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鄉村記憶之婚俗散文

鄉村記憶之婚俗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我記憶中的老家,鄉村人的婚俗一直是那種傳統的色彩,保持着那種隆重而又悠遠的鄉土韻味。雖然整個的過程顯得繁瑣且又守舊,但是莊重、喜慶、熱鬧而有趣。這種傳統的婚俗,也是農家田園生活裏一道最爲亮麗的民俗風景。只不過,隨着時代的變遷,昔日那種傳統的婚戀和嫁娶方式,早已蒙上了時代的色彩,也被邊緣化了。它的古樸、風雅、莊重、喜慶、熱鬧,正在逐漸地消褪。

鄉村記憶之婚俗散文

老家屬於華中,坐落在贛中的中部,是個以丘陵地貌爲特徵的地方,水稻是這裏的主要經濟作物,也是農民們最基本的生活來源,它一年栽種兩季。這裏山青水秀,自然風光旖旎,森林覆蓋率達66%以上。廣袤的田野上點綴着縱橫交錯的山丘和稻田,那些青磚黛瓦的村莊就鑲嵌在其中。呈現給人的是一種炊煙裊裊的詩意,是一幅充滿朦朧田園生活的畫境。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傳統農耕文明的進程裏,這一方人的生活習性又形成了一方的風情。比如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繁衍生息裏,老家人的婚俗就帶着一種特有的地方色彩,蒙着一種傳統的韻味。從前的老家人的婚姻,一般都得經過“提親”、“定親”這兩個最爲重要的環節,這才能讓兩個有緣人步入到婚姻的殿堂,結爲百年之好。而撮合這種好事時,還得是媒婆這個“平臺”,得讓她去搭橋牽線。這裏所提到的媒婆,用我們現代人的說法,就是那種婚姻介紹所裏的“介紹人”或“證婚人”,她們多數是些中老年的婦人,是那種能說會道,油嘴滑舌,巧舌如簧的人。

媒婆是一種應時而生的自由民間職業,也是一個時代生活的產物,這種人通常會遊走在鄉村各個村落之間,而去捕獲那些正要進入談婚論嫁當中的青年男女信息,完成自己當紅孃的使命。一般說來,有了目標之後,媒婆會主動出擊,而在男女兩家之間穿梭往返,賣弄其嘴舌上的功夫,費盡其能事,而去遊說這門難得的好事,促成這門親事。她的這種作爲,一來是要爲職業謀得個人利益,二來是爲顯示她特有的眼觀四路,耳聽八方,無事不知,無事不曉的能耐。當然,例外也是有的,哪隻能是怪她自己功夫不到家,沒能把握好時機,促成又一門的好事。

農家人的說親,不是那種盲目的選擇,目標和要求也是有基本準頭和條件的。人們生活在一個地域,自然知曉這十里八方的情況,也就對某家某人的情況心中有數。當然也知道誰家的孩子人品如何,模樣怎樣,是否誠實俊俏;誰家的境況是否盈實,是否是個旺族。而這些情況,一般都知曉得八九不離十。只是,在兒女婚配這樣的終身大事上,父母最爲注重和擔心的還是對方的人品,是德性、是孝心,是口碑。不一定非要講究那種什麼門當戶對,選擇那種誤送子女一生的家庭。一般來說,男方家希望找到那種賢惠、能幹、知書達理、會持家的媳婦;女方家則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嫁到一個相對寬裕的家庭,找得的女婿是個有一技之長的誠實、勤勞、勤快,有上進心的人。這樣,自己的女兒就不會受氣受累,也不會爲今後的生活發愁操心。

鄉村人的'傳統婚戀,一般是“父母作主”和“媒約之定”的方式。日常生活中,若是哪家大人相中了對方的孩子或是男女青年自己看中了對方,就得先過父母這關,然後再可去“提親”,再去“定親”。而這門好事的牽線之人,就是這媒婆了。

