法”後產生的。

所以,我們想成爲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就應該做一個有心人。

四、小結全文

⑴總的來說怎樣才能成爲一個富有創造性思維的人?齊讀最後一段。

自己再讀兩遍,然後合上書,複述作者提出的三個途徑。略)

延伸補充:

除了作者談的以外,請同學們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還有什麼補充或建議。

做一個有創造力的人需要:

積累知識——“孜孜不倦地汲取”“學識淵博”

靈活運用——“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

反覆實驗——“持之以恆地進行各種嘗試”

擁有自信——“認爲自己具有創造力”

珍惜靈感——“鍥而不捨地把它發展下去”

保持好奇——“好像迷醉於神話故事一般”

多向思維——打破“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

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堅持真理

走進自然——悉心觀察、動手實驗

異想天開——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

⑵回顧全文,理清全文論證思路。

明確:課文開頭先引用材料,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話題,確立創造性思維方式,這是提出問題。

主體部分從“創造性思維必須要素”和“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區別”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是分析問題。

結尾部分總結出“創造性人才必備的條件”,這是解決問題。

整篇文章逐層深入,結構嚴謹,深入淺出。

五、拓展延伸

1.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放赤壁風光畫面:這裏就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赤壁之戰廝殺的疆場。周瑜因爲這一戰而名垂千史。

同一個“赤壁”,爲什麼蘇武就高歌“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而杜牧卻低吟“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由此聯繫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談一談你的理解。

2.請充分發揮創造力,爲故事續寫一個合情合理的結尾。

鋼琴的標價牌上少了一個零

一位年輕的女顧客在美國一家商店裏閒逛。逛着逛着,她的眼睛突然迸出興奮的火花,本來不想買東西的她卻靈機一動,立刻喊來售貨小姐,要買一架德國製造的正宗名牌貨──斯坦威三角鋼琴。售貨小姐看了看售價牌,竟然驚訝不已,不敢賣。於是她請來了股長,股長了解緣由和真相後認真向顧客作了解釋,婉謝不賣。而這位顧客卻毫不讓步,直到部門經理出面斡旋都堅持要買,不爲所勸。最後請來了總經理。總經理了解情況後當場定奪:賣,按標價賣!──原來,那架價值數千美元的鋼琴,標價牌上偏偏少了一個零!

請你充分發揮創造力,爲故事續寫一個合情合理的結尾爲總經理寫一段話),說明總經理爲什麼這樣做。

佳作之一:接着,總經理對女顧客說道:“小姐,你是否能稍候一會,讓記者採訪一下你現在的感想。”“當然可以。”總經理請來了一位電視臺的記者進行現場報道。當女顧客把事情說過一遍後,總經理接過了話筒說道:“各位敬愛的顧客,上述各位所看到的,正是近日本公司隆重推出的一項經營項目‘請顧客來找錯’,具體事項爲:本公司將陸續推出一批標錯價的商品,如被您選中,均按標價出賣。來得次數越多,機會越大!可不要錯過機會呀!”不用說,次日顧客盈門,被找出差錯的小商品誠然不少,但利潤卻頗爲可觀。

佳作之二:第二天,這家商店的門旁放置了一塊大大的標牌:“本店本着‘顧客是上帝’的宗旨,熱忱爲廣大客戶服務。昨天因工作人員疏忽,在一架名牌鋼琴上標價時少加了一個零。一位女士看中了這架鋼琴要買下來,我們明知有錯,卻仍然照少一個零的標價售出。上帝們,在這裏,您或許也能買到像那位女士買到的商品!”

佳作之三:總經理雖然答應把那昂貴的鋼琴賣給那位顧客,但還附加了一個條件:請她寫篇文章。第二天,當地最最有名的一家報紙登出了一篇顧客寫給報社的信。文章內容如下:“我是一名來自加里佛尼亞州的遊客,初到此地,路過你們這兒的一家××商店,由於店主的疏忽,將一架價值數千元的名牌鋼琴標價少了一個零。但店主待人誠懇,守信用,還是按原標價賣給了我,在此,我對他表示萬分感謝。”

最後,送給同學們一句話:“如果學生在學校裏學習的結果,使他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托爾斯泰

希望同學們努力做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走出一條只屬於自己的路!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學習抓住最具特徵的部分描寫人物外貌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識地細緻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的良好習慣。

2、 學習描寫、記敘、說明等表達方式,瞭解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等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過程與方法】

