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1

前些年,社會上對季老炒得特別熱!一會有人說他是國學大師,一會有人說是國寶。後來季老自己出來將四頂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說心裏話,我由此特別特別地敬佩!在現在人們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時他卻視名利如糞土!如此說的人特別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幾個?

當時人們如此地關注這位老人,說白了,其實就是奔着他的大名聲來的。說來,這不得不令人覺得世間很多事很可笑也很無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談人生》這本書,但是我翻了翻,最終還是沒有看。當時我覺得文字特別平實,平實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爺在對你語重心長地講道理,我覺得文字太老,語言也不是我平時所喜歡的那種特別有激情的那種,我想,大概是因爲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樸實,沒有華麗的裝飾點綴。而且觀點也很老人,像是將世間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認爲年輕人還得看一些衝勁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辭世,同期辭世的還有任繼愈,我和朋友一起緬懷季老和任老時,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實的知識分子形象,從來就不張揚,晚年竟如此地受社會關注,是社會上真的認識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嗎?還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國還有一位任繼愈!作爲學者,耐得住寂寞是學者的優秀品質,而社會如此功利,又是社會的悲哀呀!

回到家裏,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書,在小區的花園木椅上靜靜地讀,非常安靜,沒有人打擾,我的心也很平靜,讀來竟如品甘露!裏面多麼平實的話竟有許多讓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體會是不可能感知的!那麼,爲什麼我以前看不進去呢?我想是因爲我浮躁的緣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願意認真去注視,去用心交流,你不會發現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經錯過了,現在,我追尋,還不晚。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2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瞭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啓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麼?這是哲學永恆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裏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爲什麼活着?人無法選取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爲。

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職責感”。“有所作爲”“承擔職責”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裏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繫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並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先生思考人生的見解是獨到的。但他並不特立獨行,只是從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給了每個人不一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個人的經歷是一個個句點,把點連成線便成了走過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應在線上而不在點上,或許一樣平淡無味的連成直線,或許一樣跌宕起伏的連成曲線。先生走過的人生道路無疑是曲折的,這無數條曲線迂迴蜿蜒,爬滿了老人往昔光澤紅潤的臉。飽經滄桑的他告訴我們:“不完滿纔是人生。”

整本書讀完,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爲二戰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後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3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他精通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季羨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於無形。

《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一節的小內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後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後讓思想得到洗理與昇華。毋庸置疑,這本書對於青年的成長頗有益處,從中我們能讀到學者的探究與思索、長者的淡泊與磊落、智者的睿智與明悟,還能讀到先生大半生的熱情與追求、甜蜜與苦澀、遺憾與困惑、誠實與坦蕩。

書中描寫了自己貧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時期的生活,在清華求學以及教書並在德國留學十年的經歷,以及後來的牛棚中的絕望和後來的榮耀。

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從十年的生活經歷來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徹。雖然一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夠從容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以及現在的榮譽和將來的生死。談到了自己的恩師陳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適之,當然也有對自己的母親的遺憾和在德國的愛情的回憶。雖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是從文中表現的非常的謙虛,而且非常的敬業,雖然是高齡,任然努力爲後人留下一些知識。

讀罷全文,我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棄。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爲二戰自己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間奠定了其學術基礎。

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知道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後來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必須的。這又讓我想起了遊戲《第七封印》中的“主動面對積極深入”,任何時候都需要保持這種心態。另外,個人認爲書中有兩個話題特別值得談一談,一個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問題,一個是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4

這是一本很好讀的書,不是很長,總共不過180多頁,用了不到兩個晚上就讀完了,老公都說我讀得快了。讀過這本書,我對國學大師,當代學界泰斗季羨林的思想觀點有了一些瞭解,也對季羨林本人認識更多了。此前知道季羨林還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時,在新聞上了解到的,還有就是開心辭典的“開心學國學”活動讓我知道了這位大師。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收錄了他對於人生,對於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事物的態度的小文章。這些文章多是上世紀90年代到2000年期間所作,也即季老在八九十歲寫的文章,他對於人生和社會的認識確實有更深的一個層次。讓我特別難忘的是季老認爲人生的意義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長鏈中的一環的.組成部份,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做好這個環,推動歷史向前進步,我覺得這個人生的意義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人與自身修養的關係。每次都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認爲在當前這個關係的處理是最重要的一個,西方工業革命以後,他們所崇尚的“征服自然”確實讓人類的生活進步了不少,然而現在凸現的環境污染、物種減少、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等等問題,都警示着人類不能再與大自然爲敵,對立地去發展了,應該是弘揚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時候了。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覆強調此點,說明了他對人類發展的擔憂,是深刻的、長遠的、應該引起重視的。

現在有“季羨林研究所”這麼一個機構,專門做對季羨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設立這樣的機構,說明應該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從這位大師身上學習,以後可以再讀讀相關書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也更爲深刻和長遠。讀罷此書,我還繞有興致地又查了一下與季羨林相關的資料,其中,他與小學文化的妻子相守一世情很是讓人感動。在這裏就不再多說啦。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5

已經好久沒有特意寫讀後感了,一直挺喜歡閱讀,但也僅限於看,幾乎不寫評論或讀後感。借這次參加局工會讀書小組活動的機會,又開始重操舊業啦。不過,這次還真全憑興趣,可以隨意漫談,而不是當年爲了應付老師的作業,刻意地去拼湊文字。

我這次看的書是《季羨林談人生》。其實,說來慚愧,對於季老,這位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國學大師,讓我真正關注他,對他產生敬仰敬佩之情的,卻是在今年,在他98高齡驅去世的時候。之前,是通過他的著名弟子錢文忠知曉他的。錢文忠的《三字經》火了,我也買了翻看過,還教年幼的女兒一起學習背誦。

於是乎,對季老也想有所瞭解。這次正好局裏購置的第一批書籍中,有《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借來。常說“書非借不能讀”,對於借來的書,我總是第一時間消化。花了一個多星期看完,大多是在上下班地鐵車廂裏閱讀的。

這本書是由52篇千字隨筆組成,季老用極其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無法迴避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他以一位望九老人感悟人生的心態詮釋我們人生的紛紛擾擾。他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一句評價,深深烙在我的心上。

他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他還說:“不完滿纔是人生”。誠然,我們一生遇到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也有人告訴我,要常想那一二。“積極進取、努力改善”是一種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同樣也是一種人生,而我們的心境是至關重要的。改變心境就是尋求內心的和諧。記得溫總理曾對季老說過:“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一個人內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

通讀此書,感覺季老先生爲人謙遜真誠、樂觀開朗、淡泊名利。雖然社會外界給了他國學大師等多頂名譽光環,但他卻以平和的心態,忘我的爬字耕耘,在80歲高齡以後依舊堅持每天四點半起牀,勤奮寫作。

這本書每篇文字都較短小,語言也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哲理。我們這代青年人,生活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容易迷失方向,容易變得浮躁。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之餘,潛下心來閱讀季老的文章,真能給我們打一針強心劑,讓我們的思想得到洗禮和昇華。在此,我也向在座書友特別是年輕人強烈推薦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