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精選12篇)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8K 次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對語文教學的思考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精選12篇)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篇1

今日閱讀到下面一段話,引發我對語文教學的一點思考:

“我認爲,語文水平的提高,大量閱讀非常重要。我感到,一個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時期獲得一種對語言的感覺,只怕一輩子都很難寫出漂亮的文章。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也用不到自己的母語的語法,一個基本上不懂語法的人,完全可以正確的使用母語說話和寫作。我想,如果把語文比喻成一臺鋼琴,那麼,的確需要一些人學設計、學修理,而絕大多數的人,只要學會演奏就行了。肖邦未必能修理鋼琴,沈從文未必能寫出一本語法方面的書,而寫了很多語法書的呂叔湘,好像也沒能寫出一部很好的小說。”

對於小學生來講,對漢字,對語言,對閱讀產生好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如果不愛文字,不愛閱讀,他的內心一定很空虛。而如果一個人愛好閱讀,那他就會從中吸取營養,感受讀書的樂趣,從而受到情感薰陶。

記得自己拿到訂的《讀者》的第一本時,就如飢似渴地讀起來。因爲《讀者》一書的編者主旨就是“愛”,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向人們展示生活中的種種現狀,或明理,或感動,或思考,或頓悟,夜深了自己都不捨得放下。兩個晚上讀完。有的文章還讀給自己的學生聽。當你把讀書當成享受時,也會給自己鋪就一條光明大道。一切均在閱讀中。當你迷茫時,去看看書;當你失落時,去書中找一下安慰;當你憤慨時,去書中冷靜一下。一切的一切,均在不經意間。

讓學生有這種讀書的慾望,讀書的習慣,傾吐的願望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學努力的一個方向。“不要讓孩子整天在課本里打轉,只有快樂地閱讀,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才能快樂地成長。”這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梅子涵針對當前的教育現狀,在充滿憂慮地說。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篇2

九月,揣着一顆激動的心,踏進了這個飄散着丹桂清香的校園。這裏將是我人生新的起點,這裏有一條新的起跑線。我將要踏上平凡而又神聖的三尺講臺了,將成爲一名中學語文教師。

我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因爲早就聽說現在的高中生不比以前的那麼單純、那麼好教了,所以對剛剛跨出大學校園的我來說不免有些畏懼。紅着臉,不知道手放哪裏的第一堂課還記憶猶新。幸而在師傅的指導下以後的課上就自然多了。我想這也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吧!一個學期以來,上課,作班主任,忙得不亦樂乎,是苦是累,其中各種滋味具有,然而苦中作樂,不亦悅乎!

作爲新老師,沒有任何經驗,對教材完全是陌生的,而大學的知識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根本用不上。我唯一能要做的就是認真向老教師學習,於是我每天都去聽師傅的課,他的課很精彩,也很有深度,有時候我竟沉浸在他的課中,每次聽他的課都有很大的收穫。慢慢我也知道了如何處理課堂中的一些問題。課餘我認真備好課,在備課時查閱很多資料,儘量做到備課充分。因爲我發現要想上好一堂課,自己首先要認真研讀課文,對課文中的每個細節都要弄清楚,深入透徹地理解課文。“老師要教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課堂上慢慢引導學生,帶領他們走入語文的課堂當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每個學生的思想,鼓勵學生回答。有時候從他們的回答中我也能受益頗多,課後我對他們的回答進行反思、並且整理成教學精彩片段。在學校的論文評比中,我的兩篇案例也分別獲得一、二等獎,我想這也正是所謂的教學相長。

在課餘,我也經常翻閱一些語文學科方面的雜誌,如《中學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作文與考試》等。從中我可以讀到很多知名教師關於當前語文教學的新要求、新動向、新理念,還有一些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等。看過這些文章之後,引發了自己在平常教學中的一些思考,我嘗試着去改進、去創新,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並且要求自己的教學要嚴謹、踏實,使課堂充滿激情。

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我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記得第二屆市青語會在我校召開,有幸能夠聽到特級教師朱昌元的《拓展教學空間,促進學生髮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研究》的精彩報告,還有全國知名青年教師童志斌老師的課,他那充滿激情的課,上出了古文教學的高境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全市特級教師座談會也在我校召開,也很有幸地聽到了特級教師關於高中三個年級的語文課的評課。他們那高屋建瓴式的評語,切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要害,使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了正確的方向,不斷地完善課堂教學。

在這個學期的教學中,也認真地準備了一堂組內公開課,上的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課後師傅給我提出了很多教學中的細節問題,使我認識到了語文教學的深與透的問題,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了學生對文章掌握的深度。