1、 運用“學思同步”的教學思想,巧妙地設置疑問,啓迪學生豐富的聯想,激發學生的新鮮感、新奇感,讓學生在積極思維的王國裏遨遊。

2、 教給學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閱讀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訓練,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體會和理解林業工人對造林事業無比熱愛的感情及作者對爲人類創造綠色的普通勞動者的讚美之情。

2、 理解“美,是以醜作爲代價的”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 體會林業工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2、 學習抓住特徵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難點:

1、 品味文章語言風格、揣摩句子深刻含義、感悟文章蘊含的感情。

2、 理解“美,是以醜爲代價的”這一哲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手,在我們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卻埋葬了多少個美麗的童話,而我們的救援人員和白衣天使又用他們的雙手拯救了多少寶貴的生命,創造了多少美麗的故事。

一雙手,讓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爲我們擁有一雙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姜孟之筆下的一位林業工人張迎善的手,看看他這雙手有什麼特點。(板書課題)

(二) 自讀感知 整體把握

1、 檢查預習情況

(1) 簡介作者(請學生介紹,老師補充並給予表揚)

姜孟之,男,1938年生,山東省乳山縣人。畢業於黑龍江省函授廣播學院中文系,當代作家,現爲“伊春市拔尖人才”、“自學成才標兵”、“伊春市勞動模範”,全國第五次作家代表會代表。

(2) 生字詞的音形義(請同學準確清晰地朗讀、解釋,師明確)

惺忪xing1song1 瞬間shun4 老繭jian3 洋鎬gao3 垧shang3

惺忪:形容因剛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瞬間:形容時間極短。

老繭:手掌或腳掌上久經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洋鎬:刨土用的工具。

垧 :土地面積單位,東北地區多數地方用, 1 垧 等於 15畝。

2、整體把握 劃分層次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可以自由討論,選代表發言,師適時指導、明確,板書)

一(1): 各種各樣的手 襯托 一雙手

一雙手 二(2—19)細描一雙手 突出 天下第一奇手

三(20) 通過想象 讚美 普通勞動者偉大貢獻

(三) 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1、 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姜孟之先生的這篇散文爲我們介紹了張迎善的怎樣的一雙手?閱讀時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這樣的學習質量纔會高。

(1) 天下第一奇手

(2) 半截老松木

(3) 皮膚呈木色、紋理又深又粗、黑土色

(4) 掌面鼓皮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

(5) 手指特別粗大肥圓,像一根根三節老甘蔗,

(6) 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各個關節都纏着線,染成泥色

(7) 天下第一號大手

(8) 創造綠色寶庫的手

2、這雙手的這些特點,作者從什麼角度描寫的呢?

明確:視覺,先總寫“像半截老松木”,比喻,形象地突出其粗糙、堅硬

然後分寫其手背、手心、手指的各個部位。

3、張迎善的手還“奇”在哪裏呢?

明確:大,“那隻大手把我的手緊緊地裹住了”;“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嘩嘩’地搓了幾個來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紅了”,突出手粗糙。

4、這也是作者從視覺寫的嗎?

明確:不是,這是從觸覺寫的。

5、“裹”和“緊緊”用的好不好?爲什麼?

明確:這兩個詞用的好,一、說明手大,二、寫手有力量,三、人很熱情。

6、文中還有哪些句子突出其手大的呢?請同學們找找。

明確:“長24釐米,寬10釐米,厚2.5釐米”

7、此處作者採用什麼表達方式?(說明)什麼說明方法?(列數字)

8、文中還有嗎?找找看

“這雙手已經栽種26萬多棵。僅1981---1985年就造林33垧。”

9、所以說,這雙手是一雙___________手。(創造綠色寶庫的手)

10、在寫“這雙手”的特徵時還運用什麼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以後我們寫文章時也要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11、張迎善的這雙手從外表上看,是“醜”還是“美”?—醜(所見) 板書

12、待了解造成他手奇醜的原因後,你還認爲他的手醜嗎?—美(所聞)

13、以張迎善“一雙手”外表的醜來換取綠色寶庫的美,值嗎?值(所感)

這雙手既醜又美,表面上是醜,實際上是美,這就告訴我們:“美,是以醜爲代價的”這一哲理。 板書

醜(所見) 美(所聞) 值(所感)

美,是以醜爲代價的

14、通過作者對這雙手的描寫,可以看出,張迎善是怎樣一個人呢?

