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三作文 > 【必備】高三作文錦集7篇

【必備】高三作文錦集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三作文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高三作文錦集7篇

高三作文 篇1

作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當前高中作文教學卻一直處於無序狀態,愈來愈多的學生感覺到學了三年的作文反而更加不會寫作了——平淡無奇(居多),偏離題(一定比例)。究其原因,平淡無奇者往往是懈怠於寫作,平時不懂得積累素材,下筆又不知往深遠處多思考,久而久之,用盡老本後便使不出新招了;而偏離題者,其實大部分其出發點是積極的,想在考場作文中以“標新立異”勝出,卻不懂得“新異”的前提是遵守作文規則,以致偏離。鑑於以上情況,高三作文教學一定要改革,以達到切實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目標。爲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二點淺見供大家批評指正。

一、素材積累要講方向

詩人陸游曾這樣教育孩子:“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作文何嘗不是這樣,要寫好作文,就一定要在文外下工夫,也就是要先積累好素材。高三的語文老師們深諳此道, “累並快樂着”地不斷給學生印發素材。可事實證明大多“素材”學生沒時間看或不知怎麼用。所以關鍵問題不在於素材的多少,而在於學生需要怎樣積累,積累什麼樣的素材。總覽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大致可概括出兩大特點:一是立意明確的,多爲學生熟悉的話題;二是立意粗略的,留給學生獨創的空間大。其實,無論是論述具體的話題還是進行獨立思維寫作都是高中生應該擁有的作文能力,高三階段的作文教學更應以此爲方向,首先在素材積累方面對學生有切實的指導:

1、指導學生從書籍中分類汲取素材,作文時便能信手拈來。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學生涉足於古今中外文學藝術殿堂,能增長見識,開拓視野,正如美國約翰盧保克說:“書籍所賦予我們的思想比現實生活所賦予我們的更加生動活潑,正如倒影裏面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實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樣。”(《讀書的樂趣》)所以從書籍中汲取寫作素材是一條捷徑。我們應充分利用好課內,外素材。目前較適合高中生閱讀的有:《讀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書屋》,《美文少年版》,《散文》,《雜文選刊》,餘秋雨和周國平的部分作品等等。同樣的道理,一定要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巧取。指導學生對這些素材分類收集,並在平時作文的特定情境裏有意識地去運用,最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對於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大有好處的。

2、豐富自己的生活,情感素材,擁有足夠的發揮空間。

第二個命題趨勢的特點,就是給予學生獨創的空間大,但空間越大就越需要學生有自身的認知視野和情感體驗,才能“與衆不同”。著名作家劉紹棠先生在談創作體會時,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在熟悉的土壤上種自己的莊稼。所以,教師就要在這方面給學生以畫龍點睛的點撥,讓學生領會到要寫好作文,在擁有來自書籍的間接經驗素材的同時,更要積累直接獨特的心靈體驗素材。這種素材來自於學生對周圍世界主動的思考和關注。缺乏這種素材的學生提出了“生活貧乏說”,其實每個人都生活在兩種世界裏:客觀物質的和主觀精神的。學生並不是生活貧乏,而是感情精神的貧乏,只要打開心靈之窗,讓心零距離貼近生活,就會發現處處是感動,處處有素材。社會動態,家庭生活,鄰里親情,校園喜怒,花鳥蟲魚皆可成爲肥沃的心靈土壤,培育出可人的果實。只有讓學生有意識,有方向地不斷擴充各種寫作素材,培養一定的情感意識和文化眼光,才能在作文的天地裏自如翱翔。

二、課堂指導要有側重

高中語文新課標爲中學作文教學確立了新的作文價值取向:一是寫作的外在價值,即滿足表達和交流需要;二是寫作的內在價值,即滿足自我認識的需要。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說過: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寫作的最高價值就是用語言來表達思想,認識自我。但這幾年,堆砌華麗的辭藻,堆積古人的事例,甚至成了高考作文的一大弊病。作文一旦成了搭建文字的遊戲,沒有了自己獨特的思想,也就失去了價值。

