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及反思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及反思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點

2、賞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點

【教學難點】

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賞析法、講析法、合作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劉禹錫的詩中說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麼各位同學能否回憶起一些悲秋的詩句?(師生共同回憶)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唐代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裏有着怎麼樣的情懷?請大家集合課前的預習,有感情的朗誦這篇詩文。

 二、文學常識回顧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世人成爲“詩聖”,由於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fu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因此其詩有“詩史”之稱,有《杜工部集》。

文學常識

古體詩又叫古風,形成於漢魏六朝,在句數、字數、平仄、用韻、對仗方面均較自由。近體詩是與之相對的概念,也叫今體詩,唐代詩人在樑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律詩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末聯(或尾聯);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常以意境的高下來衡量作品的成敗。什麼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緒,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是境況、境界,即詩中所描繪的客觀生活圖景,它是廣義的,不單指景,還指詩人所見所歷之事。意與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於某種物象中的主觀意向,而意境則是由藝術形象所表露出來的整體境界。讀者運用想象和聯想,進入詩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與作品產生共鳴。

 三、詩題解析

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故八首寫秋字意少,興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興,這裏的“興”也就正如《詩經》裏的“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所以,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懷。下面就讓我們進一步去看看“秋”何以“興”。(教師範讀)

  四、首、頷聯意象解讀

1、學生朗誦首、頷兩聯

要求:找出此兩聯中的意象,並體味這些意象的特點

2、學生找出意象並簡析特點(小組合作討論)

明確:露、楓樹、巫山、巫峽、江間波浪、塞上風雲

3、意象特點分析(只明確本詩文創作於安史之亂以後)

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問: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們學過《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裏應該是很美好的,爲什麼會出現在這裏?

明確:玉露這裏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極短,而作者此時也已50有餘,人生之秋也已到來,生命也即將結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鄉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鄉之情頓生。

②凋傷表達出一種凋零、傷心、傷感的感覺;

③楓樹林,秋天的楓樹應該是紅紅火火的,杜牧不是說“霜葉紅於二月花”嗎?而且紅葉也是暖色調,那麼這裏用楓樹林,是否與詩歌的感情基調相悖呢?

明確:不相悖,秋天楓葉的紅是一種暗紅、缺乏生命氣息的紅;再聯繫作者的經歷,他經歷了盛唐的恢宏,轉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這種火紅,暗指盛唐曾經的輝煌。“凋傷”意指安史之亂後,唐朝的衰敗。在大家將要學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楓葉荻花秋瑟瑟”。

④巫山巫峽氣蕭森:巫山巫峽,是山是水,也暗指國家;氣蕭森,蕭瑟陰森,也唐朝安史之亂後的衰敗的氣象。

⑤江間波浪間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江上波濤滾滾,不平靜;塞上風雲變幻,也是不平靜。整個天地都處於不平靜當中;他雖在寫景,卻實在寫唐朝整個江山都陷入了戰亂,戰爭風起雲涌,國家不平靜。怎麼能不悲傷不已?因而這句話虛實結合。

所以,首、頷二聯的這些意象都顯露出一種“悲涼”之感,他們構成的意境也給人以 “悲無盡“的衝擊。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語”的寫照。

補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傳統的影響,他有着忠君戀闕、仁民愛物的思想。

4、學生朗誦首、頷聯

  五、寫作背景介紹

1、公元759年,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在此期間,他的另外兩名好友李白和高適也相繼去世。因而杜甫心中爲朋友的“離世”感到無限的悲傷,同時也爲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纏身感到無限的悲嘆。這時候的杜甫也已經50有餘,可是作爲文人的他依然是“壯志未酬” “報國無門”,心中也繼續了無限的背憤。對於今天我們學習的詩文,在《讀杜心解》中雲:“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

2、提問:作者僅僅難道在悲悽之秋,爲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貧困與報國無門、國家命運的多舛而發出這樣的“興”,其中作者最想說明的“興”是哪一種?(明確:悲國運衰落)前兩聯作者在寫景,我們也只是憂意象的除了結論,大家,能否在下面的兩聯之繼續找到杜甫“悲國運衰落”的依據呢?

