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登鸛雀樓》說課稿兩篇

《登鸛雀樓》說課稿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登鸛雀樓》說課稿1

  教材簡析:

《登鸛雀樓》說課稿兩篇

《登鸛雀樓》是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的第17課,作者王之渙,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發感想。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能初步學會藉助插圖、工具書等途徑學習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讀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法、學法:

一、做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對作者和鸛雀樓教師做一些詳細的說明,幫助學生來理解這首詩。

二、從指導讀出停頓入手,教給學生“音斷而意不斷”的方法。這樣可以快速地讀出詩的韻律美感。

三、學法隨評語等途徑滲透。教給學生“利用手中資料或插圖來幫助學習古詩”的方法。弄懂重點詞語的意思。

四、自讀自悟,鼓勵質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教師根據具體情況來使學生從原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認識和提高。

五、引導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規律,瞭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結合實際拓展延伸,突破難點。結合學生實際來深層次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到山西永濟縣去看一座樓,(出示圖片)這是一座三層的樓閣,因爲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飛來休息,所以被人們稱爲“鸛雀樓”。伸出手,和我一起寫寫它的名字,師生齊板書。(加拼音,小字頭加“隹”字旁。)誰來叫叫這座樓的名字呢?(指多名學生讀)

2.鸛雀樓剛剛建好的時候還不怎麼有名氣。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來到這裏(板書:王之渙),他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從此以後,這座樓就名揚四海啦。這首詩的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誰來讀讀課題。

3.詩中到底寫了些什麼呢?打開書,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欣賞一下這首千古名詩吧!

二、初讀古詩

1.請小朋友先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

2.(出示全文)指名讀,檢查讀詩。讓同學們發現他們讀的時候字音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學習。學生一起學學他們,把生字再讀一讀。指名做小老師帶讀。

3.老師讀一讀這首詩。學生仔細聽一聽,老師的讀法有什麼不同?指導:讀出節奏,要在每行的前兩個字後面停頓!

4、一起學着老師在書上標出停頓的地方,然後練習讀一讀,指名再讀,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常言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說說詩中哪些內容是詩人登上樓閣時看到了?哪些內容是寫他想到的呢?

2.登鸛雀樓詩人到底看到了什麼?請小朋友讀讀第一句,然後看看圖想一想,再說一說。

交流:

(1)指名說。點撥:*着山在詩句中就是“依山”。太陽下山了,就要看不見了,就是詩中的哪個字啊?“盡”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麼時候的太陽呢?

(2)再指名說。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提示:“黃河入海流”我們可以調過來理解——就是“黃河流入海”。

(3)(條條江河通大江啊!)詩人在樓上看着黃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黃河水進入大海的場面。想去看看黃河水流入大海的場面嗎?播放錄像。(敘述:一瀉千里的黃河水,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一直向東匯注到浩瀚無涯的大海。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4)看了錄像,你覺得黃河怎麼樣?——能用朗讀來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指名讀,師評(你邊讀邊想,所以讀得好!很有氣勢!)男女比賽。

(5)師邊深情地敘述邊板畫: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着連綿起伏的羣(西)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地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麼開闊呀!讓我們再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師生齊讀!)

3.看着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齊讀)讀了這句,頭腦裏有什麼小問號嗎?(重點:欲窮更千里目)誰能幫幫他?你是怎麼知道的?(表揚,聯繫上下句理解,會學習!)故事中有些字很難知道意思,其實我們還可以藉助工具書來查找答案。今天,老師查找資料,知道這些詞語的意思,(老師出示詞語意義)。現在能完整的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嗎?自己讀讀詩,看看字意,試着說說,一會兒我們全班來交流。(工具書的作用真不小,這麼快就解決問題了。)

4.詩人說的再登一層,真的是讓我們再登一層嗎?還記得《小松樹和大松樹》一課嗎?小松樹長之所以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爲——大山爺爺把它托起來的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貼:登高才能望遠)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曾說過類似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現在請你們和同座夥伴合作把把詩人登樓後看到的和想到的連起來說說,好嗎?(看得出你們一節課都在認真聽!好樣的!)

6.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今天小朋友們學得真棒,老師要獎勵你們,我給你們配樂配錄像,請你們來配音,一邊讀一邊想像詩句中的畫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動作。相信你們這次會讀得更好。現在你們就是大詩人王之渙了,試試看——個人讀,齊讀。

7.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誰來試試?(學得好,記得牢啊!向你們學習!)

8.回去我們也像這樣把古詩背給家長聽,告訴他們詩意和作者,能行嗎?

四、總結、延伸

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鸛雀樓的名氣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爲這句詩。因爲它不光用在登樓上,經常被別人用在學習、工作等許多地方用來鼓勵自己或別人呢!當我們的班長被評爲校“三好學生”的時候,老師爲了讓他不驕傲,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榮譽,就會鼓勵他,在他的素質報告書上寫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王之渙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詩人,小時候就聰明過人。成年後,曾做過官,但被人誣告就辭去官職。遊歷祖國名山大川結交文壇名人,前後達15年之久。後又當官,業績顯著,就要高升時,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詩寫得非常好,《全唐詩》中存有六首絕句。其中《登鸛雀樓》和《涼州詞》最爲有名。今天,咱們就來欣賞另外一篇千古名詩—《涼州詞》。這首詩又寫了什麼呢,你們可以試着用今天學習的方法,回家後啊研究研究,下節課我們來交流,好嗎?

