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母親的恩情》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母親的恩情》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母親的恩情》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母親的恩情》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母親的恩情》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母親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文包詩這種課文類型是蘇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詩包含在一篇簡短的文章裏,生動地介紹了與古詩相關的背景知識、作者情況及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可以說:“詩”是“文”的中心與昇華。本課圍繞“遊子吟”展開,生動地展現了孟郊遠行,母親爲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是訓練學生朗讀,進行情感薰陶的好教材。課文還配備了3幅插圖,可以形象地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悟課文和古詩。

二、學情分析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的朗讀與積累。大部分孩子古詩能背到七八十首,並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習時也能模仿老師有模有樣地配樂朗讀。這首《遊子吟》孩子早已熟悉。母親節的賀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句。每日一句孩子們積累過“香九齡,能溫席,首孝悌,次見聞。”“事父母能竭其力”“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僅僅是紙上談兵,從知恩,到感恩還有一段距離。要讓孩子在簡單而富有詩意的情境中積澱一份情感,收穫一份思考,化作一種行動,任重而道遠。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對二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忙着”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遊子吟》,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愛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3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四、教學設計

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安排兩課時來引導學生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主要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1、導入部分:通過讚美母親、讀課題、讀詩歌奠定情感的基調。“對母親,我們有不同的稱呼,但天下的母親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對自己孩子的無私的愛,誰來說說,在你心中,你的母親是什麼樣的母親?”學生用的修飾詞語可能有:善良、勤勞、起早貪黑、不知疲倦、和藹可親、勞累、愛幫助人、美麗、偉大、溫柔……接着老師說我們真想把世界上最美麗的詞語送給母親,母愛偉大,母愛無私,讓我們永遠記住“母親的恩情”,深情地讀好課題。唐朝有個詩人孟郊他也有一個偉大的媽媽,而孟郊,也像你們一樣,從小把母親的恩情銘記在心,到50歲時寫了的小詩《遊子吟》,誰願意飽含深情地朗讀?出示古詩後指名讀、齊讀。

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蘊涵着濃濃的感情,在它的背後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2、品讀課文: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想讓孩子通過朗讀、想象、表演在頭腦中留住三幅畫面,即“深夜縫衣圖”、“依依惜別圖”和“太陽與小草圖”,其中前兩幅是重點,

(1)出示“深夜縫衣圖”,說說大意。學生會說到“誰在幹什麼”。

自讀第一自然段後找出最感動的句子。讀後交流要注意文圖對照。學生會找到“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夜已經很深很深了,她還在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燈下這麼長時間的縫呀縫,中間母親可能會有些什麼動作?(揉眼、捶背)從揉眼、捶背裏你體會到了什麼?指導學生體會母親的不辭勞苦以及對孩子的一片關愛。接着指名讀,齊讀。

學生還會找到“她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從這句話裏,你讀懂了什麼。學生會體會到母親“盼兒早日歸”的心情。這時再指導看圖,觀察又細又密的針腳,老師介紹民間風俗,家裏有人出遠門,爲出門人做衣服,必須做得針腳細密,要不然,出門人的回來的日子就會延遲。母親把針腳縫得細密,是爲了讓兒子早日歸來。這密密針腳承載着母親深深的期盼,誰能讀好這句話?可以配樂朗讀。

再指導看圖說圖意,應該有了提高,時間、地點、情感要說具體。實際是語言內化的過程。

此時如果用兩句詩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你選哪一句?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2)出示“依依惜別圖”。啓發學生想象人物對話、動作進行朗讀表演。

就這樣天不知不覺就亮了,兒子終於要走了,母親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這一路有千言萬語想對孩子說,同學們想一想:母親可能會說什麼呢?學生可能答到早點回來、注意冷暖、好好學習等。老師接着說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呀!可是此刻母親望着兒子,千言萬語只匯成了一句話,那就是:出示: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這句話中包含着母親的擔心母親的期盼,誰能讀好這句話。

聽了母親的話,望着母親頭上新生的白髮,孩子的眼睛溼潤了,此時此刻,孩子會說什麼話?肯定是讓娘多保重、放心的話。

表演這一小節。

(3)出示“太陽與小草圖”。

母子倆難捨難分,但千里相送終有一別,孟郊穿着母親縫製的衣服,帶着母親的期盼走向遠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呢?默讀第三小節思考。詩人看到了什麼?(綠色的小草、和太陽)你覺得小草長得怎麼樣?我們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呢?小草爲什麼能長的這樣生機勃勃呢?(有太陽的照耀)詩人想到了什麼?孟郊覺得什麼是太陽的光輝?那麼誰是小草?

