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學法指導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學法指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義務版語文實驗教材,我感到,相對於傳統教材來講,語文實驗教材都有一些前所未有的嘗試。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學法指導

其一、淡化教條色彩與突出人文因素,新教材內容的多樣性拉近了不生與語文的距離。縱觀新教材,那些久居不下的枯燥而教條的“老篇”忽然一下子都沒了,取而代之的是春筍般出現在新教材中的新面孔,相比之下,由於擺正了工具與人文相結合的地位,新教材的所選篇目大多時代感強,可讀性強,內容貼近學生,十分便於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情感。

其二、淡化體裁意識與突出語感因素,新教材分類的粗獷性拉近了學生與語文的距離。新教材這次終於放開了編排的手腳,編選篇目突出了語感因素,不再按嚴格的體裁分類,而以貼近學生的需要來分類,不僅如此,連文言文也同現代文行混排,這不能不說對培養良好的語文情感,引導學生自主感受語文是又一個幫助。

其三、淡化知識成份與突出人本因素,新教材目標的複合性拉近了學生與語文的距離。新教材無論從單元內容的設計上,從課後練習的設計上,甚至從單元說明上,都可以明確感受到濃濃的人本因素,把對人的成長的關懷擺在第一位。而知識教學的意識,都不聲不響地滲透其間。

其四、淡化考本觀念與突出成長因素,新教材評價的交叉性拉近了學生與語文的距離。千教萬教,分高才是會教,這是過去教材的評價觀念。新課改標準之下,評價何體例也緊跟着來了,於是出現了口試與筆試相結合,甚至乾脆筆試也採取了開卷的辦法,“語文開卷考試”的局面終於撕開了冰山一角。

在課標這一鮮明學科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最爲突出的就是,新教材把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作爲一條引領學習方式充化的紅線,貫穿在整套教材中。“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縱觀語文教材,說它把倡導和對學生行新的學習方式引導體現了在了教材編排的方方面面,並不過份,大到每個單元的組合,單元內的每篇課文的選取;小到每篇課文的提示設計、研討練習的設計;甚至如前所述,細到單元提示的幾句話,微到課文前言的幾名話,還有教材中穿插去的一些細小的補充內容,都無不是爲體現對學生行學習主式的引導努力着。

在這一環節中,最值得大提一下的,是新教材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園地的開闢。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教材按照課標的要求,行創意設計的。爲保證實現“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少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新教材作了前所未有的新嘗試。即一方面把寫作、口語交際整合於綜合性學習中,另一方面以活動爲主,行學科滲透。使得語文學習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出現在學生面前。“現在的綜合性學習的模式則好像是一個倒置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可是一旦入活動過程式中就會發現,其中有着廣闊的空間。”由於教材在綜合性學習內容編排上的獨具匠心,事實證明,以綜合性學習主要陣地,來對學生行學習方式的培養,是可行的,非常符合現代教育規律,符合現、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要。長此下去必定能真正對“形成學生終生學習習和發展的良好學習習慣”產生重要影響。我想,這也是新教材的最大成功之處。

具體的語文學習方法

語文學習方法又可概括爲一般學習程序和學科學習方法兩類。

所謂一般學習程序是根據同學的認知規律而總結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也可稱之爲學習步驟。它大致可包括預習、聽課、練習、複習、總結等幾個學習環節。所謂學科學法,是根據本學科的特點,結合同學的學習心理而總結出來的適用於本學科學習的具體的學習方法。引導同學在掌握一般學習程序的同時學習運用具體的學科學法,可以提高同學的學習效率,並使同學增長能力,有助於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般學習程序適用於多門學科的學習,學科學法則通過在貫徹一般學習程序的過程中體現出來。根據初中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貫徹一般學習程序的過程,可按不同的程序環節對同學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一、初中語文在貫徹學習程序中的學法指導