提親時,一般是男方家大人請上這媒婆一同去到女方家去遊說,而由媒婆將男孩和男方的家庭情況往好的方面鼓譟一番,等到女方家的大人覺得對方家庭狀況和孩子的情況都不錯,同意了,然後男方家纔會同媒婆另選日子帶上孩子,捎上些禮物到女方家去走一趟,讓女方的大人瞧瞧這男孩的模樣,讓兩個年輕人照個面,相互認識一下。這第一印象關過了,雙方纔會約定下個步驟,交換青年男女的“生辰八字”,看是否適合婚配。一旦生辰八字匹配,這門親事也就有了眉目,女方家隨後會組織一幫婦女到男方家去“家訪”,看看男方家的生活條件好不好,家庭人口有多少,在當地的聲望怎樣等等。如果女方家人看後中意,對這門親事沒異議,那麼,男方家隨後就會帶着聘禮去女方家定親,確定這門婚事。這定親就好比是現在的確定戀愛關係,是由男方家帶着男孩去到女方家下聘禮的儀式。這聘禮一下,這門親事也就定了,那麼這女孩就是個名花有主的人,不可再說人家。這種確定了的親事,除非中途發生意外的生變,一方感覺到對方不滿意或另有隱情而提出退婚,不然,女孩只能是等着擇日出嫁,當上人生中的新娘了。

幾千年的農耕文明生活,讓繁衍生息中的鄉村人在潛意識裏植有一種信神信佛的烙印,而在婚戀這樣的事中,自然也是相信那種所謂的男女生辰八字的匹配。在他們看來,這生辰八字關乎新人入家門後與這家人的命相相剋或相適。也就是說,相剋會影響到男方家庭的興衰走向,時運及前景,乃至整個家庭的運向,會帶給這個家庭災難和不幸,是不能聯姻的。這種封建思想,雖沒有科學依據,可老家人非常看重這點,他們只相信這一代代的人都是在這樣的選擇中步入婚姻殿堂的,那麼,這“生辰八字”自然就成了他們選擇婚姻時衡量婚姻好壞和幸福與否的唯一說法與“標準”。

男女雙方定了親,從前兩家互不相識的人就成了親戚關係,自然會時常地走動,而這時的兩個男女青年接觸的機會也就會逐漸地增多。只是,那時的男女青年是少有情感交流機會和足夠的時間相處的,他們不像現在的年輕人幌子多,可通過如今發達的通訊聯繫,那麼,男孩只能是藉着農忙的時節去到女方家幫忙,而表現一番,同時接近女孩,表達自己的愛意,或是在每個傳統節日時邀請女孩到自己的家裏去做客,住上那麼幾天,而增加彼此相處和交流情感的機會。等到這對年輕人的感情發展得“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時,他們自會主動向各自的父母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這時的雙方家長恐怕就得趕緊商定他們的婚事,擇定他倆結婚的“黃道吉日”。日期一旦確定,男方會過完事先約定好的“彩禮”,然後兩家會同時向親戚朋友發出喝喜酒的大紅請柬,各自準備着操辦婚宴的東西。顯然,這種由媒婆牽線搭橋的聯姻,明顯的遺留有時代的痕跡,烙有那種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觀念,它不僅限制了男女青年對婚姻選擇的自由,而且還剝奪了個人對幸福生活追求的權力,是不可取的。

鄉村人操辦婚禮,一般都按當地的傳統方式進行。這迎親嫁娶一事也是非常隆重和熱鬧的,而且都會安排在冬春兩個農閒的時節,這樣不會影響到日常的農耕,而來喝喜酒的客人也有足夠的空閒時間。但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和社會的進步,這種最傳統的由男方派出八擡大轎去迎親的情形,都一一被坐轎子、騎馬、騎自行車、坐小車等等,而隨着時代的變化取而代之。如今的社會已步入到一個高度文明的時期,自然是新事新辦,年輕人也有了自己的自主婚姻權力和婚戀觀,他們已不再按老黃曆行事,有的甚至是一見鍾情的“閃婚”,倆人就去旅行結婚,然後再回來叫上兩家的至親親人或是親戚朋友們補辦個簡單的西式婚禮儀式,也就算完婚。而選定結婚的日子也沒什麼確定性,自己想在哪天就那天,但多數人還是會選在一些有紀念性的公共性節日而舉辦自己的婚禮。

