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關於成語典故(精選18篇)

關於成語典故(精選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典故是一個漢語詞彙,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衆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語典故成語典故(精選1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成語典故(精選18篇)

  成語典故 篇1

  異曲同工

西漢時期有名文學家司馬相如和揚雄都是以詞賦見長,司馬相如是漢景帝時期的人,作品有《子虛賦》《上林賦》,辭藻華麗;揚雄是漢成帝時人,作品有《甘泉賦》《河東賦》,主張修政。唐朝文學家韓愈評價說“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出處】唐朝·韓愈《進學解》:“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釋讀】不同的曲調演得同樣好。比喻話的說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達到成效。

  成語典故 篇2

  鵬程萬里

傳說,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裏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裏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裏,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隻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雲一樣。

大鵬鳥乘着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風,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衝入雲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裏。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隻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爲然地笑笑說:“它將飛到哪裏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裏外的地方,是爲什麼呢?”

後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爲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鵬正舉。”

  成語典故 篇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飢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握犧牲。這是一位多麼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爲李廣立傳時稱讚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爲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成語典故 篇4

  百發百中

【成語】:百發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釋】: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語故事】:

這故事記載在“史記”這本書中。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對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養由基。

養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夠在一百步遠的距離,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寬度的柳葉,同時,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葉,他都能夠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沒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誇讚他的箭法,有的人說“百步穿楊”,也有的人說“百發百中”,都是用來形容他射箭的絕技。它的意思是在稱讚別人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有時分析事情,對將來的發展也一如所料。

雖然現代的人們,已經很少人再對射箭會發生興趣,但是“百發百中”這句成語,可以用在不只是箭術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歡玩箭的人,他的射擊技術很高明,他拔出箭,並不需要花時間瞄準,就可以在射程的距離內準確的命中目標,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的射擊術“百發百中”。

又譬如說某人對事物的發展,因爲觀察很仔細,並且瞭解它的規律,推斷很正確,我們這個時候,也可以說他是“百發百中”。

  成語典故 篇5

  出人頭地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於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讚。在一片讚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後,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着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麼,便含笑而去。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於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爲之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後,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爲第一。由於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並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爲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爲第二。等到發榜公佈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裏便有些過意不去。

  成語典故 篇6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後他也成爲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但對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種遊戲)卻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幾個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說:“你要輸了。”

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裏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

王獻之所言“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兩句的解釋,古時的荀奉倩,近時的劉真長,我只對這兩個人感到慚愧,不如他們。

王獻之受到卑賤門生評論,深以爲恥,後悔不該接近並插話,所以就有“遠慚”“近愧”這樣的話。

“管中窺豹”、“拂袖而去”二成語皆出於此。

管中窺豹指的是隻看見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準確的,而可見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測出全貌。從哲學上講可見一斑是通過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窺豹則是隻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沒有進行普遍性的發掘。

  成語典故 篇7

  安然無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爲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趙威後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着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齊國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趙威後笑着說:“不是,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趙威後和使者的對話的原文是: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這也就是後來演化出的“安然無恙”這個成語。

  成語典故 篇8

  樑上君子

東漢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陳寔(音:實)。每次別人遇到什麼紛爭的時候,都會請陳寔出來主持公道,因爲大家都知道陳寔是一個忠厚誠懇的大好人,每個人都很喜歡他、聽他的話!有一年陳寔的家鄉鬧饑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別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爲沒有工作可以做,變成了小偷,專門去偷別人的東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個小偷溜進陳寔的家,準備等陳寔睡覺以後偷東西,這個小偷不知道陳寔發現他躲在屋樑上面,不過陳寔卻假裝沒看到,安靜地坐在客廳裏喝茶。過了一會兒,陳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廳,對着大家說:「你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時間去努力,等我們老了以後再努力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成努力向上的好習慣,長大以後才能對社會、家庭,還有自己有好的貢獻!當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歡享受,這些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他們沒有養成好的習慣,纔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壞事情,你們現在把頭往上看,在我們屋樑上的這位先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聽,嚇得趕快從屋樑上爬下來,跪在陳寔的前面:「陳老爺,對不起!我知道我錯了,請您原諒我!」陳寔不但沒有責罵小偷,還非常慈祥的對小偷說:「我看你不象是一個壞人,可能是因爲生活困苦所逼,我現在給你一些錢,你不要再去偷東西了,好好努力,做錯事情只要能改過,你還是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動的哭着對陳寔說:「謝謝陳老爺!我一定會好好努力的!」後來,這個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壞習慣改掉,努力做事,成爲一個大家都稱讚的好青年!後來,大家就把陳寔說的話變成“樑上君子”這句成語,用來稱呼偷拿別人東西的小偷