———不畏艱辛、無私奉獻的普通勞動者的形象

作者通過對張迎善這雙奇手的描寫,歌頌了那些不畏艱辛、無私奉獻的普通勞動者的高貴品質。

這就告訴我們:在刻畫人物形象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時只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特徵來體現就可以了。比如:本文就是抓住了人物的手,從而表現了中心。像我們學過的課文,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等

(四) 拓展延伸 總結反思

美往往是以醜作爲代價才能獲得的,正是這雙手,爲家庭、爲社會創造了美和財富。

1、假如張迎善被評爲2008年度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請同學們借鑑以下頒獎詞,聯繫課文內容,爲張迎善也寫一段頒獎詞。(提示:要強調這雙手創造綠色的意義,要有感召力。100字左右)

(1)、楊利偉(特級航天員,解放軍少將,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

那一刻當我們仰望星空,或許會感覺到他注視地球的目光。他承載着中華民族飛天的夢想,他象徵着中國走向太空的成功。作爲中華飛天第一人,作爲中國航天人的傑出代表,他的名字註定要被歷史銘記。成就這光彩人生的,是他訓練中堅韌執着,飛天時的`從容鎮定,成功後的理智平和。而這也是幾代中國航天人的精神,這精神開啓了中國人的太空時代,還將成就我們民族更多更美好的夢想。

(2)、叢飛(歌手累計捐款300多萬元助178名貧困兒童上學,病逝後捐角膜挽救四名患者復明)

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用舞臺構築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許不如往昔嘹亮,卻贏得了最飽含敬意的喝彩。

(3)、李春燕(女,27歲,貴州苗族鄉村醫生)

她是大山裏最後的赤腳醫生,提着籃子在田壟裏行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她不是遷徙的候鳥,她是照亮苗家溫暖的月亮。

(4)、青藏鐵路建設者

每當汽笛聲穿過唐古拉山口時,高原上的藏羚羊,都會想念他們,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堅強的笑容。他們能驅動鋼鐵,也會呵護生命。他們是地球之巔的勇者,他們締造了世上最偉大的鐵路!

(5)、張迎善

誰能讓荒山成爲綠塔;誰能讓濁水成爲清溪?

一雙手,改造跡地林,次生林44.5頃;一雙手,種樹26萬棵!

歷經千錘百煉,卻知難而進;忍受千辛萬苦,卻毫無怨言。看到他的手,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山山碧綠的森林。

他是一名普通的林業工人,他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蒼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隱沒在山林之中。

一雙醜陋的手,爲祖國種下無數棵樹,一雙醜陋的手,爲人類種下一片片幽幽綠蔭。

只憑這種敬業精神,讓年僅32歲的年輕育林功臣,創造了一座綠色金庫!

(6)、張迎善

他是躬耕綠野的拓荒人。作爲一名林業工人,他很普通,普通得就像林場一株生長了數十年的樹。他的手每天要栽1000多棵樹,每栽一棵樹,手就得往土裏插三四次。現在手的紋絡又深又粗,掌面鼓皮一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手指粗大肥圓,一隻手指就像一根三節老甘蔗。就是這樣一雙奇醜無比的手,卻創造了綠色的寶庫。

2、總結:

這篇文章雖然短小,卻能抓住林業工人最具特徵的部分——手來寫,多角度地細緻準確地描寫,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不畏艱辛、無私奉獻的勞動者樸實而感人的形象。那麼在寫作中,我們也應該運用這種方法。

3、課後作業:請你仔細觀察爸爸或媽媽,選取最具特徵的某一部分(手、頭髮、臉、腳等),多角度地細緻準確地描寫出人物形象。200字左右的短文。

4、反思

附:板書設計

一(1): 各種各樣的手 襯托 一雙手

一雙手 二(2—19)細描一雙手 突出 天下第一奇手

三(20) 通過想象 讚美 普通勞動者偉大貢獻

醜(所見) 美(所聞) 值(所感)

美,是以醜爲代價的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9

一、積累。

導引:藉助工具書,聯繫上下文,勤問。

1、《詩經》常識。(注意文下注釋)

2、我讀。一詞、一節、幾節、一篇、兩篇。(注意文下注釋,查工具書,多問,難讀字注音,反覆朗讀,揣摩情感)

3、我背。一句、一節、幾節、一篇、兩篇。(朗讀,關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繫)

4、我寫。一詞、一句、一節、幾節、一篇、兩篇。(看清字的寫法)

