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三上花臺散文隨筆

三上花臺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花臺景區,是近幾年來九華山新開發的景區。

三上花臺散文隨筆

遊花臺,過去有幾條上山小道,前山從大礄菴過長嶺到方家,或上鳳凰嶺,或上大古嶺均可爬上花臺正頂。若從後山走,則由朱備上翠微峯、過天柱峯至花臺。想從九華街走,也行。經閔園,乘索道,上天台,北橫15裏。前兩次都是從方家過鳳凰嶺徒步爬上的,這次是乘索道上天台,再橫向花臺。

花臺,有大小之分,實際上就是中峯與會仙峯。大花臺,中峯頂,海拔1291米,是一塊形如扣鐘的巨大平石,面積約有50平方米。蒼虯低矮的松樹點綴其間,雄渾樸古。立在臺上,眺望東南,晴日可見黃山諸峯;回首遠眺西北,可見長江如帶。環眺四周,奇峯錯列,尤以蠟燭、犀牛望月、會仙、天門、石筍、書箱等峯,更顯殊異。峯峯都具獨特的迷人魅力,且有怪石、清溪相襯。古人有詩稱頌:“一峯天半明朱霞,一峯晦暗招雲車。一峯晴明一峯雨,一峯崛立一峯舞。如芴如斧如覆鍾,如矛如刀如戟叢。突如塔頂摩蒼穹,削者如圭銳者筆。”每當夕陽西下,落日餘暉給萬物披上金光燦燦的薄紗,景色十分絢麗。

南麓有杜鵑塢,每年的陽曆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我那時來過),在這千米之高的大山深處,滿塢綻放杜鵑花,蔚爲壯觀。置身杜鵑塢,似置身花的海洋。這裏的`杜鵑花,品種多且名貴,花色又多樣:紅、白、紫、青、黃五色(白、紫、青均名貴)。花臺、天台串連杜鵑塢的一條南北石磴道,上上下下,曲折而行,兩旁開放的各色杜鵑花,競相怒放,這就是有名的十里杜鵑長廊。漫步其間,心境似有物我兩忘之感。“日伴杜鵑十里行,不辭長作山中人”。

由花臺崗南行,一路危峯兀立,直插雲霄。小花臺———會仙峯在此出現,海拔也有1006米。峯頂石柱、石人羅立,參差有致,形態逼真,惟妙惟肖,猶如衆仙相約而來,在此逗嬉會聚,故而名“會仙峯”。有詩讚曰:“仙袂飄飄指翠巔,知微來此宴羣仙。人間風雨山間月,始信仙家別有天。”詩中提到的“知微”,是指昔日隱居九華山煉丹的趙知微。據說他在此宴請過四方神仙

小花臺西,懸崖如削,蒼松翠柏倚掛,天門、石筍、石棺三峯呈鼎立之勢。俯視周圍景色綺麗,有入畫中之感。

從小花臺下至約300米處,一巨石酷似佛陀立於此地,似給遊人指點路徑。再下行橫道石崗,好一座人間“清涼臺”,出現在你的面前。天然的石桌、石凳,陳列其間,走了不少的路,正是一處坐下歇腳的好地方。

過去登花臺,只能靠步行,而今在修建花臺索道了,下站設在礄菴方家,上站建在大花臺北麓的懸崖下方,距大花臺———中峯正頂直線僅有百米之遙。由此把花臺———天台連接起來,若乘索道,花臺上,天台下,天台上,就於花臺下。

花開時節我來過,花謝今日又重遊,於我來說,什麼時候來造訪都有收穫。遊山玩水,在於你的心境,在於你的體會。我會有第四次、第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