拿起書來跟老師讀。引讀:

師:孟郊撫摩着生:身上的衣服,

師:注視着生:那又細又密的針腳,

師:心裏想生: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母親爲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永遠無法報答,用一句詩來概括你選哪一句?生齊誦: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指導讀好!

3、總結部分:親愛的孩子們,我們一生一世都註定無法走出母愛的懷抱,我們一生一世都報答不完——————(指着課題)母親的恩情。現在,讓我們深情地誦讀這首千古流傳的《遊子吟》吧。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詩《遊子吟》演化成的一個故事。課文通過描述孟郊母親在兒子臨出遠門前,深夜縫補衣裳、清早村邊送別,以及孟郊看見小草沐浴着太陽的光輝,撫摸自己的衣服而觸景生情,引出詩歌《遊子吟》一詩的內容及寫作的情況。本文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故事展現了詩歌的意境,詩歌濃縮了故事的內容。教學本課時,爲了讓學生感受母親對兒子的關愛和掛念,理解《遊子吟》的意思,我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語言渲染,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披情入境,聯繫自身的感受,體會母愛,感悟親情,從而使學生懂得應該從小體貼、孝敬父母,用實際行動來要報答父母。

教學時,爲了讓學生深切地感受母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我請學生藉助文本插圖,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母親對兒子關愛的關鍵詞句並反覆朗讀。例如:“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等用心體會。在朗讀的基礎上,我深情地設問,母親是在什麼時候給兒子縫補衣裳的?她是怎樣縫補衣裳的?學生回答後引導學生體會,經過了一天的勞作,母親應該很勞累了,可是爲了給兒子縫補衣裳,,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母親對兒子多麼關心啊!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老師進一步引導,夜深了,此時人們早已進入了夢鄉,可是母親卻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密密地縫着。母親縫着這一針針一線線,她僅僅是在縫補衣裳嗎?這一針針一線線縫進去的是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情,濃濃的愛啊!母親一邊縫一邊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然後,我請學生想象,母親還會想些什麼。進一步體會母親對兒子的牽掛,感悟母親對孩子的恩情。

議母子行爲感受母愛

學生體會了母親深夜縫衣的恩情以後,我繼續引導學生感受母親清早送子的深情。母親雖然縫補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牀了,她在幹什麼?引導學生朗讀“第二天清早,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這時,母親捨得孩子離開自己嗎?你從哪裏感受到的?再次藉助文本插圖,引導學生體會母親的話: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此時此刻,母親有許多話要對孩子說,她可能想對孩子說什麼?請學生說一說,感受母愛。孟郊感受到了母親的關愛了嗎?請學生朗讀描寫孟郊的句子,說說孟郊的心理感受,體會母親頭上的白髮是爲了兒子操心而多出來的,母親對兒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請學生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引出學過的成語:情神似海恩重如山舐犢之愛。進一步感受母愛。

說實際生活報答母愛

在學習孟郊看見小草沐浴着太陽的光輝,而觸景生情感念母親恩情的時候,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體會母親的恩情就像太陽的光輝這句話的意思!讓學生說說平時自己的媽媽是怎樣關心愛護自己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要爲媽媽做些什麼,才能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我們做兒女的,無論爲父母做什麼事,都報答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的。這時候,我請學生把對母親的感激用語言寫下來,有一個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樣寫到孟郊也永遠銘記着母親的'恩情,因此到50歲了,孟郊還念念不忘母親的恩情,於是寫成了這首著名的小詩《遊子吟》。最後,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古詩,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親的恩情》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掌握一個多音字的讀音,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們,每個人都受到母親的關懷和愛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說古代的一位詩人感受母愛而寫詩的事。

 二、揭示課題。

1、板書:母親的恩情

2、題目的意思是母親對子女深厚的情誼。

 三、初讀指導。

1、課文有5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2、藉助拼音,自讀課文。

3、檢查自讀效果。

指名讀課文,引導學生讀準平翹舌音和多音字。

報答不了

指名試讀課文。

四、描紅指導。

1、提示注意點。

2、學生練習描紅。

五、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見文後練習3。

2、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細讀課文。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遊子吟》這首詩。

能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教學準備:圖片。

教學過程:

一、細讀課文。

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圖,說說圖上畫了什麼?

