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1

這是一本很好讀的書,不是很長,總共不過180多頁,用了不到兩個晚上就讀完了,老公都說我讀得快了。讀過這本書,我對國學大師,當代學界泰斗季羨林的思想觀點有了一些瞭解,也對季羨林本人認識更多了。此前知道季羨林還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時,在新聞上了解到的,還有就是開心辭典的“開心學國學”活動讓我知道了這位大師。《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收錄了他對於人生,對於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事物的態度的小文章。這些文章多是上世紀90年代到20xx年期間所作,也即季老在十歲寫的文章,他對於人生和社會的認識確實有更深的一個層次。讓我特別難忘的是季老認爲人生的意義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長鏈中的一環的組成部份,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做好這個環,推動歷史向前進步,我覺得這個人生的意義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人與自身修養的關係。每次都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認爲在當前這個關係的處理是最重要的一個,西方工業革命以後,他們所崇尚的“征服自然”確實讓人類的生活進步了不少,然而現在凸現的環境污染、物種減少、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等等問題,都警示着人類不能再與大自然爲敵,對立地去發展了,應該是弘揚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時候了。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覆強調此點,說明了他對人類發展的擔憂,是深刻的、長遠的、應該引起重視的。

現在有“季羨林研究所”這麼一個機構,專門做對季羨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設立這樣的機構,說明應該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從這位大師身上學習,以後可以再讀讀相關書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也更爲深刻和長遠。讀罷此書,我還繞有興致地又查了一下與季羨林相關的資料,其中,他與小學文化的妻子相守一世情很是讓人感動。在這裏就不再多說啦。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2

前段時間有幸讀了季老先生的《季羨林談人生》,季老談到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容忍、成功、知足、朋友、譭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季老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精彩的人生畫面。

季老在書中談到人生是一個抽象的東西,沒有經歷過是很難把它說出來。從你呼吸世界上第一口空氣時,已經接任了這項工作。在這期間,有人會慫恿你,還有人會鄙視你。無所謂,人生的步伐不在於走的快,而在於走的穩。俗話說“穩中取勝”。雖然別人鄙視你,但不代表自己鄙視自己。人生等着你探索,得其志,雖死猶生;不得其志,雖生猶死,爲人生而精彩的背後就是志向。沒有志向怎能立足天下。就像我國古代岳飛,一位抗金英雄。如果他不重視人生,也必定沒有志向,因沒有志向,才成不了大器。爲人民而奮鬥,爲國家而奮鬥,這就是人生立志的原因。

關於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季老明確告訴我們,他認爲一個人存活於社會的意義在於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歷史責任。季老說的這個傳承應該包括生命的傳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以及環境的傳承等所有這些需要或者是應當傳承的東西。啓後的歷史責任就在於個人在人生階段爲社會所做的貢獻。有的人雖然有錢算的上是成功人士,可從來沒爲社會做過貢獻。那他的人生其實沒有意義,一味的`爲自己着想,不爲社會貢獻,他的人生實在不能算是精彩。

其實,立志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昇華,他們的事業是可逆的,貢獻也是可逆的。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了什麼,而不應看他取得了什麼。就像一位百萬富豪,他取得了許多的財寶,但他未貢獻給任何人。他死之後,將蕩然無存。如果你不努力創造價值,你也會悄然而去。人生的三大要素分爲:立志,工作,成功。也許你會發現許多成功人士的經歷也是這樣。我看來人生三大要素可分爲三階段:青年,中年,晚年。青年爲立志階段、中年就爲工作階段,成功階段就在於晚年。得呼吸最後一口空氣時,你也死得其所,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後人會永遠把你刻進輝煌的里程碑。這是成功的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3

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一節的小資料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後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後讓思想得到洗理與昇華。毋庸置疑,這本書對於青年的成長頗有益處,從中我們能讀到學者的探究與思索、長者的淡泊與磊落、智者的睿智與明悟,還能讀到先生大半生的熱情與追求、甜蜜與苦澀、遺憾與困惑、誠實與坦蕩。