  成語典故 篇9

春秋時,秦穆公有一位天下聞名的相馬專家,名叫孫陽,人稱伯樂。他替秦穆公訪求得來的良馬,確實都是騏嫌驊騮這樣的好馬,每一匹都非常出色。

有一天,秦穆公對伯樂說:“你的年紀老了,你家後代中有沒有能繼任你工作的人才?”伯樂說:“一般的良馬,可以從筋骨和外貌鑑別出來,而天下傑出良馬,卻無標準可言,難於捉摸。我的兒子都不是髙才,能鑑別出一般的良馬,卻不能發現天下傑出的良馬。不過我有個一同擔柴挑菜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的相馬能力,不下於我,我可以介紹他來見你。”

秦穆公很高興,接見了九方皋,當即請他去訪求良馬。三個月後,九方皋回來說:“已經在沙丘地方找到一匹理想的良馬了。穆公問他是怎麼樣的馬,他說是“牝而黃”意思是母的黃馬。於是派人去買。買回來一看,卻是“牡而爾”,意思是公的黑馬。樓公很不高興,把伯樂找來,對他說:“完了,你介紹來的那位相馬專家,連馬的毛色和公母都分辨不淸,哪裏能懂得什麼良馬呢!”

伯樂問明原委,不禁大大“啊,原來這樣呀!那真是比我高明千萬倍呢!九方皋所注意觀察的,是最根本的東西,他抓住內在實質,忽略表面外形;只看他需要看的,而不看他不必看的。像九方皋這洋觀察事情的方法,實在有着比相馬更重大的意義啊!”秦穆公把馬牽來一看,果然是天下難得的千里馬!

  成語典故 篇10

戰國時,騰國很弱小。當時各國諸侯都爲開疆拓土而不斷髮動戰爭,尤其是大國諸侯隨便製造一個事端就向小國興兵。戰勝之後,小國輕則割地賠款,重則國家從此消失。大國諸侯嚐到了甜頭,發動戰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喊殺之聲在華夏大地上回蕩,戰爭風雲經年不散,把那個時期稱爲戰國,真正的名副其實。

滕國本來就國勢衰微,到了滕文公繼位時,面臨的局面更爲嚴峻:府庫空虛,民生凋敝,四周列強環伺,虎視眈眈,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滕文公決心收拾殘局,振興滕國。他首先徵詢朝中文武官員的意見,讓官員們拿出治國興邦的辦法。

滕國官員覺得這個題目太大,不知從何處着手,一個個都像鋸掉了嘴的葫蘆,開口不得,悶悶不語。滕文公一氣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宮中憑欄遠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大學問家孟子現今正旅居滕國,爲什麼不請教他呢。

於是,滕文公輕車簡從,來到孟子住處。孟子見國君親自前來,覺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後,首先問道:“老朽不過是一介布衣,不敢勞駕國君,如有疑問,老朽樂於效力。”滕文公長嘆一聲說:“您是大學者,大賢人,所以特來請教。您知道,滕國兵微將寡,國家貧弱,依先生之見,怎樣才能使滕國早日富強起來不受鄰國欺侮呢?”孟子見滕文公態度誠懇,便直言相告說:“人民是國家的本源,把一個國家比喻爲大樹,那麼人民就是樹根,樹根越發達粗壯,才能使技幹強健,樹葉茂密,大樹才能茁壯生長呀。”滕文公問:“怎樣才能使樹根健壯呢?”孟子說:“當然要施仁政,孔子說:仁者愛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勞民傷財的事情,更不要隨意增加人民的負稅。人民安居樂業了,還愁國家不富嗎。陽虎說的想發財就不能講仁義這句話十分荒謬。對一國之君來說,只有講仁義才能使人民愛國,人民才肯爲國家效命。如果,國君橫徵暴斂,弄得人民怨聲載道,人民當然不願爲國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決心在國內推行仁政。

