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成語似是而非的典故

成語似是而非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成語】似是而非

成語似是而非的典故

【拼音】si shi er fēi

【解釋】似:像;是:對;非:不對。好像是對的',實際上不對。

【出處】《莊子;山木》: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孔子曰:lsquo;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rsquo;漢王充《論衡;死僞》:世多似是而非,虛僞類真,故杜伯、莊子義之語,往往而存。《後漢書;章帝紀》:俗吏矯飾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則悅耳,論之陰陽則傷化。晉葛洪《抱朴子;對俗》:或難曰:神仙方書,似是而非。葉聖陶《文心》:同學們的講解,有的似是而非,有的簡直錯得可笑。

【故事】 戰國時期,莊子帶學生遊學各地,見伐木工人砍樹問爲什麼不去砍大樹,工人說因爲它已沒有用處了。到了朋友家,僕人問殺雞的事,主人說殺不會打鳴的雞。莊子對學生說:應該處於有用和無用之間,似是而非,這樣才誰也抓不住把柄。

【近義詞】以假亂真、張冠李戴、模棱兩可

反義詞】天經地義、不刊之論、似非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