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舊唐書 > 《舊唐書》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舊唐書》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經籍上

《舊唐書》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夫龜文成象,肇八卦於庖犧;鳥跡分形,創六書於蒼頡。聖作明述,同源異流。《墳》、《典》起之於前,《詩》、《書》繼之於後。先王陳跡,后王準繩。《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禮》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學者非他,方策之謂也。琢玉成器,觀古知今,歷代哲王,莫不崇尚。自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嬴氏坑焚,以愚黔首;漢興學校,復創石渠。雄、向校讎於前,馬、鄭討論於後,兩京載籍,由是粲然。及漢末還都,焚溺過半。爰自魏、晉,迄於周、隋,而好事之君,慕古之士,亦未嘗不以圖籍爲意也。然河北江南,未能混一;偏方購輯,卷帙未弘。而荀勖、李充、王儉、任昉、祖恆),皆達學多聞,歷世整比,羣分類聚,遞相祖述。或爲七錄,或爲四部,言其部類,多有所遺。及隋氏建邦,寰區一統,煬皇好學,喜聚逸書,而隋世簡編,最爲博洽。及大業之季,喪失者多。貞觀中,令狐德棻、魏徵相次爲祕書監,上言以籍亡逸,請行購募,並奏引學士校定。羣書大備。

開元三年,左散騎常侍褚無量、馬懷素侍宴,言及經籍。玄宗曰:"內庫皆是太宗、高宗先代舊書,常令宮人主掌,所有殘缺,未遑補緝,篇卷錯亂,難於檢閱。卿試爲朕整比之。"至七年,詔公卿士庶之家,所有異書,官借繕寫。及四部書成,上令百官入乾元殿東廊觀之,無不駭其廣。九年十一月,殷踐猷、王愜、韋述、餘欽、毋煚、劉彥真、王灣、劉仲等重修成《羣書四部錄》二百卷,右散騎常侍元行衝奏上之。自後毋煚又略爲四十卷,名爲《古今書錄》,大凡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祿山之亂,兩都覆沒,乾元舊籍,亡散殆盡。肅宗、代宗崇重儒術,屢詔購募。文宗時,鄭覃侍講禁中,以經籍道喪,屢以爲言。詔令祕閣搜訪遺文,日令添寫。開成初,四部書至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及廣明初,黃巢幹紀,再陷兩京,宮廟寺署,焚蕩殆盡,曩時遺籍,尺簡無存。及行在朝諸儒購輯,所傳無幾。昭宗即位,志弘文雅。祕書省奏曰:"當省元掌四部御書十二庫,共七萬餘卷。廣明之亂,一時散失。後來省司購募,尚及二萬餘卷。及先朝再幸山南,尚存一萬八千卷。竊知京城制置使孫惟晟收在本軍,其御書祕閣見充教坊及諸軍人佔住。伏以典籍國之大經,祕府校讎之地,其書籍並望付當省校其殘缺,漸令補輯。樂人乞移他所。"並從之。及遷都洛陽,又喪其半。平時載籍,世莫得聞。今錄開元盛時四部諸書,以表藝文之盛。

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

甲部爲經,其類十二:一日《易》,以紀陰陽變化。二曰《書》,以紀帝王遺範。三曰《詩》,以紀興衰誦嘆。四曰《禮》,以紀文物體制。五曰《樂》,以紀聲容律度。六曰《春秋》,以紀行事褒貶。七曰《孝經》,以紀天經地義。八曰《論語》,以紀先聖微言。九曰圖緯,以紀六經讖候。十曰經解,以紀六經讖候。十一曰詁訓,以紀六經讖候。十二曰小學,以紀字體聲韻。

乙部爲史,其類十有三:一曰正史,以紀紀傳表志。二曰古史,以紀編年系事。三曰雜史,以紀異體雜紀。四曰霸史,以紀僞朝國史。五曰起居注,以紀人君言動。六曰舊事,以紀朝廷政令。七曰職官,以紀班序品秩。八曰儀注,以紀吉凶行事。九曰刑法,以紀律令格式。十曰雜傳,以紀先聖人物。十一曰地理,以紀山川郡國。十二曰譜系,以紀世族繼序。十三曰略錄,以紀史策條目。