  成語典故 篇11

“兵貴神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動迅速爲可貴。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就會取得勝利。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爲備。不知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他足智多謀,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敗了據有冀、青、幽、並四州的袁紹,殺了袁紹長子袁譚,袁紹的另外兩個兒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遼河流域的烏丸族首領蹋頓單于。蹋頓乘機侵擾漢朝邊境,破壞邊境地區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討袁尚及蹋頓,侶有些官員擔心遠征之後,荊州的劉表會乘機派劉備來襲擊曹操的後方。

郭嘉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對曹操說:“你現在威鎮天下,但烏丸仗着地處在邊遠地區,必然不會防備。進行突然襲擊,一定能消滅他們。如果延誤時機,讓袁尚、袁熙喘過氣來,重新收集殘部,烏丸各族響應,蹋頓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屬於我們了。劉表是個空談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劉備,不會重用劉備,劉備不受重用,也不肯多爲劉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遠征烏丸,不會有後顧之憂的。”

曹操於是率領軍隊出征。到達易縣(今屬河北)後,郭嘉又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現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戰,軍用物資多,行軍速度就慢,如果烏丸人知道我軍的情況,就會有所準備。不如留下笨重的軍械物資,部隊輕裝,以加倍的速度前進,乘敵人沒有防備發起進攻,那就能大獲全勝。”

曹操依郭嘉的計策辦,部隊快速行軍,直達蹋頓單于駐地。烏丸人驚慌失措地應戰,一敗塗地。蹋頓被殺,袁尚、袁熙逃往遼東後被太守孫康所殺。

  成語典故 篇12

《韓詩外傳·卷五》裏說:“殷可以鑑於夏,而周可以鑑於殷。”意思是:夏禹王開創了夏的天下,傳到夏桀王,而被商湯王所滅亡;商湯王建立了殷商,傳到商紂王,又被周武王所滅亡。夏的滅亡,本該使殷商引以爲鑑,而殷商的滅亡,也可以使周吸取教訓。可是自古以來,不少朝代的君王,往往不以前朝的失敗爲鑑。又說:“前車覆而後車不誡,是以後車覆也。”——看見前面的車子翻了,而後面的車子還不警惕,所以後面的車子也同樣翻掉。

劉向的《漢書·賈誼傳·治安策》裏也說:賈誼上書漢文帝,其中有“前車覆,後車誡…&hellip,勵志演講;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然而不避,是後車又將覆也。”

南北朝時,王僧虔《戒子書》也引用道:“吾今悔無所及,欲以前車戒爾後乘也”。這裏都有“前車覆,後車鑑(或‘誡’)”的意思。

後來,“前車之鑑”等意思相近的短語便作爲一個成語流傳了下來。

  成語典故 篇13

馮唐是西漢文帝時的郎官。他是戰國時的趙國人,後隨父親遷居到代地,漢初又遷居安陵。他在當時以孝道著稱於世,被文帝任命爲中郎署長。

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經常侵犯漢朝的疆界,文帝對此十分憂慮。

一天,漢文帝乘車巡視郎署,見到頭髮花白的馮唐,十分驚奇,問:“你是什麼時候擔任郎官的?家住在哪裏?”

馮唐據實作了回答,漢文帝即皇帝位前曾做過代王,說道:“我從前在代地爲王時,我的一個手下曾經多次向我說起趙將李齊,說他十分驍勇,是個難得的'將領。我對他的印象十分深刻,一直忘不了他。不知你可知道李齊這個人?”