5、我解釋。一詞、一句、一節、幾節、一篇、兩篇。(注意文下注釋,查閱工具書,多問,聯繫前後文)

二、探究。

1、詩歌的內容。(聯繫詩歌類型、詩句意思)

2、主人公的情感特點。(聯繫有關語句,關注文後分析,注意與封建社會、傳統愛情表達的區別)

3、主人公的行動特點。(關注“行動”,聯繫文後分析)

4、詩歌的'描述或抒情、邏輯順序。(類同記敘文)

5、《關雎》一節運用“比興”的修辭手法,先寫雎鳩和鳴,再寫青年男子對姑娘的追求,前者對後者有何作用?(一般“比興”手法是先寫物,後寫人,物和人之間有一定聯繫,以物引出和比喻人,但此處還可聯繫先秦時期愛情追求的特點分析)

6、《蒹葭》一詩中,秋天清早的河邊景象有何特點?又有何作用?(一般以景襯情,景情同類)

7、詩句賞析。(從修辭、用詞、寫法,及其對句子內容、思想上的作用上入手)

8、從《關雎》和《蒹葭》推測《詩經》中詩歌的結構或語言特點。(關注文後分析)

9、淺談《詩經》在中國詩歌中的地位。(聯繫文下注釋)

10、斗膽猜測《詩經》與青曲的關係。(聯繫文下注釋)

11、談談愛情與音樂的關係。(聯繫生活實際,一般常識,和電影電視故事情節)

三、運用。

1、即興寫作,描繪詩歌的一個“鏡頭”。

2、講故事,講一個由詩歌而想象的小故事。

3、表演,以詩歌爲基礎,編排一段“小戲”,進行表演。

4、畫畫,畫出詩歌中的一個意象。

5、演唱,唱一首與詩歌內容情感有關的歌曲。

6、演講。參考題目:我對美好愛情的一個模糊看法;如果對他(她)有好感,怎麼辦?;他們顯然是個悲劇。

7、組合朗誦或背誦。本詩,或自己讀過背過的其他同類詩歌。

8、辯論:男女生可成爲非常要好的朋友———男女生不可成爲非常要好的朋友。

9、新聞故事會:我所知道的事實中的愛情故事。

10、書法,寫一節或一首,或“愛”字的幾種寫法。等等。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鑑賞本文巧妙的構思,曲折的情節。

2、學習本文以個性化的言行塑造個性化的人物的方法。

3、體會強權統治下的普通人的悲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本文以個性化的言行塑造個性化的人物的方法。

難點:巧妙的構思,懸念的設置。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文壇上有一位大師級的中國小說家——汪曾祺,他的一系列小說體現出來的風格:洗練的語言,明麗的色彩,淳樸的民情,都達到了難以超越的極致,是中國現代小說最足以傲世的極少數重大收穫之一。而《陳小手》足以代表他的至高成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這篇短篇小說的魅力。

二、作者簡介(投影)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鄉土文化小說的集大成者,他的創作橫跨四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早年師從沈從文,早在四十年代他的創作就走向了成熟,成爲後期京派作家中重要的一員。代表作有《復仇》、《老魯》、小說集《邂逅集》等。由於歷史的阻斷,汪曾祺的重現已是八十年代。新時期以來,汪曾祺的主要作品有《受戒》、《大淖紀事》、《異秉》、《陳小手》等。

三、研讀課文,鑑賞情節

1、學生自主思考:

(1)“陳小手”是那位產科醫生的真名嗎?

(2)陳小手在當地的地位如何?

2、學生交流。

〔學情預測〕本題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學生應該易於解答。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迴歸文本。

3、明確:

(1)陳小手的得名是因爲他的'手特別小,比女人的手還小,比一般女人的手還更柔軟細嫩。……據說因爲他的手小,動作細膩,可以減少產婦很多痛苦。加上他喂着一匹馬,常常騎着白馬趕着到各處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馬和他的名字聯繫起來,稱之爲“白馬陳小手”。

(2)同行的醫生,看內科的、外科的,都瞧不起陳小手,認爲他不是醫生,只是一個男性的“老孃”。而有產婦的人家卻信賴他,因爲他“活人多矣”。

4、小組討論:故事的精彩之處出現在什麼地方?精彩在哪裏?