作爲語文老師每天早上都有早自習,每天伴着鬧鐘急促的鈴聲起牀,然而在早讀的課堂中,琅琅的書聲會讓我陶醉,望着他們我會有一鼓新的力量。我會去找一些美文,課餘給他們讀一些精美的散文,向他們推薦好的書,如《晨讀新課堂》、《散文》、《讀者》等。爲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要求每個學生作課前三分鐘演講,內容可以是讀了某篇文章、或者某部著作之後的感受。指導他們如何去讀書,如對一些名著的看法,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就某個方面,或某句話進行深入的研讀,讀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再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這樣可以真正讓學生領悟到讀書的樂趣。事實上一個學期的實踐,學生也做得很好,每個人都能夠認真地去準備,都能夠讀出自己的東西來。我想開卷有益,從高一開始讓學生養成去看書的一種習慣,對他們以後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另外,我要求他們每星期寫隨筆,養成有感而發,勤動筆的習慣。“生活當中不是缺少每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高中生應該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以自己的眼睛去感受世界,去發現生活中美的真諦。況且“寫作的源泉來自於生活”。所以隨筆爲他們提供了一個練習的園地,需要他們用心去經營,哺育出美麗的花朵。當然,園丁也是至關重要的。每個星期我都要批閱100多本的隨筆,雖然工作量很大,但我卻很樂意。每次我都會認真地閱讀學生的每一篇文章,儘管他們的文章不是很成熟,甚至有點幼稚。但是讀他們的文章我依然很開心,從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們純潔的心。每次我都會在文章的後面寫上鼓勵的話。隨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也是師生溝通的橋樑。高中生不像小學生,他們有許多的祕密,有不能跟父母講的話,所以他們會把自己的快樂和煩惱寫進隨筆。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像一位朋友那樣與他們進行交流。比如有位內向的女生,她的第一篇隨筆寫的是《心畏》,寫的是進高中後的自卑。我在她後面寫到其實你很不錯,勇敢地擡起頭,做一個真正的自己。第二次隨筆時,她在我的評語後面畫了一個笑臉,寫上你快樂、我也快樂。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在與學生的這種心與心的交流中,我體會到了語文教師的樂趣,也認識到了作爲一名教師應有的責任。

這就是一個學期以來我的教學心得,談不上經驗,只是在平時的教學中,與學生的交流中有點滴體會。我想在平時的教學中踏踏實實地走過,積累點滴體會,收藏每個感動的細節,爲我的漫漫語文教學之路撒下片片花瓣,留下陣陣的清香。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篇3

和文化有關的《衚衕文化》,體會那獨特的京味成了學生智能發展的方向。這節課設計爲一課時,以誦讀法爲主,一個一個地讀,集體讀,男女生讀,再通過幻燈片上“衚衕”的體味,朗誦帶的引導,很容易讓學生對“衚衕”產生不通的立足點。有的同學認爲“衚衕”實際是種精神文化,有的同學把作者小說《八月驕陽》中那兩段對話詮釋得很深刻,還有的同學在此基礎上自己創作出關於社會中存在的其他“文化”,比如釘子戶。

一、讓“尊重”建立在師生之間,與學生做到真正的心靈對話

平等、和諧的教學是創新性人才成長的前提。師生關係要建立在以平等爲基礎的互相理解、相互尊重、共同進步的基礎上。特別是對待高中學生,由於個體意識逐漸加深,由此在語文教學中,老師眼中永遠要“注入”學生的眼神。教學民主的核心是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沒有尊重就沒有創新教育。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着時代的發展,學生的思想也隨之而進步,他們也需要一個獨立、尊重的空間。要尊重學生,爲每個學生提供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營造有利於開發創造力的自由討論、平等交流的民主氣氛,允許學生有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這種尊重與鼓勵,心靈相系不僅體現在課堂中,更多的體現在更細小的事情上。比如每次學生的作業,我用“笑臉”“哭臉”“怒臉”等來表達此刻的心情,也能讓學生很直接的知道他的作業質量以及更能促進他更快、更好地改正錯誤。記得一次週記作文,之前這個學生喜歡通過週記詢問我許多問題,關於友誼、關於生命、關於愛情等,我也不避諱地給她講很多人生道理,或者我曾經經歷的故事,當然,在交流中我會用我爲他們設計的“表情”。這次,她也用“表情”迴應我,用簡單的三筆畫個笑臉,幾個小點代表她的眼淚。這時,我覺得我的學生真正學會了成長,我們之間真正建立了一種尊重、平等。

