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豆村古廟散文

豆村古廟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遠近聞名的豆村四月八大蜡會,據說始於清朝順治二年(1863)回亂之後。那年本縣各地多遭兵。僅終南以東的臨川寺村竟死傷村居和鄉團數千人。維豆村當時因爲關帝顯靈保護,倖免斯難!村民爲酬謝浩蕩之神恩,遂與當年農曆四月初八廟會時,掀起了灌大蜡“遊大蜡”的盛會,以祭祀關帝的浩蕩之恩。

豆村古廟散文

關帝廟坐落在豆村的大廟“司良大廟”內。

過去豆村最大的司浪廟(現豆村小學地址)位於豆村中央,佔地十餘廟。原有房舍五十八間,始建於明洪武初年(1368年)建村之初。大廟主神是伍員,居正殿。因諡號“司浪”,故名“司浪廟”。大廟內原無關帝尊神,關帝廟原來位於村南的“廟疙瘩”(地名,和勒馬村交界)。由於大廟地處荒僻,香火漸稀,於是豆村堡的一些善男信女,便把關帝神像擡回,入住司浪廟內。恰巧那年(1863年)的農曆四月八這天,從臨川寺作亂以後的土匪軍隊又來豆村作亂。敵寇來時,時值傍晚,月黑天高,風聲淒厲。敵寇人數衆多,聲勢浩大,情況萬公緊急。正在十萬火急之時,忽然城頭現出一道紅光。紅光照處,一尊身高兩丈有餘,赤面長鬚,手持青龍偃月刀,身跨赤免馬,杏眼圓睜的關帝神立於城頭!匪軍見狀,四散而逃!關帝的顯靈,終於保住了豆村的平安!。百姓們酬浩蕩神恩,就於當年四月八這天,大舉慶祝!除唱大戲和舉辦其他熱鬧外,並以百斤上等菜油和數十斤蜂蠟,令能工巧匠製成身高三尺六寸,直徑一尺二寸(仿關公坐像)的塔形大蜡一座。大蜡鑄成塔形,分大、中、小五層。各層根部以五色絲線纏繞。身周圍遍插蠟制各色奇花異鳥,五彩繽紛,玲瓏秀麗。大不盡象徵着關帝爺的威武雄壯,同時也象徵着豆村人熱愛生活,熱愛和平。

大鑄成後,遊大蜡的熱鬧景象,更是令人眼花繚亂。在遊大蜡經過的街巷兩旁,先看到最前面的一對“肅靜”、“迴避”白底黑字的兩面大牌分列左右,跟着身穿一色禮服一色禮服的少年,肩扛二十四套“斧”、“鋮”、“鼎”、“爪”等金頂紅杆的“全誇執瓦器”,排列兩行。後隨五色綢緞旗飾,旗上繡着盤龍猛獸,隨風招展。後面纔是雕花彩亭罩着由四人扛擡着的花團錦簇的大蜡。黑、黃、褐色三頂萬人大傘內“香會”、“水會”、“唸經會”、笙、簫、管、弦、嗩吶細樂緊隨。殿後的便是八臺大橋內坐着的、身穿綠色緞袍的、赤面五綹長鬚莊嚴肅的關公坐像。後面還跟着兩列雙手合什拈香的耆老,一路之上,前後左右,還有鑼鼓伴者,馬角神漢手舞刀鞭開路和後衛。鼓樂喧天,炮聲隆隆的遍洲全村。

迨及正午,大蜡進廟時,其廟內早已明燈一片,香菸繚繞,果點餚饌三牲供獻齊備。大門口嗚鍾擊鼓,列隊等迎。

正神就位後,大臘慢慢落地。這時,早有身着青衣,腳蹬皁靴四個年輕後生接過大臘,小心翼翼地擡臘進門。大臘進門後,迎蠟隊更是體面講究:首排迎臘者是縣衙門派來的文職官員(一般都是縣衙派來的學館先生,據說在同治年間,本縣一位愛出風頭的年輕縣官曾來迎臘,當時聲勢浩大,熱鬧非凡);第二排是本村的官人(相當於現在的村官)、鄉佬、紳士;第三排是廟祝。各路人馬都要拱手接扶,然後慢行三步,再行交接。最後大臘交與廟祝時,鼓樂戛然而止,會場出奇的靜!這時早已在後臺恭等的'神職人員迅速地將先年的舊蠟火種引燃新蠟。即時正位,火苗呼呼!這時候,鼓樂聲、爆竹聲、歡呼聲、詠經聲、鼓譟聲、聲聲雷動,響徹雲漢,經久不息!一羣羣善男信女,匍匐爬地,磕頭如搗蒜;一杆杆紅綠紙花,噼裏啪啦,火光沖天!

四月八會最大的看點是遊大臘和燃大臘:遊大臘時,那聲勢,不亞於皇帝老爺子出巡(前文備述)。豆村號稱“天下第一村”,本來就人涌如潮,加之十里八鄉的人都趕來看熱鬧,那些平日裏深鎖閨中的大姑娘小媳婦,這一天都被“解放”了,“特赦”了,敢於拋頭露面了,紅裝素裹,穿紅着彩,成了一道靚麗的看點!真所謂大街觀者如堵,連小巷子都熱鬧非凡!

四月八會的別一看點就是點大臘。這大臘,在製作時,蠟工們都做了精確的計算。一旦點燃,一年365天,日日夜夜,長明燈一盞,絕不允許中途臘盡燈滅。事實上,每年到了換臘這一天,都是舊蠟未盡,新蠟替換。你看,在換點新蠟時,神職人員那副莊重肅穆的神情,簡直就跟四年一度奧運聖火的交接儀式沒有兩樣!

日月交輝,逝者如斯,豆村遊大臘的歷史已經有了150餘年的歷史。無論是清未民初的大災大難年月,還是烽火連天,日寇中華大地的年代,擬或是炮聲隆隆,解放戰爭摧枯拉朽蔣家王朝的崢嶸歲月,豆村的大臘一直長明不滅。她昭示着豆村的歷史,象徵着豆村人百折不回的精神!

現在,每年到了四月八這天,豆村堡遊大臘的盛況,更是熱情未減,更是盛況空花顏月貌。由於遊大蜡分由豆村堡的四個行政村輪執舉辦,不甘人後的豆村人,誰也不願屈居人。他們不但繼承了先賢的遺風,還賦予了時代的氣息和新的內容。熱情好客的豆村人歡迎你,屆時請到豆村來!豆村人一定會把你當做座上客,熱情款待!讓你一睹遊大臘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