我們的作文教學不僅是文章學教學,還應是寫作學教學。文章學教學只着眼於教學生掌握文章本身的構成要素——主題,結構,語言;而寫作學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作文過程中的思想能力和整理思想的能力。相比之下,前者是機械性的,而後者是個人終身需要的能力。我們的教育應滿足長遠性的需求,高三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關於語言,結構的知識,故此時的作文教學一定要側重於指導學生對寫作素材進行深度挖掘,培養其思想的能力。

寫作素材,不能簡單地理解爲學生所感覺到的事相,主要指與其心靈發生了價值聯繫,激發其思緒的那部分生活,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說的”是被你的心靈同化了的,成爲自己心靈的一部分,與最精彩的體驗聯繫在一起的東西”。只有找到寫作主體與客觀生活的思想契合點,才能賦予作文鮮活的生命和鮮明的個性。

高三作文 篇2

有一種景色讓人驚豔過,有一種思緒讓人惆悵過,有一個季節讓人銘記過,它帶走的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留下的是說不清道不盡的感動。

——題記

“寂寞秋霜樹,綠紅各幾枝,東來寒氣至,天涯飄零時。”林清玄的這首詩把我們帶到了秋末冬初的時節。站在柳樹下仰望,看着秋風把柳葉舞在一條又一條路上,飄飄灑灑,那美,不只是落在路上,也落進了靈魂,就像那秋風,雖覺得清爽,卻也蘊含了秋天深深的喘息聲。現已是十一月份了,但是我們仍舊可以感受到一絲絲暖意,我想這也許就是上帝對秋的留戀吧!

“又一次心儀,羣山和夕陽握手,又一次歆羨,黃櫨向秋風致意點頭。”秋風蕭瑟着,猶如一個古代女子,拖着她的長裙,四處炫耀她的美麗。杜牧在“山行”中寫道“短髮瀟瀟暮雨,長襟落落秋風。”我們一個路人又怎麼了解秋風的情意呢?

其實我們不過一介書生,每天面對的是一本又一本的書,一頁又一頁的紙。張曉風說“我喜歡這來自半片木頭的潔淨和芬芳,我喜歡那上面的生命的記錄和留痕。”這一頁頁寫滿字的紙上充滿了秋的味道。那秋天的枯木將自己最後的一點喘息聲都留在了這一張張紙上,我聽到了,我聽到了那聲音,一個來自靈魂深處最初的梵音。

穿林落葉深深見,飄灑落紅款款飛。那園裏的花落了,那一刻,她說,她已沒有了牽掛。於是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紅一轉身,化作了春泥,默默奉獻是她的選擇。“花落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有千千萬萬的人記得她落下的一瞬間,恐怕只有黛玉一人感嘆了那一瞬間。花的生命是安靜的,她告訴我們,不管時間多麼短暫,都要把一切生命用來開放,如果盛放的時刻是美麗的,凋零時儘管無聲,也會留下美的痕跡。“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你把那抑或清新,抑或濃郁的芳香留給了世人,正如紀伯倫在詩中提到,“無論你的芳香消失在空中,或消失在人們身上,它消失在何處,就在何處永存。”花開有落,自便有開,開不必喜,落亦不悲。花自飄零水自流,任她來去自由吧!

秋的腳步慢慢地加快着,想必那遠方的遊子也會在此刻對着天邊的皓月思念親人吧!月上中天的時候,月在懸垂着,人在孤獨着,月上中天的時候,月色在飄灑着,人在沉默着。望着那月亮是不是多了一絲離愁別緒呢?莫名的惆悵總是莫名的,無端的愁怨總是無端的,望月懷遠未必有遠可懷,對月嘆孤總是因孤可嘆。還是把感傷的心收一收吧,因爲這秋天的月色我們傷不起。

