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對語文教學的反思

對語文教學的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對語文教學的反思1

這學期的教學工作已接近尾聲,在教學中我常常會有一些困惑,這些困惑也引起了我對當前語文課改的一些思考。語文課本身包含的知識豐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新課程標準一聲令下:“強調課程之間的整合”,於是,有時候語文課成了思想政治課、成了科學課、成了社會課,語文課變了味,不再姓“語”了。語文課強調學生對於語言的品味,如果對一些文句優美描寫精彩的片斷,對其中的重點詞句視而不見,讓學生籠統讀過幾遍就一了百了。學生的收穫甚微!

對語文教學的反思

(一)不加咀嚼的朗讀真能讓學生感悟、理解、內化嗎?我們是否把朗讀的功能過於誇大了?不啓動思維,不用心體悟,在囫圇吞棗的朗讀中,精彩的詞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學生的大腦中閃過,在嘴邊溜過,在他們大腦的皮層上未留絲毫痕跡,不待下課,這一切恐怕早化爲過眼煙雲。如此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談何積澱?學生的語文素質又從何提高?

(二)語文課重在品詞析句,這是語文課語文味的來源。語文教學需要品詞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對一些成語,需啓動分析思維、聚合思維,並在聯繫上下文的過程中進行理解。需要強調的是,這理解決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賓奪主式的灌輸,而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心靈與文本的交融。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理應成爲閱讀的基本功。

(三)將品詞析句與朗讀相結合。遊離於品詞析句之外的朗讀,猶如喪失靈魂的軀殼。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方顯其完美。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品味,在解析後藉助朗讀進行表達。對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可直接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詮釋、表達對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讀,語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積澱,學生才能學會閱讀,才能進行大閱讀,他們心靈中的文學園地纔有可能生機盎然,碩果累累,才能品嚐到語文課的醇美味道!

我想在這紛繁的教改大潮中,作爲一名一線教師,面對層出不窮的先進教育理念,瞻前顧後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機械運用也好,都不是應有的態度。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僞存真,學會吸取精髓,這纔是每一位人類靈魂工程師應有的素質。

對語文教學的反思2

九月,揣着一顆激動的心,踏進了這個飄散着丹桂清香的校園。這裏將是我人生新的起點,這裏有一條新的起跑線。我將要踏上平凡而又神聖的三尺講臺了,將成爲一名中學語文教師。

我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因爲早就聽說現在的高中生不比以前的那麼單純、那麼好教了,所以對剛剛跨出大學校園的我來說不免有些畏懼。紅着臉,不知道手放哪裏的第一堂課還記憶猶新。幸而在師傅的指導下以後的課上就自然多了。我想這也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吧!一個學期以來,上課,作班主任,忙得不亦樂乎,是苦是累,其中各種滋味具有,然而苦中作樂,不亦悅乎!

作爲新老師,沒有任何經驗,對教材完全是陌生的,而大學的知識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根本用不上。我唯一能要做的就是認真向老教師學習,於是我每天都去聽師傅的課,他的課很精彩,也很有深度,有時候我竟沉浸在他的課中,每次聽他的課都有很大的收穫。慢慢我也知道了如何處理課堂中的一些問題。課餘我認真備好課,在備課時查閱很多資料,儘量做到備課充分。因爲我發現要想上好一堂課,自己首先要認真研讀課文,對課文中的每個細節都要弄清楚,深入透徹地理解課文。“老師要教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課堂上慢慢引導學生,帶領他們走入語文的課堂當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每個學生的思想,鼓勵學生回答。有時候從他們的回答中我也能受益頗多,課後我對他們的回答進行反思、並且整理成教學精彩片段。在學校的論文評比中,我的兩篇案例也分別獲得一、二等獎,我想這也正是所謂的教學相長。

在課餘,我也經常翻閱一些語文學科方面的雜誌,如《中學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作文與考試》等。從中我可以讀到很多知名教師關於當前語文教學的新要求、新動向、新理念,還有一些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等。看過這些文章之後,引發了自己在平常教學中的一些思考,我嘗試着去改進、去創新,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並且要求自己的教學要嚴謹、踏實,使課堂充滿激情。

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我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記得第二屆市青語會在我校召開,有幸能夠聽到特級教師朱昌元的《拓展教學空間,促進學生髮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研究》的精彩報告,還有全國知名青年教師童志斌老師的課,他那充滿激情的課,上出了古文教學的高境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全市特級教師座談會也在我校召開,也很有幸地聽到了特級教師關於高中三個年級的語文課的評課。他們那高屋建瓴式的評語,切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要害,使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了正確的方向,不斷地完善課堂教學。

在這個學期的教學中,也認真地準備了一堂組內公開課,上的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課後師傅給我提出了很多教學中的細節問題,使我認識到了語文教學的深與透的問題,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了學生對文章掌握的深度。