二、拓展“想象”空間,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的創造教育中,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通過設疑提問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鼓勵學生“突發奇想”“標新立異”,大膽進行發散創造。例如:學習鄭愁予的《錯誤》,這篇詩歌短短的七行,把我們帶到了江南水鄉,那飄散着淡淡的愁,靜靜的美,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如蓮花開落”等待中的女子,對於這個達達馬蹄的江南過客,到底是誰?充分發揮想象,有人說是女子的丈夫,有人說是個陌生人,有人說是好心人……對於這個錯誤是誰引起的?有人說是女子的執着,有人說是女子丈夫的負心,有人說是陌生人的無聊……對於老師提出的疑問,學生用那無盡的想象回答了我,回答了這篇詩歌,也回答了當今的教育。

對於回答錯誤的同學,不要馬上說“不對,請坐下”,而是說“如果你再想想的話,你的答案會更好”。教師只有以信任和鼓勵的態度來肯定學生的發現,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得以發展和提高。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我常常給學生大膽地佈置一些奇怪的話題作文,如“一夜間,我變老了”“哦,下雪了”“看不見的太陽”等,通過這些不常見的題目,來增強學生想象力,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認知,教會他們用更好的狀態來迎接挑戰,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與摸索解決新問題、掌握新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篇4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我們有幸聆聽到江蘇名師武鳳霞老師的《我和祖父的園子》和崔元洪老師的《畫家和牧童》。這兩節課是多麼貼近我的教學工作呀!細細聽來,名師的課簡約而不簡單,聽得入了迷,不知道怎樣記聽課記錄了。

他們是怎樣備出這麼精彩的課呢?武鳳霞老師的課後點評讓我受益匪淺。

一、怎樣備好一節課:

她用自己的實踐告訴我們:備課要不斷的取捨思考,不斷修正,設計的問題要利於學生的思考。良好的師生關係從備課開始,教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教案要高於教材,但不要高太多。

備好一節課首先要有思想:思考訓練點,要想到浸潤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對教材的定位也很重要:從段的訓練入手還是從詞串入手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因材制宜。

怎樣才能讓自己有更快的思想,武老師教我們了兩種方法:

1、實錄還原法:實錄還原成教案;上課後還原成實錄,在比較中學習;

2、情景填空法:看實錄中有問題自己閉眼想自己會怎樣上,再和名師相比。

在我們的實際課堂中自己深感語言匱乏,怎麼辦呢?她告訴我們:課堂語言要積累:抽名師課堂實錄中表揚語言20條;指導語言20條。教師要讀書,是自己有豐厚的文學底蘊,給我們推薦了好書:《教學勇氣》、《靜悄悄地革命》《漫步教師心理》《美的歷程》。

二、工作要有智慧:

1、文本解讀的智慧:

(1)把文章讀透,讀懂文字本身的意思,這時的讀是純淨地讀,在不看任何教參、資料的情況下自己讀。

(2)仔細地讀:“仔細”就是深入文本字、詞、句、標點中去思考,甚至研究。並把自己在閱讀中對字詞句的理解批註在旁邊,別管批註價值的大小,甚至不管是否有用,在教學目標還沒有定下的時候,就讓它們隨落在身旁,不要着急衡量其價值。

(3)對着文本思考並提問。

(4)查閱相關資料:一線教師(名師)的備課資料,教學實錄,反思;如果是名家作品要查看原文,瞭解作品與作者。

三、怎樣上好一節課:

(1)首先關注學生的習慣養成:站、坐、響亮說話。

(2)教師的提問要有誘惑力:講究自己提問的方式和角度,讓我們的提問更清晰,更新穎。

(3)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巧妙。

崔元洪老師以他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告訴我們語文課抓住12個字:聽、說、讀、寫;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我們要把語文課上成那個年段、那個類型的語文課。

崔元洪老師執教的《畫家和牧童》在朗讀指導環節中特別注重語言運用訓練。他設計的朗讀教學環節非常有梯度:讓學生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讀出感情來;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運用語言。他還告訴我們:教的內容要清晰;教的過程與方法要明白;教的結果要了然。語文課要幹語文的事。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篇5

王琴玉老師提出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老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熱情不夠,教室、辦公室基本不見老師的笑容。建議學校多與老師進行深層次的溝通,提升老師的職業幸福感。

2.教學上缺乏新的招數,對於改善課堂效果,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法基本沒有,抱怨情緒比較重。建議學校骨幹教師多上示範課、研討課,引領語文組的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3.閱讀課第二課時的教學基本無招,無法採取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交流的方式進行,只能走過場,再回到原有的道路上進行文本講解與分析,無法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也導致課時不夠,師生忙碌,不堪重負。