〔學情預測〕題目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可能無法品出精彩所在,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章中尋找答案。同時,藉助小組交流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生生互動達到思維碰撞、相互啓發的目的。

5、明確:

故事的精彩之處出現在另一人物——團長出場之後,主要在最後十二行的篇幅中,作者安排了情節的高密度曲折:

第一個是:團長“擺好了一桌酒席”宴請陳小手。

第二個是:團長“拿出二十塊現大洋”送給陳小手。

第三個是:團長在陳小手騎上馬後,“一槍就把他打下來了”。

第四個是:團長宣佈殺陳小手的理由。

最後是:“團長覺得怪委屈。”

以上情節的突然轉化超出了讀者的預期,在結構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利用懸念的設置,使一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是作者的匠心使得《陳小手》成爲現代小說的精品。

四、深入探究,分析人物

1、學生自主思考:文中正面刻畫的兩個人物,哪一個個性更加鮮明?他鮮明的個性體現在什麼地方?

2、交流評論。

〔學情預測〕學生可能會提到“陳小手”與“團長”,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重點凝聚到“團長”這一人物身上。這個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也是本文成爲經典的一個重要因素。

3、明確:文中真正有個性的是那個“團長”。

第一,“團長”出場時說:“大人,孩子,都得給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腦袋!進去吧!”——公開的、蠻橫的、無法無天的土匪形象。

第二,救了他的女人和孩子性命的醫生,只是因爲“摸”過他的女人就得死。——無知、濃重的封建男權思想、草菅人命。

第三,殺了救命恩人還覺得“挺委屈”。——可見他的濫用權力,草菅人命,已經習以爲常。

第四,殺人之前還要請人家喝酒,給人家二十塊大洋。——矛盾中表現出了他的愚昧、野蠻、荒謬的江湖氣。

4、教師點撥:這篇小說雖然以陳小手的名字命名,但是真正的主人公,並不是陳小手;真正有個性的,其情感和思維的邏輯不可重複的,是那個野蠻的團長。對陳小手的高明醫術的描繪,文中雖然花了不少篇幅,但是隻是一個背景,有一種烘雲托月的功能。

五、品味主題

1、學生自主思考:造成陳小手悲劇的原因是什麼?

2、明確:造成陳小手悲劇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中國軍閥混戰背景下霸權的橫行,人權的缺失。亂世之中的“陳小手們”縱有活人的絕技也無法擺脫被宰割的命運。另外,那個時代封建思想的濃重,對科學的無知也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

六、佈置作業

1、完成“閱讀練習8226;探究”第二題。

2、完成《伴你學語文》中的本課練習。

〔附〕板書設計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環境描寫的分析,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情感。

2.理清小說的線索和故事情節,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3.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外貌等描寫的體會,分析人物性格,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情感,進而理解作品主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關鍵語句的分析,體會環境描寫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2.通過自主閱讀、合作討論理清情節。

3.合作探究,閱讀分析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文章主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封建主義、帝國主義不僅是舊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在思想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體會作者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隔膜的憂慮,以及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着信念。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對環境描寫的分析,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情感。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及多種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說主題。

教學難點:

1.理解人物內心複雜的情感。

2.結合背景,多角度理解小說主題。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合作探究、比較分析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調動學生表達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默讀和朗讀來完成的。

2.合作探究,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總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方法。

3.在課文主題理解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理解的多樣性,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深入探討,得出自己的見解。

四、教學過程

(一)朗讀導入

1.請學生朗讀第十二自然段開頭和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進故鄉時……沒有一些活氣。”

2.請學生感知並總結景物有何不同。

3.教師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明確。

前者是“我”回憶中二十年前的故鄉景象:明朗、美麗、令人神往;後者是“我”眼中所見二十年後的故鄉實景:晦暗、蕭條、令人感到悲涼。

二十餘年過去,故鄉在“我”眼中發生了巨大變化,其原因何在?作品中的“我”又懷有何種感情呢?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走進文本。

【設計意圖】通過對環境描寫的感知和分析導入,引發學生對創作背景的探究興趣。並注意在後面對人物進行分析的環節勾連體會環境描寫對突出人物和深化小說主題的作用。

(二)感知學習

1.瞭解寫作背景。

(1)指名學生結合資料,介紹寫作背景,教師總結。

辛亥革命後,封建zhuan制政權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軍閥統治。帝國主義操縱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控制了政治和軍事力量。中國農民在封建主義、帝國主義雙重壓迫下日益貧困,過着毫無希望的生活。