丙部爲子,其類一十有四:一曰儒家,以紀仁義教化。二曰道家,以紀清淨無爲。三曰法家,以紀刑法典制。四曰名家,以紀循名責實。五曰墨家,以紀強本節用。六曰縱橫家,以紀辯說詭詐。七曰雜家,以紀兼敘衆說。八曰農家,以紀播植種藝。九曰小說家,以紀芻辭輿誦。十曰兵法,以紀權謀制度。十一曰天文,以紀星辰象緯。十二曰歷數,以紀推步氣朔。十三曰五行,以紀卜筮占候。十四曰醫方,以紀藥餌鍼灸。

丁部爲集,其類有三:一曰楚詞,以紀騷人怨刺。二曰別集,以紀詞賦雜論。三曰總集,以紀文章事類。

煚等撰集,依班固《藝文志》體例,諸書隨部皆有小序,發明其旨。近史官撰《隋書經籍志》,其例亦然。竊以紀錄簡編異題,卷部相沿,序述無出前修。今之殺青,亦所不取,但紀部帙而已。而煚等所序四部都錄以明新修之旨,今略載之:

竊以經墳浩廣,史圖紛博,尋覽者莫之能遍,司總者常苦其多,何暇重屋復牀,更繁其說?若先王有闕典,上聖有遺事,邦政所急,儒訓是先,宜垂教以作程,當闡規而開典,則不遑啓處,何獲宴寧。曩之所修,誠惟此義,然禮有未愜,追怨良深。於時祕書省經書,實多亡闕,諸司墳籍,不暇討論。此則事有未周,一也。其後周覽人間,頗睹闕文,新集記貞觀之前,永徽已來不取;近書採長安之上,神龍已來未錄。此則理有未弘,二也。書閱不遍,事復未周,或不詳名代,或未知部伍。此則體有未通,三也。書多闕目,空張第數,既無篇題,實乖標榜。此則例有所虧,四也。所用書序,鹹取魏文貞;所分書類,皆據《隋經籍志》。理有未允,體有不通。此則事實未安,五也。昔馬談作《史記》,班彪作《漢書》,皆兩葉而僅成;劉歆作《七略》,王儉作《七志》,逾二紀而方就。孰有四萬卷目,二千部書,名目首尾,三年便令終竟,欲求精悉,不其難乎?所以常有遺恨,竊思追雪。乃與類同契,積思潛心,審正舊疑,詳開新制。永徽新集,神龍近書,則釋而附也。未詳名氏,不知部伍,則論而補也。空張之目,則檢獲便增。未允之序,則詳宜別作。紕繆鹹正,混雜必刊。改舊傳之失者三百餘條,加新書之目者六千餘卷。凡經錄十二家,五百七十五部,六千二百四十一卷。史錄十三家,八百四十部,一萬七千九百四十六卷。子錄十七家,七百五十三部,一萬五千六百三十七卷。集錄三家,八百九十二部,一萬二千二十八卷。凡四部之錄四十五家,都管三千六十部,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成《書錄》四十卷。其外有釋氏經律論疏,道家經戒符籙,凡二千五百餘部,九千五百餘卷。亦具翻譯名氏,序述指歸,又勒成目錄十卷,名曰《開元內外經錄》。若夫先王祕傳,列代奧文,自古之粹籍錄符,絕域之神經怪牒,盡載於此二書矣。

夫經籍者,開物成務,垂教作程,聖哲之能事,帝王之達典。而去聖已久,開鑿遂多,苟不剖判條源,甄明科部,則先賢遺事,有卒代而不聞,大國經書,遂終年而空泯。使學者孤舟泳海,弱羽憑天,銜石填溟,倚杖追日,莫聞名目,豈詳家代?不亦勞乎!不亦弊乎!將使書千帙於掌眸,披萬函於年祀,覽錄而知旨,觀目而悉詞,經墳之精術盡探,賢哲之睿思鹹識,不見古人之面,而見古人之心,以傳後來,不其愈已!其序如此。

煚等《四部目》及《釋道目》,並有小序及注撰人姓氏,卷軸繁多,今並略之,但紀篇部,以表我朝文物之大。其《釋道錄目》附本書,今亦不取,據開元以籍爲之志。天寶已後,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記禮法之沿革,或裁國史之繁略,皆張部類,其徒實繁。臣以後出之書,在開元四部之外,不欲雜其本部,今據所聞,附撰人等傳。其諸公文集,亦見本傳,此並不錄。四部區分,詳之於下。