“一樹摧殘幾片存,欄邊爲汝最傷神。休翻雨滴寒鳴夜,曾抱花枝暖過春。”走在上學的路上,看着腳下這條被黃葉鋪成的路,我沉默了,望着一片正在下落的柳葉,我卻不知是喜是悲了,我在想,葉的別離,是風的無情,還是樹的不挽留?她給了我回答,原來都不是。看她笑得如此淡然,我該祝福她吧,她這樣年復一年,不正是希望與根在風中相依嗎?她做到了。葉與根本是一對情侶,已經不記得那是幾生幾世前葉對根說的話,“如果愛上你是我今生無法逃脫的宿命,那我選擇束手就擒,俯首稱臣。如果讀你,看你,戀你,愛你,是我今生註定的課題,那麼我,必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葉與根原本如此的陌生,如此的不相干,原本各走各的路,各看各的天空,不應該有交集。他們就像是不同象限裏的點線面,卻在超越時空的領域裏莫名的相遇,原本可以各自走開,但卻都將目光緊緊的停留。根回頭看葉,葉回頭看根,就是那一眼,造就了一場永恆。在這個紙醉金迷,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你還會相信永恆嗎?我相信,因爲葉與根的故事重新喚起了我內心那個關於永恆的童話。我知道,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化,只要我們的心不變,只要我們相信永恆和真愛,它就一定存在。葉與根讓愛融爲了紀念,苦痛化成了歌曲,一路經歷了風風雨雨,但這些都成了他們走向幸福的催化劑,淅瀝的雨淋走了眼淚,呼呼的風吹來了堅強。

很多人都知道三生石的故事,或許根與葉也早已約定了生生世世,他們就是前世相約而再來的情侶,許多年,許多年之後,在星空與彩虹下相視一笑,當時的幸福還滿溢。

落葉也走了,而我看到的那一片落葉又飄向了何方?正如冰心所說“我和你,是無限之生中的偶遇,也是無限之生中的永別,再來時,萬千同類中,何處更尋你?”

清爽的秋風,乾裂的枯木,飄零的落花,皎潔的明月,忠貞的落葉,還有美得比春天更動人的秋雲秋霞,你擡起頭來深深的感動,卻是萬語難及。葉與根告訴我們,愛的開始是一個眼色,愛的盡頭是無限蒼穹。愛,不需言語,只需要微笑,還有真誠的注視。如果我們都可以像他們一樣有一個及時的,溫柔的一瞥,可能,終生遺憾的事就不會發生了。此時我的內心升起了一個願望,那也是林清玄所提到的“但願天下人都能以三生的相約來看待,珍惜自己的因緣,不辜負前世,不枉費來生。最重要的此生此世,則能以愛爲燈,穿越時空,以美爲光,照亮生命。”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個秋天不過是一個小事物的無限放大,或許是一片葉,也可能是一朵花,對我們來說這不算什麼,但是對於這個季節而言,這就是全部,是整個世界。

每一年都有美麗的秋天,但是生命中有感動,有啓示,有覺察的秋天又有幾回?我深深的感激這個秋天,感謝她留下了她的美,她的愛。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如果秋天是微笑的,我們又何必悲傷?我覺得應該銘記,銘記這個秋天的點點滴滴。無論誰與誰在低聲細語,而,世界一往如昔。秋,漸行漸遠,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轉身的背影。20xx年裏,有一種景色讓人驚豔過,有一種思緒讓人惆悵過,有一個季節讓人銘記過,它帶走的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留下的是說不清道不盡的感動。

無論過去怎樣,離別的時候只記得美麗的感覺,想念的是攜手並肩的日子,留下的是最美的笑容,祝願的是一路順風。

高三作文 篇3

很多我們以爲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裏,被我們遺忘了。

這是郭敬明《夢裏花落知多少》的一句話,這句話固然有其道理,是的,世界上,總有一個地方,讓你流連忘返,也許像北京的萬里長城那樣衆人皆知,也許是喧囂城市安靜舒適的不起眼的一隅;總有一個人,讓你印象深刻,也許是你的親人朋友、同學同事,也許是在特殊場合有着特殊的行爲舉止的其貌不揚的平凡人,也許是春運火車上沒座位也能微笑的農民工,也許是一雙純潔清澈透明孩子的大眼睛;總有一種情感,讓你刻骨銘心,也許是無微不至的父母無私的愛,也許是像冬日陽光般溫暖的友情,也許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總有一種味道,讓你回味無窮,也許是一碗熱騰騰的手擀麪,也許是盡帶酸甜苦辣的五味瓶,也許是滿是苦味帶有微甜的苦瓜菜。