小說《故鄉》寫於1921年1月,後被編入小說集《吶喊》,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遷居來京,親眼看到故鄉的衰敗凋零和農民的貧苦,心生悲涼,感概萬千,一年後就以自己所見所感爲素材,創作了這篇小說。“我”雖不是作者本人,但是反映了作者的情感。

(2)結合資料介紹作家、作品。

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本文選自《吶喊》(小說集)。其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初讀課文,設計學習任務。

(1)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部分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每部分內容。

(2)閱讀課文,選擇任意一個人物,進行復述介紹。

可供選擇的人物:少年閏土,中年閏土,青年楊二嫂,中年楊二嫂,“我”。

要求:認真閱讀課文,標畫段落。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大概閱讀時間爲15分鐘,在課堂練習本完成要點歸納。交流時複述語言要簡潔明瞭。

【設計意圖】文章的篇幅較長,採取分段的形式有助於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基本內容;複述介紹人物,有利於增強對人物的瞭解。

(三)探究人物形象

再讀課文,引導小組內討論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對比手法。

1.分析閏土形象。

分小組朗讀描寫閏土的段落:12~30自然段;第55~76自然段。

設計討論問題:

這些段落之間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對比)

這些段落從哪幾方面進行對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什麼?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尋讀原文,並作出分析與總結。

(1)外貌對比。

少年閏土:“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的`少年英雄形象。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苦難的生活折磨,精神面貌發生了變化,命運悲慘。

(2)動作、對話對比。

少年閏土:通過對“雪地捕鳥”“月夜瓜地刺猹”“講述海邊撿貝殼”等情節的分析,看出閏土活潑開朗、聰明勇敢、多知勤勞等特點。可以從對話描寫的分析和對省略號的分析中進行總結:生氣勃勃的閏土,心裏不僅有無窮無盡的稀奇事,還有令人讚歎的能力。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開口改稱“迅哥兒”爲“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爲飢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的束縛。此處語言的描寫,閏土用斷斷續續的話語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並訴說自己的苦狀。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體現出麻木遲疑、有苦難言,幾處省略號更是表明閏土心裏有說不盡的苦處。

還可以有選擇地從下面兩個角度進行對比。

(3)閏土對“我”的態度前後對比。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體現了閏土對“我”情真意切,小夥伴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證明“我”和閏土之間已經形成了 “厚障壁”,即精神隔膜,閏土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我”搬家給他東西,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證明他將希望寄託於神靈,愚昧麻木。

【設計意圖】學習課文運用多種描寫方式展示人物形象,刻畫人物的性格。

(4)小結。

小說通過對比,揭示了以閏土爲代表的舊中國貧苦農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他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原文語句尋找,抓住關鍵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楊二嫂形象。

(1)自由朗讀39~52自然段,畫出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的具體句子,分析楊二嫂二十年前後的性格變化。

例: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分析這句中所用的描寫方法及作用。

此句運用了神態、語言描寫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楊二嫂從青年時頗有姿色的“豆腐西施”,變成了尖酸刻薄、兇悍潑辣的恣睢小市民的形象。

(2)討論:楊二嫂這個形象能否刪去?說明理由。

3.教師引導,學生筆記總結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說《故鄉》是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的描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塑造出鮮明典型的人物形象的。

(四)主題探究

1.提問:在離開故鄉時,爲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

因爲“我”的希望是:希望後輩有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比較茫遠,擔心難以實現。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不同於“我”、閏土、楊二嫂的生活,是消除封建思想、黑暗社會等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新生活。這是一種打破尊卑、超越物質、充滿純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2.“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怎樣理解這句話?

教師在討論的基礎上總結。

只有希望而不去實踐,等於沒有希望。以路爲喻體,形象地說明了美好的新生活要從實踐中獲得,並要有推翻舊社會、爭取新生活的勇氣與信心。

【設計意圖】通過體會結尾部分的語言,培養閱讀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小說主題。

(五)拓展延伸

教師導語並設計問題:在課文的分析中,我們重點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對於敘事主體“我”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有哪些理解與思考?