甲部經錄,十二家,五百七十五部,六千二百四十一卷。)

《易》類一 《書》類二 《詩》類三 《禮》類四 《樂》類五 《春秋》類六 《孝經》類七 《論語》類八 讖緯類九 經解類十 詁訓類十一 小學類十二

《歸藏》十三卷(殷易,司馬膺注。)

《周易》二卷(卜商傳。)

又十卷(孟喜章句。)

又十卷(京房章句。)

又四卷(費直章句。)

又十卷(馬融章句。)

又九卷(鄭玄注。)

又十卷(荀爽章句。)

又五卷(劉表注。)

又十卷(王肅注。)

又十卷(董遇注。)

又十卷(宋衷注。)

又七卷(王弼注。)

又九卷(虞翻注。)

又十三卷(陸績注。)

又十卷(荀氏九家集解。)

又十卷(馬、鄭、二王集解。)

又十卷(姚信注。)

又十卷(王弼、韓康伯注。)

又十卷(二王集註。)

又十卷(荀暉注。)

又十卷(蜀才注。)

又十卷(張璠集解。)

又十卷(王暠注。)

又十卷(幹寶注。)

又十卷(黃穎注。)

又十卷(崔浩注。)

又十三卷(崔覲注。)

又十卷(何胤注。)

又十卷(盧氏注。)

又十四卷(傅氏注。)

又十卷(王玄度注。)

又十卷(王又玄注。)

又十卷(任希古注。)

又十卷(王凱衝注。)

《周易發揮》五卷(王勃撰。)

《周易繫辭》二卷(謝萬注。)

又二卷(桓玄注。)

又二卷(荀諺注。)

又二卷(宋褰注。)

《周易義疏》二十卷(宋明帝注。)

《宋羣臣講易疏》二十卷(張該等注。)

《周易大義》二十卷(梁武帝撰。)

《周易講疏》三十五卷(梁武帝撰。)

《周易發題義》一卷

《周易幾義》一卷(蕭偉撰。)

《周易大義疑問》二十卷(梁武帝撰。)

《周易義疏》十四卷(蕭子政撰。)

《周易講疏》三十卷(張譏注。)

又十三卷(何妥撰。)

又十六卷(褚仲都撰。)

《周易正義》十四卷(孔穎撻撰。)

《周易新論》十卷(陰弘道撰。)

《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四卷(陸德明撰。)

《周易文外大義》二卷(陸德明撰。)

《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薛仁貴撰。)

《周易開題論序疏》十卷。

《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卷(已上並樑蕃撰。)

《周易大衍論》三卷(玄宗撰。)

《周易論》四卷(鍾會撰。)

《周易大衍論》一卷(王弼撰。)

《周易論》一卷(應吉甫撰。)

《周易統略論》三卷(鄒湛撰。)

《周易略論》一卷(張璠撰。)

《周易論》二卷(暨長成難,暨仲容答。)

《易論》一卷(宋處宗撰。)

《通易象論》一卷(宣聘撰。)

又一卷(欒永初撰。)

《周易繫辭義疏》二卷(劉瓛撰。)

《周易乾坤義疏》一卷(劉瓛撰。)

《周易略譜》一卷(沈熊撰。)

《周易爻義》一卷(幹寶撰。)

《周易卦序論》一卷(楊乂撰。)

《周易譜》一卷(袁宏撰。)

《周易論》四卷(範氏撰。)

《周易雜音》三卷

《周易釋序義》三卷(樑蕃撰。)

右《易》七十八部,凡六百七十三卷

《古文尚書》十三卷(孔安國傳。)

又十卷(孔安國傳,範寧注。)

又十卷(李顒集註。)

又十卷(姜道盛集註。)

又十卷(馬融注。)

又九卷(鄭玄注。)

又十卷(王肅注。)

又十三卷(謝沈注。)

《尚書暢訓》三卷(伏勝注。)

《尚書洪範五行傳》十一卷(劉向撰。)

《尚書答問》三卷(王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