馮唐回答說:“臣的祖父和父親都與李齊很有交情,所以我也認識李齊,知道他這個人。但臣認爲李齊和廉頗、李牧相比,則相差得遠了。”

漢文帝當然也知道廉頗和李牧是當年趙國的名將,不由嘆息說:“唉!可惜我大漢時下沒有廉頗、李牧那樣有才能的將領,如果也有像他們那樣的將領,匈奴就不足爲憂了!”

馮唐朝文帝看了一眼,慢吞吞地說:“依臣之見,陛下手下就是有廉頗、李牧那樣的將領,你也未必能重用他們!”

文帝聽了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起駕回宮。回到宮中以後,文帝的怒氣逐漸平息下來。他想想馮唐肯定不會無緣無故地冒犯自己,他把馮唐召進宮來,問道:“你爲什麼當衆指責我的不是,難道不能單獨對我說嗎?”

馮唐謝罪說:“臣不知忌諱,請皇上原諒。”

文帝又和顏悅色地問:“那你從什麼地方看出我不能重用廉頗、李牧這樣的將領呢?”

馮唐回答說:“臣聽我祖父說過,李牧做大將時,他鎮守邊境所收到的租稅,全部由他支配,用來稿賞將士,趙王從不干涉。所以李牧能竭盡全力守衛邊防,擊破匈奴、東胡等外族,使秦國不敢入侵。後來繼位的趙王遷聽信郭開饞言,誅殺李牧,趙國才爲秦所滅。現在陛下手下也有像李牧那樣的將領,你能夠像趙王一樣信任他嗎?”

“你所指的將領是誰呢?”文帝問。

“原雲中太守魏尚。他在雲中時,也將所收租稅全部用在手下官兵身上,因此手下的官兵都聽他指揮,齊心殺敵,打得匈奴聞風喪膽,可陛下卻因爲他報的斬敵數目略有出入便罷了他的官,把他關入獄中治罪。陸下刑罰太重,而賞賜太輕,所以我說陛下即使有廉頗、李牧那樣的名將也不能重用。”

文帝聽了,認爲馮唐說得有理,立即下令讓魏尚復任雲中太守,並任命馮唐爲車騎都尉。

匈奴聽說魏尚又出任雲中太守,不敢再入侵騷擾,北方邊境又暫時得到安寧。

文帝死後,漢景帝派馮唐去擔任楚國的國相,不久又免去他的職務。馮唐帶着兒子馮遂回家鄉隱居。後來漢武帝即位,在全國徵求賢才,馮唐又得到推舉,可這時馮唐已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 漢武帝就任命他的兒子馮遂做了郎官。

後來,“馮唐易老”這一典故,用來慨嘆生不逢時,不能有所作爲;或形容身已衰老,力不從心。

  成語典故 篇14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楊震,字伯起,出身官宦世家。他少年時跟隨太常桓鬱學習,勤學好思,博覽羣書,通曉經學,思考問題常常刨根問底,同時代的儒生都稱讚他爲“關西孔子”。

楊震常年客居於湖地,教授學生,專心治學,不接受州郡的禮聘已有幾十年。人們都說他已接近老年了,是應該出去做官的時候了,但楊震仍十分堅定地保持着自己的志向。後來有一天,有鸛雀叼着三條鱣魚飛至講堂前,輔助講學的“都講”撿起魚對他說:

“蛇鱣有黃地黑紋,與卿大夫所穿官服的顏色十分相近,數目是三條,象徵三公。看來先生從此要出仕了。”

到五十歲的時候,楊震纔開始出任州郡一級的官。大將鄧騭聽說楊震賢達有奇志,召他去做官,推舉他爲茂才。不久一級一級升上去,做過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等。楊震爲官清廉,兩袖清風。

後來,楊震又出任涿郡太守。他性情廉市公正,不接受任何私人的好處,他的子孫常常吃些粗茶淡飯,出門也是步行,和普通老百性一樣。他的舊交父老中,有人勸他爲其子孫置辦一些產業,楊震始終不肯。他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使後世的人說他們是清廉官吏的子孫,把這個好名聲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的財產嗎?”