【設計意圖】本題難度較大,分析小說敘事主體的特點和作用,爲進一步理解文章主題作拓展。

(六)佈置作業

1.閱讀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其他篇目。

2.蒐集關於思鄉的詩詞名篇。

【設計意圖】1.對這部小說集能形成整體的認識。2.瞭解其他描寫故鄉的佳作。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12

【知識教學點】

1、瞭解有關“四書”的常識。

2、瞭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能力訓練點】

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2、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1、學生自讀課文,在瞭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思考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完成學習“重點”,懂得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義。

2、教師設計啓發性問題,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後,激發學生努力養成注重實踐、注重探索精神的熱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象,並由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歷,極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不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投影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1、什麼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2、傳統的中國教育爲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確:因爲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爲什麼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爲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適用於哪些範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麼關係?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失敗告終。然後是第十二節,“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爲了闡明觀點所藉以的事實論據。王陽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陽明失敗的結局,是由於他的“格物”並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爲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我”的親身經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四、總結、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瞭“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啓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後,最重要的應在於積極培養這種精神。爲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後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爲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五、佈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爲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後感。

【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論點

一、點題、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二、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層次清晰

三、總結、發出號召 敘議結合

【關於四書中的引段】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古時那些要想顯明自己的清明的德行,並推廣開去以惠及全天下人的賢者,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的。要想先治理妥當自己的國家,就一定要先整齊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齊好自己的家庭,就一定要先從自身做起,使自己德行修潔;要想使自己德行修潔,就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地;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地,就一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志誠懇篤實;要想使自己的'意志誠懇篤實,就一定先要廣泛地獲取各種有益的知識;要想獲取各種有益的知識,就一定先要考究萬事萬物的道理。只有經過考究而先窮盡世間萬事萬物的道理所在,然後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取各種知識;只有先獲得儘量多的各種有益的知識,然後自己的意志纔會誠懇篤實;只有當自己意志誠懇篤實了,然後自己的心地才能夠端正而不邪僻;只有當自己的心地端正無邪了,然後自己的德行纔會修潔;只有當自身德行修潔了,然後纔會感召自己的家人,使得家庭也修潔整齊;然後纔會感化國人,使得國家也得以大治;只有當國家大治了,纔會使得其他國家也從而效仿,從而使全天下都達到大治的境地。

明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1529),世稱陽明先生,對於“格致”就有個很著名的故事:他二十一歲時,侍父於京都,遍求朱熹(宋理學家)遺書讀之,“一日,思先儒謂衆物必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二《年譜》)他想單刀直入探究朱學的內在理路,其誠可佳,其勇可喜,但其行動可笑:傳說陽明的爺爺喜歡竹子,在“竹軒”前種了許多。陽明和姓錢的朋友每天從早到晚默默地面對竹子,竭心盡力地來格其中之理。朱子說一草一木皆含至理,他們便身體力行。到了第三天,姓錢的朋友勞神成疾,陽明笑他不中用,但到了第七天,他也因耗竭心力而病倒。這七天他怎樣沉思其理,想了些什麼,後人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他一無所獲。其實,程(宋理學家程頤)朱也並不這樣去格竹子,程朱之格物致知,是對於經驗中的事物,──窮究其理;及至“窮”得多時,乃恍然有悟於萬物共有之理。

胡適也認爲對“格致”“最有勢力的一個解說是程子(程頤)朱子(朱熹)作的。”還是在《格致與科學》一文中,他寫道:“他們說,‘格’就是‘到’,格物就是到物上去窮究物的理。朱子說得最清楚:‘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吾心之明莫不有知……。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 即(就)物窮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極,是致知。”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學目標

(一) 知識和能力

1、 瞭解古代白話,認識文中古今意義的詞義差異

2、 瞭解施耐庵和《水滸傳》

3、 瞭解楊志的出身與遭遇

4、 鑑賞小說的故事情節,分析文章是如何體現智取的,把握波瀾起伏的情節,體會作者構思的巧妙

5、 品味人物描寫刻畫細緻的方法,把握楊志的個性特徵,分析其失敗的`原因

6、 鑑賞逼真簡練的“天熱”的環境描寫,體會文章正面側面描寫天氣的方法以及表達效果

7、 積累一些關於《水滸》的文化知識

(二) 過程和方法

1、 文獻法 施耐庵和《水滸傳》、楊志的出身和遭遇

2、 複述法 鑑賞小說的故事情節

3、 賞讀法 品味人物描寫刻畫細緻的方法、逼真簡練“天熱”的環境描寫

4、 討論法 把握楊志的個性特徵,分析其失敗的原因

(三) 價值觀和情感趨向

1、 培養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2、 學會做事要有頭腦,忌心浮氣躁,學做說話有分寸、做事有謀略的人

二、課時安排:

二課時

三、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預習作業:(課前準備或早讀或午讀)

(一) 生字詞:

1、 具體內容:

