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淺談中國古代的文房四寶

淺談中國古代的文房四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話說宣紙

淺談中國古代的文房四寶

一般認爲,紙是東漢時期由湖南籍宦官蔡倫發明的,但從西漢的墓中就曾經發現有紙的存在。西漢的紙,是把纖維都混合在一起,再製成厚紙,蔡倫大概是改進西漢的造紙術,將厚紙改良成較薄的紙。

紙的別稱很多,有楮先生、楮如白、楮待制、楮園公、好疇侯、剡溪遺老、不二冤家、文廟、雲肪等。漢代造紙原料主要是嘛和楮,後來發展到桑皮、藤皮,隋唐五代時,竹紙又得到了迅速發展,並出現了一些造紙中心:安徽涇縣以產宣紙著稱,紙張名目繁多,質地精良,尤以薛濤箋名滿天下。宣紙爲書法用紙,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顏真卿、張旭等擅用宣紙。歷史上第一位讚美宣紙的帝王是南唐後主李煜。明清以後,相繼出現了麻紙、皮紙、棉紙、二層紙等,但仍以安徽涇縣宣紙在紙壇一枝獨秀,獨領風騷。

當紙上有了書和畫,就擔負了文化傳播的使命,純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紙並不多,大都是清朝以後的產品。南唐李後主曾制澄心堂紙。這種彩色以箋紙傳到乾隆時,乾隆十分喜愛,因而下令仿造了乾隆仿製澄心堂紙。由於乾隆性喜奢華,故清朝產有三公尺以上的描有花紋的紙箋。所繪內容有山水樓臺、雲龍、鳳凰、鳥獸、花卉等,底色五彩斑斕,極爲華麗,可惜現在這種乾隆花紋箋已成稀罕之物。

我國的造紙業頗爲發達,而且還將紙的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融爲一體,新星映亮了紙苑。所謂的冷金箋、泥金箋、灑金箋等紙,一直在清朝享有紙王之美譽。故現在的珍貴史料和名家書畫真跡,大多用此類好紙。書杯--詩箋,是清朝的另一類名貴紙。此種紙張應用在寫詩稿或書信上,以水印技法木版印刷而成。通常是請當時的著名畫家繪圖,再予以彩色印刷。另外有的詩箋上面印有商周的青銅器,或以雙鉤法將銘文、古碑上的字句描繪出來。上述詩箋,現在已難尋覓,只有少許清末或國民的清箋留存了下來,但其售價特貴。

清末露皇宣爲宣紙之王,人們稱之爲國寶。該宣紙屬特大淨皮宣紙類,質白如玉,色澤美雅、紋理清晰、文藤精細、拉力強、抗老化、不易破碎、宜保存、防腐蝕、吸墨適中、墨韻清晰等優點,深受國內外書畫家的讚美。

淺說中國古硯

硯,作爲文房四寶之一,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研磨器研製顏色、繪製圖案。至西漢時,制硯有了顯著發展,硯的種類增多,有石硯、陶硯、銅硯、漆硯等。漢至魏晉的石硯,盛行圓形三足式、四足式,雕刻風格渾樸,造型生動。漢代陶硯有龜形、山形、圓形、方形等。魏晉時,出現了瓷硯,多爲青瓷硯,硯堂無釉,以利研磨,其形多爲圓莆蹄足。

隋唐以後,由於制墨工藝的發展,墨質漸優,可不用研石,對硯的要求相應提高。唐時硯質、硯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盛行龜式、箕式、山峯多足式硯。名硯石相繼出現,如廣東的端硯、山東的紅絲硯、甘肅的洮硯等。這些硯材堅實、細膩、滋潤、發墨,並具有各種研美的紋理,如端硯有魚腦凍、蕉葉白、冰紋等。至宋代,士人更重石硯,尤其珍愛端石。當時石硯的只要式樣是抄手硯,將硯背部分挖空,便於挪移,既輕且穩。陶硯漸爲石硯所取代,但澄泥硯仍有發展。宋硯樸素大方,實用美觀。元硯雕刻風格比較粗獷、渾樸、自然。

到明清時代,我國的制硯工藝更趨精湛,名硯佳品不斷涌現。明硯講究自然,出現了隨形硯,因材制硯,形式多樣,有蓮葉、人面、新月、古錢、瓢、錢等等,造型、雕飾古樸典雅。清硯講究精雕細刻,出現了許多石硯之作。當時,還非常講究硯石的色澤、文采、聲音、嫩潤及年代、石坑、題銘等,硯已由實用轉爲藝術欣賞和珍藏了。

話說毛筆

毛筆雖然是實用工具,但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的需求,毛筆的製作及品種不斷提高、增多,工藝改進,使毛筆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漸也成爲收藏、鑑賞珍玩的古物。毛筆不易保存,筆毫重實用易壞,所以毛筆的鑑賞可以從筆毫的形制,重要的還是着眼於裝飾意味濃厚的、色彩豔麗、內容豐富的筆管上。

筆毫的形制是爲書寫、繪畫的需要而改進提高的。古人以竹筍式製成筆毫,是我國傳統品名,屬於短鋒羊毫、兼毫筆類。鋒短而身短粗,形如筍狀。鋒腹粗狀,落紙易於凝重厚實。除實用外,給人以鑑賞趣味。又如蘭花式製成的筆毫,也是我國傳統毛筆品類之一。筆頭圓潤,潔白純淨嬌柔,似含苞欲放之玉蘭,給人以秀美觀賞之感、賞心悅目之快。古代還有一種品名,把筆毫做成葫蘆式,兼毫圓潤堅勁。