(一)預習環節中的學法指導。

預習是同學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同學感知具體知識材料的第一步。語文的預習,主要是指學習對有關語文知識或短文的閱讀和思索。要取得較好的預習效果,就要提出明確的預習目標和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預習目標是指:(1)明確預習(閱讀)的內容;(2)明確對內容應達到的把握程度。

目標的明確可以避免預習時的盲目性。可以沿着由淺入深、循序漸的認識規律去行學習,也有利於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我在教學中,將預習任務分解成三塊:一是基礎知識的掌握,二是文章大意的整體理解,三是疑問的提出,即針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可以是語言方面,也可以是中心、寫法等方面。這種預習,鍛鍊了獨立學習的意識。

具體的學法指導是指:(1)明白運用何種學習方法完成預習目標;(2)明白同學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注意些什麼,避免些什麼,要提高哪方面的技能。

以記敘文張曉風的《行道樹》爲例,預習時的具體學法指導則體現在:1.、明白同學藉助字典。詞典來解決字、詞障礙。2、明白同學在預習閱讀中運用圈點讀書法加深對有關知識的認識。3、明白運用寫預習筆記的方法對有關知識加以歸納、整理。

(二)聽課環節中的學法指導

聽課是我們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也是同學直接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注意力集中是保障聽課質量的前提。聽的本質是人對語言的感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聲語言作信息載體,通過朗讀、提問、分析等多種教學手段,把有關的知識概念傳達給同學;同學則通過對語言信號中的有關信息行感知、體會、分析、理解達到對知識概念的識記和掌握。可見、聽課的過程不僅僅是“聽”的過程,還是包括、聽、看、思、寫的多種行爲能力的運動過程。 聽課的目的在於聽懂。聽懂的關鍵在於會聽,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行如下幾方面聽課法的指導和訓練。

(1)通過對教師語言因素的分析,指導同學學會在聽中抓要點,抓重點。

教師在課堂上要藉助有聲語言來傳授知識,有聲語言不僅有語氣、語調、還有節奏和重音,幾乎所有的教師在強調知識重點時,都會採用加重語氣、提高語調、放慢節奏和加重重點詞語讀音的講話方式。教師的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在提醒同學注意。指導同學抓住教師授課語言的特點及其規律性,有利於訓練同學運用有意注意,集中注意力去抓住聽課的重點,提高學習效率。

(2)指導同學加強聽課的目的性,學會帶着問題聽課,在聽中求解。

在預習的基礎上,同學的聽課一般應達到三種效果。第一是完成對預習內容的再

認識,從而達到加深印象,加強理解和增強記憶的效應。第二是完成對預習中存疑內容的釋

疑,從而達到提高認識,釋疑解惑的效應。第三是完成對同學所學知識的把握貫通,從而達到感悟、自得的效應。在這三個層次中,釋疑解惑的層次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孔子說:“不憤不啓”,孟子說“困於心,恆於慮,而後作”,都是在講人對解除思維障礙的迫切心理。帶着問題聽課,既包括同學自身的釋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設疑,調動同學積極思維。這兩種因素在教學過程中交替發揮作用,就會在行思維訓練的過程中使同學提高聽課的效率。

(3)指導同學在聽中動筆,變“只聽不記”爲“聽記結合”

初中生對“怎樣記”的認識一般還處在較爲模糊的階段。由於小學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的影響,初一同學對記筆記的認識一般都侷限在對教師板書的照搬照抄上。爲此,對不同的知識內容採用不同的動筆方式:用圈點法標示課文的有關內容;用旁註眉批法表示對有關內容的理解;用提要勾玄法提練知識要點,用中心語概括法表示分析思路??至於適當摘抄教師的板書,只是諸多動筆法之中的一種而已。

(三)作業環節中的學法指導——作業即是練習,它是幫助同學鞏固知識、提高技能的一個重要學習環節,也是對同學知識掌握狀況及技能水平的狀況的一種有效的檢驗形式。對同學語文知識掌握狀況及技能水平狀況的一種有效的檢驗形式。對同學語文作業的評判,一般要從兩個方面行檢查;其一是書寫是否規範,其二是知識、能力的考查是否過關。