孟郊要出遠門,他母親是怎麼想的?從哪兒看出母親是在深夜縫衣,從母親手中的針線和衣服上的針腳可以看出一針針一線線地縫。

2、指名讀。

3、這一自然段講了孟郊要出遠門,母親忙着給他縫補衣服。

學習第二自然段。

1、母親送兒子,會說些什麼?板書:送兒天天掛念早點回來

2、提示:從母親送兒子說的話當中可以看出他們離別以後母親每天要承受掛念兒子,盼望兒子的痛苦,母親的恩情是多麼感人啊!那孟郊聽了有什麼反應呢?他會想些什麼呢?(孟郊會想:母親年紀大了,我出門後誰來服侍她?所以傷心得要流淚,眼睛溼潤了)

3、看圖,誰能說說自己對第2自然段內容的體會。

看母子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多麼難捨難分!他們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動了。

4、指名讀。

學習第三自然段。

1、出示掛圖,問圖上這個人是誰,他看到了什麼?

2、指名讀,孟郊眼中看到了什麼?孟郊把太陽看作什麼,把小草比作什麼?

3、“撫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視這着那又細又密的針腳”這兩個動作和想到母親的慈愛有什麼關係?

4、這一節寫了孟郊上路時所見所感。

學習四、五自然段。

1、這首詩是孟郊在什麼時候寫的?詩題是什麼?孟郊爲什麼要寫詩?(他不能忘記母親的恩情)

2、誰能讀讀《遊子吟》。

3、理解詩歌。

 二、總結。

這篇課文寫孟郊要出遠門,母親深夜給他縫補衣服,天明送別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歲寫的《遊子吟》這首詩,反映詩人不忘母親的恩情。

學生談體會。

 三、佈置作業。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指導背誦,課堂練習。

教學目標:背誦《遊子吟》,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教學準備:課堂練習

教學過程:

一、指名朗讀課文。

 二、指導背誦。

1、利用板書,引導背誦。

2、分兩個大組,一個背,另一組聽,再交換一次。

3、同桌交替背、聽、互評。

4、指名背誦。

 三、課堂練習。

1、讀句子,寫話。

各人自讀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麼位置。

造句,先仿說,再寫下來。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組詞。

補()摸()恩()

撲()漠()思()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針腳,心裏想,母親對我的()不就像這()嗎?沐浴着()的小草,無論怎樣都()不了太陽的()啊!

《母親的恩情》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3

案例:

這是一節下午的語文課,雖然天氣陰冷,但琅琅的讀書聲卻使教室裏充滿了溫暖,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起在學習一個文包詩故事――《母親的恩情》。

讀通,讀順課文後,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第一小節,藉助插圖讓學生想象“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補着。”的場景,通過反覆的誦讀,讓學生體會母親不辭勞苦,對兒子的一片關愛之情。再借文悟詩“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師:(出示課文第一小節)同學們,讀讀第一小節,看看上面的這幅插圖,你覺得,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生:我覺得“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讓我感動,古時候沒有縫紉機,孟郊要出遠門了,他的媽媽在晚上幫他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補衣服。

師:(出示圖:又細又密的針腳)是啊,你們看這針腳,密嗎?

哇……學生開始感嘆。

生:很密,一定是怕天氣冷了,孟郊會凍的。

生:還怕如果縫得稀的話,孟郊沒穿幾天就會壞了。他會出去很長一段時間呢。

師:說得真好,其實,這也是當時的一個風俗習慣,針腳得縫得細密,否則,出門的歸期就會延遲。孟郊的母親真是意恐――

生:意恐遲遲歸。

師:好,自己再把這句話讀讀,看誰體會得更深。

學生讀起來了,我在學生的座位邊轉了一圈,看看他們有的搖頭晃腦地讀着,有的拿起筆圈了詞語,心裏非常高興,可這時,一個不和諧的情景出現了,面前的一個小孩正拿着鉛筆,在第一小節上面的圖上,旁若無人地塗着。他先給圖上的針腳又添了些,覺得還不夠,再添幾筆,自我欣賞覺得不錯,然後在孟郊母親的眼睛下面畫了幾滴眼淚,長長的,都拖到了地上,接下來,又開始給她眯得很小的眼睛上畫圓圈。

