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論語>禮樂思想新探》閱讀理解題

《<論語>禮樂思想新探》閱讀理解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論語>禮樂思想新探》閱讀理解題

在孔子之前,上古暨三代的宗教禮樂傳統,經過周公制禮作樂的制度化、政治化改造以後,這一作爲周代宗法社會等級規範的禮樂制度,便已初具倫理學意義。西周時期的禮樂倫理化,主要體現在政治領域推行敬德宗孝等倫理觀念的貴族教育,以培養有道德的統治者利於姬周統治。從孔子開始,將西周禮樂教化的倫理內容擴大到人倫關係的各個方面,而且提出“有教無類”的全民教育思想,將西周以來禮樂演變的主流由禮樂政治化轉向爲禮樂的倫理化,從而使以道德倫理爲本位的禮樂觀構成了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中心。

在孔子等原始儒家看來,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到大,就必須要經過禮樂薰陶,“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在禮樂詩舞渾然一體的潛移默化中,讓人在各種人倫關係和社會場合中體味、首肯人之成其爲人之本然,進而以這種道德自覺認同現實倫理。具體說來,就是首先要在人倫社會的大網絡中,找清個體所處的位置與所扮演的特定角色;緊跟着是通過禮教、樂教等,習染先在於個體的社會所包括的各種人倫關係及由之所賦予個體的各種人之應然,後者也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各種外在的行爲規範“禮”;接着,在禮樂的長期潛移默化下,將社會所賦予的這種人之應然言行內化爲道德倫理的自覺意識乃至倫理習性的自然養成;最後,各種人之應然的行爲規範“禮”最終達成渾然一體的人之本然的道德倫理情感的“仁”。

以道德倫理爲本位的孔子禮樂觀,實質是使每個個體在平時禮樂的教化中,於芸芸衆生之中區別於自我而又調適於社會,自我與他人在對待與推己及人、換位思考中和諧相處。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等各類人倫關係中,個人主體以自覺於自身的相應道德倫理,如敬、寬、信、慈、孝、悌等,修養身心而又融洽社會。在以外在的“禮樂”養成個體的道德心性或促成主體道德自省的同時,將世間的這些人倫關係及其相應倫理範疇,內化爲個體的道德倫理自覺意識乃至自身的生存需要,使禮樂最終符合人類成其爲一個和諧社會統一體的倫理要求與道德訴求。

如此看來,道德倫理相比於以政治秩序爲中心,對孔子禮樂思想來說,前者更具有先在的優位性,且在孔子看來,依社會各成員的道德自覺而達成的社會倫理,涵蓋甚或重新規範了其特定領域的政治倫理。相比於“禮不下庶人”的禮樂文化傳統,這種優位性更趨明顯:例如,周公的傳統禮樂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作爲一種禮樂制度,爲以姬姓各級貴族爲代表的'周代統治者提供了政治準則與日常生活的行爲規範,而孔子禮樂思想則將禮樂施用的對象擴充爲全社會成員,更爲重要的是,它是在傳統禮樂習染下,將外在的全社會各種對待的倫理關係,潛移默化地內化爲社會各成員的“仁者愛人”的道德自省與“克己復禮”的主體自覺。

(摘編自閆春新《<論語>禮樂思想新探》)

7.下列對於“禮樂倫理化”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孔子之前,上古暨三代的宗教禮樂傳統,雖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禮樂倫理化,便已初具倫理學意義。

B.從孔子開始,因爲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全民教育思想,所以纔將西周以來禮樂演變的主流由禮樂政治化轉向爲禮樂的倫理化。

C.禮樂倫理化就是通過禮樂的薰陶,讓人在各種人倫關係和社會場合中明白人之爲人的本然,進而形成一種道德自覺。

D.各種人之應然的行爲規範“禮”最終達成渾然一體的人之本然的道德倫理情感的“仁”,禮樂倫理化纔算基本實現。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西周時期的禮樂倫理化,主要體現在政治領域施行貴族教育,以培養有道德的統治有利於姬周統治。

B.存在於社會中的每個個體被賦予的各種“人之應然”,也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各種外在行爲規範“禮”。

C.以道德倫理爲本位的孔子禮樂觀,實質是使禮樂最終符合人類成其爲一個和諧社會統一體的倫理要求與道德訴求。

D.相比於周公的傳統禮樂文化,孔子禮樂思想更爲重要的則是禮樂施用的對象擴充爲全社會成員。

9.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道德倫理爲本位的禮樂觀之所以構成了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中心,就在於它完全改變了西周的禮樂教化傳統。

B.孔子的禮樂思想,既需要外在的“禮樂”薰陶,又需要有內化的自覺意識。

C.相比於孔子之前的傳統禮樂文化,孔子的禮樂思想在“禮下庶人”這方面,更能體現出一種優位性。

D.在孔子看來,依社會成員的道德自覺而達成的社會倫理,是比其特定領域的政治倫理要好的。

答案:

7、D(A項,文章只是說經過周公制禮作樂改造後的周代禮樂制度已初具倫理學意義。B項,提出“有教無類”的全民教育思想只是一個方面,還有“將西周禮樂教化的倫理內容擴大到人倫關係的各個方面”。C項,並非只是“形成一種道德自覺”,還需“進而以這種道德自覺認同現實倫理”。)

8、D(由最後一段倒數第二行可知,更爲重要的是“它是在傳統禮樂……”選項在表述上,倒置了其中的關係。)

9、A(A項錯在“完全”一詞,孔子的禮樂未完全改變禮樂教化的傳統,而是將西周以來禮樂演變的“主流”進行了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