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文體常識閱讀理解及方法

文體常識閱讀理解及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一、識記、理解議論文體常識。

文體常識閱讀理解及方法

1、 概念 作者針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某些現象、問題,所表達觀點、看法、評價、見解或所提出的意見、號召等,並運用議論爲主的表達方式,進行事實分析或道理分析,加以證明的一種文體。

2、 論點 作者的觀點,回答“證明什麼”的問題。

中心論點 統領全文論述內容的觀點。

分論點 中心論點的延伸、深化,證明中心論點某一方面問題的觀點。

3、論據 證明論點的依據或材料,回答“用什麼證明”的問題。

事實論據 一般事實、史實、數據等。

道理論據 名言警句、科學公理、民間熟語等。

4、論證 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或方法,回答“怎樣證明”的問題。

擺事實 運用事實論據證明論點。

講道理 運用道理論據證明論點或直接分析事理。

5、論證角度

正面論證 運用具有積極意義的正面事實或理論證明論點。

反面論證 運用具有消極意義的反面事實或理論證明論點

6、 論證結構

提出問題(引論) 針對社會生活中所出現的某一問題或現象,旗幟鮮明的提出所要論述的觀點。

分析問題(本論) 緊扣中心論點,挖掘現象本質,深入問題核心,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嚴謹充分的論證。

解決問題(結論) 歸結全文內容,深化中心論點,提出呼籲、號召。

7、 論證方式

立論 作者針對社會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現象,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

駁論 通過駁斥錯誤、荒謬、消極的觀點、依據或論證過程,樹立自己正確、積極的觀點。

二、閱讀方法與技巧

(一)快速閱讀全文,確定文體。

(二)認知文章內容,按文體特點解答。

(三)審清文題,明白所問。

(四)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1、如何確定議論文的中心論點?

①文章答案文章找

段落位置找 按開頭、結尾、文中次序,在相應段落找出明確表達作者觀點,且帶有“可見、這樣、綜上所述”等標誌性詞語的歸結性語句。

例:《從三到萬》的三個分論分別由“一般地說”;“之所以”和“由此可見”這樣明顯的標誌性語句予以提出。

從結構角度找 按總分式結構提示,“總分總”、“總分”結構,中心論點一般出現在文章開頭;“分總分”結構,中心論點一般出現在文中的過渡性文句;“分總”結構,中心論點則一般是文章結尾的歸結性文句。

例1:《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一文,作者在文章起始直接引用名言“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來提出問題,而後在行文中圍繞此問題,擺事實、講道理,深入分析了對待錯誤的正確看法和態度。在結尾,作者聯繫我國當前體制改革的實際,深入論述,歸結全文。可見,本文的結構方式是總分總,由此,中心論點可確定爲開頭首句。

例2:《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一文,作者先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和鞏固勝利的長期性、艱鉅性,而後針對黨內出現的四種不良作風,提出“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的殷切期望。在文末,作者呼應開頭,提出去掉不良作風的做法和號召。可見,全文是按照分總分的結構方式來闡述問題的,中心論點就是文中提出的兩個“務必”。

從論述內容找 中心論點就是概述全文論述內容的文句。

例:《理想的階梯》一文,“奮鬥,是理想的階梯”不僅明確點題,還綜合了“理想的階梯,屬於刻苦勤奮的人”;“理想的階梯,屬於珍惜時間的人”;“理想的階梯,屬於迎難而上的人”

三個分論,是全文內容的綜述。由此可確定此文句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②歸納概括

壓縮、組合分論點。

例:《從三到萬》的分論點分別爲:“學習要點滴積累,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學習要謙虛謹慎,不能自命不凡;學習要重視教師的作用。如此,中心論點可歸結爲:“學習文化知識要循序漸進,要謙虛謹慎,要重視教師的作用。”

2、如何概括事實論據?

緊扣論點,從具體論述內容中,按“某人做某事”的形式,挑揀關鍵語句予以歸納。

例:《儉以養德》中所列舉魯迅先生爲了工作而不被安逸的生活所累的事實,這一大段文字可簡述爲“魯迅的一條褲子穿了好幾十年”。

3、 如何把握論證方法?

單純的擺事實或講道理,論證方法則爲舉例論證(事實論證、例證);道理論證。

從正、反兩方面擺事實,論證方法則爲正反對比論證(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

從正、反兩方面講道理,論證方法只爲對比論證。

運用比喻修辭論述內容,論證方法則爲比喻論證(喻證)。

引用名言警句論述內容,論證方法則爲引用論證(引證)。

4、怎樣解決關於論證順序的問題?

從論述內容所關涉的論據範圍(古今中外、人物稱譽)或論證角度等方面進行分析。

例:《理想的階梯》“許多科學家、文藝家都是同時間賽跑的能手”一句中的“科學家、文藝

家”的位置能否調換?

答:不能,因爲愛迪生是科學家,魯迅、巴爾扎克是文藝家,前後稱譽語序應相互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