書寫是否規範從表面上看來是個形式的問題,從實質上分析則反映了同學學習習慣的優劣和書寫技能的高低。對這一點,尤其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要對漢字的筆畫結構,部首搭配行分析認識,尋出書寫規律,逐步掌握常用漢字的間架結構,使之提高書寫技能。

其次要對作業的格式規範行指導,這就包括對標題,日期、序號的格式安排;對不同題型書寫的格式要求以及在整體使用作業本時的留邊、空格、移行、轉頁等方面的具體要求。

語文作業的實質部分一般還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要求同學對已學過的知識行鞏固性再認識;一是要求同學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行解題能力的訓練。對前一類作業內容,教師要提醒同學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要避免那種簡單機械重複的抄寫方式,對第]二類作業,教師就要指導同學在行能力遷移之前先行一次對已學知識概念的複習。對作業中難度較深,能力要求較高的一些難題,教師在留作業時也應對同學行必要的提示指導,如提示一下解題思路,或藉助相關題目作出解題示範,這樣就可以使同學在答題過程中感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出現盲目亂答的現象。

(四)複習環節中的學法指導

複習是同學對已學知識行歸納整理實現再認識的一個學習過程,也是同學對知識行一步消化、吸收的重要學習環節。

語文教學所採用的是範例式教學形式。所用的教材由一篇篇具體的課文和知識短文編排組成的。這是和其它學科教材的'最大區別。語文學科的各類知識點滲透在一篇篇具體的課文之中,同一個知識點會在不同的課文中重複出現,所以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始終存在着知識的系統性與重複性、階段性與層性的交叉現象。教師的複習法指導大致可以採用復讀、辯析、抓要點的複習方法。課後及時複習、是不少同學容易忽視的一個學習環節。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爲了不教”。這就是說,教師在傳授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還要傳授給同學以學習的方法。當同學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後,同學就可以沿着自學、會學的大道主動前了。教師的偉大不光體現在他把知識傳授給了同學,更體現在他能引導同學形成獨立主動學習的人格。

二、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學法指導

課堂教學在整個學科教學活動中佔有主導的地位。課堂是教師施教、同學求知的主要活動場所。語文的課堂教學一方面要滲透對同學行科學聽課法的指導和訓練,另一方面也要滲透對多種科學思維方法的指導和訓練。語文教材本身不僅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更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形象思維與邏輯維交錯運用的現象在語文教材中表現得極爲明顯。因此以抽象的邏輯思維做指導,以具體材料和現象思維做依託,用“披文以入情”做手段,就形成了語文教學中獨特的教學方式。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學法指導及思維訓練引導可按如下幾方面行。

(一)指導同學學會運用分析法學習語文

分析是把整體材料化爲部分行深入思考的認識過程,初中語文教學中大量涉及的是具體的形象材料,要對這些材料行由淺入深的本質認識,就要運用分析。可以說分析法幾乎伴隨着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語文課的分析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極廣,從字詞分析,句段分析到文章篇章結構、寫作特點、中心思想的分析以及修辭等方面的分析,可謂無所不包了。傳統教學方式中的分析,大多是由教師行的。在課堂上教師滔滔不斷地分析,同學老老實實地聽講,於是形成了“滿堂灌”,同學的活動不過是在最後記下教師的分析結論而已。現代教學觀念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同學的主體作用,這就是說教師要導同學參與分析,通過同學的活動去分析得出結論。在這一活動環節中,指導同學儘快地掌握分析的方法,對同學的分析活動及其活動效果起着重要的促作用。

語文課的知識內容龐雜,而採用的分析方法也是靈活多變的。“對具體問題行具體分析是唯物辯證法的靈魂。”爲此就要結合不同的知識內容,指導同學運用和掌握不同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