要說這婚慶宴的操辦,在農村可謂是盛況而又費時費力。男方家一般要大張旗鼓的宴客3天,女方則是2天半。而去參加婚慶典禮的人,除了什麼舅舅、七大姑八大姨外,兩代人以內的親戚都是要請的,再就是朋友和同族裏的那些親人,來的客人甚至會達到上百桌之多。而迎接那些前來喝喜酒客人的方式也是獨特的。小時候裏祖母曾帶着我去喝過幾次喜酒,稍遠的地方都是男方或女方安排人來家裏接去,用的是鄉村裏那種最常見的獨輪車。到了七十年代時期,這樣的情形在家鄉也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而我們帶去喝喜酒的賀禮,一般都是自釀的糯米酒一罈或是糯谷一蘿。生活條件好的親戚自然還會有布匹、熱水瓶、瓷盆、毛巾等一些其他的賀禮了。

鄉村舉辦婚慶這樣的酒席,由於接待的客人比較多,時間長,除要安排客人吃喝外,而且還要安排住處,家庭條件好的人家還會請戲給客人看。但這種複雜的情況,通常都是在內部消化。鄉村的酒宴都是自辦,廚子也是農村人,而那農家獨特的大鍋竈的燒菜手藝也是一般城裏飯店所做不出的。菜餚自然以農家自產的豬、牛、魚、鴨、雞、豆腐、蔬菜等爲主搭配而巧奪天工的。

婚慶裏的喜宴,幫忙的人一般都是家族裏的人。男人們一般負責幫廚和上酒上菜、接送客人,婦女們則負責作豆腐、煮飯、洗菜洗碗和打掃衛生及客人住的事情。這種紅喜事,一般固定八人一桌,自家正堂的裏屋安排有上席和陪席,上席是舅老爺和至親的親人長輩享坐的位置,其他人是享受不到這種特殊待遇的,其他屋裏或門前的場地上的席桌,客人們就可隨意坐啦。

酒席的開席,得先“安席”。“安席”也是一種很講究的傳統儀式,是在一番鼓樂齊鳴聲的爆竹聲中進行的。這時,有司儀號令,會有人去請舅老爺和族長入坐廳堂的上席,待他們坐正後,還要往他們面前的碗中進行斟酒禮儀,這些儀式完成後,這酒席算是真正的開了。爾後只見那些舉着托盤,像店小二一樣的人穿梭往返在廚房與酒席之間。每上一道菜,嗩吶就吹奏一番,氛圍自然是熱烈而又喧譁。而來客們在有節奏的嗩吶渲染聲裏,在每桌的“酒司令”督促下,一碗碗的品着糯米老酒,相互大聲的說笑着,吃喝着,這場面當真是熱鬧之極。這期間,也許你會忽感桌下有毛茸茸的東西從腿邊蹭過,那肯定是黃狗或貓在搖尾巡查,在等人們扔下的骨頭,此種感覺甚是有趣。

