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七年級語文《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三篇

七年級語文《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W 次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1

回顧品味是一種收穫,在反思中進步,講課也是這樣。

七年級語文《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三篇

當初,在設計這堂課時,確實煞費了一番苦心。自己感覺其中有幾處“別有用心”:

1、《命運》交響曲導入,拉近學生與課文主人公的距離,給學生營造一種感悟的氛圍;《命運》交響曲結尾,再次感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命運》交響曲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音樂,通過熟悉的音樂拉近不同時代,不同國籍的人的距離,給學生們一種親切感。另外,此交響曲,有一種扣人心門的感染力,隨着強勁的音樂,讓學生感慨地進入學習的氛圍,更加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2、目標從繁到簡,學生思路清晰。

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起着導向性的作用,短短的四十分鐘,如何利用纔是最有效的?面面俱到反而會導致最終的面面不到,所以簡潔、明確、集中的教學目標有利於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從看似點滴中收穫頗豐。所以,在本課時的設計上我只設定了一個主要目標:全面認識貝多芬。從而促使需要提煉學習的寫作方法盡顯其中。

3、還課堂於學生,使他們樂在其中。

越俎代庖──是平日授課中容易出現的現象。在本課時的授課中,我注意避免老師的侃侃而談,增加學生自己感悟的機會。給學生明確的思路:認識貝多芬的偉大與平凡,讓他們與課文親密接觸,自感自悟,踊躍交流,在交流中對人物總結昇華,全面認識,這樣人物的描寫方法也就躍然紙上。教師無須多言,學生感悟更深。

4、分層作業,對症下藥。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層次,選擇難度不同的作業。這樣能使學生正視自己,尋找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上課是一種藝術,而我只是一個初學者,需要雕琢的地方還很多,但我會用心,我會用踏實與自信,虛心與好學唱響心中美麗的歌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2

按照《新課標》的精神,我們教師不能像以前那樣完全佔着主動地位,霸着講臺照本宣科給學生滿堂灌,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教學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是平等的參與者,就教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對教材有深刻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對課堂設計就需要傾注更多的智慧和心血,並且具備較強的隨機應變和駕馭調控課堂的能力。我們教師只有以溫和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鼓勵的語言,平等的態度,營造一種民主開放的課堂氣氛,讓每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讓感情碰撞感情,思想碰撞思想,讓思想的溪流匯成浩瀚的江河,讓思想的火花匯成燦爛的`禮花。還要充分的相信學生,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智慧,一旦學生情感的閘門被打開,思想的火花被點燃,他的的精神世界所迸發的精彩,往往超出我們教師的想像,也是我們的一個大腦所望塵莫及的。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3

學完課文《音樂巨人貝多芬》,感觸頗多。

學生的課前準備可謂下足了功夫,這也讓我認識到:時代在發展前進,當今信息時代,我們的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廣泛,速度非常快。學生們關於貝多芬的材料積累了很多,展示也同樣精彩;教師永遠不能低估學生的智慧。現在的課堂,要求教師不能照本宣科給學生滿堂灌,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應就教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

同時,這也要求我們必須對教材有深刻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對課堂設計就需要傾注更多的智慧和心血。課堂過後,思考其中細節,心中也涌起陣陣的失落感。是自己的指導不到位,總感覺孩子們還是無法深入進貝多芬的內心看世界,文章中多次出現感人至深的畫面,學生卻很難品出其中的味道。如有關貝多芬外貌描寫的分析,學生能找出“那拖在衣服後面的是一副助聽器,可是早已失效了”,能看出貝多芬不拘小節的性格,但卻無法進一步瞭解貝多芬渴望和外界溝通交流的個性,在進一步的引導分析之下,學生豁然開朗。我想,其實並不是孩子們缺乏思考與感悟,原因有二:

一、教師的引導作用與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夠,在分析大師形象時,如能多給與學生品讀的時間,讓他們用心細讀細品,深入文本,相信效果會更好一些。

二、學生文學積累少,所讀的大部頭文學作品少之又少,結合此課如《名人傳—貝多芬傳》、《約翰克里斯多夫》等都是有關於貝多芬生平事蹟的重要作品。學生無法深入閱讀了解,自然僅憑課堂40分鐘是無法體會大師一生的經歷與苦痛。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數量與質量是關鍵。

上課是一種藝術,需要雕琢的地方還很多,但我會用心,我會用踏實與自信,虛心與好學唱響心中最美麗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