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人教版高二上冊《秋興八首(其一)》教案設計

人教版高二上冊《秋興八首(其一)》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二上冊《秋興八首(其一)》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瞭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註釋,疏通字音、字詞義、文意。

3.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4.在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

(二)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2.問題探究:訓練學生思考力,樹立問題意識。

3.啓示法: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師的引導。

4.藉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

2.進一步領略杜詩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理解詩歌的主題。

2.體會杜詩“沉鬱頓挫”的詩風。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秋興八首(其一)》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第五課節選的是杜甫在同一時期所創作的三首詩,此首詩處於篇首,其基本格調是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這也是杜詩詩作特色主題之一。所以在賞析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深入文本,發掘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品古詩之精華。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頌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結合題目“秋興”二字,讓學生說說對秋的感觸,進而走進杜詩《秋興八首(其一)》秋天裏的情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入文本前有個預熱環節,爲學生生活感悟與所學詩歌尋找一個連接點,告訴學生賞析詩歌要明白“人心與人心相通、人性與人性照面,盡心盡情的精神”。

(二)創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結束了五年來漂泊流離的生活,也促使他決計買舟東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把回家的夢想付諸現實。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暫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達到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峯,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覆,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於這個時期。

《秋興八首》寫於大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臨北方軍閥重新割據的危險;另外,唐朝與吐蕃在劍南川西的戰爭也接連不斷。《秋興八首》就是在這樣國家仍然動盪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的社會背景下寫成的。

【設計意圖】有關杜甫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來回答,教師做適當補充;創作背景是不可少的部分,理解古詩,對學生來說存在難度,若不介紹背景,學生的理解是淺顯的,古詩歌是具有時代性的,是言志的載體,學生讀懂古詩的途徑之一就是結合詩歌創作背景,這樣更能接近詩歌的主題,這種背景意識是必須的。

(三)古詩的相關知識

1.古詩介紹。

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爲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指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爲基準。

2.律詩特點。

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爲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律詩規定每首八句。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爲破題(首聯),第二聯爲頷聯,第三聯爲頸聯,第四聯爲結句(尾聯)。每首的二三兩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每句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

【設計意圖】《秋興八首(其一)》是第五課杜詩的第一篇,三篇均是七言律詩,所以在開篇有必要梳理問題知識,爲下文的朗讀做準備。

(四)詩歌朗讀

1.教師展示朗讀節奏。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男生齊讀,女生評價;女生齊讀,男生評價;全班齊讀,老師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讀詩,注意節奏、情感的體會;學生互評,教師總結,有助於正文解析。

(五)找學生談談對這首詩的感受或者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句詩,理由是什麼?

【設計意圖】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側重他們的觀點以及表達邏輯。

(六)正文解析(小組合作)

1.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說說你對首聯的理解?

參考:寫出了夔地露冷楓丹、萬物蕭森的景象。“凋傷”本來寓衰颯之氣,但露是玉露,樹是楓林,反而在蕭索中見出了富麗景象,格調頗爲勁健。而言“氣蕭森”,則非但指草木搖落,亦且涵蓋江山萬象,爲第二聯蓄勢;借景抒情──低沉的心境。

注:問題題設比較寬泛,思考角度是多元的,遵循的基本思路是由意象到意境(自然情境和詩人心境),同時不要孤立解句,應聯繫下文。

2.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結合首聯,賞析頷聯。

參考:承上展開──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風雲在天,卻言接地而陰。詩人縱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動地寫出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

注:提醒學生要學會賞析詩歌意象及其特點,同時要注意詩歌的整體性,不可斷章取義,要聯繫上下文和結構上的作用。

3.頸聯“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第三聯開始,轉而由景生情,抒發感慨。怎樣理解這一聯?

參考:“叢菊兩開”,指離蜀歷經了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淚”則生悲情於從前,“故園心”則託相思於萬里;傾訴思鄉衷曲,“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表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悽傷;章法上,“叢菊”暗承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徵,“孤舟一系” 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生髮二處(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孤舟一系故園心”是詩眼。

【設計意圖】從參考答案可看出,引領學生學會分層解析詩歌,從最爲基礎的文字再到結構和思想。

4.尾聯“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最後一聯,詩人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生活中來,你對尾聯的理解是什麼?

參考:風霜悽緊,嚴冬將至,那千家萬戶的“刀尺聲”和“搗衣聲”急切響起,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而悽苦之情,思鄉之意,皆在不言之中;遊子無家可歸之惆悵淒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釦題目,綰結全詩。

【設計意圖】兼顧結構和思想兩個方面。

5.怎樣理解杜甫的悲秋?

參考: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羈旅的愁思,家國的憂傷,身世的感慨,顯得更加沉鬱厚重。

注:側重詩歌主題。

(七)課堂練筆

結合以上分析,對此詩進行散文化改寫。

【設計意圖】正文解析主要是分聯進行的,通過語言組織,可以加深對文本的整體認知。

七、課後作業

請賞析劉禹錫的《秋詞》。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補充材料;

劉禹錫(約772年-約842年),字夢得,號廬山人,漢族,洛陽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爲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爲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爲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詩文俱佳,與白居易並稱“劉白”,與柳宗元並稱“劉柳”。劉禹錫和李白也稱“劉白”。有詩集十八卷,今編爲十二卷,存世有《劉賓客集》。

這首詩是作者第一次被貶郎州時寫的。劉禹錫貶到朗州,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一覺醒來卻被趕出了朝廷,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麼都想與衆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設計意圖】進行對比閱讀,《秋興八首(其一)》是悲秋,由秋興感,而《秋詞》是頌秋,積極向上的精神。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人教版高二上冊《秋興八首(其一)》教案設計”全部內容,希望大家會喜歡,如果你們喜歡小編的推薦,請繼續支持本站網,謝謝大家。18:06