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元宵佳節手抄報版面資料

2016元宵佳節手抄報版面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上世紀70年代以前正月十五點蘿蔔燈

2016元宵佳節手抄報版面資料

在老家山東省農村,每逢正月十五晚上,家家點燃幾十個自制的“蘿蔔燈”,然後由小孩子把蘿蔔燈分放在窗臺上、水缸旁邊、鍋臺上、每個門墩兒上、豬圈臺上、門口石座上。家家門口放着“蘿蔔燈”,一眼望去,也給人以“燈火輝煌”的感覺,節日氣氛甚是濃厚。

蘿蔔燈的製作非常簡單,原料無非是胡蘿蔔、青蘿蔔。製作方法是:把蘿蔔切成一個一個的圓柱體,作爲燈體,再把燈體中間掏出一個坑,在坑的中間插入一根“燈芯”。燈芯的製作也很簡單,用一小段從高粱秸上剝下的“細篾”,把上端折彎,成“7”狀,在“細篾”上纏上棉花,將下端插入蘿蔔坑內,在棉花上澆柴油或花生油,蘿蔔燈就製作完成了。也有的人家用地瓜代替蘿蔔。

家長通常給小孩子製作一個大一點的蘿蔔燈,其造型有公雞、小狗什麼的,背上挖個坑,插上燈芯,再弄個繩子,把燈吊在一根棍子上,就成了燈籠。

這是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的事兒了。不知現在家鄉正月十五還有人點蘿蔔燈麼?

  民俗是民族共同體的維繫力量

幾億人次的春運,十幾億人同時吃餃子、吃年糕、放鞭炮、掛紅燈,都說明民俗是一個偉大的力量,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體現

趙書:傳統文化的精神表現在哪裏?不在宮廷智謀,不在戰場廝殺,而是蘊藏在廣大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之中。哲學是傳統文化的魂,文學藝術是我們民族的臉面,民俗文化是人民共同情感的基因,是民族共同體的維繫力量。

呂品田:中華民族歷史地建構起一系列融民間藝術和歲時習俗於一體、爲廣大民衆深切認同的傳統節日符號,這些絢麗而熱烈的節日符號,將節日營造成一個紅火喜慶、極富感染力的文化空間。作爲傳統年節符號的春聯、年畫、剪紙、煙花、燈綵、社火等等,廣泛存在於祭祀、祝禱、紀念、祈禳、敬仰、迎送等節俗活動,並借約定俗成的表情、象徵、緬懷、祝願、慶賀或儆戒意義而產生巨大影響。由此,人們既可獲得強烈的視覺美感,還可通過放燈、擡閣、走幡、舞龍等一系列聲色並重的鬧春活動,在激情洋溢的審美體驗中獲得深切的文化歸屬感。對傳統年節符號的普遍認同和深摯感動,使春節成爲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構成。節日及民俗藝術的豐滿價值和豐富功能由此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由此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

循環往復的中國傳統節日,把鬆弛和歡樂插入持續不斷的生活流,使流逝的時間以環狀結構和着自然與人生的節奏,給生活增添樂趣和生機。節日裏,人們擺脫勞作狀態,沉浸於沒有時間感的激越狀態,寄託理想,抒發胸臆,宣泄鬱積,在狂歡中獲得身心調節與調養。傳統節日於一個個“天人合一”的重要時間節點循環往復,反覆地激發社會心理,舒張人文情懷,使大衆的生活意志、社會意識和文化認同不因歲月流逝而淡化。

蕭放:傳統節日自身是一個相互關聯、充滿生機的生命機體,它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又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培植、滋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節日作爲集體共享的特殊時間,它需要特定的精神核心。假如沒有精神內涵,節日可能行之不遠,傳不下去。娛樂是節日的靈魂,如果沒有玩,沒有活躍的活動,沒有調動人們情緒的東西,這個節日也就很乾巴,沒有生命力。

田青:春運是一個奇蹟,成千上萬的人在冷雨、冷雪中排着長長的隊,克服各種困難,一定要回家和父母團聚,這正是中華民族感天動地的地方。我們爲什麼要吃年夜飯?爲什麼吃年夜飯之前要給祖先牌位行禮?這裏面既有對祖先的尊敬,也有對親情的一種闡發。節日應該是儀式充分展示的時間,中國傳統節日應該恢復它的儀式,恢復“敬”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