趲(zǎn)行、恁(nèn)地、晌(shǎng)午、濠(háo)州、忒(tuī)認真、椰(yē)瓢、羅唣(zào)、勾(gòu)當、行(háng)貨、窺(kuī)望、嗔(chēn)怒、聒(guō)噪、怨悵(chàng)、嘔(où)氣、面面相覷(qù)

2、 練習鞏固:(1)《精析精煉》95頁練習1;(2)《輕鬆》49頁一、二;(3)《同步》70頁(一)(二)

(二) 古今意義的詞義

1、 具體內容:

(1)楊志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古:趕/今:拿走)

(2)這廝不值得便罵人(古:有必要/今:做某事有意義)

(3)這裏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

(古:強盜/今:能獨當一面,堅忍不拔、有所作爲的人)

(古:地方/今:去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意思)

(4)只見對面松林裏影着一個人(古:遮蔽、躲藏/今:影子)

(5)你理會得甚麼!(古:懂、知道/今:理睬)

(6)一般還你錢(古:付給/今:借了錢歸還別人)

(7)五貫便依你五貫,只饒我們一瓢吃

(古:(買賣場合)多給,讓人佔點便宜/今:寬恕、饒恕)

(8)我們胡亂也買他這桶吃(古:索性、乾脆/今:任意、馬虎、隨便)

(9)連累我們也吃你說了幾聲(古:被/今:吃東西)

初三語文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休斯的經歷及其創作。

2、領略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

3、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感受詩人的愛國思鄉情懷。

4、品味詩歌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體會詩歌的內涵。

【教學重點】

1、瞭解詩歌的文化背景。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及詩人由此抒發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因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意念和情緒並深入詩中的意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研討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學生活動

同學們,愛國主義是詩歌的永恆主題,更是詩人永恆歌唱的心聲。在我國詩歌長河中是這樣,在外國優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黑人談河流》,去聆聽美國詩人休斯的愛國心聲。(板書文題、作者)

邊聽邊想,引起注意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休斯(1902~1967)美國黑人詩人、小說家,美國黑人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者,被譽爲“黑人桂冠詩人”。休斯寫過小說、劇本、自傳和新聞速寫,以詩歌方面的成就最爲突出。他創作了十多部詩集,比較重要的有《哈萊姆的莎士比亞》《單程票》《延遲的夢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創作植根於美國黑人生活,對他們痛苦生活給予同情,謳歌他們美好的情感,頌揚了他們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詩歌的主題思想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休斯創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藝術引進詩歌創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樂和布魯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輕鬆活潑豪邁奔放的風格,對美國黑人詩歌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聽簡介,瞭解作者及背景

三、研讀《黑人談河流》

1、學生自由誦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意。

教師提示:這首詩在語言結構上。長句、短句互相交錯,參差起伏;四個排比句,上半句結構相似,下半句發生變化,均不相同。這樣的變化既有結構整齊均衡的一面,又有詩行形式上的跳躍,也不失節奏上的宮商之聲。

自由朗讀全詩,感知詩意

2、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點撥,

(2)“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兩次出現有什麼表達效果?

分小組討論這些問題

(3)全詩的藝術構思是跳躍的,但又有嚴密的思維邏輯。請歸結詩歌內在的思維邏輯。

然後發表見解,互爲補充

根據學生髮言,教師歸納明確:

(1)在《黑人淡河流》一詩中,“河流”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爲歷史的象徵。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2)“我的靈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爲由於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人類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靈魂”裏有所沉澱。這句詩,是作者代表全體黑人發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種族是有着悠久傳統的種族。這句詩在第二節和第五節兩次出現,形成結構上的前後呼應。

(3)我認識河流——它亙古如斯。比人類久遠——我在河流的哺育下發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見證——因此我認識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靈魂和河流一樣深沉。

(4)文中的黑人不僅指一個而是黑人種族。

談談自己對河流的認識 :

文中談了世界各地的河流;河流中有黑人的功勞,有黑人的希望;還有愛國思鄉的靈魂。

3、學生有感情誦讀,體會詩歌深邃中顯自豪的特點。

有感情的朗讀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愛國,是一面飄揚在世界各國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幟。《黑人談河流》,和我們的心聲是相通的。那種深沉的歷史感與強烈的時代感,都是令人蕩氣迴腸的。掩卷遐思,倍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偉人毛澤東吟唱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願我們能“直掛雲帆濟蒼海”,譜寫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新篇章。

說說自己的感受

五、課堂練習

六、課後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