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改弦更張的典故

改弦更張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更: 變換。張: 給樂器上弦後調整鬆緊。指改換樂器上的弦並裝好,使發出的聲音和諧。比喻改變方針、做法或措施。源自《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改弦更張的典故

董仲舒是西漢前期著名的學者,對孔孟之學說很有研究,漢景帝封他爲“博士”。他整日在書房裏埋頭苦學,非常用功,甚至三年連書房附近的園圃都不曾看過一眼。後人用來比喻專心苦學精神的“三年不窺園”“目不窺園”即由此而來。

漢武帝繼位後,對董仲舒更是尊重,常請他對施政方針提出建議。董仲舒曾這樣說道: 漢朝繼秦朝而立,秦朝的舊制度都不適用了。這好比琴上的.弦已經陳舊不堪,想叫音調和諧,就必須把它解下來,重繃新弦,然後纔可彈奏。施政也是這樣,行不通了,就必須改革,然後才能辦好事情。應當換弦卻不換,即使是一流的音樂家也彈不出優美的曲調來;應當改革卻不改革,任是再賢明的政治家也幹不出令人滿意的政績來。

後“改弦更張”常用於指政治上的重大改革。亦用來指改變態度或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