不知是誰提議晚上去吃附近的手擀麪吃麪,不禁讓我想到小時候,每每放完學回家,便在木桌上寫作業,以前家裏不是特別富裕,一家四口生活在媽媽工作的單位房裏,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很溫馨,讓我有個幸福快樂的童年。一般情況下,我和弟弟在桌邊寫作業,媽媽則在一旁用擀麪杖擀麪做手擀麪,不要以爲很簡單,這個是很費力和費時的,第一道工序和麪,需要適量的水和適量的面充分攪拌,搈成一撮面坨,放上一段時間,然後用擀麪杖開始用力地擀,把它擀成薄薄一層,這力度足以讓桌子震動,使我們寫作業有一定的難度,心想着,長大以後就不再讓媽媽勞累親手製作,去超市買着吃……

我雖然是個北部女孩(算不上北方是因爲我的家鄉江蘇地處於南北中間),家鄉主食是面,但我不喜歡吃麪條,手擀麪,這是我唯一挑食的地方。

不知不覺來到手擀麪,這家店的老闆用着濃重的北方口音和我們交談,去南方讀書後就能準確分別南方北方的人,光靠聲音就可以辨別的。他們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與此同時,我們開始期待手擀麪,畢竟是人工的,費時,我們就這樣邊聊天邊等,過一段時間手擀麪終於上桌了,熱氣騰騰的,散發着它獨特的香味,我似乎聞到了麪粉的味道,聞到了家鄉的味道,聞到了家的味道,聞到了媽媽的味道,不知不覺眼淚溢滿了眼眶,想到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媽媽和已經過世不久的爺爺,爺爺勞累一生,每每回家就是自己做白水面條打雞蛋,沒有享幾天福,他走了,世上又少了一個疼愛我的人;媽媽,一個用盡自己愛呵護我們不受任何委屈偉大的母親,爲了我和弟弟,埋沒了她寶貴的青春,操勞直至現在,眼淚還是不知不覺地落了下來,同伴問我怎麼了,我搖搖頭,繼續慢慢的哽咽着吃下那碗麪……

回去的路上,同伴讚歎着手擀麪的美味,是的,這是我有史以來吃得最多的一碗手擀麪,按照某某人的說法,人總是犯賤的,是的,在家裏從來不吃麪的我在離家數千米的地方花錢吃手擀麪,不過我想告訴某某,這樣才能吃出手擀麪的真正的味道。

手擀麪的製作是平時生活的藝術,它是人們生活的見證。記得小時候鄰居之間聊天問到晚飯吃什麼的時候,十有八九都是手擀麪,尤其是冬季。隨着這兩年物質水平的提高,買着吃成爲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習慣,人工面逐漸被機器面所替代,品種也由原來老土的豆麪麪條、玉米麪麪條、雜麪麪條換成了好聽的龍鬚麪等等。

人們逐漸忘了手擀麪的做法,卻記得它的味道,其味道遠比買來的面要香的多,純正得多。現在手擀麪在南方成爲了特色小吃,這點不難理解,南方主食是大米,若要在北方成爲小吃,又爲什麼呢?是人們逐漸淡忘了它的製作,還是人們忙於工作學習,沒時間製作,我不知道原因,也許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還是手擀麪這類手工面製作發展的必然,這值得人們深思和探討。

現在的我,多想立刻回家,美美地吃上一碗帶有媽媽味道的手擀麪啊!

高三作文 篇4

知路孔者,國之少也。

尋文字着作、歷史史書似乎見不到“路孔”這兩個連字。然,我卻今生有幸深深的理解了一次路孔鎮。

路孔鎮是一片古老的遺居區。其古老的年代大致爲宋朝始,至今止。整個小村鎮的集市房屋建築、民俗風情大體保留了古代的風格,這與傳言的著名人文名勝、古蹟略有區別。古村鎮的面積不大,小汽車站前行弧形石階窄路約百米,有一較工整的郵局,或可知道,這工整的郵政局應該是這一古鎮的唯一最讓人思念得以以現代的方式清晰表達的地方了吧!想那遠離家鄉的學子、民工給家中親人郵寄思念的時候,想那家人接收、郵寄思念的時候……那種總讓人衝動的落淚感覺總是涌起!