過了幾年,楊震被召到京師,做了太僕;不久又升爲太常、司川、太尉,果然位至三公。他直言敢諫,漢安帝的乳母王聖和中常侍樊豐等貪侈驕橫,他多次上疏諍諫,結果反被樊豐誣陷罷官,憤而自殺。他的後代做大官的很多,“弘農楊氏”成爲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後來,“三鱣集堂”這個典故,用來指官至高位;或以“鱣庭”指講學之所。

  成語典故 篇15

戰國末期,位於西部邊陲的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實力漸漸強大起來,一心想滅掉其餘六國,一統華夏。而趙、楚、燕、韓、魏、齊等六國不甘被秦國各個擊破,聯合起來,抗擊秦國的侵略。

一天,趙國派使臣魏加來到楚國,和楚相春申君一起商議抗秦主將的人選。春申君說:“我想讓臨武君作主將,你看怎麼樣?”

魏加不置可否,說:“我先給你說個故事,怎麼樣?”

春申君說:“好吧!”

於是,魏加就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從前,魏國有個神箭手名叫更嬴,他的箭術十分高明,有一次,他和魏王一起在一個高臺上散步。這時,有一羣大雁鳴叫着從空中飛過,另有一隻大雁遠遠地落在後面。更嬴對魏王說:

“大王,我只要拉開弓,虛發一箭,就能把離隊的那隻大雁射下來。”

魏王聽了,驚奇地說:“你的箭術已經到了這種神奇莫測的地步了嗎?”

更嬴神祕地笑笑,說:“大王看着就知道了”

不一會,那隻離隊的大雁飛近了。更嬴拉滿弓,並不搭箭,空弦一拉,一聲弦響,那隻大雁果真從空中摔了下來。

魏王不由十分欽佩,讚歎說:“你的箭術出神入化,令人擊節讚歎!”

更嬴笑了一笑,說:“大王,你真的以爲這隻大雁是我空弦射下來的嗎?其實,這是一隻受了傷的大雁,它離了隊,飛得低而慢,叫聲淒厲。飛得低而慢,是因爲它受了箭傷;叫聲淒厲,是因爲失羣而驚慌。當它聽到我的弓弦響,便想飛高逃命。而這樣一來,它必定傷口迸裂,掉下地了。而我,也正好表演了一套空弦落雁的把戲。”

魏加說完故事,接着說:“臨武君和秦軍交戰剛吃過敗仗,就像那隻受傷的大雁一樣,怎麼能擔當起抗秦主將的重任呢?”

聽了魏加的話,春申君便打消了用臨武君作主將的打算。

後來,“空弦落雁”這一典故,用來比喻判斷正確或箭術高明。

  成語典故 篇16

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偉大詩人之一。唐玄宗天寶初年,他被玄宗封爲翰林供奉。

李白是個十分豪放的人,他常常醉酒後蔑視權貴。當時,唐玄宗身邊有兩個最有權勢的人:一個是楊貴妃的弟弟楊國忠,一個是唐玄宗的近臣高力士。

有一次,北方一個番邦來向唐玄宗進獻國書,用的是番邦的文字,朝中元人能識。朝中有人向玄宗推薦李白,李白進宮後譯讀了番文。唐玄宗十分高興,令李白當場撰寫回書。李白說自己只有喝醉了酒才寫得出,玄宗立即賜酒讓李白暢飲。

李白喝得醉醺醺的,又提出要讓楊國忠爲他磨墨,高力士爲他脫靴,他才能寫得出。玄宗對李白十分遷就,當即命楊國忠爲李白磨墨,高力士爲李白脫靴。

楊國忠和高力士見是玄宗所命,不敢不從,只得乖乖遵命。

李白立刻乘醉一揮而就,寫好了“嚇蠻書”,那番邦使節見大唐有如此人才,驚爲天人。

後來,“力士脫靴”這一典故,用來形容文人任性放縱,不畏權貴。

  成語典故 篇17

費長房是東漢時一名掌管集市的小官員。一天,市場上來了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名叫壺公。他白天在市場裏爲人治病賣藥,由於藥到病除,因此生意十分興隆。更令人奇怪的是,他晚上從不住客棧,而是攜着他所帶之藥,化成一道青氣,飛進他隨身所帶的壺中。