4.除閱讀課之外的其他課型,基本不敢嘗試,如作文課,單元練習課、課外閱讀課等,因爲受現有框架的限制及教師自身嘗試不夠,而導致這幾種課型或者不上,或者按老套路走走。這樣的做法,將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建議學校開展閱讀課之外的課型研究,避免這些重要課型教學旁落。

5.學生的書寫普遍潦草不規範。一是因爲作業量過大,二是因爲老師缺乏指導寫字的策略。建議一、設立寫字課或書法課,二、教研組活動開展寫字指導專項研究,三、減少書面作業量,學教案、《同步練習冊》中練習全批全改,《新課程學習指導》中的練習選做選改,當作複習資料選用。也可以將《同步練習》中的部分練習直接作爲學教案中的練習,既減少重複訓練,也能保證訓練的質量。

語文是讀出來的,不是做題做出來的。小學階段語文學習成功的關鍵在於學生是否能愛上語文,愛上閱讀。讓學科本身的魅力成爲學生學習的最大獎賞,纔是健康的語文教學。建議學校加大師生閱讀的力度,增加關於課外閱讀的研究與實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篇6

1、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爲廣泛學習語文的平臺

傳統語文課本往往以文體或知識點串成單元,造成一種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則強調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語文能力,編排體例也變成了用人文話題來統領的一個個專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不是簡單地學習一些語文的知識。在5本必修本中,有22個專題,均是根據某一話題的深淺編排展開。新教材中的課文,絕大多數是從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和偉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選出來的,本身就含有許多語文知識點。學習、理解課文的過程,其實就是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點的過程。

但是,任何教材說到底僅僅是個例子,把這個例子掌握得再好,也不等於就學好了語文。對教材有真正的發言權、選擇權和主動加工權的人仍然是學生。如果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興趣,學習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那麼就真正成爲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平時要注意摘抄自己喜歡的格言、成語、名言、警句等;到報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學精品朗讀;從中外寓言、童話、詩歌中選出美文研習;自己制定背誦計劃,每天背上一句、一條或一篇;收集資料,重組信息,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補充。把課本與讀本結合起來,把必修課本和選修課本結合起來,注意相關課文異同點的比較和分析。拿閱讀報刊來說,每天出版的報紙雜誌裏面都有大量的信息,拜讀、提取、整合、運用這些信息,就是在很好地學習語文。差不多每份報紙每週都會有文學版,每期都會有不少好詩文。通過看新聞通訊,也可學到許多語文知識,甚至光是欣賞其中一些文章的標題,都能夠受益良多。多進閱覽室,多去圖書館,也會學到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語文知識的攝取和語文能力的培養,並不像有些學生所認爲的那樣:只存在於語文課本,或只能從課堂上得到。可以說,跳不出語文教材,跳不出語文課堂,學生就學不到更多的語文知識,就掌握不到更好的語文能力。

2、必須持之以恆地做好積累工作,練好語文基本功

一個人的語文修養的高低,取決於其語文基本功是否紮實。首先,要努力學會說一口流利而較標準的普通話。平時在聽教師示範朗讀,聽電臺的廣播以及看電視臺的節目時,留心學習正確的發音及朗讀的技巧。早讀時大聲朗讀課文,並請教師、同伴幫助糾正錯誤的發音。學習語文,既要重視書面語言,又要重視口頭語言。朗讀,可以鍛鍊口頭語言,幫助學好語文。朗讀不能簡單地看成是控制聲調的高低,最重要的要理解課文的詞句,邊讀邊思索,邊讀邊體會它的思想感情。朗讀得好,就能夠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課文的語言轉化爲自己的語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寫一手端正而瀟灑的字。雖說電腦已日益進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人們寫字的機會已大不如以往,但如果在別人已不太重視寫字的時候,自己卻勤奮臨習,更能體現出勝人一籌的高素質。要寫出一手好字並不困難,每天抽出10分鐘的時間臨帖,3年下來,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再次,要努力使自己養成“我手寫我心”的寫作習慣。寫作的過程,其實是創造的過程,創造出新的語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觀點,甚至於新的表現形式和全新的思維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中生的習作,與作家的作品相比,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3、在互動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辯論,以便提高自己立足社會的綜合素養