3.從你們的話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奮發向上的決心。是呀,不管什麼人,不管做什麼事,要想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窮千里目”!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讀出對這首詩的新的理解、感受。(配樂)最後老師要獎勵你們,送你們一句祝福的話. (示:祝小朋友身體健康,天天開心,學習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登鸛雀樓》是六年制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

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詩的後兩句寫登樓所思。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啓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於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後兩句寓理於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課文中配有插圖,可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幫助理解詩句的意思。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古詩的要求是能展開想象,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能感受語言的優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詩的特點,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和技能:

1、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3、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

過程和方法:

1、能根據文本內容,展開想象。

2、能結合自己的感悟說說古詩所要表達的意思。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激發孩子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體會古詩的思想內容。

(四)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生字卡片、詞語卡片。

  二、說教法、學法

(一)情境教學法

本詩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學生無法親自感受。這樣對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通過教師聲情並茂地講故事、極富思想感情的範讀及壯觀的畫面帶學生入情入境,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情緒和濃厚的興趣。

(二)扶放結合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的特點,採用“扶放結合法”。首先扶着學生學習第一、二行詩句,教師點撥,使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習第三、四行詩句,旨在教學生樂學、會學。

(三)讀中有悟,培養語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詩傳誦已久,讀起來琅琅上口。教學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瞭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受到古詩語言的`優美,既培養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又使語言訓練與情感薰陶融爲一體。

(四)合作學習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這種理念,本課的教學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同學相互評價等合作學習的形式,使學生在互助中學習,在合作中發展。

  三、說教學程序

怎樣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採用適當的教學策略,讓二年級的學生能感受古詩的美,圍繞本課的學習任務,我做了如下設計:

(一)創設情境,理解詩題

古詩的意境是用極爲凝鍊的文字來創造的,對小學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師必須創設情境,讓學生對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個總印象,爲理解詩句,領會詩情打下基礎。在教學時,爲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一上課就進入想學、愛學,渴望學習的境界。我是這樣導入的:小朋友們,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遊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它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學生回答鸛雀樓)對,你們真聰明!並相機介紹鸛雀樓名字的由來,因爲這首詩是作者登上鸛雀樓寫的,所以題目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被激發,順勢導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讀指導

人們認識事物要經過感知——重現——理解這樣一個過程,只有感知得越具體,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從整體入手,讓學生認真讀詩句,要求學生圈出生字詞,對照拼音,逐字、逐詞讀正確讀通順,初步瞭解古詩的大意。

(三)悟讀古詩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閱讀教學中主要是“美”的實踐。古詩教學更應以朗讀,吟誦爲重點。在這一環節,我將指導學生通過看圖、想象、朗讀的方法,使他們與詩人產生共鳴。

1、解詞看圖,領會詩意

教學古詩必須從字——詞——句入手,進而理解詩人所描述的內容。教學時,我先指導學生抓住 “白日”、“盡”“入海流”等重點詞語,讓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詞語的內容,進而瞭解詩句的意思。接下來,我又用同樣的方法,放手讓學生學習第三、四兩行詩句,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蘊含的哲理。

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主動,使學生“自得求之”,實現從老師的指導到學生的自覺的質的飛躍。

2、展開想象,化詩爲文

想象和聯想是詩的翅膀,沒有想象,就沒有詩。古詩中的許多詞語都充滿了豐富的聯想,學生此時已理解了詩句,基本能用口頭語言表達了。所以,我要求學生根據這首詩,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講一講,把古詩的語言,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從口頭表達能力。

3、賞讀古詩,熟讀成誦

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時,我通過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彷彿自己就是詩人。這樣詩中所描繪的意境,所蘊含的情感,孩子們都可能在朗讀中表達出來。然後,通過讓學生藉助板書背誦、表演背誦、配樂背誦等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達到熟讀成誦。這樣孩子的潛力就能得到發展,表現欲也得到了滿足。

(四)指導寫字

寫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之一,引導學生分析每個字的筆畫、筆順、結構是非常重要的。課標中明確1—2年級識字寫字的教學目標是“喜歡寫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在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每個字的筆順、筆畫、結構,再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把字寫好,並安排小組之間互相評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充分感受漢字的形美。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性、條理性。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對學生理解課文,背誦課文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我的板書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而設計的。

1、前兩句用一個(景)字概括,後兩句用一個(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詩的中心,是整首詩的濃縮。

2、“/”既代表朗讀時字詞斷開處,也表示將詩中詞語分隔出來,有助於釋詞,理解詩文。

3、“·”表示讀重音,有助於學生朗讀詩文,體會詩情。

白日/依山/盡,

(景)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

(想)

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