自筆管成爲鑑賞和珍藏的對象後,人們便常以珍寶珠玉製毛筆管,以獲裝飾之美或誇耀其財勢和地位。如: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唐秉鈞在《文房肆考圖說》卷三《筆說》中說:“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壁,綴以隋珠,文以裴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爲華麗矣。”此時的毛筆,不僅是書畫工具,有的還是供人鑑賞觀玩的藝術品。文中敘述筆管的裝飾已達完美精工,已完善了鑑賞的條件。如:古代工匠能利用筆管不及寸的圓周上,描繪、鐫刻巧妙的山水人物,描出山石海水的氣勢,足以表現了獨特的裝飾趣味。達到了鑑賞的條件。故宮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雲龍、龍鳳、雙龍管筆就是一例。

這些毛筆管、筆套均髹黑漆爲地,用彩漆描繪山、海、雲龍戲珠紋。大海波濤洶涌,山石聳立,其間,浪擊山石,驚濤四起,寥寥數筆,勾畫出一派海闊天高的意境,襯托蒼龍凌空飛舞,在雲中騰越戲珠,氣勢磅礴。加之彩漆描繪精細,色彩明麗和諧,畫面構圖主次分明,佈局嚴謹。筆管和筆套鑲金扣,增添了富麗華貴之感。筆頭毛色光潤,渾圓壯實,葫蘆式鋒尖錐狀,美觀挺拔,精工巧制,尖、齊、圓、健四德完備,是明代制筆水平的實證,是傳世文房四寶中的珍品,是毛筆鑑賞的稀物。所以鑑賞毛筆的着眼點就是看筆管的用料和筆管的裝潢與繪畫、雕刻、鑲嵌的藝術水平。用料及裝飾爲上,其價值就高。

鑑別古筆,首先對保存的遺物和各個時代古筆的歷史要做系統地瞭解、認識,把握豐富的文化內涵。分清筆的歷史上限下限、區分制筆地區、把握各時代制筆名家的特點,分清是民間製作,還是宮廷的御用品,或是宮廷的御製品,是宮內定型民間作爲貢品的,還是宮廷造辦處自制的。其次,再看筆毫損壞情況。而後再着眼於筆管的裝飾,是否有制筆名家的鐫刻,是否有名人的贈語及題跋。對名人的時代劃分,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有豐富的.文學水平,才能識別出名人的詩詞賦文,纔好鑑別一個文物的時代,從而體現文物的價值。每一種文物在各歷史時期,均有作僞假品出現,只要我們豐富自己的知識,多見多識,虛心向別人請教就會提高自己的認識鑑別能力。

淺談中國古墨

墨,文房四寶之一,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

早在商代或更早,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天然石墨及礦物顏料在甲骨文上書寫文字。秦代有了人工製造的煙墨。東漢時發明了墨模,使墨的樣式趨於規整。三國時魏國的墨非常精緻,被譽爲仲將法墨、百年如石、一點如漆。

唐代,我國的制墨業空前興盛。當時制墨的技法、造型、題識、墨模雕刻都頗講究,著名墨工不斷出現,如祖敏、奚超、奚超珪(超之子)等。奚氏父子創造了搗鬆和膠等技術,大大提高了墨的質量;他們制的墨堅如玉,紋如犀、豐肌膩理,光澤如漆。

漢唐多爲松煙墨,宋時發明了油煙墨。著名墨工張遇、樑杲、葉茂實等制的墨清墨不凝滯。元代墨模雕刻風格渾樸雄健。

明代,我國制墨業更加發達,代表人物有羅小華、汪中山、程君房、方於魯等,他們爭奇鬥勝、名墨紛呈。這時期油煙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羅小光發揚光大桐油煙墨法,色黑有光,藏之越久越黑。汪中山創造了集錦墨,藝術性極強。方於魯善用名貴藥料配和油煙制墨,清雅芬芳,久不變質。程君房創造漆煙制墨法,所制的墨更爲精美,色澤奪目,有堅而有光,黝而能潤,添筆不膠,入紙不暈之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文物部門在考古發掘中,先後出土了多件古墨珍品,今國際文物界和收藏界震驚。如1958年,在山西大同元代馮道真墓出土的中書墨,墨呈牛舌形,長24釐米,寬5.5釐米,厚0.7釐米;一面陽文篆書中書省三字,一面隱起一龍,在奔騰中做回首戲珠狀;雖埋於地下700餘年,仍色澤沉穆,綺麗可愛;字體和飾紋十分清晰,洵稱絕品。傳世作品中也不乏佳作,如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明代程君房歸馬放牛圖墨等。

經過數千的持續發展,無數能工巧匠的精雕細刻,歷代文人的使用和品賞,墨已成爲一種具有超自然力的富有博大文化內涵的文品。

當今,名墨的收藏更是成爲一項高雅的藝術投資行爲,一些名墨以其特有的風格和藝術魅力受到國內乃至國際收藏者的青睞。甚至,成爲一些國家博物館和社會名流競相收藏的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