作爲語文老師每天早上都有早自習,每天伴着鬧鐘急促的鈴聲起牀,然而在早讀的課堂中,琅琅的書聲會讓我陶醉,望着他們我會有一鼓新的力量。我會去找一些美文,課餘給他們讀一些精美的散文,向他們推薦好的書,如《晨讀新課堂》、《散文》、《讀者》等。爲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要求每個學生作課前三分鐘演講,內容可以是讀了某篇文章、或者某部著作之後的感受。指導他們如何去讀書,如對一些名著的看法,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就某個方面,或某句話進行深入的研讀,讀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再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這樣可以真正讓學生領悟到讀書的樂趣。事實上一個學期的實踐,學生也做得很好,每個人都能夠認真地去準備,都能夠讀出自己的東西來。我想開卷有益,從高一開始讓學生養成去看書的一種習慣,對他們以後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另外,我要求他們每星期寫隨筆,養成有感而發,勤動筆的習慣。“生活當中不是缺少每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高中生應該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以自己的眼睛去感受世界,去發現生活中美的真諦。況且“寫作的源泉來自於生活”。所以隨筆爲他們提供了一個練習的園地,需要他們用心去經營,哺育出美麗的花朵。當然,園丁也是至關重要的。每個星期我都要批閱100多本的隨筆,雖然工作量很大,但我卻很樂意。每次我都會認真地閱讀學生的每一篇文章,儘管他們的文章不是很成熟,甚至有點幼稚。但是讀他們的文章我依然很開心,從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們純潔的心。每次我都會在文章的後面寫上鼓勵的話。隨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也是師生溝通的橋樑。高中生不像小學生,他們有許多的祕密,有不能跟父母講的話,所以他們會把自己的快樂和煩惱寫進隨筆。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像一位朋友那樣與他們進行交流。比如有位內向的女生,她的第一篇隨筆寫的是《心畏》,寫的是進高中後的自卑。我在她後面寫到其實你很不錯,勇敢地擡起頭,做一個真正的自己。第二次隨筆時,她在我的評語後面畫了一個笑臉,寫上你快樂、我也快樂。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在與學生的這種心與心的交流中,我體會到了語文教師的樂趣,也認識到了作爲一名教師應有的責任。

這就是一個學期以來我的教學心得,談不上經驗,只是在平時的教學中,與學生的交流中有點滴體會。我想在平時的教學中踏踏實實地走過,積累點滴體會,收藏每個感動的細節,爲我的漫漫語文教學之路撒下片片花瓣,留下陣陣的清香。

對語文教學的反思3

閒暇時和同事們聊天,總能聽到這樣的話語:語文難教。的確,我也深有同感。回想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時確實乏味,老師講解多,學生只是接受,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學生們毫無激情。面對學生一雙雙純真、探求的眼睛,我不能不思考自己的課堂:應給予學生一個什麼樣的課堂,才能讓他們樂學,充分展示自己呢?經過在教學中的不斷摸索與實踐,我覺得高年級語文教學應給予學生一個充滿活力 的課堂,讓課堂活起來。

一、教師展示自己充滿激情的一面 教育心理學上說,人的感情有遷移功能,特別是對小學生更爲強烈。教師的情感會引起他們的共鳴,當你朝氣蓬勃地走入課堂,學生也會精神振奮;當你無精打采地講授課程,學生也會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因此教師要時刻保持樂觀的態度和飽滿的精神,對每個學生傾注滿腔的愛,讓學生對你有感情,喜歡你所教的課程,樂意學你所教的內容;讓學生感受你的激情和飽滿的精神,使他們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地學習。課堂需要激情,作爲老師,一定要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用激情去點燃學生的心靈聖火。總之,教師就應熱情洋溢地扮演好自己的各種角色,在自己的教學舞臺上精彩地完成任務。

二、課堂上要注重“激趣”,尊重“需要” 在課堂教學範圍裏我嘗試着把教學情境的創設放在首位。在教學中,儘量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圖像、音樂、朗讀等多種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交互傳遞。形象生動的動畫、妙趣橫生的插圖、悅耳動聽的音樂,能爲學生再現教材提供的情境,創造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和興趣,促進學生領會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在教學《鹿和狼的故事》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出示了一張可愛的梅花鹿的圖片,學生看到後一下興奮起來,看着學生滿臉的喜悅,我就說:“看得出你們很喜歡這隻鹿,而且很想擁有並保護它。”學生們異口同聲說:“是。”然後我又出示了一張兇惡的狼的圖片,學生們的神情一下變了,於是我就說:“看得出你們很討厭這隻狼,很想消滅它吧。”學生很乾脆地回答道:“是。”接着我說:“在我們的意識中,鹿是善良,可愛的化身,所以我們很想保護它。狼是兇惡的,所以我們要消滅它。那麼我們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呢?今天這篇課文將會告訴我們答案。”

三、大膽質疑,讓學生在質疑中充分展示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以講爲主,這樣課堂氣氛很沉悶,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相反,如果我們把學生作爲平等的一員,讓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給他們自由表達的權利,這樣就大大地解放了學生的個性,並激發其潛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也因此變得富有朝氣、充滿自信。那麼,如何積極引導學生質疑,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關心和研究的問題。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課時,儘管文中明確提出“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然而受科幻作品的影響,不少同學提出諸如“月球家園”、“火星之家”、“空際旅館”等幻想中的人類未來家園。這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也表明學生開始敢於質疑。因此,把“只有一個地球”的結論強加給學生,顯然是不明智甚至是愚蠢的。怎麼辦?我想到了“辯論”。果然,在我有意的引導下,學生起初的互不服氣、聲嘶力竭轉爲互相質問、據理力爭。“我們要相信科學。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在月球上建起人造仿地球莊園!”“人類有多少,而月球有多大”“火星之家在建成之前,恐怕人類已經因大自然的報復而所剩無幾了!”“也許我們可以發現在遙遠的外太空,還有一個地球存在,但是,有多少光年我們要在茫茫宇宙中漂浮多久,那裏是否已經有了主人”……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展示與成長,而同時,“只有一個地球”、“必須保護地球”的觀念也隨之深入人心。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想方設法讓課堂充滿活力,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才能讓學生樂學,才能擺脫“死氣沉沉”語文課堂。我想,這也是我們教師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