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觀看紀錄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觀看紀錄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千年包公》以“清心直道”爲題,介紹了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並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後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潔家風對世人的深刻影響。下面是小編收集的觀看紀錄片《千年包公》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觀看紀錄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觀看紀錄片《千年包公》觀後感【1】

中國古代傑出的歷史人物爛若繁星,千百年來,若論在大衆中影響最爲深廣的人首推孔子,孔子之下的一人,在我看來,或許就要數到包拯了。

在地方,包拯擔任過知縣、知府、轉運使等職。在中央,他由權度支判官、監察御史裏行、戶部副使、御史中臣、三司使,一直做到樞密副使任上離世。我們知道,北宋最高監察機關是御史中丞領導的御史臺,最高財政機關是三司使領導的三司,最高軍事機關是樞密使領導的樞密院。樞密院是輔佐皇帝執行兵政的機構,在皇帝的總攬下,由宰相、副相、樞密使、樞密副使和參知政事共同組成國家最高領導核心。所以,包拯的職位是相當高的。

包拯的思想核心是忠君與民本的高度統一。包拯具有鮮明的忠君思想。在一封奏札裏,包拯寫道:“臣生於草茅,早從宦學,盡信前書之載,竊慕古人之爲,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義之分,確然素守,期以勉循”,而“驟被殊用,置諸侍從之列,擢處諫諍之班,臣於此時敢忘圖報”!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一個出身既不高貴又缺少政治後臺的人,能夠被朝廷委以重任、視做心腹,這種感恩戴德的心理是不難理解的。基於這樣的心理,他特地上書仁宗“請建太子”,希望趙家王朝“傳之無窮”,因爲“太子天下之根本也”,只有建立太子,才能“鞏固王室”,“挫奸雄觀望”,否則“必稔禍於將來,恐非社稷之福”。這樣的忠君思想,可謂臻於極致了。

包拯又具有強烈的民本思想。古人很早就提出“民唯邦本,本固邦寧”、“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這一古代中國極爲重要的政治思想,成爲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包拯一生從政的根本信條。他反覆對仁宗說:“民者國之本也,財用所出,安危所繫,當務安之爲急。”“民者國之本,財用所出,安危所繫,而橫賦暴取,不知紀極。”他幾十封爲民請命的奏摺,便立足於民爲國本的思想。

難能可貴的是,包拯思想中的忠君與民本是和諧一致的。那麼對於包拯來說,將二者統一起來的邏輯性何在呢?

在《請差災傷路分安撫》中,包拯反映江淮等地天災人禍嚴重,請求從速安撫,否則釀成大亂:“民間之蓄盡爲軍儲矣,民失其賴,流亡日衆……況今秋苗稼既槁……凋殘之民朝不謀夕……飢則盜起,盜起則奸雄出,奸雄出則不可制矣,豈可不深懼而豫防之哉!”他講得很明白,如果官不愛民,民不聊生,“奸雄”就會揭竿而起,後果不堪設想。類似這樣的話,在今天尚能看到的包拯的奏議裏至少說了四次。能夠看出,包拯不僅自己愛民,還苦口婆心地勸說皇帝愛民。包拯將之當做最大的“忠君”,這也就是他秉持的忠君與民本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可以說,包拯“忠君”的目的固然在於“君”,但客觀上有利於天下蒼生,其忠君與民本高度統一的積極意義也正體現在這裏。

包拯的性格坦誠得近乎毫無保留,率真得似乎缺少修養,其剛直乍看起來真有些不近人情。這種性格的形成,一是由於他生於農村,長於農村,而且一生和農村保持不間斷的聯繫,無形間烙上了中國農民純樸誠實的印記;二是在他熟悉的古代典籍中,仁人志士憂國愛民的胸懷,“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對他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三是當朝名臣劉筠的言傳身教對他影響甚深。劉筠是翰林學士,剛毅正直,疾惡如仇,因和朝廷惡勢力勢不兩立,兩度外任廬州,而包拯自年少時即頗爲劉筠所賞識。

包拯精神就是以包拯的思想核心爲基礎、性格特徵爲外在表現而形成的。

  觀看紀錄片《千年包公》觀後感【2】

包公既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又是一個經過百姓傳說及文人加工的藝術人物。作爲特定人物的形象塑造有不同的需求與功用。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基本反映的是其藝術形象,而且不斷增加其戲說成分。前不久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虞國芳、於繼勇擔任總導演,在中央9頻道播放的三集紀錄片《千年包公》,按照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進行人物再現與現實拍攝,成功呈現出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公曆史形象。

拍攝一部好的紀錄片,重要的標準是真實與生動。這部片子根據史實,反映包公一生重要事蹟,如家風家訓、辭官盡孝、拜師交友、清心直道、嚴格執法、直言敢諫、懲治腐敗、智慧斷案,關心民瘼、減輕賦稅、打井退硯等,都有歷史依據。但畢竟歷史跨越千年,所存真實資料不多,如何使其生動,使人耐看,是一大難題。我認爲編劇導演解決此難題,主要採取了三種手法,即古今穿梭、點面結合、畫龍點睛。

關於古今穿梭。 民間流傳很多包公故事,又有一些紀念活動和歷史遺蹟,由此與歷史事實巧妙關聯穿梭。如,講現實合肥包村、包公祠引出包公家世祖先及盡孝,講開封府、包公墓引出包公科舉、從政及家訓,講肇慶、池州等地遺蹟引出包公在本地的從政業績,講包公的祭祀及被神化、戲化引出包公曆史原型。通過古今穿梭,波浪起伏,動人心絃。

關於點面結合。以中華傳統文化及宋代歷史爲背景,以包公曆史事蹟爲主線,聯繫今天反腐倡廉的時代要求,突出包公爲官26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清官形象,同時分片三集:《清心直道》、《鐵面無私》、《以民爲本》,比較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包公修身律己、剛直不阿、治國愛民的生動事蹟與思想。

關於畫龍點睛。該片一方面運用影視劇手法再現包公曆史形象,另一方面安排了陣容較大的水準較高的專家學者點評,邊演邊評,夾敘夾議。有十幾個從事文學、歷史、哲學、文物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結合社會背景與包公事蹟,從不同角度進行解釋、評說、引申、提升,加上包公後人的現身說法、解說文字凝練、解說語言鏗鏘,爲本片增色不少。

該片涉及到包公的忠孝關係、臣民關係有些說的不透,以致有人疑問,包公考中進士爲什麼不先盡忠而盡孝,包公作爲統治階級成員會如此關愛百姓嗎?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及今天的價值觀,這些都可以進行辯證分析,讓更多的百姓理解。

該片攝製團隊自2015 年5月開始策劃調研,同年8月正式開拍,歷時一年奔波數萬公里,先後奔赴國內的臺灣地區、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浙江寧波、安徽天長,以及國外的新加坡等地,進行實景拍攝、專家學者釆訪,力圖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真實生動的包公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該片的目標基本實現。

如果說,包公的藝術形象感人肺腑,包公的歷史形象則征服人心,兩者相得益彰。包公,一個震古爍今、世代傳頌的名字,更加深刻地鐫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


更多熱門文章推薦:

1.反腐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2.2016《千年包公》觀後感

3.觀看反腐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4.專題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5.《千年包公》觀後感

6.央視紀錄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7.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