沿着石階前行會有個丁字路口,左手邊的石階是和小汽車站相連的,右手邊的道兒則是正街。迎面的側偏位置是一家古藥鋪子(請老人應許我這樣稱呼)。門臉裝飾,古色古香,清幽淡雅,陣陣藥香絲絲入鼻。近點細觀:鋪子正堂一張大黑色的案子,案子上筆墨紙硯全,算盤、小稱、藥具……一字排開,偶有散藥顆粒、未完書、畫。案側壁板牆上皆書法裝點,案後是藥架格子,案與格間是把老的發黑褐色的椅子,多有一老者端坐,老人面有濃須、須皆白,書法絕佳,且不吝賜。老者姓名不詳。前行百十米的道路石階旁還有幾家藥鋪,但已經現代化了。

行不過三十米便要遇到一家茶館,沒有字號,平日裏茶館都是閉門關窗,只待逢場(場:集市。這裏一週一次場。)纔開門大吉。茶館由一老嫗和兩個小姑娘大點上下。老嫗行動還算自如,打水提茶,收取場桌費用,幫忙做送小菜點心。兩個小姑娘面貌清秀、白淨,語言機敏動聽,十六、七歲的年齡,大的是姐姐,小的是妹妹。當年聽姐姐說她已經高考結束了,妹妹還在初中讀書,父母都在市裏打工。姑娘滿臉的青春、活力。偶有一次機緣巧合,竟目睹了兩個姑娘與一羣趕場人打牌的場面。甚是好奇。聞知:當場桌沒有被佔滿或者卻一的時候,她們便要上桌。她說的時候語言一樣是動人心扉,有一股子靈秀味兒。知道這個小鎮是臨江水的,也知道人臨江水生秀氣可人。今天有緣親歷了。

小鎮是有江水的。聽這裏的長者講這裏的水是與長江的水連通的,這裏的水位可以控制長江的水勢。老者講了很多,大致的表達就是他們這裏的江水比長江的水更有故事、更偉大、更神奇。老爺子激動的說到最後還要做我的義工帶我去他們這裏最年長的老人家裏看歷史記載。大凡說是歷史資料的都是學究的管轄,我也就婉拒了。謝過老人可以自己去江邊看。

江水就在石階街道的左排房屋後面,站立街心靜聽可以聞知江水的歡笑。其寬不過兩百米,有石橋連接,長不能盡頭尾。沿橋過對面,有依稀人家。聽說有小學校,但沒能親見。

路孔鎮位於四川邊界,屬重慶轄。聽村言知這裏也是政府的保護區域。後來返回的時候巧過村口,讀石碑方知其村人言語真實。

通走路孔多少有些累意。坐在通連江水的石頭上思想彷彿一下被牽引到了古鎮的起始點。想來建設着這石頭橋的人也是滿腔報復之輩,要在這個連通兩塊土地的石橋上體現自己的遠大報復,卻不知隨着自己年歲的增加,石橋水垢的增厚,自己還是個孤苦的自己,想知石橋定然是沒能給這位偉大的修築者帶來政績,不然這個擁有着它和被連通着的兩塊土地的古路孔鎮也不會就這麼的沉寂千年吧!人終究是要走的,然而他有生之年修築的沒有能撈到功績、稱讚的石頭橋卻是硬硬的等到了今人的撫慰。石頭橋內盡頭的一宗大宅院子是旅館。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宅子主人說的一句話:修後院兒石橋的'人早把自己融化到石頭橋中了。是啊!人沒了,然而屬於他的石橋尚在;十日久遠了,然而報復之精氣依然尚存。

高三作文 篇5

在我們這個社會發展並不完善的當代,依然存在着種種矛盾與弊端。夏明的漫畫中:一位孩子需要得到滿分,才能受賞,而另一位孩子僅是及格就得到了讚揚。顯然,這揭示了我們現代社會中厚此薄彼的嚴重問題。

不論是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還是重學習成績,輕文化素養,都清晰展現了我們當代人不全面的發展觀:總是重於一方面的發展成績而忽視了對另一方面的協調發展,厚此薄彼的現象因而隨處可見。