農家的婚宴,一般8人一桌,正餐以12道菜爲主,副餐通常是8道菜,最爲高潮的是迎娶新娘的這天。迎親之日,男方家一早便鼓樂四起,鞭炮齊鳴,新郎在一干迎親隊伍的簇擁下披紅戴綢,穿戴一新,胸前的一朵綢緞紅花特別的耀眼,猶如他本人一樣煥發着魅力和朝氣。等到爆竹一響,嗩吶一嗚,整個的迎親隊伍就出發了,一路的吹吹打打直奔向了新娘的家裏。這時,男方的家裏也沒閒着,家中的這頭還得忙着按時辰舉行“安牀”的儀式,將一對新人要用的新牀的四個腳用包有特殊的東西墊起並作移位,牀的中央放着用托盤盛好的象徵“早生貴子”等果品,一對二歲以下穿着打扮漂亮的金童玉女安坐其中,房內點燃着香燭,把個洞房渲染得喜氣洋洋,吉祥達意。

按照鄉俗,男方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後,得先用過早飯,然後纔可接新娘出村。可這新娘也是不那麼好接的,一般有新娘的發小或是姐妹出來爲難一下新郎,鬧騰一番,索要一些見面的東西,纔可放人。當然,這些都是喜慶熱鬧裏的小插曲,迎親的隊伍早有準備,是難不到新郎的。等到新娘“哭娘”的時晨一到,新娘便在嗩吶聲與哭泣聲的渲染裏而由被指定的長輩背出家門,而隨同女方家派出的數十人送嫁隊伍出嫁。女方家送嫁的隊伍也是有講究的,男女是按親疏來分工的,他們將會各司其責的將新娘和那些陪嫁的東西,安全的挑運到男方家裏。

一些準備停當後,這一迎一送的兩支隊伍混合在一起,便一路吹吹打打,彩旗飄飄,鼓樂齊鳴,爆竹震天的出發了。這陣勢,難免引得過往的路人不停駐足圍觀,瞧個熱鬧稀奇,或是評說一番。新娘到達男方家後,進村要去的第一個地方是村祠。在這裏,新郎新娘要進行拜祖行大禮的儀式,行禮完畢後,這新娘還得逃脫村上婦女們的一關,說是要壓壓她的銳氣,讓她懂得往後做媳婦的道理。這時自有婦人將事先準備好的鍋灰往新娘身上亂抹,或是被婦人們用帶刺的藤條追着打。當然,這時疼愛媳婦的新郎要機靈點,要用身體擋着,用手護着,趕快背起自己的新娘往自家跑,要不,這新娘真的是要成“灰姑娘”和“花臉婆”了。新娘揹着新郎逃到家後,還需經過諸如走麻袋,過火盆之類的儀式,完後,一對新人在司儀的主持下,伴着鼓樂之聲,隨即行九叩之拜禮,拜完父母、天地等儀式後,方可送入洞房內。

新娘進門的第一個晚宴結束後,進行的是拜客之禮。這時,一對新人伴着鼓樂嗩吶之聲,對前來吃喜酒的長輩客人行跪拜禮,雖是有些繁瑣,可一對新人不用去找人,自會有人號令。當然,這行跪之禮是有豐厚回報的,唱號人會記錄下所有的親戚朋友給下的“拜錢”,對他們祝福的一片心意。行拜結束後,自會有好事者會去新房搗亂一番。婦女和姑娘們也會鬧着向新娘要吃的,或是開箱開櫃地查看陪嫁的物品,然後好去學舌一番。小夥子們就不一樣了,此時爲難新郎的花樣可是頻頻百出了,真可謂是難爲了一對新人的洞房花燭夜,良宵值千金。

新娘入門的第二天早飯是散席宴,飯後所有的客人也就要返回各自的家裏,年紀大的人還是要請人用獨輪車去送他們。而每個客人回去時,男方的家裏還是要打點的,打點的東西不外乎是一些大塊的坨子肉,米糊糕等等,算作是回禮帶回,特別親的親戚還會特意捎上一二斤的豬肉以示尊敬。客人們走後,第三天才是小倆口回孃家的日子,自是會帶上一份厚禮去回敬父母大人。這就是農家的婚俗和婚宴,當真是另有一番風情,別有一番韻味,只不過它已成了我們一種遙遠的記憶,消失在了我們鄉土民情的風俗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