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硝煙散去的地方散文隨筆

硝煙散去的地方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晚上,我登上湘西南方長城,登高遠望,一戶一戶的燈光,閃亮着,多像300多年前南方長城哨臺上的燈光,引起我的遐想。

硝煙散去的地方散文隨筆

明朝統治者爲了防止湘西苗民起義,鞏固邊疆,花去43000兩白銀,從萬曆四十三年開始修建,南起鳳凰與貴州交界的亭子美,北到古丈縣,全長190公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遙想,明洪武十四年之後的300多年中,湘西一直處於被征剿之中,小戰不說,大戰就有33次,平均七年就有一次戰爭。1795年湘西又暴發起義,清政府調集40萬官兵征剿,同時在舊址上築起一條新的防線。

我佇立在南方長城上,彷彿聽到了戰馬的嘶鳴之聲,火把照亮了天空,星星低垂,大山淒涼,,古樂吹奏着寒月,就連那高空的大雁飛過也感到無限的哀鳴。康熙四十二年八公山古城戰場,臘爾山一帶苗族抗擊清軍,清軍圍了十多天,斷了解山上義民的糧食與水源,義民無一人投降,後與清軍肉搏,傷亡幾百人,最後8人與清軍死搏,殺死清軍20多人,8人也壯烈犧牲。臘爾山地區人民爲了紀念他們,改山名爲“八公山”。《鳳凰廳志》說,清軍慘殺苗民4000多人。一個民族壓迫另外一個民族的戰爭是異常殘酷的,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要維持一個政權,必要時往往以戰爭解決問題。

我的眼前是一個典型的苗寨,山秀水清,小溪穿鎮而過,帶來幾分清爽,你會覺得溪水通過你的全身,產生一種韻味之美。小鎮依山而建,一色的青板,顯得那樣的古樸。“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

苗族的對歌臺上有一座歌亭,是苗族相聚之地,與小鎮構成一幅獨特的圖畫。苗族的青年男女們三五成羣,來到對歌臺,用苗歌傳達情感,傳達對新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追求,對愛情的選擇。這是當地苗族青年幾百年來流傳的一種風情。

苗族人的好客別有一番風情。我與同行者數人來到苗寨,苗民見我們來了,擺開攔門酒,嗩吶聲聲,主人迎出,端出一碗自家釀製的包穀酒,對着我,唱出一首迎客歌。主人把酒杯慢慢地深情地遞給我,舉杯與我同飲,同行者也回唱一首,並回敬一杯,氣氛頓時熱鬧起來。苗族的幾個小孩拍手高興呢。

眼前的苗寨,早已失去硝煙的氣味,每逢農曆三、八,村村寨寨的苗民相約而來,他們交易着自己的`土特產品,如:竹器、揹簍、苗服、銀飾、布匹、棕毛斗笠、方格頭巾等。集市上,挨肩擦背,稠人廣衆,構成了一幅苗族的風俗畫。

我的思緒沉浸在歷史之中,重新回到南方長城。這“苗疆邊牆”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歷史原因。由於年代久遠,已斷牆殘壁,那殘毀的碉堡遺址,早已被野草吞沒,南方長城已失去古時作用,目前的苗族,纔是一座“南方長城”呢。南方長城的建設,是湘西民族史,建築史,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爲漢族文化與苗族文化的交流融洽,構成了和諧社會大家庭,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