在我國現代社會的教育體系中,厚此薄彼的現象更是嚴重。在寂靜嚴肅的校園中放眼環視,一個個彎腰埋頭的學生都整齊地在課桌前奮筆疾書,努力刷題,課桌上的作業本亦是多的數不甚數。嚴格的教學環境與緊張的學習氛圍在不知不覺中埋沒了多少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美好理想。雖然,整個校園被治理得井然有序,可是在其背後卻壓制了不知多少學生的歡聲笑語。這樣的學校並不是個例,而是我們中國大多數學校的現狀。若我們繼續放任這些學校只重成績而忽視興趣培養,那麼不知會有多少優秀的、富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被摧殘、被埋沒。沒有了這些祖國花朵的開拓,那麼我們未來的祖國又談何創新發展,談何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呢?可見這樣的厚此薄彼的現象的確值得大家好好反省與思考。

除了教育體系的問題之處,其實社會上厚此薄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生活在當今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社會中的一代人,總是忙於工作,拼命賺錢,卻忽視了親情的關懷。報載,湖北一家醫院,一位正忙於工作的醫生因工作繁忙從沒有時間回家探望父母,而他的老父親因思念兒子的情感過於強烈,只好默默地在兒子的門診下掛了個號,老人終於見到了兒子一面。這樣的一則新聞,顯然暴露了當代忙於爲工作打拼的年輕人重於工作而輕於親情,他們總是把工作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對於親情的關懷卻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難道工作的成功能換來誠摯的親情嗎?

對於這些厚此薄彼的社會現象,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加以思考。只有改變一個人內心中不平衡地發展觀念,才能從全局來考慮問題並解決問題。誠然,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總要面對多場不同的考試,對於這些考試我們都應平等而認真對待,把每一場考試都當作人生至關重要之點來應對,切忌厚此薄彼。

社會依然在日新月異地快速發展中,讓我們把厚此薄彼的苟且遠遠拋於腦後,人生的航船才能順利地抵達詩與遠方。

高三作文 篇6

這裏是城市邊緣的餘角,是城市觸覺延伸不到的地方,是發黴的,陳舊的,以前光鮮過的地方,也早已被皺紋抹了一頭一臉。凝刻在斑駁的青石板上的古囈,源遠着數百年風華的遙遠的畫面,飄渺的如同暮鍾般的罄音,就像蓬萊島上的一則傳奇蒙印着典色,落滿歷史塵煙的人樓閣榭,似乎被遠古拉長,渺渺於煙霞之中,流年在這裏迴轉,恍惚成久違的傳唱。那便是關於古巷的沉憶,它就如同一湖沉澱數百年風塵的清水,靜默着微笑。湛江就有很多古巷,坐落在城市之中。

晨曦中迎來芳菲的露水,凝結在古巷朦朧的罅隙中,人們在久微的“浣紗”中醒來,沉睡的古巷開始搖醒冗長的夢,和着木桶節奏的餘音,人們在清晨中忙碌起來,古巷披着百姓的外衣哼着古老的曲子,會偶爾被炊煙嗆一下,青石板腳下的一樓光鮮,橫亙在古老瓦礫間,編織着謐動的歡欣,沿着古老的聲音,那些鏡頭被緩緩拉長,古巷開始生動起來,人們在尋裏敦睦友誼,訂立煙盟,孩童在狹小的古道上嬉戲,仁慈的精靈在清泉和井水周圍飛翔,古巷籠罩在一片朝氣之中,年近古稀的老人靠在青藤木椅上,斜倚在樹陰之下,閉着眼睛慢慢搖晃,那些墜落在眉宇間的滄桑,與古巷靜靜地融合,那些故事被風吹散在古巷的某一個角落,不留下任何一絲痕跡,它們曾經縱情縱夜地歌唱,現在伴隨着古巷,和着被覆蓋煙塵的弦律一起悄悄靜默。

靜靜地走在青石板上,聆聽思想的聲音,那來自遠古追尋的瑤唱,心靈會變得安謐,在沉酵的空氣中遠行,沿着仄仄的古巷漸行漸遠時,會發現那些醇厚的畫面盈現在我們眼前,凝眸處,似乎又在訴說一段新愁,當漸漸與古巷融爲一體時,就像沿着時間的河流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