費長房認爲這壺公是個神仙,就懇求壺公收他爲徒。壺公見費長房很有根基,且十分誠心,便答應了。

費長房怕自己突然失蹤,引起家人驚恐,便請壺公施行法術,將自己的真身隱去,用一根青竹化了一個替身,並讓替身死去,然後就跟着壺公前往修煉的深山中。

費長房的家人不辨真假,以爲費長房真的死了,痛哭流涕地爲他舉行葬禮,將他埋葬了。

來到修煉的山中,費長房先跟壺公在深山中採藥,熟悉各種草藥的藥性,並學會了對症下藥。

過了些日子,壺公在開始傳授費長房道術之前,按慣例要對他進行三次考驗,以檢驗他的道心。

第一次,壺公把費長房置於猛虎羣中,幾隻猛虎張開血盆大口,向他撲噬,但費長房熟視無睹,毫不畏懼。

第二次,壺公把費長房關在一間石屋中,在他頭頂上用朽繩吊放着一塊巨石,讓無數的蛇咬噬繩子。繩子即將斷裂,但費長房十分鎮定,毫不驚慌,經受住了考驗。

第三次,壺公給費長房吃麪,面中有三條長蟲,既髒又臭。費民蓋房見了十分噁心,吃不下。

壺公遺憾地說:“徒兒,你過不了第三關,看來成不了仙。但你跟我來到仙山,我傳給你一卷《傳封符》,你據此及學到的藥學知識,已足能爲人間治病消災了。”

費長房見成仙無望,只能向壺公辭別。壺公遞過手中的一根青竹杖說:“你閉上眼睛,騎上青竹杖,這竹杖會化成一條飛龍,馱你回家。不過,你到家後,必須把青竹杖丟在汝南葛陂那個地方。”

費長房答應了,接過青竹杖騎上去。他剛閉上眼,只覺得腳下生風,青龍杖騰空而起,如風飛去。不多一會,忽又覺得竹杖落地,睜眼一看,只見已到了家鄉汝南。

費長房遵壺公所囑,把青竹杖丟到葛陂那個地方,只見那竹杖化作一條青龍,騰空飛去。

費長房回到家中,家人十分驚奇。費長房把自己的經歷說了,並讓家人挖開墳墓,開棺查看,裏面果真是一根竹杖。家人這才驚喜交集,爲費長房設宴洗塵接風。

從這以後,費長房就在家鄉以行醫爲生,爲家鄉人除病消災,一直活到一百多歲,才離世而去。

後來,“竹杖化龍”這一典故,用來形容道家仙術,或用來形容成仙得道之人。

  成語典故 篇18

建昭年間,漢元帝到虎圈觀看鬥獸,後宮都坐在一旁。一頭熊逃出虎圈,攀上檻欄要跑到殿上來。左右的貴人像傅昭儀等都嚇跑了,馮婕妤卻徑直走上前去,擋住了熊,站在那兒,左右侍衛殺掉了熊。元帝問道:“人們都又驚又怕,你爲什麼上前擋住熊?”婕妤回答說:“猛獸抓到人後就會停下來,我怕熊走到陛下那兒,所以用身體擋住了它。”元帝非常感慨,因此對馮婕妤倍加敬重,而傅昭儀等人很是慚愧。第二年夏,馮婕妤的兒子封爲信都王,婕妤被尊封爲昭儀。元帝去世後,馮昭儀稱爲信都太后,和信都王一同住在儲元宮。河平年間,跟隨兒子去了封國。信都王后來遷到中山,就是中山孝王。

後因以"馮媛當熊"爲愛君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