季羨林談人生問題的短文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爲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說教。該書融合了季羨林先生在不一樣時期所寫的人生經歷、人生體驗與人生回憶,資料側重於”人生”二字,以指導當年青年一代樹立崇高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完美的人生理想。全書以”修身”、”治學”、”寄情”、”曠達”爲題,將季羨林對人生的感悟、理解與智慧箴言集於一書。在書中,季羨林以自我親歷過的事情、感受過的情愫,高度概括與濃縮了90餘年漫長的人生中,那些最刻骨銘心的`生存體驗和人生感悟。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我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爲自我着想而不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就應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4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中闡述了一位望九之年的世紀老人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季羨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於無形。這本書字裏行間流露着他的謙遜品格與平和心態。

對於寒窗苦讀十年後的我,人生閱歷很少,很難說清人生是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季老告訴我們: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先啓後的責任感。是啊,只有擁有責任感的人,才能夠成爲“社會的脊樑”。

對人生,季老懷着一種“要信命,但不能完全信命”的態度。中國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我想,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也很符合哲學主客觀辯證統一的原理。季老認爲: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兒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裏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我想,不急功近利,也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尋求的就是一種平衡吧!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地一境界:“衣帶漸寬中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季老認爲大家能拿出“衣帶漸寬中不悔”的.精神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季老的長壽之道是:“走運時,想到倒黴,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黴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我想這可以用我以前看過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

在生命的進程中,我們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只要我們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揮灑過辛勞的汗水,就一定會擁有一個無悔的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5

今天讀了《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書中《八十述懷》和《九十述懷》兩篇文章,給我很多感受。

文中說:“我在任何方面都是一個沒有雄心壯志的人,我不會說大話,不敢說大話,在年齡方面也是一樣。我的第一本帳只計劃活40歲到50歲。因爲我的父母都只活了40多歲……”讀到這句話,我的心猛地一震:人的生命是多麼短暫。在曾經艱苦的年代,人的壽命只有四、五十歲。而想想自己已經39歲,如果生活在曾經那個年代,我的壽命即將走到盡頭。可是,回想一下,至今一事無成,這38年的歲月中,自己不知做了什麼?光陰怎麼就如此飛快地閃過去了呢?

季羨林先生說:“在從80歲到90歲這個10年內,在我衝刺開始以後,頗有一些值得紀念的甜蜜的回憶……在撰寫我一生最長的一部長達80萬字的著作《糖史》的過程中,頗有一些值得記憶的情節。在長達兩年的.時間內,我每天跑一趟大圖書館,風雨無阻,寒暑無礙……我心中想到的只是大圖書館中的盈室滿架的圖書,鼻子裏聞到的只有那裏的書香……”我非常羨慕季老能夠如此專注於一件事,即使到了耋耄之年,還有一件可以執着的事情“任性地做着”。想想自己活了38年,我究竟應該做什麼,到現在,還是不太清楚。有人說:“一生只認真做一件事。”想想真對,一輩子能夠堅持做好一件事,已經足夠了。我們的身邊,管建剛一直在研究作文教學;薛法根一直研究版塊教學;我的好朋友蘇文娟一直在研究她的茶文化。他們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即使到了老年,退休了,他們依然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可以爲人們留下一些寶貴的東西。而我,至今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今天,這裏抓抓,明天那裏撓撓,每天忙忙碌碌,卻不知幹了什麼。

我想:我也應該爲自己定一個努力的方向,找到一件可以踏踏實實做一輩子的事情,爲大家留下一些可貴的東西。這樣,我纔沒有把我的生命白白浪費掉。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6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瞭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啓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麼?這是哲學永恆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裏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爲什麼活着?人無法選取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爲。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職責感”。“有所作爲”“承擔職責”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裏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繫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並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先生思考人生的見解是獨到的。但他並不特立獨行,只是從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給了每個人不一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個人的經歷是一個個句點,把點連成線便成了走過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應在線上而不在點上,或許一樣平淡無味的連成直線,或許一樣跌宕起伏的連成曲線。先生走過的人生道路無疑是曲折的,這無數條曲線迂迴蜿蜒,爬滿了老人往昔光澤紅潤的臉。飽經滄桑的他告訴我們:“不完滿纔是人生。”

整本書讀完,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爲二戰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後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7

決定買一本《季羨林談人生》,感覺自己的知識特別是智慧太單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時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從智者那裏學習智慧。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彙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爲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爲自己着想而不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8

前些年,社會上對季老炒得特別熱!一會有人說他是國學大師,一會有人說是國寶。後來季老自己出來將四頂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說心裏話,我由此特別特別地敬佩!在現在人們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時他卻視名利如糞土!如此說的人特別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幾個?

