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閒話春筍散文

閒話春筍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與薺菜只能當配角不同,被李笠翁列爲“蔬中第一品”的鮮筍,烹調方法要豐富得多。也不需要列舉那些複雜的,春天裏,單一個油悶筍便可以教人百食不厭。

閒話春筍散文

少年那會兒,功課之餘,幫着母親剝筍殼,盯着母親將切成滾刀塊的滿滿一海碗春筍倒入燒熱的油鍋裏翻炒。鹽、醬油、糖,各樣調味料依次放下去,加水,略微燜煮一時。等到起鍋,原先白生生的嫩筍,就一律成了黃燦燦的模樣。及至撒上碧綠的蔥花,等不及上桌,忙忙地用手掂一塊到嘴裏,那個鮮香,怎好吃兩個字形容得夠。

春筍好吃,但有時令。好在鮮筍不只春天有。冬天的筍叫冬筍,也是筍中上品,與春筍的細細長長不同,外形矮胖胖,價格也比春筍的貴。春筍落市,接任的有毛筍,粗粗壯壯,遠不如冬春兩季筍的鮮嫩,咳嗽、哮喘的人不能吃,容易過敏。我的外婆家在三林塘,鄉下竹園裏的筍要等到夏天才上市,叫竹鞭筍,初看與春筍沒有不同,一般細長,只吃起來,必須先用水淖過,不然苦味重得很。

筍中最愛春筍,許是因爲它沾帶春日靈氣的關係,甚至連剝筍殼也是喜歡的,聽着筍殼脫落的清脆的聲音,嗅到筍肉的清香,心便飛到了春日的郊野裏。

春筍上市的季節,家裏飯桌上常見的一道葷菜是筍燒肉。

筍與肉同烹有典可查,【閒情偶寄】說到筍的搭配:“牛羊雞鴨等物,皆非所宜,獨宜於豕(即豬),又獨宜於肥。”筍燒肉的肉不能是純粹的瘦肉,一定要挑有肥有瘦的五花肉。調料裏,黃酒是一定要的,上海人的做法,醬油與食糖也不可缺,其他,如一般紅燒肉需要的八角、桂皮,能不加就不加了。這樣做出來的菜,肉的鮮味滲入了筍香,筍又吸取了豬肉的甘鮮,兩者相輔相成,竟成絕配。

上海本地人又稱筍燒肉作“竹筍拷肉”,不是“烤”是“拷”。這個“竹筍拷肉”還有另一層含義,即小孩子惹惱了大人,皮肉受苦的意思。想是過去家家都備竹柄掃把、雞毛撣,孩子頑皮,大人隨手倒轉掃把一頓“生活”,豈不就成了“竹筍拷肉”?這個也算上海弄堂飲食裏的一點幽默吧。

李漁對筍有着極高的評價,所謂“肥羊嫩豕,何足比肩”。普通人家愛筍,文人雅士愛竹及筍。而傳說中,皇帝也有好食筍者。逢春筍上市,唐太宗必在宮廷裏大開筍宴,沿襲下去,晚唐的長安城,春筍身價水漲船高。有詩爲證,“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

筍與豬肉合作的另一典範就是母親最拿手的“醃篤鮮”了。那該算是一道湯吧。“醃”指的是食材中的'醃製品:鹹肉、火腿。大抵普通人家用鹹肉的多,火腿要昂貴一些,一般只切上幾片加在湯裏吊吊鮮味。“醃篤鮮”裏的“鮮”字表示新鮮物事,也就是鮮豬肉和筍。做“醃篤鮮”的筍可以是春筍,也可以是冬筍、毛筍,個人比較喜歡春筍,冬筍雖飽滿厚實,但過於稚嫩,做在湯裏經不起熬製,反不如春筍吃口爽脆,毛筍則又在其次。

醃鮮材料都齊了,就該加上黃酒、生薑片等放到鍋裏慢慢燉了,這燉我們這兒叫做“篤”,也就是文火慢慢煮的意思,這便齊了“醃篤鮮”的出處。

“醃篤鮮”要燉的好,鍋也很有講究,最好用傳統的砂鍋,那樣燉出來的湯,原汁原味,筍與肉的鮮香一點不走味。燉的時候,先鹹肉後鮮肉,撇去上面一層油膩的泡沫,等到肉至七八分熟,就該放入切好的筍塊一起燉了,而湯的鮮香也適時在室內瀰漫開來,以至人的食慾一點點被調動,味蕾變得格外的活躍。記得妹妹從美國回來那年,母親燉了一鍋“醃篤鮮”,妹妹沒進家門就聞到了熟悉的香味,眼圈立時就紅了。

春筍貴爲天下第一時蔬,但不是人人消受得了。粗纖維,性主寒,脾胃虛弱的就該管住自己的嘴,一味貪吃,則傷身。國人養身崇尚節制,其實不止養身,立身處事,事事講求剋制,中庸方是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