 六、頸、尾聯分析

1、在我國的古詩文中“首頷頸尾”對應着“起承轉合”(試請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轉”的)學生帶這問題朗誦頸、尾聯(小組合作討論)

明確:作者在首頷二聯中描寫了秋天悲涼的景物,在頸聯中,作者前句寫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筆鋒一轉寫到了孤舟靠岸繫繩,也繫着作者的“故園心”。這樣的過渡,就由寫景轉到了情感的抒發上。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句詩:

①叢菊兩開他日淚:菊花是在秋天盛開,秋也勾人相思。

這“淚”從字面意思上看應該是“叢菊”掉的眼淚。這讓我們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詩“感時花濺淚”,人在很悲傷時景物帶給人的感受。那實際上不是景物在流淚,而是詩人自己。

進一步提問:不過花盛開卻也給人一種欣悅之感,在陶淵明的詩句中也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爲什麼用這個意象?會不會與感情基調相悖呢?

明確:不相悖,秋,給人思鄉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經夔州回鄉,菊花兩開說明他想回家想了兩年卻不能回家,悲傷之情頓生,以樂景寫哀情。

②孤舟一系故園心:孤,說明形單影隻;故園,更令人哀傷;作者一直思念家園,然而國家戰亂,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園還好嗎?悲涼由此產生

2、尾聯分析

寒衣處處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處處催刀尺,到處都在趕着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這是一年將盡的時候,同時又是一天將結束的時候,在這樣特殊時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園。然而國亂如此,家還會存在嗎?詩歌到這裏,雖然詩中沒有一個“悲”字,那種濃濃的悲,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涼如白帝城傳來的搗衣聲,一陣高過一陣,一陣急過一陣。(課外拓展:白帝城託孤)

3、學生朗誦頸、尾聯

4、總結:作者當時不僅僅只是在悲悽之秋爲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貧困與報國無門而發出這樣的“興”,最終,作者要“興”的是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

 七、總結全詩(師生帶感情集體朗誦全詩)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其以描繪秋景爲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悲愁之情作爲連通各聯的內在聯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交匯,渾然一體。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着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抒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

  八、板書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巫山巫峽

江間、塞上

叢菊、孤舟 蕭森

寒衣、暮砧

 教學反思: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這首詩已經教學完畢,但覺得的講的太籠統了,分析不夠深刻。我想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初步鑑賞唐詩的能力”,可以分解爲如下三點:

1、能誦讀和背誦,並讀出詩的韻律美。《秋興八首》(其一)描繪了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烘托出一種陰沉蕭森的環境氣氛,抒寫留滯他鄉的愁緒,表達了強烈的憂國之情。誦讀要注意作者通過景物、環境描寫。這首律詩前四句重在寫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長江的滾滾波濤,要讀出“凋傷,氣蕭森”之感情;後四句旨在抒發思念“故園”之情,要讀出思念之情。通過反覆有表情地誦讀,最好能在課堂上完成背誦。

2、把握詩歌意象,仔細品味詩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之爲主體意象。這裏所選的第一首即爲領起之作,《讀杜心解》雲:“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託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繫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恆的時間紐帶,它牽繫着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着無數王朝的更替,沖洗着無數生命的流程。讀杜詩,要首先讀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詩中還有“玉露”、“波浪”、“叢菊”等幾個意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去細細解讀,領略其中隱含的情感因素。

3、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應該注意啓發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去解讀一首詩。譬如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提出解讀一首詩的途徑:吟誦、意象、典故、煉字、知人論世、古人評論、比較閱讀(與杜杜甫自己詩歌的縱向比較,與其他詩人的橫向比較)。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原來一首詩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去解讀,逐漸培養形成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與有所創新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