語文新課改最大的變化是要求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如果學生還像過去一樣滿足於教師的“滿堂灌”,習慣於“題海戰術”,沉醉於“書本知識”,那麼,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教育變革中,他無疑是一個落伍者和失敗者。像江蘇版和全國版語文教材,每個模塊都提出新的學習方式,如體驗式學習、問題探討及文本研習等,絕對不是形式主義。傳統的學習就是文本研習,而現在強調感悟體驗,形成語文素養,在活動中學語文。細心的學生可以發現,教師的課堂在漸漸發生變化。比如文言文教學,過去教師是串講,現在有不少教師則先讓學生充分預習,提出問題,課堂上則以解決。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篇7

一、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

建立寬鬆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融洽師生關係,有利於學生減輕學習心理負擔,張揚個性,豐富情感,提高學習效率。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有許多工作要做,僅就置座而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因課制宜,靈活施變。討論課、說話課可以圍成“圓桌形式”;小組學習可以坐成“馬路狀”;低年級遊戲表演可以不設桌凳,允許孩子在課堂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找回那種童年時月亮樹下聽故事的感覺。這樣的教學氛圍是溫馨的、和諧的,既利於教師的教,又利於學生的學。

二、構建學習小組組織教學

在我國現代教育史上,有一個“大師羣象”——西南聯大成立後,國內著名教授雲集昆明,個體研究與羣體智慧相結合,互相啓發,互相補充,連點成片,從而產生了強大的“核反映”。受這種現象的啓發,課堂教學中可以把一個班級的學生或按同質、或按異質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交流學習。在相互交流中,學生可彼此取長補短,彌差補缺,糾正謬誤,得出正確結論。有了交流,就有了自動與他動的控制,就有了信息的大量互換與傳播,就有了公允而實事求是的評價。這種相互交流與合作的學習小組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組織管理能力,還有助於建立新型的生際關係。

三、以問題爲紐帶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內容精當,層次清楚,節奏緊湊,學習活動充分,教師的提問都是精心設計的,學生的回答也都清晰明瞭。很多教師都認爲這堂課上得算是天衣無縫了。很少有人去想:課堂上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既然學生都已能回答了,這堂課爲什麼還要上呢?上課應該學生有問題,學生提問題,師生共同討論。這裏反映情況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

我認爲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要讓學生讀書,更要讓學生“思”書,要讀思結合,“讀而不思則罔”。教師要有以問題爲紐帶的教學意識,要激發學生以產生問題爲開始,以產生新的問題爲結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質疑精神、創新精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四、通過整體感悟進行教學

字詞句章,謀篇佈局是語文教學的要求。但不管多麼激動人心的內容變成一遍遍領讀、齊讀、輪流讀,變成不分輕重緩急,沒有情感色彩、千篇一律的串講的時候,也會索然無味的。

文章是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形象大於思維”。對同一篇作品的欣賞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豐富性是文學的生命,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就在於引導學生領會作者的感受和情感,感悟整個作品的風格和情調,從而使學生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教學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篇8

一、小學語文教學在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

作爲炎黃子孫,我們從呱呱墜地就開始學習語文,同時語文也在學校教育時期和我們的人生中佔據着重要位置。在素質教育的大力推廣下,小學語文教學得到了發展,語文教學上的創新也就成爲廣大人民教師的共識。首先,我們通過“小學語文教學思路9篇”得出以下結論:

1、內容古板,不能掌握學科特點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有強大的知識儲備量,不能夠將語文的知識限定在課本中,要把語文教材中的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但是這種融匯的尺度卻是不好把握的,如果尺度把握不好,很容易將語文課變成社會課程。舉例來說,在四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做《太陽》,這篇文章是一遍說明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親自感受大自然。講課時老師問學生:“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學生頓時鴉雀無聲。老師緊接着又換種方式詢問學生:“太陽經常被我們比喻做什麼?”個別學生回答:“共產黨。”老師聽到回答後很高興地說:“說得對,太陽就像黨一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所以我們要更加愛黨和國家。”這樣的對話讓我們看着就感覺到彆扭,彷彿上的根本不是語文課,而是社會課程。這樣的教育雖然說是創新,但卻是脫離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含義,忽略了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

2、課程過於形式化

在很多語文公開課上,教師所謂的創新教育,很多都是不需要學生思考的,他們更多的是將學生當做觀衆,然後展示自己。隨着教育水平的不斷進步,更多的教師應用課件對學生進行授課,教師把所需提問一環扣一環地提出,學生答不出來,但教師卻不繼續從思維方式上誘導學生作答,而是以課件動畫爲基準,讓學生了解所謂問題的答案。其實這種形式化的授課,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加強是沒有推動的,學生在初受教育的時候,就過多以圖畫來誘導思維,會讓學生在今後失去思考的能力,這種形式化的創新是不可取的。

