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談美讀後感精選範文

談美讀後感精選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導語:美學,往往會給人一種略帶神祕的色彩,我一直以來都以爲美學如同其他高深莫測的哲學。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談美》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談美讀後感精選範文

  朱光潛談美讀後感精選【1】

曾幾何時?凜冽的寒風不停地敲打着窗外,而今,秋風再次掃過落葉!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對於美,每個人都有不同定義。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在《談美》一書中,朱先生帶領我們走出“柳暗”進入“花明又一村”,給了我們一個“美”的答案。

成長的過程是一種頓悟的過程。林清玄說過:詩情與道情的轉折是“悟”。這種悟,不是憑空冥思苦想,也不是死盯着書本的一句話想上一個中午,而是在生活得點滴中,發現某種永恆存在的道理,發現自己的人生軌跡。長大了,說得更多的是思維與涵養的增長。審美的能力也是如此,通過不斷的“悟”來進行充電。

在美的普遍性中找到美的特殊性,便意爲對美的一種創造。即美的藝術價值是在美的共性中找到個性的美。只有個性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春秋戰國時代的名家代表人公孫龍子有許多有趣的詭論,其中最爲有名的要算是白馬非馬論了。相傳有一天,公孫龍子騎着一匹白馬要進城,該城門的看守官說,依照規定馬不可以進城。於是孫龍子就開始他的論證——白馬非馬,最後說服了守城官,於是就騎着他的白馬進城去了。他的論證大概是這樣的:“馬”指的是馬的形態,“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不等於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白馬非馬)。闡述了個性與共性之間的關係。

《談美》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美的答案,既要與事務之間保持一種距離感,又要與這種距離有一種美的結合,處於能觸摸,能感受到美的位置。美感屬於一種直覺,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求證的內心的美的觸碰。

  朱光潛談美讀後感精選【2】

一直以來都以爲美學如同其他高深莫測的哲學。讀完這本談美書簡後,我發現這是一門帶有人文主義色彩的的美學,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縱觀全書,不難發現朱光潛老先生用的是書信的形式來向我們闡述美學的問題,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書中反覆強調美學的起源就源自於生活,一切都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到沒。我認爲當我們意識到美的時候,往往都是離不開人的。

作者說“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於經濟範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從人的品質思想,我們會看到最初的美,那就是書中說的“不涉及慾念和利益計較”。正如所說的這樣,美學這門深奧的學問,往往就是最本真的。就像之前很多媒體評價的最美的人物。他們就是做到了這些最本真的人性美。而反觀當下,現在仍是有不斷地事件是爲了利益的爭奪。

之前,不斷受關注的反腐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據。自中央加大對貪腐的整治力度之後,有數不勝數的官員落馬,大到“老虎”,小到“蚊子”,似乎覆蓋了國家的所有部門。貪腐現象只是社會不正之風的一個產物。所以歸根結底,腐敗是由社會個人貪圖利益的不正之風所引起的,這些正是與朱先生所說的人性美相對立的。書中說: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繫着的各種能力的統一體。所以,我們不能夠因爲自己一點點的私慾而不斷貪婪,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充滿真能量的。

總而言之,這本很薄的書,充滿着深奧的美學思想。讀過這本書,我覺得只需將這“美”充分的融入到每時每刻的生活中,不斷地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

  朱光潛談美讀後感精選【3】

長時間不曾讀書,更不曾這麼認真的讀書。《文藝心理學》(復旦大學出版學出版)又名《談美》,是朱光潛先生一部談美學的論著。朱光潛先生在美學界的造詣這裏無需過多贅述,他是我國研究美學的始祖,一代美學大師。通讀完後,首先的感覺是朱先生知識的淵博,旁徵博引,學貫中西。在他的書中,古今中外的文獻引用得極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國關於美的論述都是他最早翻譯過來的。其實粗讀一篇,我真沒有弄明白到底什麼是美。雖然他通篇都在介紹什麼是美,從心理學角度、從哲學角度、從自然科學角度去研究、論證美的本質意義。但是我讀的還是一頭霧水,因爲朱先生的思想是那麼的深邃;眼光是那麼犀利;觀點是那麼獨到。都說讀書就是讀者和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我只覺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長馬褂,在某個黃昏的清風中,向我娓娓道來,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樣,他持才並不傲物,從容淡泊,虛懷若谷。對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形容了。

到底什麼是美? 爲什麼美?朱光潛先生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對於一個嚴謹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是理論研究者,簡單草率地定義某種事物,總不免會把讀者引入歧途甚至會怡笑大方。偉人如柏拉圖也曾犯下把人定義成沒有羽毛動物的錯誤,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屬性,不能科學定性地定義。譬如我們說水,這是可以嚴格定義的,凡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質就是水,這個不會因爲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變。然而我們很多人對美的定義其實都是成爲美的條件,我們說腳長的女人比腳短的女人要美,對稱的比散亂的要美,但這都是成爲美的條件,但具備這些條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氣含有水分是雨的條件,但空氣中的水分卻不是雨。因此有人問聖·奧古斯丁:“什麼是時間?”,他回答:“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麼,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義,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屬性,那就沒有研究價值了嗎?朱先生告訴我們,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物屬性,當我們見到美的事物時,大多數人還是會覺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別美,不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時還要着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見到的價值去研究。通俗一點講,就是美不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爲刺激,在心爲感受。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所以美學研究的理論,不僅要講藝術,而且要講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講美,我才疏學淺,讀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窺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闡述的理論。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有一個疑問,自已認爲美就是美,瞭解那麼多有意義嗎?

爲什麼要研究美?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攀登過山,遊玩過水,欣賞過畫,背頌過詩文,當我們發現某處景色讓我們心情愉悅時,我們會說,這裏真美;當我們讀到某處詩文讓我們身臨其近時,我們會說這首詩真美;當我們讀到某篇文章讓我們長期心靈的桎梏、精神的困頓豁然開朗的時候,我們會說這篇文章真美。我們在說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驗,至於爲什麼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決定怎麼纔是美,就沒有理由說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就沒有理由說這件是藝術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造的過程得着更準確的力量(朱自清語)。對於讀這本講哲學,講心理學的理論書籍,讀起來非常費力。要來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一以貫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覺得不認真讀完都是對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論到一個觀點,都列舉了十幾個思想流派的主流觀點,然後自己不輕易的判斷某種觀點的對錯,也不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在以過自己認真思索、艱苦探索的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他在《談美》中說到寫此書時“要先看幾十部書纔敢下筆寫一章”。這讓我想起,他在這本書附錄《作者自傳》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時候,還努力去學習俄文,並且可以達到讀寫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書上看到北大王選在60多歲的時候,再去學計算機程序語言,併成功開發出漢字排版軟件,打破了國外對漢字排版領域多年的壟斷,被譽爲“當代畢昇”。在這裏不是想說他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覺得我現在還很年輕,悲觀、懶惰的情緒時常在纏繞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