當時人們如此地關注這位老人,說白了,其實就是奔着他的大名聲來的。說來,這不得不令人覺得世間很多事很可笑也很無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談人生》這本書,但是我翻了翻,最終還是沒有看。當時我覺得文字特別平實,平實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爺在對你語重心長地講道理,我覺得文字太老,語言也不是我平時所喜歡的'那種特別有激情的那種,我想,大概是因爲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樸實,沒有華麗的裝飾點綴。而且觀點也很老人,像是將世間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認爲年輕人還得看一些衝勁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辭世,同期辭世的還有任繼愈,我和朋友一起緬懷季老和任老時,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實的知識分子形象,從來就不張揚,晚年竟如此地受社會關注,是社會上真的認識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嗎?還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國還有一位任繼愈!作爲學者,耐得住寂寞是學者的優秀品質,而社會如此功利,又是社會的悲哀呀!

回到家裏,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書,在小區的花園木椅上靜靜地讀,非常安靜,沒有人打擾,我的心也很平靜,讀來竟如品甘露!裏面多麼平實的話竟有許多讓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體會是不可能感知的!那麼,爲什麼我以前看不進去呢?我想是因爲我浮躁的緣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願意認真去注視,去用心交流,你不會發現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經錯過了,現在,我追尋,還不晚。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9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他精通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季羨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於無形。

《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一節的小內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後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後讓思想得到洗理與昇華。毋庸置疑,這本書對於青年的成長頗有益處,從中我們能讀到學者的探究與思索、長者的淡泊與磊落、智者的睿智與明悟,還能讀到先生大半生的熱情與追求、甜蜜與苦澀、遺憾與困惑、誠實與坦蕩。

書中描寫了自己貧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時期的生活,在清華求學以及教書並在德國留學十年的經歷,以及後來的wg中的牛棚中的絕望和後來的榮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從十年的生活經歷來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徹。雖然一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夠從容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以及現在的榮譽和將來的'生死。談到了自己的恩師陳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適之,當然也有對自己的母親的遺憾和在德國的愛情的回憶。雖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是從文中表現的非常的謙虛,而且非常的敬業,雖然是高齡,任然努力爲後人留下一些知識。

讀罷全文,我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棄。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爲二戰自己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間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知道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後來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必須的。這又讓我想起了遊戲《第七封印》中的“主動面對積極深入”,任何時候都需要保持這種心態。另外,個人認爲書中有兩個話題特別值得談一談,一個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問題,一個是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篇10

這是一本很好讀的書,不是很長,總共不過180多頁,用了不到兩個晚上就讀完了,老公都說我讀得快了(呵呵,因爲我一向讀書不是很快的)。讀過這本書,我對國學大師,當代學界泰斗季羨林的思想觀點有了一些瞭解,也對季羨林本人認識更多了。此前知道季羨林還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時,在新聞上了解到的,還有就是開心辭典的“開心學國學”活動讓我知道了這位大師。《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收錄了他對於人生,對於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事物的態度的`小文章。這些文章多是上世紀90年代到20xx年期間所作,也即季老在八九十歲寫的文章,他對於人生和社會的認識確實有更深的一個層次。讓我特別難忘的是季老認爲人生的意義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長鏈中的一環的組成部份,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做好這個環,推動歷史向前進步,我覺得這個人生的意義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人與自身修養的關係。每次都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認爲在當前這個關係的處理是最重要的一個,西方工業革命以後,他們所崇尚的“征服自然”確實讓人類的生活進步了不少,然而現在凸現的環境污染、物種減少、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等等問題,都警示着人類不能再與大自然爲敵,對立地去發展了,應該是弘揚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時候了。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覆強調此點,說明了他對人類發展的擔憂,是深刻的、長遠的、應該引起重視的。

現在有“季羨林研究所”這麼一個機構,專門做對季羨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設立這樣的機構,說明應該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從這位大師身上學習,以後可以再讀讀相關書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也更爲深刻和長遠。讀罷此書,我還繞有興致地又查了一下與季羨林相關的資料,其中,他與小學文化的妻子相守一世情很是讓人感動。在這裏就不再多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