3、錯誤的創新認知

有些教師認爲,在課堂上學生的大膽質疑就是創新,然後就將原本秩序井然的課堂變爲單一的章節討論,一堂傳授知識的'語文課瞬間變成了一堂辯論課。於是,課堂上有的不再是朗朗讀書聲,而且此起彼伏的辯論聲。這種變化的原因很簡單,機械的創新讓教師失去了判斷能力,忽略了語文課堂的本質,也失去了語文課堂原本的層次性。其實這種辯論的方式並不是不可取,而是不應放在小學的語文課堂上,小學生本身不具理性思維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會更加雜亂無章。

二、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應對策略

1、加強教師知識儲備

創新教學能夠推行的關鍵在於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首先,教師就要是創新型教師,要具備強烈的創新意識,對知識要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只要這樣,才能讓創新型教師站在社會發展的前沿,熟悉教育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更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並適時予以鼓勵。

2、掌握教學本質

小學的語文學科最需要重視的就是培養聽、說、讀、寫能力,聽和讀是針對語言接受能力進行強化,說和寫是針對語言的運用能力進行強化,接受能力和運用能力的綜合纔是一個人的思維進程。語文學科不光要研究文字,還要研究文字在文章中的應用邏輯,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夠更好地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3、營造創新型學習氛圍

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與創新性的課題相關聯的,至此,爲學生創造創新型學習環境是很有必要的,採用一些相對輕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思維活躍的狀態下學習知識。舉例來說,小學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但願人長久》,教師可以採用詩朗誦的形式,或者是歌曲演奏的形式來將學生帶到情境中,改變學生認爲語文教育是枯燥乏味的這一傳統觀念。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是在不改變學科自身特點的前提下進行的,着重於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保持學生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敢於挑戰新問題。也就是說,語文教學的創新是要建立在理論知識紮實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連貫的思維邏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此來引導學生邏輯思考。教師儘量在教學思路上加以改變和創新,開闊學生的眼界,營造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氛圍,讓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擁有濃厚的興趣。我們要在小學教育過程中,用更創新的教育爲社會人才的培養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篇9

一、鼓勵學生實話實說,真情流露

“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作文是真實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師要讓學生善於捕捉生活的小細節,養成積累素材的習慣,這樣可以表達他們的真實感受,才具有童真童趣的味道。作爲教師我們既要佈置好作業,還要能引導學生勇於體驗生活,敢於從生活中發現探索的第一手資料。例如,可以讓學生嘗試去買菜,讓學生親身體會一下什麼樣的蔬菜是真正新鮮的,同時還要用文字表達出來,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也能捕捉到真實生活中的實話,形象生動又能把真情自然流露於字裏行間。教師要懂得賞識學生的習作,對於實話實說要提出表揚,不合適的地方加以修正和引導。

二、方法及時跟進,指導精確到位

小學生的天賦都是很高的,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挖掘。首先,通過對學生的細心觀察和指導,我們就會明白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觀察能力。這時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利用好自己的觀察能力,細心地觀察着周圍的任何事物,除了指導細心觀察外,最重要的還是在講作文時的方法指導。我們現行教材的每篇課文都是很優秀的範文,都是我們模仿的好材料。在對課文精心講解時,要指導學生看看作者是如何構思、如何聯繫生活的,然後和學生共同分析得出有規律性的東西,可以做些仿寫和縮寫的小作文鞏固課文效果,掌握寫作手法。再有,要求每個學生要有自己的積累本子,包括課內和課外的優美語句的積累,增加自己的素材內存和豐富輸出的質量。

三、優化點評作文,直接昇華能力

作文需要認真地修改,教師對於作文的點評和修改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是對學生優缺點的表揚或批評指正。要培養學生勤於修改的好習慣,指導學生把作文寫得具體生動有血有肉。學生作文的修改可以採取分組互評、小組互改和多方交流的方式進行。

四、增加課外閱讀,豐富素材內容

語文作文教學要注重拓展延伸,才能把課本教厚。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寫作是表達,把腦子裏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閱讀和寫作,就是吸收和表達的關係,吸收越充分表達就越貼切、詳盡。”由此可見閱讀對於作文的重要性。通過開展課外閱讀可以有效地防止錯別字的出現。作文中的錯別字是令教師十分頭疼的事情。課外閱讀不斷地刺激學生的視覺和知覺,加深學生對字的記憶,還可幫助學生豐富詞彙和準確運用詞彙,提高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除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生動規範的語言,利用課文例句遣詞造句外,課外閱讀豐富的信息量會使學生的思維越來越廣闊,增加了作文寫作的靈活性,準確地運用詞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最重要的是課外閱讀可培養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只有好的詞句是不可能成爲好的文章,還要對文章主體進行謀劃構思。單純的課文教學只能使得小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沒有創新,令人感到乏味,而課外閱讀能使學生的文章耳目一新,富有創造能力。