雖然這些我都可以理解,孩子就是喜歡在書上插圖亂塗亂畫,而且他給圖上的針腳畫密些,很明顯,剛纔還是認真聽講的。可上課時間,哪個老師看到都會生氣。“不要生氣,不要生氣。”我先剋制住自己不發火,然後開始想辦法,一百個雞蛋裏面,沒有一個一模一樣的,芸芸衆生,儘管個性差異很大,還是各有各的長處,教師的眼睛,就不能被浮雲所遮蓋,否則學生的“亮點”也就不能發出光輝,只有發現了閃光點,才能運用閃光點去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積極因素,儘管這個學生他不在認真的讀書,但是如果這時我去當場批評他的話,可能當時他會注意提醒自己要認真聽講,但是過後也許會起到反作用,也許他會因此對語文產生厭倦。正想着,突然,第一小節中那和眼淚水相似的省略號馬上吸引了我。我靈機一動,計上心頭……

師:同學們,剛纔我看到有一個同學有一支神筆,把課文第一小節上面的圖補得真讓老師佩服。真是畫龍點睛啊!

(學生們迷惑不解。)

師:告訴大家,他呀,給孟郊的媽媽戴上了一幅眼鏡!

(學生有的掩着嘴巴笑起來了。)

師:你們猜猜,他爲什麼要畫上眼鏡啊?我覺得,他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學生們猜測起來了。)

生:這還用說,你看,古時候沒有電燈,孟郊的母親在油燈下縫補衣服,眼睛都快眯成一條線了。

師:在這麼昏暗的燈光下,孟郊的母親還忙着給孟郊縫補衣服,你們想對她說什麼?

生:我想說,你太辛苦了,你休息一下吧。

生:我想說,你的頭髮都白了,你的眼睛也一定看不清楚了,你還想着自己的孩子。

師:是啊,剛纔那位同學一定是體會到了孟郊母親的這一片愛心,所以給她戴上了一幅眼鏡。

師:不過,另外一筆,可更妙了,這位同學啊,給圖上,添了一串眼淚水。

你們看――(我打出了第一小節的最後一句話:她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我覺得呀,這眼淚水,真像這句話中的省略號,這位同學,一定是認真讀了課文才這麼畫的。(這位同學有些害羞起來。)

師:誰來讀讀這句話。

(學生讀。)

師:這省略號,真像孟郊母親的眼淚水啊,你們從省略號裏讀出了什麼?或者,從這眼淚水裏讀懂了什麼呀?

生:這省略號寫的可能是,孩子這次出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我真掛念他呀!

生:孩子出遠門了,我一個人在家,再也看不到他,真寂寞啊!

生:孟郊出門在外,如果路上碰到壞人可怎麼辦呀!

師:孟郊的母親是擔心孩子的安全啊。

生:孟郊一個人到遠方去,不知道能不能吃飽,會不會感冒。

生:冬天到了,孩子會不會照顧自己呀,我好難過啊,你要早點兒回來啊!

師:是啊,這一串省略號真像小朋友畫的這一串淚水,可孟郊的母親把這些都沒說出來,也沒流下眼淚,她一定把她的關心,都縫進衣服裏去了。我們一起再讀讀這句詩:

生:(齊讀)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反思: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蘊涵着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爲點撥,讓教材“增值”。

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隨手塗鴉”成了寶貴的生成性資源,教師不僅創設了民主、平等、寬鬆、和諧對話氛圍,還及時地捕捉到這一時機,使之爲課堂教學服務,爲學生品讀課文服務,營造了學生和文本、學生和學生對話的高潮。在這時,學生們思維的差異,獨特的體驗,都是激發個性潛能,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價值觀念的良好契機,如果白白浪費這一機會,任由這一生成契機從眼前溜走,那麼這節課中學生交流和討論的機會,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超越預先設定的目標,課堂上這道美麗的生成風景,是學生積累文化知識,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驗等人生涵養另一角度和渠道。

生成的風景,需要一雙發現的眼睛。

生成的契機一旦出現,教師就應該緊緊把握,如果利用不當,可能會事倍功半。所以,此時,我們要用智慧藝術地來處理,在課堂上師生互動,相互砥礪與啓迪,共同研究與成長。顯然,案例中這位學生的做法給教學預設來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如何將這插插曲與主旋律結合成渾然一體,不使它變成一個不和諧的音符呢?教師將這插曲拿出來,擺在課堂上,讓學生來思考“眼淚”之中,也就是“省略號”中蘊含着什麼,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有效地解決了問題,學生能聯繫課文情境體味、聯繫生活經歷體驗,感受到慈母的滿腔關愛。

生成過程中,教師既要善於將學生帶入教材,使兩者的心靈交融,又要善於把學生從教材中帶出來,啓迪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