當黃昏的餘華消盡,人們踏着暉華各自歸宿,木門前翹着盼望的婦人,勞作歸回的漢子,嬉盡的孩童,歸棲的鳥兒,古巷流溢着溫馨的色調,顯現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情境。古巷在漸漸溢滿的蒼茫中結束一天,朝爲夕露,暮作沉寂。

唐寅流淌不止的詩行從青石上滑落,化作今日的靜謐,那是個優美得有些黯然的地方,就如同一顆古心置於大城市的喧器和繁華之中,是與塵巴隔絕的另一個世外桃源,它就這樣靜默着,悠悠地彈奏它的色調。幾百年亙古不變,化作舟泊楓橋的臆想,如同一位邈遠天地情的老者,笑着看着人們生長,老去,生生不息,然後悄悄披上歷史質色的外套,抹了粉套着旗袍的歌女,坐在秦淮河尖尖的小路里晃悠悠地蕩了開去,古巷也拄着柺杖走得越來越遠了……

高三作文 篇7

回家了,只道是風景依稀似去年:梅花怒放。不同的是,鄰居大娘頭上的銀絲由幾根多到幾縷,村裏不比城裏,一出門就是風吹日曬,加上勞作,人蒼老得很快。鄰居的夥伴們長大許多,沒有了去年的唧唧喳喳,交流起來,發現我們的思想近乎格格不入。雖然,這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

習慣了坐在樓頂看日落,即使是在冬天。其實所謂樓,不過只有兩層,但在我的家鄉,已經沒有什麼能遮得住視線了。看到遠處的麥田,想起小時侯,我和爸爸舉着自己糊的風箏,一起在田裏跑,還有每年初春時候,去野外採藥草,那些開紫色的絨花的叫地黃根……這些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微微擡起頭,冬日的陽光特有的安靜,撒下最後的光輝,我朝夕陽落下的方向看去,腦海中隱隱浮現出十幾張稚嫩的臉,不禁幽幽嘆息,想想三年前,各個信誓旦旦,而今我卻獨自坐在這兒,不由有點悵然若失:以前因爲學過散打加入梅花幫,我這個三當家曾在那幫比我年齡長几歲的“小弟”們面前威風凜凜。記得很多次半夜村外破屋、殘燈下的祕密會議,記得大哥嘴裏的菸捲,記得幫中弟兄講述被砍的經歷時,我憤憤地說與那“十三鷹”勢不兩立,記得二哥破門而入時摔在地上的十幾把砍刀。直到父母讓我轉學……

冷風吹過,把我從回憶里拉回。我不由地低頭,挽起袖子,淡淡地看着手臂上淺淺的刺青。那些曾經讓我覺得刺激,曾經以爲很風光,曾經認爲是成熟的往事,今天覺得真的很傻。

想起餘秋雨的那句“成熟是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我理解,也曾嘗試,只是做到了高度,卻相當陡峭。

我承認,那是年少的輕狂和無知。現在梅花幫還在,也許勝過從前,但我也知道,我和他們選擇了兩種不同的路。雖然他們見到我還會喊我姐,大哥、二哥我也照叫,但我心裏總有個聲音:他們雖然還是你的朋友,但道不同,不能相爲謀。在我看來,他們很義氣,也比以前成熟了不少,但談話中常常夾帶的不和諧的字眼讓我頻頻皺眉,儘管知道他們毫無惡意,甚至是出於自然。

難道自己真的變了?看看不遠處的梅花,繁華得近乎攝人心魄!

在外上學的我,從一開始就給同學們留下了很開朗的感覺。現在想想,我也許本來就不屬於那裏。我帶來的,只有高高飛起的風箏、田野裏那一朵朵紫色的絨花,當然還有手臂上的刺青――三片梅花。我已經適應了把那三片梅花只看作風景。我不是聖人,無法屏棄別人的目光,來個睥睨人生。但那“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的感覺我很清楚。我不想再過多的回想,更沒理由讓自己的人生暗淡。所以,每當有同學問起那三片梅花時,我總是笑而不答。曾經留戀往返也好,曾經惘自沉迷也好,既然已是風景,那就要笑着觀賞。

在學校裏,人人平等,互相尊重。我用自己的努力換來了欣賞的眼光,交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想,我在慢慢成熟,擁有高度,那種並不陡峭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