五、總結

以上我只是淺談了我個人幾個方面的見解,我認爲語文老師只要敢於大膽地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細心觀察生活,給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激發寫作慾望,激揚學生個性,爲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寬鬆環境,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篇10

一、應該解放孩子們的頭腦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在舊中國時期,“兒童的創造力被迷信、成見、曲解、幻想層層裹頭布包纏了起來,我們要發展兒童的創造力,先要把兒童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②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現象仍然存在,依然阻礙着孩子創造能力的進步和發展。所以,在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當中,首先就應該打破、丟棄以往孩子應以教師或者是知識至上的思想觀念,應該對孩子實施科學和正確的指導,避免讓孩子走進對知識、思想、事件曲解與幻想的誤區。

二、應該解放孩子們的雙手

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到過,在舊時期的社會中,我們中國對於教育孩子一直是要求孩子們不許動手。其實,所有的孩子對外面的世界都有着十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也非常渴望通過使用各種不同的辦法,特別是需要通過運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來體驗這個對他們具有巨大魔力的有趣世界。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應該充分地滿足小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應該適當地激勵和支持小學生自己動手探索和操作,結合實施具體的行爲操作更進一步感悟語文教材中所提供的相關知識。

三、應該解放孩子們的眼睛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以往傳統的學校教育給孩子們強加了一副有色的眼鏡,讓孩子們和實際的社會生活進行了脫離③。也就是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如此一來,就造就出了許多對社會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缺乏社會競爭力的“小書呆子”。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全面地解放孩子們的眼睛,使孩子們通過運用他們自己的雙眼去觀察、去發現,去認識、去探索,從而促進孩子們進行有價值的思考,起到啓發孩子思維、養成判斷能力及鑑賞能力的作用,同時,這是培養和訓練小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關鍵前提和基礎。

四、應該解放孩子們的嘴巴

陶行知先生認爲,應該讓孩子們的嘴巴得到解放,對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應該全面地解放小學生的嘴巴,引導小學生敢問、善問及樂問。對孩子的每一個提問應該給予激勵和表揚,就算孩子提出來的有關問題沒有一點兒實際意義,語文教師也應該做到循循善誘,促使孩子思維活躍。

五、應該解放孩子們的空間

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到,以往的傳統的學校課堂教育就是一種鳥籠式的課堂教育方式,這樣的學校課堂教育模式對孩子們的創新能力是一種巨大的制約。他曾經大聲疾呼,一定要解放孩子們的空間,讓孩子們去感受、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和綠水等。從這些都可以看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儘量拓展孩子們的學習空間,讓自然界和社會變爲孩子們取之不完、用之不盡的創造源泉。

六、應該解放孩子們的時間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我國小學受功利目的的不良影響,致使孩子們沒有空餘的時間去感受大自然的薰陶及人類文明的感化。陶行知先生說過,反對過分提倡考試製度,認爲創造性的兒童教育,首先就應該爲孩子們爭取時間的解放。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給孩子留有足夠的時間,教師不應該安排過多的課後作業,應該讓孩子們擁有自由的時間來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探索、發揚自己的優點和特長,提高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

七、結束語

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永恆動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是一個小學教師必須努力探索的非常重要的課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無疑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篇11

1、創造民主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

所謂民主學習氛圍就是指,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儘量的減少對學生的行爲和思維的限制,從而爲學生自由的表現和思維創造機會。要想實現學生創造力的提升,民主和自由是必要的先決條件,是提升學生創新思維的前提和保證。通過民主學習氛圍的創造可以使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想法,並在課堂中大膽的表現出來,從而喚醒學生心底的創新意識,從而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比方說,在進行《我的家鄉》這一內容的教學時,老師可以讓學生以課文的描述爲基礎,結合自己的生活來進行繪畫。這時,很多學生會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創造,有的學生在河邊的桃花中間增加了幾棵柳樹,他們覺得這樣會更美,有的學生在綠油油的草地上空增加了幾隻飛過的小鳥,他們覺得這樣美麗的田野上肯定會有很多的小鳥飛過,還有的學生在周圍的路上畫了幾輛汽車,他們說這說明人們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掌握課本中的相關知識,同時還可以有效地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意識。而學生也在這種積極民主的學習環境下,更加樂於學習和發表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使學習由原來的負擔變爲了一種樂趣。

