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中國的文房四寶筆

中國的文房四寶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一般指毛筆,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種類毛筆的分類主要有依尺寸,還有筆毛的種類,來源,形狀等等來分。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國的文房四寶—筆,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的文房四寶筆

筆、墨、紙、硯,雅稱“文房四寶”或“文房四士”。

毛筆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幾千年以來,它爲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爲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

名稱來歷

毛筆,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圓珠筆、鋼筆等,但毛筆卻是替代不了的。據傳毛筆爲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爲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璉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自元代以來,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生產的具有“尖、齊、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爲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毛筆在歷代都有不同的稱呼。春秋戰國,諸侯稱雄。此時,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吳國(今江蘇)叫“不律”,楚國(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律稱爲“毛筆”。而白居易稱筆爲“毫錐”,《寄微之》詩云:“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

如今用的毛筆,相傳是秦朝監督修築萬里長城的將軍蒙恬首創。當下還有有知名的“蒙筆”,又稱“蒙恬精筆”、侯店毛筆。但是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

1954年,從湖南長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裏發掘出來了整套的書寫工具。這證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經有所謂毛筆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中國人主要用毛筆寫字。儘管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資料表明,商代的日常書寫並非‘刀筆文字’,而是與秦漢以後寫在竹簡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樣。商族人的日常書寫是毛筆字。可惜因爲書寫材料、毛筆字不能長久保存,唯有刻在堅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來,見證了商王朝的存在。

早期的毛筆

遠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祖先就在一些巖穴中、石崖上繪刻有彩畫、線畫、浮雕等,這就是巖畫。繪製這些巖畫,最初是用具有一定“筆”功能的天然物品,這些器具,算是最早的“筆”了。

關於毛筆的起源,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蒙恬造筆”。湖筆之鄉的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流傳有蒙公(指蒙恬)造筆的故事,稱蒙公爲“筆祖”。蒙恬所造之筆,用料多樣,是屬於兼毫之類的毛筆,製造工藝也較複雜。這種兼毫毛筆,不可能是初期的毛筆。所以也有人說,所謂“蒙恬造筆”的“造”字,指的是製造之“造”,而不是創造之“造”。蒙恬雖不是毛筆的發明者,但他改進了毛筆的製作技術,在文化史上也是有貢獻的。

毛筆的發展

1930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河(弱水)地區,發現一支西漢毛筆,這就是著名的“漢居延筆”。筆桿木質,整支筆桿劈爲四爿,合成圓杆,筆頭被夾入末端,外纏以細枲,表面塗漆固定,筆桿頂端用木帽束縛。這種結構,可在筆頭用廢后更換筆頭。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退筆”。

歷史上有退筆冢的故事。相傳在陳、隋時,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永欣寺僧人智永(“書聖”王羲之的七世孫)練字異常勤奮,“積年臨書《千字文》,得800本,……所退筆頭置之大竹簏,簏受一石餘,而五簏皆滿,取而瘞之,號退筆冢”(《書法正傳》)。

漢代“披柱法”的發明,是毛筆製造工藝的重大改進,至今仍然是我國毛筆製作的主要方法。

自三國時代以後,《筆方》與《筆經》先後問世。《筆方》、《筆經》分別記述了兩種制筆方法。前者爲分毫,有心,不裹紙;後者爲雜毫,無心,裹麻紙。

在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一帶)已形成制筆中心,在我國制筆史上首次出現了專業產地。用宣州兔毫(配有鹿毫、羊毫)製作的紫毫筆稱爲“宣毫”。

我國的“文房四寶”及其製作技術曾遠傳許多國家和地區。唐代來華的日本僧人(“遣唐僧”)就曾把一些文具帶回國,現在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有唐代毛筆。

唐宋時期,宣州制筆能工巧匠很多,唐代宣城陳氏即爲“作筆名家”,創造了“諸葛法”。

宋代無心散卓筆的出現與流行,與當時書寫方式改變有關。宋以前多是跪坐於席,低案懸腕書寫,宜用堅挺筆毫。宋代高桌高椅日益普遍,再加上爲表現書畫上不同的藝術效果,促使筆毫的多樣化。

湖筆的興起

自南宋偏安杭州,制筆業也隨之由宣州一帶移往江浙一帶。湖州善璉鎮一帶,所產之筆稱爲“湖筆”。自元以後,昔日聲名顯赫的“宣筆”便逐漸式微,併爲“湖筆”所代替,湖州成爲新的制筆中心,善璉鎮成爲“湖筆”之鄉。

元代,除湖筆外,湘筆也很著名。湘筆原爲唐代郴州筆,爲在現湖南省長沙市興起的一種名筆。

明清衆多制筆名家不僅在筆毫上大展技藝,在筆的外形上,也多彩多姿,有管筆、鬥筆、楂筆(楂筆筆管短粗,宜書大字)等。在管料上更是各顯其華。有金管、玉管、象牙管、紫檀管等。此外,在筆管的裝飾上,更是巧用繪雕。明清兩代,以“湖筆”爲代表的制筆業,確已達到了我國毛筆製作史上的巔峯。

毛筆選擇

好的毛筆,都具有尖、齊、圓、健四個特點,使用起來運轉自如。

尖:

指筆毫聚攏時,末端要尖銳。筆尖則寫字鋒棱易出,較易傳神。作家常以“禿筆”稱自己的筆,但筆不尖則成禿筆,做書神采頓失。選購新筆時,毫毛有膠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檢查舊筆時,先將筆潤溼,毫毛聚攏,便可分辨尖禿。

齊:

指筆尖潤開壓平後,毫尖平齊。毫若齊則壓平時長短相等,中無空隙,運筆時“萬毫齊力”。因爲需把筆完全潤開,選購時就較難檢查這一點。

圓:

指筆毫圓滿如棗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則書寫時筆力完足,反之則身瘦,缺乏筆力。筆鋒圓滿,運筆自能圓轉如意。選購時,毫毛有膠聚攏,是不是圓滿,仔細看看就知道了。

健:

即筆腰彈力;將筆毫重壓後提起,隨即恢復原狀。筆有彈力,則能運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彈力較羊毫強,書寫進來堅挺峻拔。關於這一點,潤開後將筆重按再提起,鋒直則健。

四德指的是筆本身的功能,選筆時也要顧及臨摹的碑帖。所謂「用某家所用的筆,又寫他那一種字」也。要判斷所使用的是那一種筆,直接看他的字跡是最好的方法:風格健勁的,選用健毫;姿媚豐腴的,選用柔毫;剛柔難分的,則選用兼毫。筆的特性亦影響寫出來的書法,如此才能臻乎書法之妙境。

還有一點是字體大小方面,寫大字用大筆,寫小字用小筆。小筆寫大字易損筆且不能使轉自如,大筆寫小字則殺雞焉用牛刀了。

起源

在林林總總的筆類製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衆不同的魁力。不過由於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髮、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

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

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發現最早的筆。

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發現的史前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

我國的書寫用筆起源很早。根據未經刀刻過的甲骨文字判斷,夏商時期就已經有原始的筆了。如果再從新石器時期彩陶上面的花紋圖案來看,筆的產生還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制作和使用書寫用筆了。那時筆的名稱繁多: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楚國叫“幸”,秦國叫“筆”。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筆”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傳說,我們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爲了讓秦王能及時瞭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籤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恬雖是個武將,卻有着滿肚子的文采。

用上面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髒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隻野兔子回軍營。由於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裏沉沉的,一隻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着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裏。

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進方式。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裏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溼源源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蒙恬大受啓發,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裏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原來,山石坑裏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聿”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筆”(現簡寫作“筆”)。

別稱:

玉管“今來承玉管,布字改銀鉤。” (隋·薛道衡《初學記·詠苔紙》)

翠管“玉窗拋翠管,清袖掩銀鸞。”(唐·李遠《觀廉女真葬》)

銀管“蜀王宮樹雪初消,銀管填青點點描。” (元·袁桷《薛濤箋》)

象管“象管細軸映瑞錦,玉麟棐幾鋪雲肪。”(宋·米芾《寄薛郎中紹彭》)

筠管“窗裏日光飛野馬,案頭筠管長蒲盧。”(唐·韓偓《安貧》)

斑管“輕輕斑管書心事,細摺銀箋寫恨詞。” (元·白仁甫《陽春曲題情》)

毫管“雲濤觸風望,毫管和煙搦。聊記夢中遊,留之問禪客。”(唐·陸龜蒙《紀夢遊甘露寺》)

寸管“本經史而爲詞章,盍展長才與寸管。” (清·林則徐《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

毫 “夜開金鑰詔辭臣,對御抽毫草帝綸。”(宋·王安石《題中書壁》)

紫毫“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工人採爲筆,千萬毛中選一毫。”(唐·白居易《紫毫筆》)

兔毫“會得窺成績,幽窗染兔毫。”(唐·羅隱《寄虔州薛大人》)

柔毫“憶挈柔毫就石渠,春風花葯襲襟裾。”(清·姚鼐《過程雨門墓下作》)

弱毫“物新唯人舊,弱毫多所宜。” (晉·陶淵明《答龐參軍》)

秋毫 “轉腕摧峯增崛崎,秋毫繭紙常相隨。” (唐·朱逵《懷素草書歌》)

寸毫 “文兮乏寸毫,武也無尺鐵。平生所韜蓄,到死不開豁。” (唐·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

霜毫“霜毫擲罷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銀毫“揮灑銀毫,舊句他知道。”(清·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

中山毫“隱侯三玄士,贈我慄岡硯。灑染中山毫,光映吳門練。” (唐·李白《殷十一贈慄岡硯》)

玉兔毫“鋒芒妙奪金鳴距,纖利精分玉兔毫。”(五代·齊己《寄黃暉處士》)

秋兔毫“莫嫌文史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 (宋·黃庭堅《劉暉叔洮河綠石硯》)

毫錐“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毫穎“試卷波瀾入毫穎,莫教歐九識劉幾。” (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

翰 “亦曾戲篇章,揮翰疾蒿矢。”(宋·王安石《送董伯懿歸吉州》)

毫翰“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 (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

柔翰“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羣書。”(西晉·左思《詠史》)

弱翰“豈無弱翰,纔不克贍。” (晉·陸雲《答大將軍祭酒顧令文》)

寸翰 “騁我逕寸翰,流藻重華芳。”(魏·曹植《薤露行》)

毛穎“陶泓面冷真堪唾,毛穎頭尖漫費呵。” (金·龐鑄《冬夜直宿省中》)

霜兔“自矜霜兔健,安有魯魚乖。”(元·倪瓚《畫竹寄張天民》)

栗尾“書來乞詩要自寫,爲把栗尾書溪藤。”(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

雞距“雞距初含潤,龍鱗不自韜。” (宋·梅堯臣《九華隱士居陳生寄鬆管筆》)

諸毛“又論諸毛功,劈水看蛟螭。”(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毛錐“驛書馳報兒單于,直用毛錐驚殺汝。” (宋·陸游《醉中作行草數紙》)

退鋒郎“禿友退鋒郎,功成鬢髮傷。”(清·陶谷《清異錄·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