2、爲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想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主要表現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新穎和靈活。在進行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維,所有的意見和問題都需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和理解來獲得。因此,從這一層面來講,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學生自身的想象能力的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其智慧發展的翅膀,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最重要的前提。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利用各種有效地方法來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更好的發掘每一位學生的創新潛力。比方說在一次看圖作文的教學時,老師首先給學生展示了一張圖片,在這張圖片上有一個不完整的天體、一艘火箭飛船、一隻外形特別的動物以及一些月亮和星星。這時,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啓發:這隻外形特別的動物是什麼動物呢?這隻動物與這個不完整的天體之間有什麼關係呢?當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後,老師可以繼續的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這個天體爲什麼是不完整的呢?而後,老師還可以利用假設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比方說,假如你是那隻外形特別的動物,假如你是那個不完整的天體,假如你是整個宇宙的主宰者等等假設問題,引導學生開啓自己想象的大門,放飛自己的思維,讓原本枯燥單一的圖畫,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個鮮活的生動畫面,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得到最大的培養,隨着學生思維和想象能力的提升,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也就得到了無形的提升。

3、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學習是由思考開始的,而思考則是由懷疑產生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教的過程主要是爲學生的學習而服務的,學生纔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主體,只有學生自己開始思考,進行質疑,老師纔可以更加具有目的的進行教學,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同時學生的質疑也是學生自身創新能力提升最重要的前提。在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不斷的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通過思考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並大膽的進行質疑,積極主動的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比方說在進行《景陽岡》這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對於武松打虎這一部分老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自學,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不懂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並找到最終的答案,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真正的體會到整個問題的發現、思考以及解決的過程,從而使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得到最有效的提升。再比方說進行《她是我的朋友》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有的學生會提升這樣的問題“:爲什麼阮恆總是顫抖和哭泣呢?”這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腦來思考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讓學生進行相互之間觀點的辯論,通過老師在旁邊的引導使學生的討論朝着正確的方向不斷髮展。通過這樣的方式,老師的教學過程變得更加具有目的性,同時學生也可以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下,有效地鍛鍊自己的探究和創新能力。

4、讓學生參與評價,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不僅可以對同學的發言進行評價,甚至可以對老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老師應該鼓勵學生打破常規思維,對各種結論進行大膽的猜測,從而幫助學生養成一種敢於突破和創新的思維。比方說進行講解《跳水》這一內容時,課文主要講的內容是船長用槍逼孩子跳水,從而使孩子獲救的故事。學完課文後,老師可以讓學生繼續思考:船長的辦法好嗎?爲什麼?當時就有許多學生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儘管想法幼稚,但能以不同角度,不同手段來解決問題。敢於發表自己對事情的獨到見解,這是具有良好批判精神的體現,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這種勇氣。使學生產生新的構想,發出思維的異彩。總之,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一種必要趨勢。小學語文作爲一門基礎學科,其聽、說、讀、寫的要求都含有創造思維能力培養的因素,如能積極挖掘,系統訓練,不僅能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語文教學的思考 篇12

一、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教師要在深入的研究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的基礎上,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媒介、以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更快的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備課的過程和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備課存在着一定的區別,多媒體教學需要結合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設計好“在一堂課的過程中哪個環節運用多媒體”“運用哪些媒體”“在運用多媒體前後如何進行合理的銜接”等這些方面的問題、教師應在備課的時候都應該做精心的安排。只有經過合理、全面的安排,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的備課時,需要精心的設計教學過程,確保語文教學可以順利的實施。

二、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有機結合

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提倡多媒體教學廣泛的應用於各學科的教學中,但並不代表要完成的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因爲,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讀、寫、聽、說等能力對於學生起到了言傳身教的重要影響。在教學中,還有一部分教材內容需要教師通過語言講述和板書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比如說,初中語文課本中一些生字或者是學生熟悉的課文、需要補充的常識、解釋得內容等,由於這些內容比較簡單、一目瞭然。因此,由教師通過口頭傳授的方式講給學生便於學生學習和做筆記。如果教師一味的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組織到多媒體課件中去,學生們在密密麻麻的課件中反而無法提取到重要的信息,不僅爲學生做筆記帶來了困難,而且讓學生容易產生枯燥的感覺。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合理配置課堂時間,豐富教學內容

初中語文學習的目標之一,就是開拓學生的閱讀量、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然而,初中生面臨着各個學科的學習壓力、很少有足夠的課餘時間去閱讀更多的課外知識。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把與教材內容相關聯的知識設計到多媒體課件中,並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展示給學生。總而言之,正確、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是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也是現代化教學的發展趨勢。多媒體教學可以更直觀、形象、生動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最大限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